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就趁早,從敦煌回來我有了這個結論

2020-09-10 焚舟記

是的,我從敦煌回來了,又熱又累。


不過是值的。兩天都泡在莫高窟,開門就去,一直呆到臨近關門,前一天看普窟,後一天特窟。那種無比充實的感覺,就像一個人餓了渴了許多天的,突然吃上一頓好的,先盡所能吃飽喝足,回過頭來再細細回味滋味。


在回住處的路上,我還沉靜在這種幸福的恍惚中,只是滿足之餘,我又有點失落——幸福總是來得快也消逝得快,不知下一次重逢又是何時?



很久之前我就想去敦煌,卻一直未成行,要麼工作太忙沒時間,要麼就是覺得最好能有個特殊因緣而成行,不是以觀光客的形式。可近一年裡,敦煌熱度越來越高,眼看著去的人也越來越多,門票需要提前一個月預約,特窟費也說要漲價。我就坐不住了。


從蘭州去敦煌,之前看了炳靈寺石窟,天梯山石窟等等,可以看這篇:除了敦煌,甘肅的這些石窟也別錯過



一邊看,我一邊思考,還未到敦煌,一個問題總冒出來:我們看石窟,究竟在看什麼?自然不能只是一種走馬觀花式的觀光或者「打卡」,那更進一步,是為了通過石窟而學習了解歷史和藝術文化?將我們從書中讀到的種種知識點在石窟中一一辨別與指認?


應該也不是。對普通觀眾而言,這種辨別與指認會讓看石窟變成非常乏味,又不是來考試的!而且,認出來又如何呢?這些知識點對於日常生活也沒什麼用,一鋪壁畫究竟出自什麼佛經,一個節度使的姐姐究竟嫁給了哪個少數民族政權等等,這些和我們工作生活的日常軌跡沒什麼關係。



而當我置身在石窟之中,為那絢爛的壁畫所圍繞,為那些逼真的塑像所吸引時,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事實上,看石窟最基本的還是一種審美體驗。無論有沒有知識背景,面對石窟中精美的壁畫和彩塑,首先激發的感知,瞳孔放大,汗毛聳立,獲得了對於美的一種單純的感官欣喜和滿足。


進而激發的是一種探知欲——想要搞清楚石窟中畫的是什麼?此時,腦中的經驗檔案就被一一調取,關於歷史的知識,關於藝術的信息,就此被調動了起來,去鑑別和欣賞,去尋找答案。此時,觀看石窟就從審美階段,到達了探索階段,若知識儲備和藝術修養足夠,這種審美活動就上升成為了一種「鑑賞」活動。



所以我去敦煌之前根本就沒做功課,我根本不記得哪個窟號對應了哪一座石窟,我甚至連現成的畫冊都沒翻。我就憑藉著十幾年前看得有關敦煌的若干書籍,紀錄片,還有我積累的歷史和藝術知識的儲備,就怎麼去了。不僅僅去了敦煌,還去了蘭州,途徑武威,張掖,酒泉,瓜州,一路看石窟,看遺蹟,一路吃吃喝喝。


01.安西榆林窟



敦煌一般有三條線路:東線是鎖陽城、破城子和榆林窟,西線是玉門關、雅丹鬼城和西千佛洞,在敦煌本地,就是鳴沙山月牙泉和莫高窟。我是從蘭州一路去敦煌的,先看完了榆林窟再看莫高窟。


所以,當我從榆林窟出來時我就覺得,這個順序挺好,之前河西的若干個石窟,就像開胃前菜,讓人從原來城市的節奏和情緒中擺脫出來,進入了一個「看窟」的狀態中,而對於石窟的慾念也被吊了起來。再到了榆林窟則是西餐中的頭盤,通常是湯或色拉,以一種輕捷而濃縮的精彩,讓你適當墊了墊飢,卻絕不會飽足,它的存在是讓你有所準備:接下來大菜就要上了。


但事實上,看完莫高窟之後我又覺得,先莫高窟再榆林窟也不錯,榆林窟可以作為序曲,也同樣可以作為尾聲,可以作為頭盤,也可以作為甜點。在莫高窟獲得了精神滿足之後,又在榆林窟有個意料之外彩蛋,有個bonus,那種感受也很妙啊。


說來說去,其實我想表達的,就是榆林窟並不會被莫高窟所包含,看完了莫高窟再看榆林窟,你不會有一種都看過了的感受。無論是壁畫還是彩塑,事實上榆林窟都有自己的特色,包括那四個特窟,也是莫高窟裡所沒有的,榆林窟雖然包含在敦煌石窟的體系裡,但相對獨立,有自己獨特的精彩。

榆林窟門票40元,可以看四個普窟,特窟一百一百五不等,4個特窟:2窟 25窟 4窟 3窟全看,一共550元。遊覽的方式和炳靈寺石窟等等不同,是進入石窟區域後,在一處排隊,等人數夠了就由講解員帶進去,跟著他看聽他講解。


莫高窟以前也這樣,後來才分了AB票,從九層樓也就是96號窟分兩邊,半邊是A票,由講解員帶著看8個窟,另半邊是B票,能看4個普窟,流水席式參觀,講解員在一邊講,或直接播錄音,遊客沒法停留,和前兩年去故宮看《清明上河圖》差不多。當然還有C票,就是只看數字片不看窟。


這次榆林窟,我的4個普窟一般,第一個涅槃窟和第二個清代塑像求雨的窟,這是讓會覺得是不是走錯了地方?就像去西安去了假兵馬俑,心底升起一個問號:什麼玩意?我大老遠跑來就為了看這種?缺乏誠意啊!不過票價40元也就算了。好在接下來特窟就精彩紛呈,所以,建議以後來榆林窟普窟也別看了,節約時間,直接特窟。


25窟,前室和甬道是五代重修,主室四壁壁畫保持唐原貌,西壁門兩側為文殊、普賢變;南壁為觀無量壽經變;東壁為八大菩薩曼荼羅;北壁為彌勒經變。最為人稱道的兩鋪,一鋪是觀無量壽經變,一鋪是彌勒經變。


唐代大詩人王維,也被董其昌封為文人畫鼻祖,他的《山水論》裡有一句:「凡畫山水,意在筆先。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隱隱如眉;遠水無波,高與雲齊。」意思就是說,畫山水,意境比筆墨重要,特別是遠景,微微群山表現在紙張,那些樹,人啊其實都很小,一定要清晰仔細地去表現其實也沒什麼必要,都是寫意的,所以「遠山無石,遠水無波,遠人無目」,而這種寫意表現技法,在張大千看來,在榆林窟壁畫中有很好的表現。


比如觀無量壽經變裡,有八功德水,從遠處流淌到畫的近景中,就以不同的筆法,或寫實水紋變化,或寫意,來描繪不同狀態水的不同形態。



觀無量壽經變,意在表現《佛說觀無量壽經》,講的是無量壽佛的西方極樂淨土如何如何美好,以讓人心生嚮往,而努力修行,積資淨障。壁畫中的主尊是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無量光佛,無量壽佛,都是阿彌陀佛。


淨土宗裡淨土三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都有經變畫,都是描述佛國淨土之美好,經變畫區別在於體現的佛經內容不同,就像《佛說觀無量壽經》裡有「未生怨」和「十六觀」,25窟的經變圖邊上就有體現,所以就是觀無量壽經變。



彌勒經變說的是彌勒下生成為未來佛,大家跟著紛紛落髮出家,天地間出現種種美好祥瑞的情景。畫中中間和兩側的佛,都是彌勒佛,所謂三會說法,而面前的心中有轉輪王和佛母梵摩越王女,都在落髮出家。天地祥瑞中,道路平整、人壽綿長、一種七收、樹上生衣、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等等都有表現。


2窟,看點是兩鋪水月觀音,據說是唐代周昉創造的樣式。這兩鋪水月觀音美輪美奐,雖然經時間流淌歲月消磨而不復當時面貌,但依舊能夠從壁畫線條感受創作者的功力,觀音菩薩慵懶的靠在太湖石上,長發和衣裙散落,透著一股瀟灑勁。菩薩為什麼不能瀟灑,風流也可以是名士,五蘊皆空,自然舉手投足不拘小節,盡顯風流。何況古時繪畫菩薩像也多從凡人身上取採,唐代名士自然比明清代文人畫床榻上的中年老藝術家要高上許多。


榆林窟的講解員在講解水月觀音時,說了一通經變畫都是先有經文再有畫,而水月觀音則是先有畫在創造了經文。我聽著覺得不太對,王惠明就寫過一篇水月觀音的考據論文,可以建議講解員去讀一下。



這次榆林窟的講解員水平是有一些欠缺,一路上說的內容裡也有些錯處,比如文殊經變裡,指著善財童子說蓮花童子。實際上這是出自《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說善財童子到處找老師學佛的故事。而蓮花童子是處在淨土變裡的,說淨土的人出生是蓮花化生。兩回事情。


我們在莫高窟請的講解員是特級的,質素確實也不一樣,只是就如莫高窟的講解員所說,他為了提高,看了背了許多經文。事實上看石窟,看壁畫,經文是底子,經文熟了才能分辨出畫的究竟是什麼。


3窟中最著名的是文殊變和普賢變,就藝術性而言,可能比大多數石窟中的壁畫都高。這兩幅經變圖相關的內容許多地方都有提到,比如其中的玄奘取經圖等等,比如郭熙的《林泉高致集》裡說的 「三遠」平遠、高遠、深遠,在這兩鋪壁畫中也能明顯看到。還有青綠山水的暈染方法等等。我覺得,看壁畫還是要有一些中國畫的知識底子,就很容易感受和理解。


如果榆林窟只看一個窟的話,可以是第3窟,抄一段3窟完整的壁畫內容,非常豐富:頂繪曼荼羅,中畫五方佛,東壁中央繪佛傳,南北側分繪漢密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曼荼羅、胎藏界曼荼羅及顯宗天請問經變。南壁東起畫曼荼羅、觀無量壽經變、曼荼羅各一鋪。北壁東起畫曼荼羅、淨土變、曼荼羅各一鋪。西壁門上方繪維摩變,門南北側繪普賢變、文殊變。甬道南北壁繪供養人。



看兩個窟的話,可以3窟和25窟。密教題材的曼陀羅。其中有一鋪《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經變》非常贊,畫中能看到西夏的一些生活場景,比如釀酒,冶鐵等。



3窟內的塑像,是清代塑的,窟中央偏後設八角形三級曼荼羅,是大日如來。周圍原來有一圈清代的18羅漢,似乎是上世紀70年代被挪走了,挪去了之前看的普窟,那個求雨窟。又要說講解員不專業了,她在介紹求雨窟時,沒有提這一點,所以就會有疑惑呀,為什麼道教人物會和佛教的十八羅漢放在同一窟室供奉求雨呢?



4窟是著名的綠度母白度母,元代的窟。其中也有大量的密教圖像。



02.敦煌莫高窟


早幾年我讀了許多有關敦煌的書,好多人仿佛為敦煌感召一般,欣然去莫高窟,一呆就是數十年。比如常書鴻,敦煌藝術研究所的創始人,當他還在巴黎做畫家時,他在在巴黎地攤和吉美博物館看到了敦煌絹畫,就此魂縈夢繞,回國後去往敦煌,保護和研究敦煌藝術五十多年。


還有史葦湘、歐陽琳、段文杰等等,他們每一個人的經歷和故事,都讓人感動,感動之餘,也會好奇——敦煌莫高窟究竟有什麼魅力,能讓他們甘守寂寞在荒涼而貧瘠的西北一呆幾十年。



其實我在這個年齡和閱歷,到並非不能理解別人的選擇。我當然也有我願意為之努力或奉獻一生的事業,所以我也能理解別人為他們熱愛的事業而奉獻。邏輯和邏輯是一樣的,但事業和事業不同,理解之餘還有共情。簡單而言,就是我沒去莫高窟之前,我無法切身感受到它的魅力,也因此沒辦法感受到這些敦煌人的情感和激情。



去過了以後感受就不同了,置身石窟中而獲得的獨特感受,是非常奇妙的,其中不僅僅有審美的層次,還有其他,我就覺得,還有一種天人相交的感受。這可能是因為石窟的來源於禪修,當年為了禪修而開鑿石窟,而密閉的,寂靜無聲的空間裡,和滿鋪的壁畫和塑像相處對峙,就像是天人相交,而當你意識到外界的壁畫和塑像,包括種種外界一切原本以為的實有頓時成為了空,你反而會向內觀,直逼心靈,進入意識最深處,和自我對峙。


這次看的普窟和特窟,如果一個個逐一鋪展開來講,又會是長篇累牘。而且許多書上都有,更詳細。所以這裡,我就提一些感動的細節。



首先,莫高窟開放的普窟,也非常精彩,並不亞於特窟。我不太清楚特窟評定的標準,就我感受來尋摸標準,特窟可能是集中凸顯某一個特色,比如經變畫,比如彩塑,而這個特色,是所有數百個石窟裡稀有的,藝術性最高的,最頂尖的。


所以,這就更無法去貶低普窟的藝術性,普窟相當精彩,比如61窟,窟室又大,開鑿者是歸義軍節度使曹元忠和他夫人所開的功德窟,曹家財大氣粗,窟的規格也高,如今塑像是見不到了,但滿室壁畫令人滿目生輝,目不暇接。如我去過梵蒂岡西斯廷教堂,61窟的壁畫給我的感受,絲毫不遜色於西斯廷教堂裡那條天花板畫滿壁畫的長廊。



且61窟能說的很多,比如根據供養人墨書題記,曹家和回鶻和于闐嫁娶聯姻,而推到敦煌與回鶻和于闐之間的政治關係。又比如整整一鋪的五臺山圖,就是梁思成林徽因尋找五臺山佛光寺的起點。窟頂四角各有一圓拱形凹壁,內分繪四大天王。南壁、北壁和東壁上部總共繪有11 鋪大乘經變,下部繪佛傳故事畫和供養人形象。甬道南、北壁現存有元代所繪熾盛光佛、諸星圖、十二天宮以及助緣僧、尼等形象。所以要一一細細看細細說,估計呆上一天都不夠。



另外,像三兔藻井,被戲稱為「東方蒙娜麗莎」帶著神秘微笑的塑像,都是普窟。還有我喜歡的249窟,西魏時期的壁畫,那顏色氧化後在人物上留下的粗黑色線條,抽離出人體的結構,而濃烈的色彩和與暈染方式,很容易就讓人穿越去了歐洲,仿佛在看塞尚,馬蒂斯等人的畫作。



還有249窟壁畫中,那些「穿越」來的道家和神話中的形象,開明獸,風雨雷電,西王母和東王公,伏羲與女王,羽人,混跡在菩薩和飛天中,呈現一種文化和藝術上兼容並蓄的包容感,讓人能感受到一種文化藝術激劇發展迸發的巨大能量。



普窟的窟號我偷懶都沒記,以至於多了就有些混淆了,忘了,滿腦子都是圖案和信息,事實上人也有些怔了,就有些呆楞,似乎有許多想說想分享,卻張了嘴千絲萬縷只覺得每一處都是好的,無從說起。第二天特窟,還是迅速在記事本上記了窟號:45,57,220,321,217,158,156窟。當然也是下次再來時別看重複了,就像我買書,經常買過了忘記又買。



對應於實際洞窟,158是唐代涅槃窟,需要進入一個狹窄的樓梯抵達莫高窟的高處才能看到,釋迦摩尼涅槃像,左側是一身立像,為過去世迦葉佛,其右側是一身倚坐佛像,為未來世彌勒佛,它們與主尊涅槃像共同組成三世佛像。涅槃像身後的壁面上,繪有菩薩、羅漢、梵釋天人、天龍八部、佛弟子及散花飛天。頭部是十大弟子舉哀圖,足部牆上是各國王子舉哀圖,或用刀割身割鼻子割耳等等。門的上方畫如意輪觀音,門右壁為天請問經變;門左壁為金光明經變。



45窟是唐代塑像,一佛二菩薩二羅漢二天王的那個窟,塑像非常美,栩栩如生。從尊像的身姿,表情等等,都有許多可以感受和講述的。57窟是美人窟,我以前45和57都看過複製窟,如今就在窟中打光近距離看,能感受到質地,能細微得看到「美人菩薩」臉上皮膚吹彈欲破,那種白皙而輕薄上淺淺地泛上一層紅暈,實在是太妙了。而瀝粉堆金也是,能感受到立體的凸起感。



156是張議潮統軍出行圖,217能見到青綠山水,原來認為是法華經變的化城喻品,後來考證,認為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和武則天有關。321窟頂上是一圈憑欄菩薩,每個姿態不同,生動有趣。 南壁為最初學者定為法華經,後來定為《十輪經變》,北壁是阿彌陀經變。



220窟中,南壁為無量壽經變,北壁為藥師經變。藥師佛經變講述的是如何供奉藥師佛的儀軌,七尊藥師佛為燭臺供奉,舞樂圍繞。

相關焦點

  • 我想自駕去敦煌
    我想趕國慶節之前自駕遊敦煌莫高窟,躲開國慶高峰期。去敦煌莫高窟需要注意些什麼?請大家給我提提建議!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一個充滿神秘的地方!距今有1600餘年的歷史!以前因工作原因經常路過此地,沒時間去看,這次去給大家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 忽然,就想去敦煌了
    我有時候一坐就是半天,太陽還沒有落下,月亮就不知不覺升起來了,就能看到日月同輝的景象。」,所以人人都想去一次敦煌。她說,敦煌是我的宿命。,又想少有人擾,榆林窟可能是最合適的選擇。當你披著夜色回來的時候,敦煌的種子,早已在你的心中生根發芽,再也無法遺忘。
  • 忽然,想去敦煌了
    ,所以人人都想去一次敦煌。大英博物館有一個堆滿敦煌經典的「斯坦因密室」。她說,敦煌是我的宿命。,又想少有人擾,榆林窟可能是最合適的選擇。,他說自己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常常會去聽九層樓的風鐸傳來清脆的鈴聲。
  • 敦煌遊記:來到這個我心心念念六年的地方鳴沙山
    從雅丹回來已經很累,在青旅的吧檯上又被一個想去西線遊玩卻一副古惑仔打扮的男孩拉住問了半天。我其實是想第二天早晨去鳴沙山看日出的,可那時已經接近凌晨,且我對鳴沙山地形不甚了解,便打消了看日出的念頭。回到房間,北京妹子給我講述了她的沙漠和莫高窟之旅。
  • 樊錦詩:我也曾想過離開敦煌
    可是就在臨近分娩前的一個多月,我去向革委會請假。當時研究所的革委會主任不但不給請假,還對我說:「哪裡不能生孩子?非要到武漢去生。」聽到這樣的話,我整個人就愣在了那裡。我不是一個善於言辭的人,只覺得又氣又羞,覺得這個人太不講理了!含著眼淚轉身就跑出了辦公室。我那時真想放聲大哭,但是我告訴自己不能哭,特別不能在這個時候哭,不能讓人看出自己的脆弱。
  • 她說,其實我想過離開敦煌
    在畢業分配的最初那段時間,在和家人分別的十九年裡,有好幾次我都想過要離開敦煌。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逐漸適應了敦煌的生活。隨著我對敦煌石窟價值認識的逐步深入,我也逐漸對敦煌產生了割捨不斷的感情。那時候我們想,先去敦煌一段時間也很好,反正過三四年後學校就可以派人來敦煌替我,到時候還是能去武漢。北大分別的時候,我對他說:「很快,也就三四年。」老彭說:「我等你。」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分就是十九年。分開的這段時間,我們每個月都會通信。
  • 人人心中都有一個敦煌,所以人人都想去一次敦煌,旅遊在敦煌
    不到大漠是不會知道世上有這樣幽藍幽藍的天空的。敦煌旅遊我有時候一坐就是半天,太陽還沒有落下,月亮就不知不覺升起來了,就能看到日月同輝的景象。」自東向西去,當時這裡是華夏文明的最後一座城,從西而來,這裡是他們遇到的第一座城。」
  • 敦煌|突然,又想吃驢肉黃面了
    如果說,敦煌有什麼讓我念念不忘,除了莫高窟和沙漠,那肯定就是敦煌的吃的了,這仿佛就是一個為吃貨而存在的城市呀。靖遠尕六羊羔肉,可以說是當地最火的餐廳之一,但卻絲毫沒有網紅餐廳餐廳的坑,是吃過一次就念念不忘的店。
  • 這個九月,又見敦煌
    其實,不管你相信還是不相信,這世界上總會有一種力,在冥冥之中,把你推到你該去的地方,見到你該見的場面,遇到你該遇的人,做你該做的事…至少,我相信這股力是存在的。因為在我的生活裡,我覺得總是能去到我該去到的地方,見到我該見到的場面,遇到我該遇到的人。
  • 浙江境內的這個景點,環境優美適合度假,想去踩沙灘要趁早
    浙江境內的這個景點,環境優美適合度假,想去踩沙灘要趁早,我們國內的旅遊資源還很豐富,隨著冬天的到來,有些遊客選擇去一些海邊城市度假, 那裡的溫度比較合適,舒服地躺在沙灘上曬太陽,手裡拿著椰子汁,可以看到人們潛入海裡。
  • 【特別關注】她說,其實我想過離開敦煌
    但少有人知,在漫長的艱辛的孤獨的歲月裡,她也曾多次想過離開敦煌……「我其實想過離開敦煌」外界都認為我留在敦煌是自己選擇的。說實話,其實我有幾次都想離開敦煌。但是為什麼留下來,這是一個人的命。20世紀60年代的莫高窟和今天的莫高窟不可同日而語,那時的敦煌人都是住土房,睡土炕,吃雜糧。
  • 陳丹燕:去聖彼得堡看敦煌
    好像是說,這裡的東西是我的,你不是我的人,想要看,就得花更多的錢。但是,這一次我卻是想要看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裡的敦煌的藝術品,那是1915年奧登堡考察隊到敦煌考察後帶回來的雕像、經卷和畫在薄絹上的唐代美麗的女菩薩。像埃及皇帝的戒指,希臘皇宮裡的雕像和印度神廟裡的佛像一樣,敦煌的東西現在已經是俄國博物館裡重要的藏品了。
  • 去敦煌旅遊,不應該掉進「公廁陷阱」而應該「掉進」敦煌的美景中
    有網友在自駕旅遊途中發現有一房車陷入在沙地中,原來是房車車主想去建在沙地中的公廁上個廁所,不想沙地太軟,車被陷進去了,這個碰巧看到的網友正準備去學個雷鋒做下好人好事,免費去幫忙拖個車,遭到了當地景區工作人員的制止與威脅。並質詢他是否有救援證,還表示在這個地方並不是誰都可以來拖車救援。
  • 我想去敦煌——敦煌博物館雲端直播體驗觀眾累計參與超8萬
    我想去敦煌——敦煌博物館雲端直播體驗觀眾累計參與超8萬 2020-04-19 18: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多想帶上裝滿夢的行囊,去看秋天的敦煌
    我多想帶上裝滿夢的行囊牽一隻駱駝去那風沙瀰漫的遠方我多想沿著遙遠又遙遠的古道>尋找我夢中的大漠敦煌穿過祁連山的六月飛雪走進炎風吹沙的大漠我尋一把先人遺留在那裡的石斧去敦煌,最堂而皇之的理由是懷古,最可能的結果是脫胎換骨。或許你會看到兩隻負重的駱駝,一隻守望,一隻飄泊。而絲綢之路依然蒼涼,悠遠。
  • 想看好風景要趁早
    從2009年開始騎摩託車旅行算起來,到現在已經有11年的時間了,去過的地方也不少了,個人感覺是好處多多,即開闊了眼界,又能使人保持長期的新鮮感,心情好了,身體也好多了,吃飯睡覺都不錯。對於治療抑鬱症有很大的好處,老婆前幾年動了一次大手術,各方面影響比較大,一直不喜歡見人,不喜歡說話交流,每天都感覺沒有意思,甚至有更可怕的想法。
  • 要想旅行要趁早
    從2009年開始騎摩託車旅行算起來,到現在已經有11年的時間了,去過的地方也不少了,個人感覺是好處多多,即開闊了眼界,又能使人保持長期的新鮮感,心情好了,身體也好多了,吃飯睡覺都不錯。對於治療抑鬱症有很大的好處,老婆前幾年動了一次大手術,各方面影響比較大,一直不喜歡見人,不喜歡說話交流,每天都感覺沒有意思,甚至有更可怕的想法。
  • 樊錦詩:畢業分配之初,我想過要離開敦煌
    可是就在臨近分娩前的一個多月,我去向革委會請假。當時研究所的革委會主任不但不給請假,還對我說:「哪裡不能生孩子?非要到武漢去生。」聽到這樣的話,我整個人就愣在了那裡。我不是一個善於言辭的人,只覺得又氣又羞,覺得這個人太不講理了!含著眼淚轉身就跑出了辦公室。我那時真想放聲大哭,但是我告訴自己不能哭,特別不能在這個時候哭,不能讓人看出自己的脆弱。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敦煌是我的宿命
    新京報訊 (記者 倪偉)「我不像很多報導中寫到的那樣厲害,」樊錦詩說,「我是服從國家分配去的敦煌,幾次想離開都沒有離成。」10月12日,在國家文物局主辦的「莫高精神」宣講報告會上,面對600多位聽眾,這位「敦煌的女兒」主動打破「光環」。連續兩年,樊錦詩收穫國家級榮譽。
  • 我在敦煌……
    南方人不理解有的人從來沒有見過大海······西北人不理解有的人從來沒有見過戈壁······而我是在海邊長大的人一直想去西北看看走最長的路,聽最陌生的故事,出乎意料才是生活的樂趣。我一直對古城有執著的痴迷與眷戀,所以,一直蠢蠢欲動最想去的就是歷史古都「敦煌」,聽說那是可以瞻見歷史的聖容的地方!趁著這個國慶節,我踏上了去「敦煌」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