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雞獎開幕式上表演完了以後,周深接受採訪時,提到對福建最深刻的印象是土筍凍,彈幕還打出了「被土筍凍支配的恐懼」,不知是個什麼梗。
今天百度了一下,原來周深2018年的時候來過福建演出,泉州的生米們贈送了他不少閩南特色小吃,其中就有新開發的「即食土筍凍」,象果凍一樣包裝成一粒一粒的。周深回去後,做了個「吃播」,被「土筍凍」裡的「小蟲子」給嚇著了。戰戰驚驚地先嘗了嘗「凍」的部分,給出了客觀評價,「口感和豬蹄凍差不多」,然後挑了一條相對「白淨」點的「土筍」,閉著眼睛,勉為其難地吃了一口,結果痛苦得以頭撞牆,說是「太腥了」。
土筍凍可是我們福建閩南一帶的著名美食,周深你這樣嫌棄土筍凍合適嗎?
也怪送土筍凍的人,沒教給你正確的吃法。周深也說了,他上次吃播是個錯誤的示範,他沒有醮調料。
就是嘛,美味要用正確的方法吃,否則……味道都是一言難盡的。不放任何佐料的海參,會好吃嗎?白口吃皮蛋,噁心不死你嗎?
醮上點醬醋蔥姜蒜蓉芥末,就著點香菜碎蘿蔔絲,土筍凍可就鮮香滑嫩可口得很哪。
普及一下土筍凍的知識:
土筍又名塗筍,學名可口革囊星蟲,長於海邊沙灘之中,形似蚯蚓。剛從沙子裡挖到的土筍要養上一天,讓它吐出肚子裡的沙子,再用石槌碾壓,擠出內臟,然後洗淨,加水煮熟,因其富含膠原蛋白,連湯冷卻後就可成「凍」。土筍凍營養豐富,可給產婦滋養。坐月子可以吃的,那都是好東西,對吧。
傳說土筍凍還是戚繼光(一說鄭成功)發明的,因為部隊缺糧,將士們便將沙灘上能找到的各種小海鮮大鍋熬煮充飢,於是發現了土筍的美味。
明朝屠本峻的《閩中海錯疏》記載「其形如筍而小,形醜味甘。一名土筍」。清初周亮工的《閩小記》則寫道:「予在閩常食土筍凍,味甚鮮異,但聞其生在海濱,形似蚯蚓……」
周深對土筍凍的嫌棄,是出於對陌生而形狀醜陋的食物的恐懼。其實,只是個習慣問題,炒田螺大家都吃得不亦樂乎,一說吃蝸牛就覺得好噁心,其實蝸牛還比田螺長得白淨呢。海參也不比土筍長得好看,為什麼大家不噁心海參,因為是熟悉的食材,就不覺得可怕了。
作為福建人兼土筍凍愛好者,我希望周深如果有時間有機會,再做一次「如何正確吃土筍凍」的直播,為土筍凍正個名。不過,看他一年不到,上了一百次舞臺的工作密度,怕是很難抽出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