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新王登基:大清亡了100多年,為什麼曾經的附庸國卻能屹立不倒?

2021-02-17 世界華人周刊

頭戴15斤的金冠,聖水沐浴,高僧加持、抬轎遊行等既傳統又神秘的加冕儀式,不禁讓全世界對這個古老而又現代的泰國王室充滿好奇。

如果從拉瑪一世1782年4月6日加冕稱王那天開始算起,到剛剛加冕的拉瑪十世,卻克裡王朝(他們以曼谷為首都,故也稱曼谷王朝)統治泰國已然有237年之久了。

而這237年,正是世界風雲突變、極速變化的時段,一波又一波的戰爭與衝擊讓亞洲包括東南亞在內的眾多封建王朝紛紛倒臺,成為歷史雲煙。拉瑪一世朝貢的大清國已然不在,但曼谷王朝至今挺立。

曼谷王朝挺過殖民戰爭、兩次世界大戰、冷戰、全球化、國內政變和派系鬥爭等眾多挑戰,成為東南亞地區為數不多碩果僅存的古老封建王朝,用他們延續了數百年上千年的古老平衡之智慧,帶領泰國成為東南亞經濟增速迅猛的國家之一。

在加冕儀式上那神秘耀眼的金冠、聖水和遊行之後,曼谷王朝又有著怎樣的超凡智慧?

名字的秘密:

不同的名字,不同的身份認同

要知道,許多王朝是以姓氏作為王朝名稱,比如沙俄的羅曼諾夫王朝,但是泰國曼谷王朝就尷尬了,因為在創立之初,當時的泰國人還沒有家族姓氏這個概念,只有名字。

所以,卻克裡王朝的「卻克裡」,是輔國首相的意思,為什麼要叫「首相王朝」呢?要從這個王朝的創立說起。

創立者拉瑪一世的原名叫通鑾,母親有華人血統,父親是泰國大城王朝(1350—1767)的掌璽大臣,所以通鑾從小就進入了宮廷,並在宮中認識了作為朝中大臣養子的中國潮州人鄭昭(確實很神奇,一個潮州人在1740年代成了泰國大臣的養子,世界在很久之前就是平的了)。

▲ 鄭昭畫像

簡單說,這個鄭昭非常聰明,會多種語言,能文能武,多次出任大城王朝的封疆大吏,還帶兵打仗,屢建戰功。可是他無法拯救暮氣沉沉的大城王朝,最終在1766年,大城王朝的都城被緬甸攻破,國滅。

鄭昭就帶著殘兵突圍,在東南沿海建立了自己的新根據地,在吞武裡建立了新的國家,就是短命的吞武裡王朝(1769—1782,只有13年)。他派兵徵戰,擴大疆土,佔領柬埔寨,雖然只在位短短13年,卻功績斐然。

▲ 拉瑪一世畫像

而鄭昭的幼年好友通鑾,就一直是鄭昭的左膀右臂,帶兵在柬埔寨徵戰,成為吞武裡王朝國王之下萬人之上的真正貴族,也是權傾一時的大將軍、輔國首相,人稱他為「卻克裡」。

後來,宮廷發生政變,鄭昭被趕下臺,還在柬埔寨前線的通鑾立即率兵回都城勤王救駕。可就當通鑾擊敗了宮廷叛軍之後,一件奇怪的事情發生了,他並沒有恢復鄭昭的王位,而是根據某些記載,他翻臉處決了自己的國王兼幼年好友鄭昭,自立為王,並遷都曼谷,開始了曼谷王朝。

但是當時的泰國,還有向中國(清朝)進貢尋求冊封的傳統,似乎沒得到清朝冊封的王朝是無法在泰國獲得合法性的。

可是通鑾某種意義上是宰相篡位稱王,為了騙取清王朝的承認,他機智地在遞進給乾隆皇帝的信上,自稱鄭昭之子,名為鄭華。乾隆一看,不但姓鄭,還一心仰慕中華,太perfect了,朕知道了!準了!由此,曼谷王朝名正言順地開始統治暹羅(泰國)。

但他們始終自稱「卻克裡王朝」,就是「相國將軍」之意,似乎並未忘卻自己的身份來由。

改名華人名字鄭華,並不是他第一次改名。在1782年加冕時,通鑾自稱為「拉瑪鐵菩提」,研究者認為「拉瑪」就是印度梵文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羅摩」,是傳說殺死魔王的英雄,神的化身。這一次改名,讓他的王位變得「君權神授」。

但歷經百年,曼谷王朝國王的名字都很長,直到1880年代,該王朝第六世國王年輕時在英國牛津大學讀書,他發現泰國國王的名字對於西方人來說難讀又難記,於是,他模仿英國歷史上的「亨利八世」「愛德華五世」的叫法,把自家王朝歷代國王名字給改了,用「拉瑪+羅馬數字符號」的方式,好讀又好記,於是開國國王通鑾就是拉瑪一世,他就是拉瑪六世。

這一次改名,則顯示了這個古老王朝在自身歷史與現代化之間的平衡嘗試,他們也很想讓全世界都認識他們,記住他們。

中國人常說,名不正則言不順。然而縱觀曼谷王朝,從通鑾到鄭華,從拉瑪鐵菩提到拉瑪一世,國王一次次改名,從泰文到漢文到梵文甚至到英文,這個古老的家族懂得變通,懂得講求實際,始終尋求變化,並不以之為恥。

與西為敵,與西為友:

亞洲封建王朝生死存亡的關鍵

當曾經傲嬌的大清朝在1840年被英軍的堅船利炮轟開大門、感到奇恥大辱之時,暹羅曼谷王朝的處境,也沒有好多少。在殖民時代,多數亞洲封建王朝生死存亡的關鍵,就是如何與入侵的西方殖民者相處。

從拉瑪一世從拉瑪三世,曼谷王朝的頭幾十年,工作重心始終放在東徵西討身邊的東南亞兄弟王朝,西徵緬甸,東徵柬埔寨、寮國和越南,還把這些王國的國王抓來當養子,防止其反叛。所以這一時期的王朝年終工作報告裡基本都是:某年某月,平萬象;某年某月,徵緬甸。此時的曼谷王朝,儼然是東南亞一哥。

但是很快,一哥的危機感就來了。

182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面見拉瑪三世,商討英軍和暹羅軍隊共同討伐緬甸,這次戰爭中,暹羅軍隊用大象踏平了緬甸的叢林,為英軍掃清道路。但恰恰是在這場並肩作戰中,拉瑪三世始終保持清醒,他看清了英軍的實力,自己的差距,以及雙方的一些矛盾爭執。

▲ 拉瑪三世畫像

在臨死前的病榻上,拉瑪三世說了一段非常耐人尋味的話,告誡曼谷王族:「對緬甸和越南的徵戰已然結束,我們如今的唯一敵人,應該是西方人。」這位明智的泰王去世後不久,緬甸和越南相繼落入英法殖民者手中,他死前一語成讖。

他不但預見到了與西方的戰爭,也看清了英法殖民者求財逐利的本性。他把與清朝貿易的收入存在床旁邊的紅色錢包裡,預備著有朝一日,暹羅土地被西方殖民者佔了,好用錢贖回來,這筆錢後真的派上了用場。

如今,500泰銖紙幣背面刻畫的就是這位英明的王。

但這位英主,卻出身微賤,他母親不是正式的王妃,所以他的王位繼承權受到質疑,但因其能力出眾,所以成為拉瑪三世。同時,出生正室的兄長卻失去了王位,去當了雲遊僧人,潛心佛法,結識高僧大德,直到弟弟拉瑪三世去世,這個兄長才繼位,成為拉瑪四世。

▲ 頭戴金冠的拉瑪四世,這頂金冠正是前兩天拉瑪十世加冕時戴的7公斤重的那頂

與東徵西討推崇武功的弟弟拉瑪三世不同,拉瑪四世或許是當年繼位之爭中落敗之故,性格中有很佛系的一面,對一切都不再固執。儘管他醉心佛法,卻不固執傳統,主動改革了暹羅佛教。同時,他徹底放下王子身份,與港口的西方水兵和傳教士學習英語、拉丁文等西方語文和天文學、數學等現代科學,甚至與在暹羅傳教的法國天主教牧師成為密友。

當然他的密友中,還有一位美麗的英國女教師,名為安娜,傳說兩人暗生情愫,好萊塢則根據這段傳說拍成了電影《安娜與國王》,周潤髮飾演拉瑪四世。

▲ 電影《安娜與國王》劇照

真實歷史中,安娜出入宮廷,並大膽地給拉瑪四世的王子講授「人生而自由」等理論,並把美國反蓄奴主義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介紹給他,這位王子就是後來的拉瑪五世,或許正是受到安娜的影響,他在位期間廢除了暹羅存在許久的奴隸制度。

如果說拉瑪三世在戰爭中窺見了西方的威脅,拉瑪四世則是在科技和文化中感受到了西方的超前,他希望去追趕,以防止落後挨打。他要求朝臣都要穿襯衫上朝,以證明給英法殖民者看,暹羅是文明國家,不是野蠻人(此前大臣不許穿衣服見國王,因為怕暗藏兇器)。

▲ 拉瑪四世(後排右一)與他的王后(後排左一)和孩子們

他積極引進和普及西方地理學知識(這對戰爭很有用),讓貴族子弟學習英語,並僱傭西方顧問來用現代方法訓練新軍。同時,他也不再向前任國王一樣醉心於向清朝進貢,因為在他眼中,清朝已經自顧不暇,不再強大。他甚至寫信給美國總統林肯,願意派大象幫林肯打贏南北戰爭,以示交好。他真的很用力在結交西方國家。

從此,曼谷王朝的生存模式,從朝覲東方,轉向擁抱西方。

但轉向太急,也太猛。1851年,拉瑪四世被迫與英國籤訂《鮑林條約》,放棄皇家對外貿徵稅的專權,開放貿易,淪為半殖民地。

內憂外患:

夾縫下頑強求生的曼谷王朝

此後的歷代國王,基本延續了拉瑪四世的作風,積極擁抱西方,在泰國傳統和現代西方之間走鋼絲,尋求平衡之術,為這個古老的王朝在夾縫中謀求生存之法。

拉瑪五世出訪英屬印度、新加坡和爪哇,學習殖民地的統治之道,回來就改革了徵稅和立法等機構,這一次觸動了貴族利益,試圖造反,他又大膽削弱貴族實力,並把王子送到英國讀書,還創立皇家軍事學院,以現代西方式制度培養軍官,編練新軍,鞏固王權。

▲ 1907年,拉瑪五世和兒子們在英國伊頓公學,一個全面西化的東南亞王族

當英緬戰爭爆發時,英軍本以為他會派兵參戰,但拉瑪五世保持中立,坐上觀虎鬥,留存力量。

可是當法軍侵佔暹羅在中南半島的勢力範圍時,拉瑪五世憤然開戰。法軍海軍封鎖海灣,把炮艦開進湄南河要炮擊曼谷,泰軍只好退出寮國,拱手讓給法軍。拉瑪五世飲恨退讓,但不忘建立皇家海軍學院,因為輸就輸在暹羅當時沒有海軍。他又出使歐洲,希望讓歐洲列強認可暹羅是個獨立王國,不再侵略。又通過1909年的《英暹條約》,承認英屬馬來對南部領土的佔有,以換取英國對曼谷王朝的承認。

▲ 這張照片極為珍貴,左側為泰王拉瑪五世,右為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如今,泰王室仍在,沙俄羅曼諾夫王朝早已香消玉殞

曾經是東南亞一哥的暹羅,在英法殖民者的蠶食下勢力範圍不斷縮小,岌岌可危。

到拉瑪六世時,泰西合璧的身份就更明顯,他從小在英國接受教育,英語流利,與歐洲王室們稱兄道弟,甚至是個小說作家,但同時,還是會回泰國當和尚,遵循傳統。

很快,他大顯身手的一次機會來了。

1914年,一戰爆發。受過英國教育的他,理應與英國並肩作戰。但拉瑪六世直到戰爭快結束的1917年才參戰,他沒收了德國和奧匈帝國在暹羅的資產,並作為戰勝國收回了領事裁判權和關稅自主權。

他將一戰作為契機,宣揚泰國民族主義,正是他,把《羅摩衍那》中的戰魔英雄「羅摩」,對應了國王的名字「拉瑪」,說國王是與外國入侵者作戰的英雄。拉瑪六世去世後,他身為軍官的弟弟在1926年繼位,成為拉瑪七世。

到拉瑪七世在位時,形式更為艱難了。1932年,當國王還在華欣時,曼谷爆發了革命,泰國人民黨要求泰國改變政體,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成立議會。拉瑪七世只好答應要求,國王和王室被作為泰國的象徵保留下來。

▲ 拉瑪七世出訪歐洲時與希特勒握手

或許是家族的佛系傳統,加之他內心也從未想到自己會成為國王,在1935年,他突然宣布退位,並旅居英國,他的養子還在二戰英軍中服役。1941年,拉瑪七世在英國去世,長眠於他青年時求學的國度。

他的前任退位時,泰國議會就指定了拉瑪八世繼任,可拉瑪八世當時還是在瑞士求學的15歲少年。然後像歷史上所有的幼主登基故事一樣,他由多位王族攝政。1938年,拉瑪八世回到泰國,他雖是國王,但還是頭一次來泰國。

▲ 英俊帥氣的拉瑪八世

1941年,日軍入侵,泰國順勢加入了日軍軸心國的隊伍,但也是權宜之計。與此同時,泰國許多政府官員,包括駐日本大使,卻暗地裡為英軍當間諜,把日軍的情報透露給英軍。泰國就這樣在二戰雙方的夾縫中頑強求生。

1946年,戰爭結束,英軍接管泰國。很多人都說,這個高高瘦瘦、性格羞澀的男孩內心深處或許並不想當國王,拉瑪八世還一心想著回瑞士繼續完成自己的博士學位,結果在曼谷因槍擊去世,死因至今成謎。

同年,他的兄弟繼位,成為拉瑪九世,直至2016年去世,共在位70年,他不但是泰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也是世界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

▲ 拉瑪九世

他在位70年間,共發生了20次政變(其中15次政變成功),35位總理相繼組建了50屆內閣。但他始終以平靜心態見證政治變遷,始終屹立不倒,並多次在關鍵時刻出面幹政,化險為夷,幫助泰國人民躲過了一次又一次動蕩的劫難。

▲ 拉瑪九世

或許,他正是從曼谷王室的祖輩歷代國王身上和家族傳統中,習得了這種偉大的政治智慧。

相關焦點

  • 大清亡了100多年,為什麼曾經的附庸國卻能屹立不倒?
    所以,卻克裡王朝的「卻克裡」,是輔國首相的意思,為什麼要叫「首相王朝」呢?要從這個王朝的創立說起。創立者拉瑪一世的原名叫通鑾,母親有華人血統,父親是泰國大城王朝(1350—1767)的掌璽大臣,所以通鑾從小就進入了宮廷,並在宮中認識了作為朝中大臣養子的中國潮州人鄭昭(確實很神奇,一個潮州人在1740年代成了泰國大臣的養子,世界在很久之前就是平的了)。
  • 泰國曾是我國藩屬國,大清滅亡100多年,為何曼谷王朝屹立不倒
    泰國曾是我國藩屬國,大清滅亡100多年,為何曼谷王朝屹立不倒? 提到泰國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發達的旅遊業。雖然世界上很多國家都走向了民主化社會,然而泰國卻依然保留著王室。
  • 泰國王室為什麼能屹立不倒?看看曼谷王朝對泰國歷史的偉大貢獻
    由於泰國現任國王拉瑪十世的很多做法引起熱議,所以有人認為拉瑪十世很有可能嚴重影響君主制在泰國的穩定,甚至有人認為拉瑪十世有可能直接促使泰國廢除君主制,導致延續兩百多年的曼谷王朝至此結束。
  • 泰國王室為什麼能屹立不倒?看看曼谷王朝對泰國歷史的偉大貢獻
    泰國是世界上仍實行君主制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最近有很多關於泰國王室的新聞。其中大多數與現任國王拉瑪十世對一夫多妻制的承認,貴族妃can的成聖以及廢除貴族妃ubi有關。由於泰國現任國王拉瑪十世的許多做法,一些人認為拉瑪十世可能會嚴重影響泰國君主制的穩定,甚至有人認為拉瑪十世可能會直接促使泰國廢除君主制。長達200多年的曼谷王朝在這裡結束。實際上,泰國的君主制非常穩定。至少到目前為止,它是相當穩定的。泰國皇室之所以能夠站得住腳,是因為曼谷王朝對泰國歷史做出了巨大貢獻,並在泰國人心中樹立了無與倫比的地位。狀態。
  • 萬裡長城2000餘年屹立不倒,與秦始皇的這些措施有關
    從外太空,唯一一個能用肉眼可以看到的地球建築,歷經風吹雨打2000多年,依然屹立不倒,這個建築就是咱們中國的萬裡長城,在這裡是不是非常的驕傲啊,用今天的眼光去看萬裡長城,也許我們會覺得驕傲和自豪,因為在現在科防的作用下,萬裡長城已經失去了她的軍事價值,但是在冷兵器時代,萬裡長城是中原阻隔塞外胡人的唯一屏障
  • 大清亡於滿漢離心離德
    慈禧心裡一定在問:這大清的江山到底是姓愛新覺羅還是姓曾?大龍旗到底還能扛多久?在老佛爺琢磨湘軍官僚的時候,小白菜案出來了。老佛爺這邊剛瞌睡,小白菜這枕頭就遞過來了。靠著小白菜提供彈藥,老佛爺朝湘軍開槍了,一舉拿下湘軍江南官場100多人。
  • 泰國國王蒲美蓬逝世享年88歲 歷經19次政變屹立不倒
    年登基,1950年5月5日加冕。蒲美蓬國王以平靜的心態見證這些政治變遷,始終屹立不倒,並多次在緊要關頭出面幹政化險為夷,幫助泰國人民躲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劫難。上世紀後半葉是泰國動蕩不安的年代,軍事政變、經濟危機和民主革命一直困擾著泰國。雖然蒲美蓬國王歷來在政治上嚴格保持中立,但是在特殊的情況下,未免國家陷入進一步的動亂,蒲美蓬國王也曾經出面介入調停,並由此獲得泰國民眾的尊敬和愛戴,被視為立場公正的「最終仲裁者」。
  • 官員給朝廷上奏 見奏摺上批覆四個字 感嘆大清焉能不亡
    清末民初官僚徐世昌曾說,「大清之亡,不是亡於革命黨,而是亡在一班『小爺們』身上。」在光緒和慈禧先後駕崩後,清朝進入了最後的宣統時代。因皇帝年幼,太后無權,清朝的朝政實際上由一幫年輕的親貴所把持。這些年輕的「小爺們」既無老臣的老成持重,也不具有年輕人的前瞻視野,最終帶領大清走向了滅亡的道路。而其中為首的,則是宣統皇帝的父親,攝政王載灃。清朝興於攝政王,也亡於攝政王,給人以天道循環的感覺。
  • 神問答|為什麼評論裡總有人說「大清亡了」,這是什麼梗?網友:什麼...
    導語:為什麼評論裡總有人說「大清亡了」,這是什麼梗?關於「為什麼評論裡總有人說「大清亡了」,這是什麼梗?」這個問題,小編整理了多個來源的用戶回答,供大家更全面的了解。名為「易笑之韻」網友的回答厲害了,瞬間收穫了735個贊,引來326名網友的圍觀討論:不可能,這是電視劇中的臺詞,在今天使用就是對一件事情知曉得太晚啦,比如你喜歡的女孩有對象了,你的某親戚離婚了等等。最近爆出韓雪已經結婚生子了,果然是大清亡了喲。
  • 中國頂級豪門世家,歷經千年屹立不倒,他們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自古至今,能夠連著三代都富甲一方的大戶人家很少;富人都很難全三代,更枉論窮人了,太多的窮人兩代就結束了。救大唐於大廈將傾的郭子儀,在古代的元勳裡,也算是一位福將了!郭家可以連續幾代人長盛不衰,運氣是一部分,家風也是一部分,身處盛唐的原因也很重要。
  • 泰王登基70周年 泰國發行紀念幣鈔
    新華社曼谷6月9日專電(記者李穎 李欣瑩)泰國9日發行紀念幣鈔,慶祝泰國國王蒲美蓬·阿杜德登基70周年。  泰國央行當天發行2000萬張紀念鈔,每張面額70泰銖(1泰銖約合0.1868元人民幣),發行價為100泰銖。泰國民眾可以在全國各商業銀行購買,所有紀念鈔銷售收入將全部敬獻給國王。
  • 中國頂級豪門世家,歷經千年屹立不倒,他們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自古至今,能夠連著三代都富甲一方的大戶人家很少;富人都很難全三代,更枉論窮人了,太多的窮人兩代就結束了。救大唐於大廈將傾的郭子儀,在古代的元勳裡,也算是一位福將了!郭家可以連續幾代人長盛不衰,運氣是一部分,家風也是一部分,身處盛唐的原因也很重要。
  • 中國最「神秘」的建築,700多年屹立不倒,經歷無數風風雨雨
    一個中國最「神秘」的建築,700多年屹立不倒,經歷無數風風雨雨。觀音閣又被人們稱為龍盤集寺,到現在為止已經有了七百多年的歷史>它整體看上去就是典型的一種木架亭式建築,整個建築非常的有著江南民間建築的特色風格,讓人看上去有一種很宏偉很有氣勢的感覺,在這幾百年來,觀音閣飽受風霜之苦,每一年都在不斷的被長江的洪水巨大的衝擊下,而是依舊不倒
  • 緬甸懸在崖壁的「大金石」,屹立2500多年依然不倒,禁止女性觸摸
    東南亞大部分國家都是中國的鄰居,比如:泰國、緬甸、越南。而這三個國家中最受到歡迎的國家當屬緬甸。緬甸,神秘的東南亞之國,一個全民信佛的國家。緬甸的旅遊資源特別豐富,白色的奶油蛋糕塔、茵萊湖、維桑海灘、維桑海灘、萬塔之城蒲甘、震驚的千人僧飯,各個都極具異域風情和特色。今天,老王就跟大家聊一聊緬甸獨具風格的佛塔——潔梯優佛塔,又叫千年不倒大金石。
  • 長城為什麼可以屹立兩千年不倒?專家研究後:都是古人的智慧
    長城大家都不陌生,可是小夥伴們知道,為什麼我們的長城可以屹立兩千年而不倒?當時的人用了什麼手法?專家研究後給出了五個字:古人的智慧。只是不連貫。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將原先大傢伙建的長城連了起來,於是形成了我們長城的雛形。其實我們現在看到的並不算是秦長城,後來歷朝歷代的皇帝登基之後都會重新修葺長城,一代一代才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長城。
  • 泰國曼谷王朝的國王並非漢裔,為何都有一個「鄭」姓的中文名?
    為什麼有中國姓呢,很簡單,因為泰國曼谷王朝的國王跟中國有瓜葛。這種瓜葛就是歷史淵源,一種打斷骨頭還連著筋的瓜葛。眾所周知,泰國至今仍然是個王國,泰國的王朝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作為泰國社會的高層,泰國王室的中文姓全都是鄭。泰國的開國國君為什麼有個中國名字呢?說到泰國王朝的中國姓,就跟中國扯上關係了。拉瑪王朝沒有建立的時候,統治泰國的是一個叫鄭昭。這個鄭昭什麼來歷呢?
  • 泰國,大戰緬甸三百年!
    中南半島國家中泰國和緬甸的人口差距不是很大但是GDP和人均GDP差距巨大▼然而倒退回古代王朝時代,緬甸曾經是一個非常強悍的國家,曾多次同中原王朝交手而不落下風。向南,緬甸還同泰國斷斷續續交手近三百年,兩次攻破泰國首都,逼泰國成為附庸國,甚至一度讓泰國亡了國。然而最終的結局,卻是緬軍被趕回老家。
  • 民國不倒翁,在三個雞蛋上跳舞的閻錫山為什麼能始終屹立不倒?
    自辛亥革命以來,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38年間歷經袁世凱時代、北洋軍閥時代、蔣介石時代、日本侵華時代和解放戰爭時代,閻錫山始終屹立不倒,統治著山西,被稱為「山西王」。3.閻錫山是一個擁有高超政治手腕的軍閥、「不倒翁」。閻錫山曾經說,自己在三個雞蛋上跳舞,哪個都不能踩破。三個雞蛋分別共產黨、蔣介石、日本。閻錫山周旋於眾多勢力之間,長袖善舞,始終屹立不倒。4.閻錫山是一個卓有成效的經濟建設者。民國期間,山西省被稱為「模範省」。
  • 遼濱塔——契丹人最神聖的信仰,屹立遼河之濱九百多年不倒
    最近因為看新聞了解屹立遼河之濱一千多年的遼濱塔屹立不倒,但是位於遼濱塔外圍剛建好一年多的圍牆居然被洪水衝倒,這是一個多大的諷刺,但也讓我了解到了契丹人心中最神聖的信仰——遼濱塔,原來在中國建築史上也是演繹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啊。
  • 各國國王登基聖物一覽:日本「三神器」,泰國排場大,沙特最土豪
    對於君主制國家,君王登基是一件大事,其禮節制度更是繁複嚴謹。放眼全球,現今世界上還存在皇室的國家有27個。不管是否在實際上掌權,只要有君王,就有王儲。當上一代君王離世或者退位之後,王儲將會登基成為新的君王。在登基的典禮上,新上任的君王將會被授予一些特殊的物品象徵王權,例如王冠權杖等等,這也是他們正式成為一國之君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