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消息,為隆重表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作出傑出貢獻的功勳模範人物,黨中央決定開展「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評選頒授。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注意到,因在抗擊新冠疫情中作出的卓越貢獻,鍾南山成為「共和國勳章」建議人選,張伯禮、張定宇、陳薇成為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
建議人選公示名單
「共和國勳章」建議人選 鍾南山
鍾南山,男,漢族,中共黨員,1936年10月生,福建廈門人,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第十一、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他長期致力於重大呼吸道傳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預防與治療,成果豐碩,實績突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他敢醫敢言,提出存在「人傳人」現象,強調嚴格防控,領導撰寫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在疫情防控、重症救治、科研攻關等方面作出傑出貢獻。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和「全國先進工作者」「改革先鋒」等稱號。
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
(按姓氏筆劃排序)
張伯禮,男,漢族,中共黨員,1948年2月生,河北寧晉人,天津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第十一、十二、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他長期致力於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奠定中醫素質教育和國際教育的標準化工作基礎,推動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他主持研究制定中西醫結合救治方案,指導中醫藥全過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取得顯著成效,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貢獻。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張定宇,男,漢族,中共黨員,1963年12月生,河南確山人,湖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他長期在醫療一線工作,曾帶隊赴汶川抗震救災,多次參加國際醫療援助。2019年12月29日,在收治首批7名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後,他立即組建隔離病區,率先採集樣本開展病毒檢測,組織動員遺體捐獻,為確認新冠病毒贏得了時間,為開展新冠肺炎病理研究創造了條件。作為漸凍症患者,他衝鋒在前,身先士卒,帶領金銀潭醫院幹部職工共救治2800餘名新冠肺炎患者,為打贏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作出重大貢獻。榮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陳薇,女,漢族,中共黨員,1966年2月生,浙江蘭溪人,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她長期致力於生物危害防控研究,研製出我軍首個SARS預防生物新藥「重組人幹擾素ω」、全球首個獲批新藥證書的伊波拉疫苗。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她聞令即動,緊急奔赴武漢執行科研攻關和防控指導任務,在基礎研究、疫苗、防護藥物研發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貢獻。榮獲「全軍防治非典先進個人」「全國十大傑出青年」等稱號。
團隊成員:鍾南山仍然奮戰在抗疫前沿
鍾南山院士長期致力於重大呼吸道傳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預防與治療,成果豐碩,實績突出。特別是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他逆行武漢,在前期關鍵節點得出「肯定人傳人」結論,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據,並與團隊一直奮戰在重症救治和科研的最前線。
「鍾老師實至名歸!」今天11點23分,鍾南山院士團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核心成員、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桑嶺,第一時間在微信朋友圈轉發了(公示)相關新聞。
院士助理蘇越明告訴媒體,鍾南山最近的工作重點還是在抗疫相關方面,除了關注疫苗研究,他在科研攻關、臨床救治等均投入了大量心血。
7月20日,鍾南山院士團隊發表在《細胞研究》雜誌上的論文披露:「截至今年4月底,武漢和廣州僅有2.1%和0.6%的人擁有新冠病毒抗體。」這表明人群的免疫力仍然處於低水平,在疫苗出現之前應該繼續採取嚴格的隔離和社交措施,研究結論與當前防控舉措相一致。在很多公開場合或者通過視頻連線,鍾南山都積極與國內外醫務人員分享我國的防治經驗及最新研究進展。就在上個月底,他還對香港疫情防控提出了對策建議。
目前,在工作任務繁重的情況下,鍾南山依然堅持參加每周三上午的「院士大查房」和每周四下午的門診。他常說,自己「不過是一個看病的大夫」。
「共和國勳章」授予誰?多久授予一次?
「共和國勳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榮譽勳章。
2015年8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草案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十六次會議審議,草案規定,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為國家最高榮譽,由國家主席向獲得者授予。2016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正式實施。
2019年8月27日,黨和國家功勳榮譽表彰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表示,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是國家最高榮譽。「共和國勳章」授予為黨、國家和人民的事業作出巨大貢獻、建立卓越功勳,道德品質高尚、群眾公認的傑出人士。國家榮譽稱號授予在各領域各行業作出重大貢獻、享有崇高聲譽,道德品質高尚、群眾公認的傑出人士。國家榮譽稱號的名稱冠以「人民」,如「人民科學家」「人民教育家」「人民藝術家」「人民英雄」等,也可以使用其他名稱,具體名稱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決定授予時確定。
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一般每5年授予1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逢五、逢十」周年時進行,有需要時可以及時授予。
2019年是我國首次開展國家勳章評選頒授。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籤署主席令,根據主席令,授予于敏、申紀蘭(女)、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女)「共和國勳章」。
2019年共和國勳章照片
每一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都功勳卓越。
年過九旬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家棟,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創者之一,他伴隨新中國的航天事業走過了風雨兼程的60餘載。從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到探月工程,再到北鬥導航工程,孫家棟為中國的航天科技實現一次次的飛躍作出巨大貢獻。
袁隆平,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傑出貢獻。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改革先鋒」等稱號。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科學家屠呦呦,60多年致力於中醫藥研究實踐,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研究發現了青蒿素,攻克了一個世界性的健康難題,挽救了數百萬瘧疾患者的生命,讓來自中藥青蒿的青蒿素成為中國送給世界的一個禮物。
……
「共和國勳章」,驚豔!
2019年9月29日上午10時,經中共中央批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於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當日,「共和國勳章」「友誼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獎章,三種勳章同時亮相。
其中,「共和國勳章」以紅色、金色為主色調,章體採用國徽、五角星、黃河、長江、山峰、牡丹等元素,章鏈採用中國結、如意、蘭花等元素,整體使用冷壓成型、花絲鑲嵌、琺瑯等工藝製作,象徵勳章獲得者為共和國建設和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禮讚國家最高榮譽,祝福祖國繁榮昌盛,寓意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共和國勳章樣式
頒發「共和國勳章」,開創共和國歷史上兩個「首次」
2019年,我國「共和國勳章」首次頒授,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周光俊曾在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撰文指出——
此次「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的頒發,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施行後的第一次,也是共和國歷史上首次開展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集中評選頒授,標誌著功勳榮譽表彰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已經搭建形成,統一、規範、權威的中國特色功勳榮譽表彰制度體系逐步走向制度化。
頒發「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是國家態度的體現、國家精神的彰顯、國家意志的表達,可以發揮導向性、標誌性和標示性的作用。
國家是榮譽的主要來源和榮譽制度的主要建構者,決定了國家榮譽的權威性、公正性、嚴肅性。此次以共和國的名義表彰功勳,旨在挖掘一批為新中國建設和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功勳模範人物,並以此來體現國家態度,形成見賢思齊、崇尚英雄、爭做先鋒的良好氛圍,推動新時代建功立業再出發。作為最高國家榮譽,「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的獲得不是偶然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所有奮進者追夢路上奮鬥足跡的見證。
資料來源:上觀新聞、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政府網、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新京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