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級票務網站上的天價票已悄然消失,牛魔王上5800元和7800元的票量充足且止於票面價格。不僅如此,票牛和西十區上的部分售價還略低於票面價格。
牛魔王上5800元和7800元的票量充足且止於票面價格。
票牛和西十區上甚至部分票的售價還低於票面價格。
炒到60萬元天價的門票,大概從未真正成交。黃牛們手裡「奇貨可居」的高價票們,正在跌至白菜價的路上奔跑。
二級票務網站上曾一度出現清一色數萬甚至數十萬天價票的「盛況」。
崩塌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早在12月5日,演唱會唯一官方售票渠道大麥網於壓力下少量公開售票。瞬間售罄後不久,關於大量囤積在黃牛手中的票有價無市的消息就開始流傳。
12月19日,主持人楊樾在微博及朋友圈連發消息,稱「王菲的演唱會還有10天,目前大部分票還壓在騰訊微票、白玉蘭和羅盤手裡」。
12月20日晚,中國網發文稱從相關部門獲得內部消息,政府介入王菲天價門票事件。「票務網站牛魔王和票牛被上海市公安局立案調查,或面臨被關停的處罰,主要原因是參與倒賣王菲演唱會等熱門演出門票。」
文章未披露信源,票牛網的創始人孫立勇在接受虎嗅網的採訪時亦表示「沒有接到過任何部門或者單位的任何相關通知」,目前來看牛魔王和票牛的網站仍在正常運營。但畢竟無風不起浪,這場天價演唱會的「破功」已成事實。
誰輸誰贏,如今看來也比較清楚了。
平常的演唱會,製作成本為幾百萬至上千萬元,且多為巡演。王菲的「幻樂一場」號稱至少五千萬元的成本,且只唱一場。按照上海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約8000個座位,平均5000元一張的票價,票房收入至多為4000萬。儘管尚未算上視頻直播的收入,已能看出主辦方很難覆蓋成本乃至盈利。
更何況,所有的收入加起來,可能都抵不上王菲的「唱酬」。
今年7月曾傳,新崛起的阿里星球以1億元的價格拿到演唱會的網絡直播權。儘管最後直播權花落騰訊,可想而知這1億元中的大部分落入了誰的口袋。
難怪坊間戲言,陳家瑛(王菲經紀人)撈到這一筆之後終於可以安心退休。
演唱會的利益分配大致有兩種做法:一種是主辦方給歌手固定的唱酬,另一種是把票房按比例分成,或者兩種兼有。
慣常做法是,主辦方壓低票價,通過合作的方式把大量票給到二級票務平臺以保本及賺取差價。
炒票能製造票房緊俏的現象哄抬價格,讓二級票務平臺及黃牛買斷又能降低自身的風險。如果炒作成功,還能賺上一筆又不用給歌手分成,何樂而不為?
騰訊、羅盤、白玉蘭三家公司作為聯合主辦方,具體到哪家囤了多少票,哪家放給黃牛多少票,哪家流出多少票用作人情最終又落入黃牛市場,各中的權益職責如何分配難以查證。但作為利益共同體的這三家共同主辦方,可以被視作共進退,單方面決定的可能性不大。
此時,如果把囤票炒價又跌價坍臺的責任統統轉嫁給黃牛,認為泡沫破滅是黃牛對市場的評估失誤所致,顯然是有失偏頗的。
當然,這一次大黃牛們確實失算了。牛魔王、票牛等最近幾年崛起的二級票務網站被傳本就由大黃牛們所辦(至少也與黃牛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無論這些「老司機」們當初以何種方式和價格收入門票,如今他們都面臨票砸在手中的風險。
人心就是這樣,追漲不追跌。夢幻的泡沫一旦被戳破,即使黃牛手中只有小几千張門票,市場需求原本是大於這個數目的,但如今除了抱有撿漏心理的忠實歌迷,還有誰願意做這個「衝頭」?
現在的局面就是,一部分忠粉和至少是喜歡王菲、對她的演唱會好奇的人寧願在家觀看直播,更小的一部分才會去撿漏。
當初盲目跟風,以為搶到一張王菲門票就能在社交媒體顯示自己神通的人,此時已經內傷。手握王菲演唱會門票者,已被打上「關係」「土豪」」人傻」等標籤。而另一撥原本想買票炫耀的路人,估計早已打消了這個念頭。
人心向背,就是這樣迅速而殘酷。
至今還能在網上找到2010年王菲演唱會天價票「牛市」崩盤之後的相關媒體報導。
回望一下,其實2010年的王菲巡迴演唱會也是同樣的套路。一次少量吞吞吐吐地放消息、捂票、惜售、炒價,最終場館外現了原形的黃牛價昭告了這場局的破滅。
只是因為當時的媒介不似如今發達,也可能是黃牛比較健忘,又或者真的錯估了形勢,以為六年後的「獨此一場」會帶來井噴的票房,才導致了這場重蹈覆轍的鬧劇。
儘管從效益來看,輸贏已經分明。但是站在金字塔巔峰「開張吃三年」的王菲,真的賺到了嗎?
她與團隊的整個炒作過程經媒體的放大鏡全盤呈現在公眾面前。最終公眾情緒反彈,政府出手幹預,竭澤而漁導致的一片唱衰並不讓人同情。
陳家瑛的微博評論裡能看到眾多網友對整個炒作的聲討和抗議。
下一次,五年或者十年之後,大家還會跟風買帳嗎?當然,人心愛追漲永遠不會變,但追的是否還是這位貪心不足晚節不保的歌手就不好說了。
更何況,據十年前聽過她演唱會的朋友告知,當時天后已經氣弱難聽全場氣氛冰冷,若非勤加練習,今日景況可想而知。
甚至可以說,VR直播展示這場畸形演唱會的意義還大於演唱會本身。
一條產業鏈上,山頂的大boss操縱局面獲大利,以下層級有盤剝也有風險,但都是風險自擔。
鑑於在國內開演唱會是高風險行業,局面複雜,因此對於主辦方和黃牛間的交易,只要不太過分,情理上也能過得去。
但譬如王菲這樣,開出遠高於陳奕迅、張學友、周杰倫等一線藝人的價格,以信息不對稱哄抬票價,羊毛出在羊身上狠斬歌迷一刀的,也實在應該被撕下神婆的面紗。
撕面紗只是治標,更重要的是長久以來的無法可依,即便關掉所有黃牛網站,如果風險太大,主辦方還是一樣會想盡辦法尋找轉移風險的渠道。結果就是,普通歌迷依然只能提心弔膽地守候黃牛票而已。
責任編輯:朱惠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