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有餘》工筆牡丹九魚圖作品,形似地表現出了魚兒在水中恣肆遨遊的暢快,以及形態各異的表現,這說明畫家張洪山對待想要表達的事物中,還是確定形似是繪畫的基礎,沒有形似的繪畫藝術不是中國畫的元素,當然這並不全對,但至少可以證明在繪畫中,形似是主線,先以穩定其要表達的對象為主旨,不能說旗幟鮮明,輪廓總要有的。
張洪山工筆牡丹九魚圖《富貴有餘》
規格尺寸:四尺橫幅(64*130cm)
當蘇東坡提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的藝術主張後,中國畫論中關於形神的討論出現了明顯的分歧,主張「形似」派和主張「遺其形似派」各執一說,從不同的角度對「形似」的是非、高低闡述著自己的意見。究其核心,無非是在藝術形象塑造中「形似」在「傳神」方面的作用和地位問題。
作品局部展示:
其實,任何視覺藝術的表達都是離不開「形似」這一基本形式語言的,無論是「形無纖微之失」的「院體派」,還是「聊寫胸中意」的文人畫,「形似」總是作為作畫的首選考慮。這是因為,視覺藝術創作的本質意義就是藝術家利用客觀表現主觀,塑造視覺藝術形象的精神活動。客觀物象的外在形象是藝術家思想意識、精神內容賴以寄託和傳示於人的基本載體,失去了對物象「形似」上的追求,所謂「視覺藝術」也就喪失了它自身成立的本體意義。
因此,即使是「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蘇軾在畫竹時也要強調「成竹在胸。」並且,為了儘可能發揮筆墨的特長,又把握住「形似」的要素,不僅對竹子的局部形體要觀察入微,而且對竹子的整體也必須瞭然在心。而「成竹在胸」自然是要在作畫之前就必須具備的對客觀物象形體方面的認識要求,它先於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而成立。由此可見,「形似」在蘇軾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僅要「似」,而且先於「傳神」而「似」,這一點應該是毋庸置疑的。
作品掛家裡效果圖展示:
張洪山的牡丹九魚圖《富貴有餘》作品在傳神上表現到位,但我們還是從魚兒的似與不似上,感受畫家在處理素材上的得心應手,他的《富貴有餘》實質上始終是在表現魚兒的歡快,無憂無慮的神態,可以說在似上下了功夫,能很好地表現出了《富貴有餘》的精神所在,是旨要年年有魚的諧音,花開富貴的美意,以其形似來展示出富貴有餘的美好期盼,恰如其分地繪畫出人們心中的那份嚮往和祝福,這也是張洪山牡丹九魚圖的主旨所在吧。
更多張洪山工筆九魚圖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