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第三篇王陽明的文章了,沒看的朋友點關注,進我的主頁,就能看到我的所有文章。
我上一篇文章說了,知行合一,其實是和致良知一起的。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所以,我認為促成王陽明成功的,就是他說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陽明學精髓也。
王陽明在早年間,也研究過朱熹的格物致知之法。相傳,他和他的朋友一起,在院子裡格「竹」,按照朱熹的的說法,世間萬物都有同一個理,通過「格」一個東西,就能與天地間共同的道理。王陽明按照朱熹的說法,格竹好幾日,格到朋友病倒下去,他仍然沒放棄,直到後來自己也病倒了。在病榻上,他認定了一個道理:朱熹的格物理論是存在錯誤的。
後來,王陽明被貶至貴州龍場,就是今日的貴州省會貴陽境內。《王陽明全集·卷三十三·年譜一》載:「(明正德)三年戊辰,先生三十七歲,在貴陽。春,至龍場。先生始悟格物致知。龍場在貴州西北萬山叢棘中,蛇虺魍魎,蠱毒瘴癘,與居夷人鴃舌難語,可通語者,皆中土亡命。
舊無居,始教之範土架木以居。時瑾憾未已,自計得失榮辱皆能超脫,惟生死一念尚覺未化,乃為石墩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久之,胸中灑灑。而從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飼之;又恐其懷抑鬱,則與歌詩;又不悅,復調越曲,雜以詼笑,始能忘其為疾病夷狄患難也。
因念:「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皆驚。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乃以默記《五經》之言證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經臆說》」。
說的大概意思就是他去那裡,教化了當地的土著後,他日夜靜坐,體悟世間的理。一天夜裡想不通一個問題:聖人在這個地方,能悟出什麼理呢?結果在冥想之中,豁然開朗,終於悟到了世間共通的理。這就是是歷史上有名的「龍場悟道」
龍場悟道,便是悟出了聖人和常人的不同,悟出了聖人為什麼會成聖人,常人為什麼只是常人。我們並不能知道王陽明悟出了什麼,可是我們能根據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來探尋王陽明先生的「聖人之道」。
大道至簡,至簡,是難之後的簡。萬物的方法理論,很多都是相通的,能認為越多事物之道相通的人,也就是能把很多事情用一個理來解釋之人,也就是境界越高之人。王陽明的龍場悟道,便是悟出了事物解決辦法的統一指導思想——知行合一。
大家記得點關注訂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