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從敦煌回來了,又熱又累。
不過是值的。兩天都泡在莫高窟,開門就去,一直呆到臨近關門,前一天看普窟,後一天特窟。那種無比充實的感覺,就像一個人餓了渴了許多天的,突然吃上一頓好的,先盡所能吃飽喝足,回過頭來再細細回味滋味。
在回住處的路上,我還沉靜在這種幸福的恍惚中,只是滿足之餘,我又有點失落——幸福總是來得快也消逝得快,不知下一次重逢又是何時?
很久之前我就想去敦煌,卻一直未成行,要麼工作太忙沒時間,要麼就是覺得最好能有個特殊因緣而成行,不是以觀光客的形式。可近一年裡,敦煌熱度越來越高,眼看著去的人也越來越多,門票需要提前一個月預約,特窟費也說要漲價。我就坐不住了。
從蘭州去敦煌,之前看了炳靈寺石窟,天梯山石窟等等,可以看這篇:除了敦煌,甘肅的這些石窟也別錯過
一邊看,我一邊思考,還未到敦煌,一個問題總冒出來:我們看石窟,究竟在看什麼?自然不能只是一種走馬觀花式的觀光或者「打卡」,那更進一步,是為了通過石窟而學習了解歷史和藝術文化?將我們從書中讀到的種種知識點在石窟中一一辨別與指認?
應該也不是。對普通觀眾而言,這種辨別與指認會讓看石窟變成非常乏味,又不是來考試的!而且,認出來又如何呢?這些知識點對於日常生活也沒什麼用,一鋪壁畫究竟出自什麼佛經,一個節度使的姐姐究竟嫁給了哪個少數民族政權等等,這些和我們工作生活的日常軌跡沒什麼關係。
而當我置身在石窟之中,為那絢爛的壁畫所圍繞,為那些逼真的塑像所吸引時,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事實上,看石窟最基本的還是一種審美體驗。無論有沒有知識背景,面對石窟中精美的壁畫和彩塑,首先激發的感知,瞳孔放大,汗毛聳立,獲得了對於美的一種單純的感官欣喜和滿足。
進而激發的是一種探知欲——想要搞清楚石窟中畫的是什麼?此時,腦中的經驗檔案就被一一調取,關於歷史的知識,關於藝術的信息,就此被調動了起來,去鑑別和欣賞,去尋找答案。此時,觀看石窟就從審美階段,到達了探索階段,若知識儲備和藝術修養足夠,這種審美活動就上升成為了一種「鑑賞」活動。
所以我去敦煌之前根本就沒做功課,我根本不記得哪個窟號對應了哪一座石窟,我甚至連現成的畫冊都沒翻。我就憑藉著十幾年前看得有關敦煌的若干書籍,紀錄片,還有我積累的歷史和藝術知識的儲備,就怎麼去了。不僅僅去了敦煌,還去了蘭州,途徑武威,張掖,酒泉,瓜州,一路看石窟,看遺蹟,一路吃吃喝喝。
敦煌一般有三條線路:東線是鎖陽城、破城子和榆林窟,西線是玉門關、雅丹鬼城和西千佛洞,在敦煌本地,就是鳴沙山月牙泉和莫高窟。我是從蘭州一路去敦煌的,先看完了榆林窟再看莫高窟。
所以,當我從榆林窟出來時我就覺得,這個順序挺好,之前河西的若干個石窟,就像開胃前菜,讓人從原來城市的節奏和情緒中擺脫出來,進入了一個「看窟」的狀態中,而對於石窟的慾念也被吊了起來。再到了榆林窟則是西餐中的頭盤,通常是湯或色拉,以一種輕捷而濃縮的精彩,讓你適當墊了墊飢,卻絕不會飽足,它的存在是讓你有所準備:接下來大菜就要上了。
但事實上,看完莫高窟之後我又覺得,先莫高窟再榆林窟也不錯,榆林窟可以作為序曲,也同樣可以作為尾聲,可以作為頭盤,也可以作為甜點。在莫高窟獲得了精神滿足之後,又在榆林窟有個意料之外彩蛋,有個bonus,那種感受也很妙啊。
說來說去,其實我想表達的,就是榆林窟並不會被莫高窟所包含,看完了莫高窟再看榆林窟,你不會有一種都看過了的感受。無論是壁畫還是彩塑,事實上榆林窟都有自己的特色,包括那四個特窟,也是莫高窟裡所沒有的,榆林窟雖然包含在敦煌石窟的體系裡,但相對獨立,有自己獨特的精彩。
榆林窟門票40元,可以看四個普窟,特窟一百一百五不等,4個特窟:2窟 25窟 4窟 3窟全看,一共550元。遊覽的方式和炳靈寺石窟等等不同,是進入石窟區域後,在一處排隊,等人數夠了就由講解員帶進去,跟著他看聽他講解。
莫高窟以前也這樣,後來才分了AB票,從九層樓也就是96號窟分兩邊,半邊是A票,由講解員帶著看8個窟,另半邊是B票,能看4個普窟,流水席式參觀,講解員在一邊講,或直接播錄音,遊客沒法停留,和前兩年去故宮看《清明上河圖》差不多。當然還有C票,就是只看數字片不看窟。
這次榆林窟,我的4個普窟一般,第一個涅槃窟和第二個清代塑像求雨的窟,這是讓會覺得是不是走錯了地方?就像去西安去了假兵馬俑,心底升起一個問號:什麼玩意?我大老遠跑來就為了看這種?缺乏誠意啊!不過票價40元也就算了。好在接下來特窟就精彩紛呈,所以,建議以後來榆林窟普窟也別看了,節約時間,直接特窟。
25窟,前室和甬道是五代重修,主室四壁壁畫保持唐原貌,西壁門兩側為文殊、普賢變;南壁為觀無量壽經變;東壁為八大菩薩曼荼羅;北壁為彌勒經變。最為人稱道的兩鋪,一鋪是觀無量壽經變,一鋪是彌勒經變。
唐代大詩人王維,也被董其昌封為文人畫鼻祖,他的《山水論》裡有一句:「凡畫山水,意在筆先。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隱隱如眉;遠水無波,高與雲齊。」意思就是說,畫山水,意境比筆墨重要,特別是遠景,微微群山表現在紙張,那些樹,人啊其實都很小,一定要清晰仔細地去表現其實也沒什麼必要,都是寫意的,所以「遠山無石,遠水無波,遠人無目」,而這種寫意表現技法,在張大千看來,在榆林窟壁畫中有很好的表現。
比如觀無量壽經變裡,有八功德水,從遠處流淌到畫的近景中,就以不同的筆法,或寫實水紋變化,或寫意,來描繪不同狀態水的不同形態。
觀無量壽經變,意在表現《佛說觀無量壽經》,講的是無量壽佛的西方極樂淨土如何如何美好,以讓人心生嚮往,而努力修行,積資淨障。壁畫中的主尊是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無量光佛,無量壽佛,都是阿彌陀佛。
淨土宗裡淨土三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都有經變畫,都是描述佛國淨土之美好,經變畫區別在於體現的佛經內容不同,就像《佛說觀無量壽經》裡有「未生怨」和「十六觀」,25窟的經變圖邊上就有體現,所以就是觀無量壽經變。
彌勒經變說的是彌勒下生成為未來佛,大家跟著紛紛落髮出家,天地間出現種種美好祥瑞的情景。畫中中間和兩側的佛,都是彌勒佛,所謂三會說法,而面前的心中有轉輪王和佛母梵摩越王女,都在落髮出家。天地祥瑞中,道路平整、人壽綿長、一種七收、樹上生衣、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等等都有表現。
2窟,看點是兩鋪水月觀音,據說是唐代周昉創造的樣式。這兩鋪水月觀音美輪美奐,雖然經時間流淌歲月消磨而不復當時面貌,但依舊能夠從壁畫線條感受創作者的功力,觀音菩薩慵懶的靠在太湖石上,長發和衣裙散落,透著一股瀟灑勁。菩薩為什麼不能瀟灑,風流也可以是名士,五蘊皆空,自然舉手投足不拘小節,盡顯風流。何況古時繪畫菩薩像也多從凡人身上取採,唐代名士自然比明清代文人畫床榻上的中年老藝術家要高上許多。
榆林窟的講解員在講解水月觀音時,說了一通經變畫都是先有經文再有畫,而水月觀音則是先有畫在創造了經文。我聽著覺得不太對,王惠明就寫過一篇水月觀音的考據論文,可以建議講解員去讀一下。
這次榆林窟的講解員水平是有一些欠缺,一路上說的內容裡也有些錯處,比如文殊經變裡,指著善財童子說蓮花童子。實際上這是出自《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說善財童子到處找老師學佛的故事。而蓮花童子是處在淨土變裡的,說淨土的人出生是蓮花化生。兩回事情。
我們在莫高窟請的講解員是特級的,質素確實也不一樣,只是就如莫高窟的講解員所說,他為了提高,看了背了許多經文。事實上看石窟,看壁畫,經文是底子,經文熟了才能分辨出畫的究竟是什麼。
3窟中最著名的是文殊變和普賢變,就藝術性而言,可能比大多數石窟中的壁畫都高。這兩幅經變圖相關的內容許多地方都有提到,比如其中的玄奘取經圖等等,比如郭熙的《林泉高致集》裡說的 「三遠」平遠、高遠、深遠,在這兩鋪壁畫中也能明顯看到。還有青綠山水的暈染方法等等。我覺得,看壁畫還是要有一些中國畫的知識底子,就很容易感受和理解。
如果榆林窟只看一個窟的話,可以是第3窟,抄一段3窟完整的壁畫內容,非常豐富:頂繪曼荼羅,中畫五方佛,東壁中央繪佛傳,南北側分繪漢密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曼荼羅、胎藏界曼荼羅及顯宗天請問經變。南壁東起畫曼荼羅、觀無量壽經變、曼荼羅各一鋪。北壁東起畫曼荼羅、淨土變、曼荼羅各一鋪。西壁門上方繪維摩變,門南北側繪普賢變、文殊變。甬道南北壁繪供養人。
看兩個窟的話,可以3窟和25窟。密教題材的曼陀羅。其中有一鋪《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經變》非常贊,畫中能看到西夏的一些生活場景,比如釀酒,冶鐵等。
3窟內的塑像,是清代塑的,窟中央偏後設八角形三級曼荼羅,是大日如來。周圍原來有一圈清代的18羅漢,似乎是上世紀70年代被挪走了,挪去了之前看的普窟,那個求雨窟。又要說講解員不專業了,她在介紹求雨窟時,沒有提這一點,所以就會有疑惑呀,為什麼道教人物會和佛教的十八羅漢放在同一窟室供奉求雨呢?
4窟是著名的綠度母白度母,元代的窟。其中也有大量的密教圖像。
早幾年我讀了許多有關敦煌的書,好多人仿佛為敦煌感召一般,欣然去莫高窟,一呆就是數十年。比如常書鴻,敦煌藝術研究所的創始人,當他還在巴黎做畫家時,他在在巴黎地攤和吉美博物館看到了敦煌絹畫,就此魂縈夢繞,回國後去往敦煌,保護和研究敦煌藝術五十多年。
還有史葦湘、歐陽琳、段文杰等等,他們每一個人的經歷和故事,都讓人感動,感動之餘,也會好奇——敦煌莫高窟究竟有什麼魅力,能讓他們甘守寂寞在荒涼而貧瘠的西北一呆幾十年。
其實我在這個年齡和閱歷,到並非不能理解別人的選擇。我當然也有我願意為之努力或奉獻一生的事業,所以我也能理解別人為他們熱愛的事業而奉獻。邏輯和邏輯是一樣的,但事業和事業不同,理解之餘還有共情。簡單而言,就是我沒去莫高窟之前,我無法切身感受到它的魅力,也因此沒辦法感受到這些敦煌人的情感和激情。
去過了以後感受就不同了,置身石窟中而獲得的獨特感受,是非常奇妙的,其中不僅僅有審美的層次,還有其他,我就覺得,還有一種天人相交的感受。這可能是因為石窟的來源於禪修,當年為了禪修而開鑿石窟,而密閉的,寂靜無聲的空間裡,和滿鋪的壁畫和塑像相處對峙,就像是天人相交,而當你意識到外界的壁畫和塑像,包括種種外界一切原本以為的實有頓時成為了空,你反而會向內觀,直逼心靈,進入意識最深處,和自我對峙。
這次看的普窟和特窟,如果一個個逐一鋪展開來講,又會是長篇累牘。而且許多書上都有,更詳細。所以這裡,我就提一些感動的細節。
首先,莫高窟開放的普窟,也非常精彩,並不亞於特窟。我不太清楚特窟評定的標準,就我感受來尋摸標準,特窟可能是集中凸顯某一個特色,比如經變畫,比如彩塑,而這個特色,是所有數百個石窟裡稀有的,藝術性最高的,最頂尖的。
所以,這就更無法去貶低普窟的藝術性,普窟相當精彩,比如61窟,窟室又大,開鑿者是歸義軍節度使曹元忠和他夫人所開的功德窟,曹家財大氣粗,窟的規格也高,如今塑像是見不到了,但滿室壁畫令人滿目生輝,目不暇接。如我去過梵蒂岡西斯廷教堂,61窟的壁畫給我的感受,絲毫不遜色於西斯廷教堂裡那條天花板畫滿壁畫的長廊。
且61窟能說的很多,比如根據供養人墨書題記,曹家和回鶻和于闐嫁娶聯姻,而推到敦煌與回鶻和于闐之間的政治關係。又比如整整一鋪的五臺山圖,就是梁思成林徽因尋找五臺山佛光寺的起點。窟頂四角各有一圓拱形凹壁,內分繪四大天王。南壁、北壁和東壁上部總共繪有11 鋪大乘經變,下部繪佛傳故事畫和供養人形象。甬道南、北壁現存有元代所繪熾盛光佛、諸星圖、十二天宮以及助緣僧、尼等形象。所以要一一細細看細細說,估計呆上一天都不夠。
另外,像三兔藻井,被戲稱為「東方蒙娜麗莎」帶著神秘微笑的塑像,都是普窟。還有我喜歡的249窟,西魏時期的壁畫,那顏色氧化後在人物上留下的粗黑色線條,抽離出人體的結構,而濃烈的色彩和與暈染方式,很容易就讓人穿越去了歐洲,仿佛在看塞尚,馬蒂斯等人的畫作。
還有249窟壁畫中,那些「穿越」來的道家和神話中的形象,開明獸,風雨雷電,西王母和東王公,伏羲與女王,羽人,混跡在菩薩和飛天中,呈現一種文化和藝術上兼容並蓄的包容感,讓人能感受到一種文化藝術激劇發展迸發的巨大能量。
普窟的窟號我偷懶都沒記,以至於多了就有些混淆了,忘了,滿腦子都是圖案和信息,事實上人也有些怔了,就有些呆楞,似乎有許多想說想分享,卻張了嘴千絲萬縷只覺得每一處都是好的,無從說起。第二天特窟,還是迅速在記事本上記了窟號:45,57,220,321,217,158,156窟。當然也是下次再來時別看重複了,就像我買書,經常買過了忘記又買。
對應於實際洞窟,158是唐代涅槃窟,需要進入一個狹窄的樓梯抵達莫高窟的高處才能看到,釋迦摩尼涅槃像,左側是一身立像,為過去世迦葉佛,其右側是一身倚坐佛像,為未來世彌勒佛,它們與主尊涅槃像共同組成三世佛像。涅槃像身後的壁面上,繪有菩薩、羅漢、梵釋天人、天龍八部、佛弟子及散花飛天。頭部是十大弟子舉哀圖,足部牆上是各國王子舉哀圖,或用刀割身割鼻子割耳等等。門的上方畫如意輪觀音,門右壁為天請問經變;門左壁為金光明經變。
45窟是唐代塑像,一佛二菩薩二羅漢二天王的那個窟,塑像非常美,栩栩如生。從尊像的身姿,表情等等,都有許多可以感受和講述的。57窟是美人窟,我以前45和57都看過複製窟,如今就在窟中打光近距離看,能感受到質地,能細微得看到「美人菩薩」臉上皮膚吹彈欲破,那種白皙而輕薄上淺淺地泛上一層紅暈,實在是太妙了。而瀝粉堆金也是,能感受到立體的凸起感。
156是張議潮統軍出行圖,217能見到青綠山水,原來認為是法華經變的化城喻品,後來考證,認為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和武則天有關。321窟頂上是一圈憑欄菩薩,每個姿態不同,生動有趣。 南壁為最初學者定為法華經,後來定為《十輪經變》,北壁是阿彌陀經變。
220窟中,南壁為無量壽經變,北壁為藥師經變。藥師佛經變講述的是如何供奉藥師佛的儀軌,七尊藥師佛為燭臺供奉,舞樂圍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