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縣泉塘街道星港社區,核心價值觀印上月餅。
中國傳統佳節,大多與農事關聯,中秋便是祭月的日子。
《禮記》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可見,春秋時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以感謝天地潤育、慶祝五穀豐登。
古之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恰逢三秋之半,故曰仲秋,又值月中,亦名中秋。而中秋作為節日應是始於隋唐,盛於宋代,至明清時,方成為我國的主要傳統節日之一。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時拜月設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時光流轉,歲月輪迴。中秋佳節傳承數千年,已成為中華大地各民族和全世界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各地慶祝方式雖有差異,但有一點是永恆不變的——中秋美食首推月餅。
關於月餅的起源有太多的說法。
最早出現的文字記載,應是來自蘇東坡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也就是說從宋代時起,月餅才漸漸大行其市。
而民間的傳說卻要遠早於此。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流傳最廣泛的便是來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月餅是后羿用來供奉嫦娥的供品。且每年八月十五,就成了人們企盼團圓的中秋佳節。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據說月餅的名字,還與那位愛吃荔枝的美人有關。唐代月餅還不叫月餅,因餡中有核桃芝麻等舶來品而叫胡餅。楊貴妃中秋吃胡餅看到月兒又亮又圓,心血來潮把胡餅叫做月餅,於是月餅的「冠名權」歸了楊貴妃。
還有一種說法也源自唐朝,相傳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宰相裴寂以圓月為構思,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出現的口糧問題。
史上,有文字確切記載者,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卻到了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月餅製作也越來越精細。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裡人心共賞時。傾醉於皎潔的月光之下,那些關於月餅的記憶宛如頭頂這輪高懸的皓月,緩緩而來,又圓又大,清澈而香甜。
紅白翻毛製造精,中秋送禮遍都城。不僅都城,鄉下農村亦是如此。中秋節是肯定要送月餅的,去重要長輩家走節,還要砍上一刀精搭肥的腰花肉。
第一次見到月餅,是和母親一起去離家約兩裡多地的楊家鋪子買禮物到外婆家走節。
南貨的櫃檯比我的個頭還要高一點點,我看營業員拿月餅只能仰望,於是乾脆雙手搭住櫃檯邊,踮起腳尖盡力讓眼睛高過臺面。這姿勢吃虧得很,一會便氣喘籲籲。
一般人家送月餅一次兩個,打成「8」字形的「封子」;稍微富有的人家則會送四個,就可以打成中規中矩的正方形的「封子」,自然要客氣了許多。
母親要了兩個月餅,營業員拿出一張褐色的裁成方形的包裝紙擺在檯面上,兩個月餅放於對角線上,四角對摺,左手壓著不松,右手從臺下抽出一根席草,先在兩個月餅中間一繞,然後翻過來十字交叉九十度扭轉,再翻回去於中心兩頭扭緊,扎於交叉處之下。
「8」字形的「封子」這才算是打成了。說起來都要半天,做起來還真是個技術活。就算是統一招工進來的國家工,如果不拜師是學不到手的。
當然,其它「封子」的打法也不盡相同,如紅糖「封子」就要打成錐形。各式各樣,五花八門。
買好月餅之後,又去旁邊的肉食站砍了一刀腰花肉,送禮要成雙,這就算妥了。
到外婆家後,腰花肉當然中午待客而食。月餅照例打發給外孫作為回禮,還稍上一大包鹹魚。因為外婆家住漁場,又知道我愛吃這口,平時自己捨不得吃,一條條攢起來,逢節就打發給我們,或者送到家裡。
外婆常跟我說,人不吃鹽沒力氣,菜要吃鹹一點。外婆自己吃菜也很鹹,活了96歲,一輩子沒上過醫院。
我也一直都保持著這吃鹹菜的習慣,如今年至半百,一無三高,也無其他雜病。這恐怕是個說不清的理。
回家的路上啥也沒想,滿腦子都是那「8」字裡的月餅。好不容易挨到晚上,母親才從米缸裡拿出月餅封子,月餅上的油已經浸透了包裝紙。
母親拿起其中一個,用菜刀十字切開,將月餅分給四姊妹,看著我們用兩指細細地掰著,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臉上布滿了笑容。自己拈著掉在包裝紙上的月餅屑子:嗯,這個比月餅好吃多了!
時光於沙漏中無聲而逝,一晃已事隔多年,而那些美麗的往事卻無法忘懷,如同定格在月宮中的那株桂花樹,砍一斧子便長一斧子……
月光如銀似雪般更加皎潔,月餅的樣式也豐富了許多,只是無論怎樣也吃不出當年的味道。
文/劉懿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