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蘇揚州瘦西湖旅遊景點推薦
瘦西湖位於揚州西北郊,它原來只是一條天然河流,經過疏浚整治、園林建設、文墨誦經,逐漸發展成為風景區。清代康乾時期的基本格局已經形成,園林的繁榮和世界一流的聲譽,瘦西湖長4.3公裡,面積46萬平方米。現在有御墩、西苑、葉春園、廬陽村、滾石洞天、西苑曲水、四橋煙雨、虹橋、長堤春柳、葉苑、許苑、長春嶺、秦室、木水書店、棋室、月景、梅嶺泉、老上草堂、綠蔭堂、吹臺、水雲生蓮花、寺廟、鳧莊、武亭橋、白亭橋、塔吉雲、24橋風景區等景點。瘦西湖原名保障湖,清乾隆年間揚州鹽業蓬勃發展,由於年代久遠,湖面淤積,鹽商投資疏浚,在東海岸和西海岸修建了許多亭子。瘦西湖是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諸朝城鷹連接而成的帶狀景觀,一直與大運河保持著互動的關係。
瘦西湖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威陽區大虹橋路28號,它位於蜀港和城市之間,始於乾隆皇帝碼頭,北起於蜀岡平山唐觀音山,佔地面積近2000畝,其中表面積700畝。西湖薄層屬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向溫帶季風氣候過渡帶,四季分明,陽光充足,雨量充足,主要風向隨季節變化明顯。西湖水域細長,北大明寺蜀崗山腳下,南至西春臺二支,西南經念寺大橋至青蒿河,東直至小金山二支,北京長春小金山大橋至朝河友誼橋,北京長春小金山大橋至長春路南大洪大橋至西門河小金山,大約3.3公裡長。其中,大明寺蜀崗-春臺-蓮花橋-小金山-大虹橋是風景區集中的主要水域,水深一般為1.5米,最大水深約2.5米,湖水呈淺綠色,呈中性反射,pH值為7.0;底部為灰色淤泥,含有較多的有機物。在整個設計布局過程中,《瘦西湖》夏季蓮花展主要關注景區的主題文化內涵,它採用古典元素的裝飾和構架,以提高整體展覽質量,以蓮花為主體,以蓮花文化為主線,精心策劃和組織一系列活動,提升「蓮花」文化的內涵,展區主要有四個:南門徐園公園、武亭橋、西春臺和萬源一期和二期,共有近200個蓮花品種展出,包括紹興紅蓮、焦隆三昌、杏春雨、玄武巖紅蓮、岱強麗、小坨、鳳凰龍等。
大虹橋是清朝二十四景區之一,它建於明朝崇禎,它橫跨湖面,原來的橋是木製的紅籬笆,所以叫紅橋。清乾隆年間,它被改建成一座石橋,如長虹窩波,更名為虹橋。現已改建為寬7.6米的三孔低坡青石橋,長堤春柳堤長600餘米,三階一桃,五階一柳,桃柳交替。每年三月春天,大虹橋旁邊的花朵都是五彩繽紛的,柳樹翩翩起舞,像煙霧一樣飛舞。據傳說,隋煬帝到揚州大行其道,下令開鑿大運河,翰林學士虞世基在河道發掘後,建議在河道兩側植柳,既能遮蔭河道,又能保護堤防。隋朝的楊皇帝種了一棵柳樹,因為他姓「楊」,後來被稱為「楊柳」。據說乾隆是以在這裡釣魚而命名的。釣魚臺巧妙運用「框景」手法,成為中國園林「框景」藝術的經典之作。鳧莊建於1921年,是揚州紳士陳晨朔的別墅。鳧莊的美妙在於水與水的環境,這反映了園主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獨立漂浮與沉沒。現在有平臺和雕刻的欄杆,可以坐在露天,俯瞰水邊。在西邊,有一條蜿蜒的走廊,在那裡你可以欣賞到橋亭的美麗和釣魚的樂趣。
二、江蘇揚州大明寺旅遊景點推薦
大明寺坐落在蜀岡的中峰,它建於南宋孝武皇帝翌年,這座廟是以年份命名的,因此它被稱為大明寺。經過幾次破壞和重建,現存的建築在清同治時期得以重建,寺廟的中心軸線有拱門、天王殿、大雄殿,東邊有建真紀念堂、利佛殿、齊靈塔,西邊有平山殿、古林殿、歐陽殿、西元世界五泉等景點。大明寺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熱量豐富,年溫差小,降水豐富,但季節變化大。沿著幾百個緩緩的石階,爬到大明寺前的廣場,面對著一座莊嚴典雅的拱門。拱門是為了紀念七陵塔和七陵寺而建造的,它有四根柱子和三個襠部,下面有石質地基。在中門之上,南面有篆本《棲靈遺址》的四個字,見證了姚煜在清光緒年間的鹽運史上筆跡輝煌。在拱門前面,一雙站在南面的石獅子特別引人注目,這些石獅是按照皇家園林的規格雕刻的,他們身材強壯、有蹲著的,也有腰挺得很直的、還有前爪扁平的,就好像在高傲地看著遠處,它們是揚州著名寺廟重寧寺的遺址,上世紀60年代被搬遷到這裡,在寺廟的前面,東西庭院的牆上有兩塊石碑,一個是蔣衡山的「淮東第一觀」,另一個是王澍書「天下第五泉」。
大明寺正門頂上的「大明寺」一詞是中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編纂的具有古代風格的龍藏寺紀念碑,大廳裡有彌勒佛像,在大廳後面有四位天王,即護法韋馱,他們兩邊是分開的,為了保持國家,為了發展,為了開闊眼界,為了更多地了解這個國家。越過王宮,卻看到院子開著,古樹參天,煙霧繚繞。大雄宮是一座清代建築,三面寬闊,前後走廊,三高簷漏脊,屋頂鑲嵌著珍貴的鏡子,陽光下有「國泰民安」四個字,陰陽下有「風調雨順」四個字。大雄宮莊嚴、莊嚴,有各種神奇的樂器,坐落在蓮花高原中部的釋迦牟尼佛被尊為「大雄」。佛陀的側面是18羅漢,他的十個門徒之一(藥師佛)坐在東方,阿彌陀佛坐在西方。佛壇後面是觀音島的泥塑,兩邊都是18位羅漢的肖像。所有的宮殿佛像都經過了翻新,金光燦爛,尊嚴高貴。在大雄宮附近,有幾座著名的建築。藏經樓建於1985年,有五個屋頂,一條寬敞的走廊,還有一個屋頂,上面刻著「國泰民安」,上面有「法輪常轉」,「藏經樓」牌匾是趙樸初刻的。大殿兩旁是趙樸初收藏的《金剛經》銘文:「知其尊,千言萬語;讀經念經,不再是三佛、四佛、五佛的良根。」大明寺院子東側有平遠樓,這座建築是清朝雍正十年(1732)在廣鹿寺由年輕的清王英庚首先建造的,它的名字取自宋代畫家郭熙的《山水訓》:「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在鹹豐統治期間,這座建築被大火燒毀,同治時期兩淮鹽運使方浚頤進行了重建,他加上「平遠樓」的名稱,寫了幾個故事:「三層樓,兩瓶金焦,在杯中助唱;兩座山峰正在上升,一萬棵松樹正在從窗臺上傾瀉而出。」語言句子生動有力,非常適合寫建築物外的風景。平遠樓是一座三層樓的建築,建築精美,還有一個竹子和石頭的庭院,現在是修道院長房間,平遠樓是北方的晴空亭,現在是真實故事的展示廳。
在大廳的西邊,在前面有仙人舊館,人們被稱為平山堂,平山堂是北宋學者歐陽修在揚州定時修建的,大廳前面的花木稀疏,庭院安靜,柵欄可以俯瞰江南的群山,而且是視線完全一樣,遠山同堂,故稱「平山堂」。大廳前的一對對聯說:「當你穿越江諸山來到這個大廳時,你會享受到太守和所有客人的宴會。」它生動地描繪了歐陽修自然而奔放的交流方式。後來,當蘇東坡被任命為揚州太守時,他經常來這裡逗留,並為歐陽建造「谷林堂」和「歐陽河」,谷林堂源自「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歐陽祠寺內有歐陽修的石刻供人們觀賞。平山堂西面是一個古典園林,充滿了對山林的野趣——西園,西園是皇家園林,又名芳圃。鹹豐始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被大火燒毀,同治時期得以重建,1949年後它被重建了很多次。在這個花園裡,古樹高聳,巖石叢生,池水怪異,亭閣典雅,山中有湖,湖中有五泉。據唐代張有新介紹,當時這裡的泉水位居世界第五。宋歐陽修在《大明寺泉水記》中說:「此井為水之美者也。」今天,人們在參觀大明寺時仍然喜歡喝第五泉水。此外,花園裡還有「御碑亭」,有三座乾隆皇帝的御碑,花園裡的小山和石頭高聳,松柏綠油油的,人工山、塘、亭,把花園裝飾得很美。
三、江蘇揚州個園旅遊景點推薦
個園是揚州園林的建築風格,個園是是兩淮鹽商黃至筠建於1818年的清嘉慶年間,因為園丁喜歡竹子,竹葉呈鋸齒狀,所以叫個園。花園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住宅、花園和竹園,住宅樓是完全連接的,空間密集緊湊,標準嚴格,車道狹長,層次感強。園內四季假山體現了江南園林的美學價值達到了頂峰,竹園裡的毛林秀竹,按照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意思,一年四季常青,綠油油的,邊走邊開心。花園是典型的私人住宅花園,整個花園分為中央花園、南方住宅區和北方竹子觀賞區,從住宅進入花園時,我們首先看到的是月洞花園門,上面寫著「個園」這個詞。花園大門後面是春天的景色,夏天的景色位於花園的西北部,秋天的景色在花園的東北部,冬天的景色在春天的景色東部,抱山樓是一座七頂長樓,在夏秋兩山之間橫跨,通往這座大樓的山路很多,抱山樓在空間上連接著兩座山,樓前的走廊圍繞著胸前的兩座山,這是抱山樓名字的來源。在抱山樓的走廊上,我們可以欣賞到夏秋兩季的風光,所以今天人們暱稱為「時空隧道」,樓下走廊的南牆上,鑲嵌著清人劉鳳浩的《竹石記》,清漪亭是六角形的亭子,高大莊嚴,可以帶走整個花園的風景。清漪亭周圍有許多太湖石,太湖石的外圍被一彎綠水環繞。在厚重的拱門保護下顯得格外迷人。
個園對面東關街以南是馬日綰、馬日璐兄弟(揚州另一大鹽商)的小玲瓏山館舊址,收藏品被稱為「甲大江南北」。後來,隨著揚州鹽運衰落,馬氏家族逐漸衰落,經過幾次換手,小玲瓏山館最終被黃至筠買下作為另一個庭院,不過後來在太平天國時期就被摧毀了。秋閣坐落於九山南峰,位於城牆東西兩側,有三扇窗戶,它是整個花園人造山上最大的建築物,院子東邊有石階,可以去九山南峰。展館前的對聯「秋來夏雨,春來梅花蕊」是鄭燮(鄭板橋)的主題。四季花園的中間是「宜雨軒」,東郭的三個樹枝和四周的空窗構成了花園的全景,宜雨軒的屋頂是黛瓦做的,在揚州很常見,它的拐角稍微抬高,在建造花園時,從法國進口的幾塊花玻璃被保留在東牆和西牆上。宜雨軒是園丁接待客人的地方,前面有對聯:朝宜調琴暮宜鼓瑟,舊雨適至今雨初來。在句廊中有幾條廊道和小亭子,主人在那裡尋詩歌,懸掛幾句「月映竹成千個字,霜高梅孕一身花」,覓句廊與西路建築是相通連的,西連四季假山,北連宜雨軒,東連春山、冬山。
春天的景色在桂花廳南面的入口附近,在個園門外,兩邊都剪了竹子,掛在牆上,竹叢中種有石筍,以「寸石生情」的形式表達了「雨後春筍」的含義。竹石點突破了「春山」的主題,在傳統文化中傳達了「珍惜春天」的概念。進入花園大門,或同春山,或竹石畫,有十二生肖裝飾的象形文字,花壇上種有牡丹和牡丹。門外是早春的風景,門內是深春的風景。夏季覆蓋石主要是藍灰色的太湖石,像雲霧一樣。園丁們利用太湖石的高低薄、透明、滲漏、起皺的特點,覆蓋的石頭很多,但並不凌亂,上面的石頭,從遠處看是光滑光滑的,像雲和奇峰;近視的石頭,像山和洞,是精緻的,這個洞穴可以旅行、攀登、數到山頂,在老松附近的山頂上建一個亭子,這條山路與東邊的長樓和東邊的黃石山相連。秋天的景色是黃石假山,在花園東北角,與粗糙的黃石重疊,在山頂上建有四座方形亭子,古柏樹在山隙中傾斜,巖石多石。山上有三條小路,一個在兩次折彎之後仍然在原地,另一個可能轉兩圈然後返回懸崖。只有沿著中間的路,我們才能深入到山峰之間的陰影中,或者深入到山的腹地,有石室、石凳、石桌、山頂洞穴、一行天、石橋、飛梁、深谷、平面迂迴、立體曲折、下坡亭閣。秋山頂上的亭子構成了花園中最高的風景區,在中國東南部的小院子裡,冬天,白色和圓形的玄石假山(雪石)重疊在牆上。玄石假山裡有石英,在問候中閃閃發光,背光閃閃發白。南牆開四排圓孔,利用窄巷高牆氣流變化產生的北風哨效應,形成冬季大雪大風的氣氛,當雪石建成時,一群大大小小的雪獅被刻意塑造,要麼跳要麼躺,要麼坐著要麼站著。
四、江蘇揚州何園旅遊景點推薦
何園,又名寄嘯山莊,是揚州著名門戶河家的老花園,它是清光緒年間何芷舸建造的。清乾隆時期,何園是在雙淮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清末,何園是揚州園林的代表,何園布局宏偉,鋪裝豪華,佔地面積約14000平方米,佔建築面積的一半以上,反映了清末揚州園林建築的高密度。何園分為四部分:東園、西園、庭院院和石板山莊,它與複式走廊兩層相連,石板山住宅位於東園南面,而花園住宅庭院則被東園、西園和石板山住宅所環繞,它的兩層梯級和複合走廊與前面的住宅相連,旁邊的走廊是一系列建築,下面有許多裝飾品和許多古蹟,如王羲之、顏真卿和蘇東坡。瀑布上面的花園可以俯瞰風景,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的海拔高度,在複合走廊下的西花園由一個水池為中心,水池中心有一個水亭,也稱為水臺。何園還有一座石山房屋,從明末清初繪畫巨匠石濤的手中,這是人類孤兒的石堆,無價之寶。
東園的主體建築是四面殿,是單簷歇山式的船廳,它有一條寬15.65米、深9.50米的走廊,大廳像一條船,四周是鵝卵石和瓷磚,圖案是波浪狀的,給人一種生活在水中的意境。明間廊南面的廊柱上,以此樓為主要景色,刻有「月作主人梅作客,花為四壁船為家」的木刻,殿北有假山牆,東有六角亭,後有粉牆,西有石牆,緩緩走向走廊的臺階;南方有五個大廳,三個走廊,走廊上有半月臺。西園在空間上是開放的,中心有一個大水池,走廊上有一個環形水池,遊泳池的北樓有七倍寬,屋頂高低不一,中間樓的三個房間稍微突出,兩邊稍微會合,房間的角落稍微彎曲,像蝴蝶,所以俗稱「蝴蝶廳」,建築與複合走廊相連,與假山分隔,走廊的牆壁之間有漏水的窗戶,兩邊可以看見對方。水池東面有一座石橋,穿過水心亭,南面有福波,與平臺相連,池西有一組假山,後面是三束花廳和黃石假山,池西復廊南面有一幢三層兩層樓高的建築,它佔據了院子的一角。
毗鄰何園的是「石山屋遺址」,是明末清初巨匠石濤疊石唯一的人類起源,片山石房位隱藏著一座石屋,片山石房於1989年修復,門楣上的「石山房」被石濤墨跡代替了。片山石房東側有一個楠木堂,它是何園保存最古老的建築,俗稱明南堂,到現在為止它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大廳西邊有一艘「不繫舟」,坐在船上可以俯瞰池塘魚,這就像從外面駛回來一樣,這意味著航行平穩,坐在船上可以俯瞰池塘,玉繡樓前有一座160平方米的「迴廊」,是揚州最大、最完整的楠木廳,這裡是用來接待來訪者的。楠木廳主廳門兩側結合西方建築技法,採用一整塊4平方米大、9毫米厚的玻璃,具有良好的照明效果。水中的月亮在石板房的假山裡是個奇蹟,白天池塘裡有一輪明月,它隨著觀察者的視角而變化,原來在牆後有一個洞,在堆疊的石頭後面,它被堆疊的石頭根據視角覆蓋。祠堂佔地面積約300平方米,位於何園西南側,緊鄰何園石山宅邸,祠堂由東向西形成大小各異的祠堂,祖廟裡的雕像是原始祖廟的真實複製品,何芷舠和他的第五代雕像正在展出,他們於2007年4月30日正式向公眾開放。走出玉繡塔,沿著回程公路的走廊,向東進入騎塔,騎馬樓是何園的賓館,它看起來像一個馬鞍,分為東西兩棟建築,東樓又稱東一樓,東二樓和東三樓北面排列整齊,這三棟樓是兩層,從前到後,從上到下相連。
今天先寫到這,《江蘇揚州瘦西湖、大明寺、個園、何園旅遊景點遊記心得》原創不容易啊,每一個字都是辛苦的付出,大家的真心點讚是小編不斷前進的動力,衷心感謝大家的支持,祝大家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