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5 22: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葫蘆特色種植,鋪就村民致富路
葫蘆是中華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葫蘆諧音「護祿」,"福祿",古人常將其掛在門口驅災闢邪,祈求幸福人丁興旺。
大名縣王村鄉鐵爐莊村村民王照華種植的15多畝葫蘆園裡一派豐收景象。
⬆王村鄉鐵爐莊村農民王照華正在對種植的葫蘆進行管理和採摘。
王照華種植的葫蘆外觀獨特,具有較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從採購葫蘆支架,精心篩選葫蘆種籽,再進行科學管理,發展特色農業種植,王照華開始了種葫蘆的致富夢。
如今他已經嫻熟地掌握了種植葫蘆的各項技能。今年,他種植的油錘、大瓢、長嘴八寶等六種品類的葫蘆有望獲得大豐收,每畝收益能達上萬元,將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
王照華介紹說,葫蘆銷售價格會有不同,自己加工去皮曬乾,把葫蘆曬成黃顏色,然後再賣,價格會稍微高一點。大葫蘆一般都是工藝品,小葫蘆有別的作用,像做艾灸,做酒葫蘆,有盛水用的那種它就不一樣。大部分像油錘這類的都是用作工藝品,山東的客戶會將其再加工,有烙畫,彩繪一類的。
冬棗種植,喜獲豐收
民間有句諺語:一日吃三棗,終生不顯老。
在王村鄉鐵爐莊村郭軍勇種植的棗園裡,一行行整齊的棗樹上掛滿了沉甸甸的果實,棗子露出青紅相間的「笑臉」,一個個、一串串、一樹樹讓人垂涎欲滴。
冬棗皮薄而大,酥脆甜美,富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非常受歡迎。冬棗食用價值不僅高,它的經濟價值也很好。
郭軍勇種植的棗園面積有30餘畝,20年前,這裡曾是一處廢棄的坑塘,經過郭軍勇的改造,搖身變成了一處棗園,經過多年的摸索,每年到冬棗收穫期就有固定批發商過來進行收購,銷往邯鄲、山東、山西、北京和天津等地,每畝地能收入五六千元,每年都能給他帶來不錯的收益。眼下,他種植的冬棗馬上要進入成熟期,郭軍勇對今年的收穫也是信心滿滿。
特色農業成為農民增收新亮點
走進王村鄉鐵爐莊村的田間地頭,還隨處可見蘋果豐收的喜悅。
蘋果種植戶袁明富今年已經有68歲的高齡了,正在對園裡的晚熟紅富士修剪枝葉,以保證蘋果的光照更充足、色澤更鮮紅。通過介紹,這些樹上的晚熟紅富士蘋果,再過20天左右就可以全部採摘上市了。
袁明富告訴我們,蘋果他種了2畝地,種了30年了,有這個紅星,富士,這一棵樹上平均300斤吧,每年一畝地就是一萬多點,今年效益比去年好點,市場價格高。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記者:王曉慧 朱瀟瀟 龐 濤
■編輯:薛志朋
■責編:龐 濤
■審核:王曉靜
■主辦:大名縣融媒體中心
您的關注
是我們更新的動力
原標題:《做好「特色」農業,助推鄉村產業振興》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