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河海大學教授陳建生日前爆出驚人研究成果:巴丹吉林沙漠深處不僅湧動一條大河,而且大河很可能源於青藏高原。由此,陳建生教授也一箭雙鵰地解開了黃河、金沙江、雅魯藏布江、雅礱江源頭水不停流失的謎團。
巴丹吉林是蒙古語,在蒙古語中拆分而成,西裡爾蒙古文寫法為Бадайн жаран(西裡爾蒙古文借鑑俄語創造,所以字母發音跟俄語大同小異),真正理解為巴丹的吉林。根據阿拉善地區傳說,漢朝至清朝期間巴丹吉林被稱為「大漠」,清朝下達編撰統計各地區地名地界指令,在到達現今的巴丹吉林地界期間,記錄官員遇見了當地放駱駝和羊群的蒙古族老人巴丹,老人告訴官員此地名叫吉林(當時吉林意思為眾多),往後以老人的名字演變為了巴丹的吉林。在阿拉善巴丹吉林地界,還能見到很多這樣起名的地方,而稱之為吉林的地方多數是湖泊綠洲、羊群駱駝密集的地方。
巴丹吉林是中國第三大沙漠,位於阿拉善右旗北部,雅布賴山以西,北山以北,弱水以東。最負盛名的是巴丹吉林的五絕「奇峰、鳴沙、湖泊、神泉、寺廟」,由於強大風力作用,巴丹吉林的沙丘呈現滄海巨浪,沙山沙丘、風蝕窪地、剝蝕山丘、湖泊盆地交錯分布,並以流動沙丘為主,約佔沙漠總面積的83%,流沙面積僅次於新疆的塔克拉瑪幹沙漠。高度在200~300米,最高500米,有疊置沙丘的複合型沙山、金字塔型沙山、無明顯疊置沙丘的巨大沙山。沙山間湖泊星羅棋布,面積為1~1.5平方公裡。多為鹹水,不能飲用。
巴丹吉林沙漠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極為乾旱,降水稀少。夏季高溫酷熱,最高溫度可達38~43℃,光照強烈,是內蒙古自治區光照最充足、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年均風速4米/秒,八級大風日約30天,主要為西北風。強烈的風吹帶動細小的沙子一起打在臉上真的如刀劍划過一般。所以沙漠旅遊主要防範強烈陽光外,風速另成為主要因素。
根據考古發掘,巴丹吉林出土過很多青銅時期的文物,多為瑪瑙、砂陶等石質製造物,並發現多處古代人類活動遺址,其中馬山井遺址、烏蘭奧格其遺址、扎哈吉林遺址久負盛名。巴丹吉林西北部1萬多㎞的地域至今無人踏足過,流傳民間的神秘湖泊古潼京至今尚未解開,並無文獻來源,留待後人有志之士解開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