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VS劉備:誰是更好的老闆?

2020-12-24 騰訊網

歷史研習社作者:不識字

最近在知乎看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如果穿越到三國時代,你會選擇為誰效力?

選擇為誰效力,言外之意,就是挑個好老闆。當然,那就不能挑死得太早的,比如前期的董卓、袁紹、劉表等。明智的選擇,應該在三足鼎立之後的曹劉孫三家,代表:曹操、劉備和孫權。

孫權,雖然青年時英明神武,分別在赤壁和夷陵連破曹劉,但後半生昏聵無能,逼死陸遜、大搞宮鬥,整體算不上明主。相比之下,曹操和劉備,兩人沒有明顯的汙點,就是更好的選擇。那麼,如果我們真的穿越到三國,曹操VS劉備,應該選誰做老闆?

一、軍事PK

三國之世,以亂為先。為誰效力,首先考慮的自然是保命。因此,老闆軍事水平的高低,可以作為考量的第一要素。

曹操的水平,不用多說,毫無爭議的三國第一人。從189年陳留起兵始,曹操一路破黃巾、逐黑山、斬呂布、剿袁術、滅袁紹、徵烏桓,可謂打遍天下無敵手,最後也只是因瘟疫在赤壁敗於周瑜而已。後來以一州之力打得魏國九州毫無還手之力的三國第二名將諸葛亮,說起曹操,也是一萬個佩服: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所以,曹操要說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那麼劉備呢?當然比不上曹操,但水平也差不到哪去。

很多人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對劉備的用兵水平嗤之以鼻,認為是個戰五渣。但實際上,正史中劉備的水平真不差。

劉備水平差,主要是前期留下的印象:被曹操攆著打,汝南、當陽接連大敗,只靠著周瑜火燒赤壁才勉強奪取荊州成鼎力之勢。怎麼看都不像懂兵的人。但事實上,除了曹操外,劉備打別人,那是一打一個贏的常勝將軍。

楊奉、韓暹寇徐、揚間,先主邀擊,盡斬之。——《三國志·武帝紀》

東海昌霸反,郡縣多叛曹公為先主,眾數萬人,遣孫乾與袁紹連和,曹公遣劉岱、王忠擊之,不克。——《三國志·先主傳》

紹遣先主將本兵復至汝南,與賊龔都等合,眾數千人。曹公遣蔡陽擊之,為先主所殺。——《三國志·先主傳》

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先主傳》

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徵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三國志·先主傳》

什麼楊奉、韓暹,劉岱、王忠,蔡陽,包括曹操手下的宗族外姓第一大將夏侯惇、于禁,以及荊州各太守,劉備都是輕輕鬆鬆吊打,完全不在話下。

三顧茅廬之後,有了諸葛亮做軍師將軍幫他掌管內政後勤,他更是開始了開掛一般的戰績。

入益州,兵不滿萬、孤懸敵後,從劉璋、張魯的夾縫中出兵,一路吊打川將拿下成都;攻漢中,率黃忠、法正與魏軍全面對峙,用計繞後陣斬夏侯淵,奪下陽平關逼退曹操,成功奪取漢中。這兩次戰役,正史中都出於劉備親手(演義神化諸葛亮,功勞都寫給了他),可謂老劉的巔峰之作。

正是有這種實力,天下第一的曹操才會屢次誇讚他,認定他是天下第二: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

劉備,吾儔也。

《三國志》給曹操的評語是「明略最優,超世之傑」,而劉備「機權幹略,不逮魏武」,算是兩人綜合能力(包括軍事)的蓋棺定論。所以這一回合,曹操勝於劉備。

二、性情PK

在保住小命的前提下,其次關心的問題應是相處,而老闆的性情則是重點。

在傳統印象中,曹操一般都自帶奸雄霸氣,而劉備哭哭啼啼,近似虛偽。但同樣地,這與真實形象相差甚遠。

正史中,曹操的「霸氣」形象,大都來源於他的詩作。如《觀滄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短歌行》: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些恢宏壯闊的詩句,配上曹操在功業上的雄才大略,往往會使人頓生蒼穹豪邁之感,以為曹操的性情便是如此。但實際上,曹操的為人行事並不瀟灑霸氣,而是殘忍奸詐。

先說殘忍。從小事看,誤殺呂伯奢一家時,曹操並不悔過,而是悽然道: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從大事看,攻打徐州時,為快速取利,不惜屠城:過拔取慮、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包括後來屠雍丘、彭城、柳城、鄴城和宛城等等,曹操只要能快速取勝,手段無所不用其極。這並非他詩句裡寫的憐憫蒼生,為之牽腸。

另外,大規模高頻率強制徙民,只為達成自己的戰略目的,也是曹操在軍閥混戰中最常用的手段。如:

太祖徙民以充河北,隴西、天水、南安民相恐動,擾擾不安。

太祖還,拜襲駙馬都尉,留督漢中軍事。綏懷開導,百姓自樂出徙洛、鄴者,八萬餘口。

初,曹公恐江濱郡縣為權所略,徵令內移。民轉相驚。

太祖問濟曰:「昔孤與袁本初對官渡,徙燕、白馬民,民不得走,賊亦不敢鈔。今欲徙淮南民,何如?」

根據《潛夫論實邊》:民之於徙,甚於伏法。伏法不過家一人死爾。諸亡失財貨,奪土遠移,不習風俗,不便水土,類多滅門,少能還者。曹操的這種做法,一念之間致使無數百姓流離失所、至於滅門,實在算不上我們通常意義上的「豪邁霸氣」,而是殘酷無情。

再說奸詐。關於這點,有人曾探討說曹操奸詐並不是缺點,因為打仗本來就是「兵不厭詐」。這種想法固然沒錯,但混淆了概念。正史上,曹操的奸詐,並不是針對敵人或對手,而是對自己親近的人使用。

魏武帝常雲,「我睡眠中不可親近,近便斫人,亦不自覺,左右宜然慎此。後陽眠,所幸一人,竊以被覆之,因便斫殺。自爾每眠,左右莫敢近者。——《世說新語》

又有幸姬常從晝寢,枕之臥,告之曰:「須臾覺我。」姬見太祖臥安,未即寤,及自覺,棒殺之。——《曹瞞傳》

常討賊,廩谷不足,私謂主者曰:「如何?」主者曰:「可以小斛以足之。」太祖曰:「善。」後軍中言太祖欺眾,太祖謂主者曰:「特當借君死以厭眾,不然事不解。」乃斬之,取首題徇曰:「行小斛,盜官谷,斬之軍門。」——《曹瞞傳》

假夢殺人、喜怒無常、借汝頭一用,曹操對待真心為他好的人,使這種奸詐手段,殘忍且嗜血,擱誰恐怕都會感到心寒膽顫。

儘管他也有過義釋關羽、屢任魏種的浪漫情節,但終其一生,奸詐殘忍一直是他的主旋律。

相比之下,被《三國演義》刻畫成只會哭哭啼啼、偽君子樣的劉備,才是三國史上真性情、真仁義的代表。

怒鞭督郵: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枊,五葬反。棄官亡命。

求田問舍:(許)汜曰:「昔遭亂過下邳,見元龍。元龍無客主之意,久不相與語,自上大床臥,使客臥下床。」備曰:「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採,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臥百尺樓上,臥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

仁感刺客: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攜民渡江: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每一樁每一件,劉備的真性情不做作,都展現得淋漓盡致。雖然不如曹操才華橫溢,會寫詩作文,口頭上表達自己對百姓的憐憫牽掛,但他的行動,卻是實實在在為百姓考慮,甚至期間差點讓自己送了命。

後來東晉史學家習鑿齒評價劉備,說他與百姓「甘與同敗」,活該他成就帝業。南宋的辛棄疾,看到求田問舍那段,也不由得感嘆「劉郎才氣」。這都是折服於劉備的人格魅力。

所以,如果作為一名下屬,要在曹操和劉備之間做出選擇,劉備的安全邊際要高得多。

三、人品PK

作為一名老闆,對待有功之士的前後態度,可以看出他的人品。而根據這個,我們可以分析一下曹操和劉備的人品高低。

還是先說曹操。曹操一生縱橫南北,掃遍天下,最終開創大魏基業,雖然主要靠自己雄才偉略,但其間也少不了眾多謀臣良將的輔佐和關鍵人物的幫忙。

然而,就在他一步步從奮武將軍—司空—丞相—魏公—魏王的梟雄道路上,那些曾經為他出生入死或大恩於他的謀臣良將,卻並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反而屢屢遭到他的無情拋棄或詆毀。

最典型的例子,荀彧

荀彧之於曹操,幾乎可以媲美諸葛亮之於劉備。無論是在曹操發家還是危難時,無論在人才輸送還是自身謀略上,無論是內政後勤還是軍機決策上,荀彧都曾為曹操嘔心瀝血,堪稱曹操霸業路上的第一功臣。可這一切最後換來的是什麼?

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魏氏春秋》

一空盒而已。僅僅因為荀彧不支持他進位魏公,曹操便內心「不平」,最後以隱喻的方式逼其自殺,實在令人寒心。後世喜愛曹操的讀者往往以二人政治理想的不同,來解釋曹操逼死荀彧乃是無奈之舉,但仔細想想,曹操真的存在這種迫不得已嗎?削奪權力留其一命,真的就做不到嗎?無他,刻薄寡恩爾。

對待荀彧如此,對其他人則更甚。

許攸。官渡之戰前,曹操形勢危急,許攸來投,曹操光著腳迎接:子卿遠來,吾事濟矣!後來許攸稍微居功,曹操表面不在意,但:然內不樂,後竟殺之。

宗族兄弟,大將夏侯淵。在他掃蕩關中所向披靡時,曹操:虎步關右,所向無前。仲尼有言:『吾與爾不如也。』後來夏侯淵戰死,曹操:淵本非能用兵也,軍中呼為白地將軍。

外姓第一大將,于禁。屢立大功時,曹操: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關羽水淹七軍後,于禁投降,曹操: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

另外,像不太出名的張繡、婁圭等,更是曹操用完就丟的典型,毫不留情。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劉備對待有功之臣,甚至「罪人」,都是寬厚為先

關羽,大概和夏侯淵的經歷一樣,水淹七軍時威震華夏,隨後敗亡。劉備沒有說過任何一句怨言,而是興師報仇。兩個人的感情,被死對頭魏國的謀臣劉曄描述為: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

糜竺,因為弟弟糜芳叛敵致使關羽敗亡,自縛請罪,劉備不但沒有怪他,反而好言勸慰,待遇如初。這個待遇是「位在諸葛亮之上」。

黃權,夷陵大敗時因為被斷歸路而投魏,劉備沒有怪罪他家人,還說自己負了黃權,不關他的事。

數下來,劉備真正殺過的舊部,都是犯了重罪的。彭羕謀反,劉封不救關羽、欺凌孟達導致孟達降魏、丟失東三郡。甚至如果不是諸葛亮執意要殺,劉備還在考慮不殺劉封。

這裡的每一件,放在曹操身上,幾乎都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別說觸及利益,就是惹到曹操情緒上的不高興,人都難逃一死——可能這就是某些人推崇的殺伐「霸氣」。

當然,作為旁觀者,很多人都不覺得這有什麼,反而津津樂道。但回到我們的原題,如果穿越到三國時代,你身處其中,你會選擇這樣的曹操做老闆嗎?

反正我選劉備。

相關焦點

  • 為何《三國演義》中曹操被稱為奸雄,劉備被稱為梟雄?
    曹操跟袁紹相持,軍糧不夠吃,士兵們紛紛抱怨,眼看就要譁變,曹操把押糧官找來,我向你借一樣東西,下輩子還你。押糧官說,借啥啊,只要我有,隨便借,不用還。曹操說,那就更好沒有了,難得遇到你這麼慷慨大方的人。你當然有,就是你的項上人頭。於是不由分說,把押糧官推出去,斬首示眾,跟士兵們說,這傢伙剋扣軍糧,讓大家吃不飽,我已經殺了。以後誰再鬧事,定斬不饒。
  • 看正史而生疑:赤壁之戰,劉備孫權是打敗了曹操,還是幫了曹操?
    但是我們細看後漢三國正史,就會發現事情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赤壁戰與和,其實是精緻利己主義與忠君思想的一次碰撞,此戰中只見私心,不見大義,孫權和劉備打敗了曹操,也是幫了曹操。赤壁之戰中,誰是正義的一方?
  • 笑看青梅煮酒:張遼獻計殺劉備楊修斟酒坑曹操,曹操爛醉劉備開溜
    曹操處處挖坑,劉備從容應對,最後是曹操放下戒心,劉備嚇得趕緊找藉口開溜。在《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青梅煮酒論英雄都像平靜的海面之下暗潮洶湧,而在宋元雜劇中,青梅煮酒論英雄被搬上舞臺,卻成了一幕喜劇:張遼獻計殺劉備,楊修斟酒坑曹操,曹操爛醉如泥,劉備成功開溜,曹操一怒之下將楊修重打四十軍棍轟了出去。
  • 李宗吾在《厚黑學》中對曹操、劉備、孫權三人的厚黑評價
    曹操劇照其次是劉備,但劉備和曹操卻不一樣,李宗吾先生認為,劉備的特長不在於心黑而是在於臉皮厚,那為什麼他截然與曹操不同呢?我們知道劉備在沒有成長起來之前,他依靠過曹操、袁紹、劉表、孫權等人。他跟隨這些人的時候是東奔西走、寄人籬下還恬不知恥,而且劉備還有一個讓我們大家都印象深刻的一點,那就是他生平好哭,遇到沒辦法解決的事情時,他便對人痛哭一場,關鍵是在他哭過之後許多不能解決的問題居然能轉敗為勝,他的這一特點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他寫的是惟妙惟肖非常生動,以至於有句說他的俗語:「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
  • 為何三國霸主是曹操?光從氣度上看,曹操就遠勝劉備、孫權!
    三國時期,劉備多次因為戰敗投奔到各路諸侯帳,又都突然離去。可以說,劉備是一個反覆無常的人,有一次被呂布戰敗後,他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投靠了曹操,曹操的謀士主張殺掉劉備,荀彧曾向曹操建議說,劉備英雄也,今不早圖,必為患。曹操不答,荀彧出,郭嘉入,曹操說:「荀彧勸我殺玄德,當如何?」
  • 袁紹手下最強大將:官渡之戰大難不死,得曹操賞識,是劉備頭號大敵
    在三國局勢形成之前,此人的地盤,兵力,城池,遠要比曹操,劉備,甚至是東吳孫家多得多!只可惜,他不善經營,不善於利用人才,更不體恤手下大將,最終導致戰敗,致使自己血本無歸,留臭名於千古,這位之前的大老闆就是袁紹。
  • 阿鬥的親生父親是誰?劉備,關羽,趙雲,曹操?真相有點懵人
    如果阿鬥不是劉備生的,誰會是他的父親?要探究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自己的母親甘太太做起。如果阿鬥再有一個父親,他就會和母親保持密切聯繫。甘太太是劉備最愛的妻子,住在後院。她能聯繫什麼樣的人?她們不過是一些婢女和妃嬪,也可能是經常出入劉備住處、與劉備關係密切的人。
  • 魯迅總結曹操讚賞劉備淚下,正史真相背後的雄者之別
    放心後的劉備大快朵頤,第二天卻發現房中劉安妻子屍體,明白一切之後的他,黯然神傷,按愛哭的性格,掉淚那也是必須的,甚至因這一飯之恩,答應孝敬劉安母親。事情被曹操知道後,曹老闆表現就和劉備截然不同,大誇劉安忠義,還送錢送老婆給劉安。說點不近人情的話,劉安這樁生意做的可謂非常賺。
  • 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孫權誰最善於用人
    就以劉備為例吧!因為出身於沒落地主家庭,劉備的人才觀比較狹隘,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十分重視武將,卻看不起謀士,結果呢?雖然擁有關羽、張飛、趙雲等猛將,卻經常打敗仗。後來,劉備終於認清了自己的片面性,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這才成就了一番霸業。
  • 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識破劉備韜光養晦之策,為何還要放虎歸山?
    可在當時朝局複雜的形勢下,劉備的實力和勢力,大不如曹操,卻不得不與曹操共處一室,來到了許都。並與朝中大臣、國舅董承,工部侍郎王子服,昭信將軍吳子蘭,西涼太守馬騰等,結成同盟,準備密謀除掉曹操。為了不引起曹操的注意和懷疑,遭到曹操的迫害,劉備平時就呆在自家的後園中種種菜,澆澆水,裝作根本不關心國家大事。
  • 劉備為什麼背叛曹操?這又為什麼導致了袁紹和曹操開戰呢?
    曹操不僅幫劉備擊敗了呂布,還親率大軍佔領了徐州,劉備很開心,他與曹操純潔的友誼開始生根發芽,似乎註定要開花結果,但可惡的是一個掃把星的出現,讓劉備、曹操反目成仇、相愛相殺,這個掃把星就是漢獻帝劉協。曹操把漢獻帝掌握在手裡,自稱「奉天子以令不臣」。
  • 史話三國:曹操是奸雄,劉備是梟雄,孫權是英雄,呂布算什麼?
    誰能被稱之為英雄?誰又是別人眼中的梟雄?奸雄又當從何而論?英雄、梟雄、奸雄,應該如何評判?第一猛將呂布應算哪種雄才? 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弄清楚英雄、奸雄和梟雄的概念和定義。三者之間的相互聯繫和邊界。 這樣做還不夠,還要放到某一個具體的時代上來講。
  • 真實的三國,曹操、劉備、孫權三人如何排名
    三國時期是人才輩出的時代,當然,最大的人才,就是三個國家的首領級人物,曹操、劉備和孫權。有人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對這三個人的綜合能力如何進行排列?曹操、劉備和孫權,這三人如果單獨放在別的朝代,很有可能都會成就一番大的事業,可惜,他們生在同一個時代,還成了對手,就成了「狹路相逢勇者勝」。當然了,他們三個都是勇者,但勇者和勇者不同,勇和勇的程度也不一樣。個人認為,排名第一的是劉備,然後是曹操,最後是孫權。這樣排名,並不是受《三國演義》「尊劉抑曹」的影響,而是說三個人實打實的能力。
  • 此人一閃即逝,卻影響了袁紹劉備曹操的命運,此後下落不明
    絞殺董貴妃後,曹操餘怒未消,打算東徵徐州,閃擊劉備。但謀士程昱卻擔心一旦袁紹乘虛在官渡發動攻勢,曹軍將遭受滅頂之災。但謀士郭嘉出言贊同曹操的計劃,令曹操下定決定討伐劉備,於是便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向徐州進發。得知曹操即將犯境,劉備自知兵力薄弱,不是曹操的對手,便派孫乾前往冀州向袁紹求援。袁紹的謀士田豐也極力主戰在官渡發動攻勢,夾擊曹操。
  • 蜀中大將趙雲,為何一直得不到「老闆」劉備的重用?原因很現實
    不僅看誰的武功高,還要看誰的智商高。當然這裡的智商不是我們平時所想的誰聰明不聰明的問題。這是另一種智商,也就是帝王的馭人之術。劉備聰明嗎?我們恐怕是難以評價的,畢竟其曾經也只是一個販鞋織履的「匹夫」,只不過是頂著中山靖王之後的身份招攬了很多賢才。
  • 「三國演義解說」第11回 劉備救孔融 呂布破曹操
    正在憂愁間,忽然有一位英雄單槍匹馬來救北海,這人是誰?東萊黃縣太史慈來也。說到太史慈,後面他跟小霸王孫策還有一場酣戰,煞是精彩,客位看官別著急,到時候我再解析給大家看。孔融就邀請劉備跟他一起去搭救陶謙。劉備開始覺得自己兵少不想去,架不住孔融一再慫恿:我雖然和陶謙是故交,但是曹操殘害百姓啊,我去也是為了大義,玄德就跟我一起去吧。話說到這份兒上了,劉備不能棄大義於不顧啊,當下一拍桌子,我去!不過我兵力太少了,對付黃巾軍餘黨綽綽有餘,對付曹操可就不行了,先容我去公孫瓚處借點兵吧。
  • 官渡之戰前,曹操曾做出一個「冒險」的決定,使得劉備元氣大傷
    早在跟隨盧植期間,劉備就和公孫瓚的關係非常好,並且把公孫瓚當作兄長對待。公孫瓚也很感動,不僅向朝廷舉薦劉備,而且還讓劉備與自己共事。就這樣,劉備開始逐步建立自己的勢力。可是好景不長,呂布派兵攻打劉備,而公孫瓚與袁紹對峙無暇顧及劉備,劉備只得改換門庭,投靠了當時已經自立門戶的曹操。
  • 煮酒論英雄的時候,劉備還沒有自己的地盤,為什麼曹操對他的評價...
    當時劉備劉皇叔沒有地盤,而且手中的資源有限(軍隊士兵財政),但是為什麼曹操對劉備的評價如此之高,其實還是和劉備這個人有關。 曹操、劉備、孫權這三位裡面,劉備算是起點最低的,最終達到和孫權、曹操相同的高度,雖然相對比來說,劉備的事跡並不是出彩光亮,但是這份經歷,人生升遷跨度之長確實稱得上是英雄。
  • 血戰長坂坡:為什麼說最懂劉備的人是曹操,諸葛亮還是太年輕?
    公元208年,曹操親率大軍揮師南下,劉琮不戰而歸降,當時正在樊城積極備戰的劉備不得不到轉戰江陵,企圖依託江陵構建新的戰略防線。在經過襄陽城時,劉備呼喊劉琮出來對話。劉琮自然不敢露頭。因為他知道與劉備對話的結果,無非是讓劉備痛罵一頓,自己自討沒趣罷了。
  • 三國曹操和孫權多疑深慮,那麼劉備呢?
    曹操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孫權的疑心也是非常重。但劉備顯然是一個相對比較坦誠的人,用劉備自己話來說就是,他要處處和曹操相反才能得到人所以劉備的疑心並不多,這主要是劉備開的的時候啥也沒有,甚至連可以疑心的人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