封面新聞記者 徐語楊
【人物介紹】
劉胡軼,中國內地流行樂男歌手、音樂製作人。《中國好歌曲第二季》劉歡組成員,為青峰、胡夏、好妹妹樂隊等多位歌手擔任音樂製作人。西南地區首個音樂創作營總顧問。
除了以改編演唱木心《從前慢》走入大眾視野外,音樂人劉胡軼也是吳青峰「背後的男人」。在青峰參加《歌手》期間,劉胡軼是專用編曲人,最近,由劉胡軼制擔任製作的青峰個人新專輯也全新上線。從武漢到北京再到四川,80後音樂人劉胡軼一直在找尋音樂的「本真」。近日,劉胡軼在成都接受了封面新聞獨家專訪。2020年,他正式打入成都音樂圈,成為西南地區首個音樂創作營「寶藏計劃」的總顧問。
寫歌這件事,對於年紀不大的劉胡軼來說卻已經是「大半輩子」的事。他從小就讀於武漢音樂學院,唱了16年的歌,但劉胡軼最熱愛的還是寫歌,創作於他而言是件上癮的事,「比起當歌手,寫歌不掙錢,也很難出名,但是它很能磨練人。」劉胡軼談道。
2015年,在武漢音樂圈已經小有名氣的劉胡軼收到《中國好歌曲》邀請,一首《從前慢》讓劉歡也忍不住「哇」出了聲。此後,劉胡軼算是正式踏入了流行音樂界,好妹妹、胡夏、吳青峰……在許多歌手的身後,劉胡軼的名字響徹音樂江湖。
劉胡軼和成都是完美契合的,他身上的自在、不較勁和這個包容的城市不謀而合。如果可能的話,他願意一直在成都寫歌。西南地區首個音樂創作營得以在成都成立,或許也與城市本身的包容度有關。創作營的首要特色,就是你得容納和接受,一首歌中不同人的音樂風格帶來的碰撞。
雖然創作營在國內剛剛起步不久,但是在國外,音樂私人化創作已經被打破五六十年,Ladygaga、黴黴等大牌歌手的不少歌曲都是由創作營完成。
「好的音樂人不應該局限於一種音樂,你可以不喜歡,但你對每一種音樂都應當去了解、去經歷,看到不一樣的東西,才有最後屬於自己的東西。」劉胡軼認為。試圖讓一群人去創作一首歌曲,並非要放棄個人的風格,而是通過與他人不同風格的碰撞,產生嶄新的歌曲風格。
「音樂最感人的地方在於,我們能通過音樂看見背後的人。」這是劉胡軼在訪談中提的最多的一句話。音樂與音樂的相遇,正是人與人的世界相融的過程。
【訪談】
封面新聞:您通常在什麼情況下寫歌?
劉胡軼:大部分的歌的都是它們自己找上我,比如開車、洗衣服、看電影,有些甚至在夢裡寫的,所以沒有一個很固定的時候。大多數時候我並不像一個職業音樂人,在沒有邀歌的狀態下,我可以一年都不寫歌,其實到現在為止,我更願意把音樂當作一個愛好。
封面新聞:很多人認為靠音樂掙錢越來越難了,尤其在2020年疫情之後,您如何看待呢?
劉胡軼:你要通過音樂去掙錢的話,永遠都得不到滿足。音樂可是以掙錢的行業,但是那就和音樂本身無關了,「通過創作自己喜歡的音樂去產生價值」和「為了產生價值去創作音樂」這是完全的兩件事。所以每個音樂人都要找到平衡點才行。
封面新聞:您的創作似乎非常自在「佛系」,那您在意別人的評價麼?
劉胡軼:我完全不會去在意我的音樂「被聽到」這件事。當我寫出來後,有一部分人能通過這種語言去聽到感受到我的故事,有一部分人可能感受不到。不用太把別人的評價往心裡去,他說完可能就忘了,而生活是自己的。
封面新聞:作為武漢人,您覺得今年的抗疫歌曲質量如何?對於這種全民創作如何看待?
劉胡軼:任何歌曲都有它存在的價值。音樂不應該是一個有資格的人才能去寫去做的東西,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寫,你寫成怎樣都可以。
封面新聞:您對四川音樂人的整體創作氛圍如何評價?
劉胡軼:成都的音樂氛圍是很有潛力,市場廣闊,短短幾個月,我看到了很多優秀的音樂。川渝地區的搖滾和樂隊很強,是有原因的,流行樂也不輸一線城市。我特別喜歡四川人的生活態度:淡然自在,喜歡到處耍,有錢能耍就耍,沒錢再說。
封面新聞:之前某檔音樂選秀綜藝邀請您去做評委,您推辭了。您認為音樂可以被評價或是指導麼?
劉胡軼:我很討厭去教別人怎樣生活,也特別不喜歡當老師,不喜歡打分。越喜歡評論和給人打分的人,暴露的不是被你評論的人,暴露的是你本身。我認為價值觀的傳遞不應該是居高臨下的狀態,你可以把它寫在作品裡,在這個方面青峰就做得特別好,我很欣賞他。所以哪怕是在創造營裡和學員們交流,我也只提供思路,大家是合作關係,而不是師生關係。
劉胡軼(第一排右起3)與學員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