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舉世矚目的歷史文化名城。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新中國成立後,北京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隨著城市的現代化發展,舊北京的歷史遺存和標識也在逐漸地消逝著。有許多與歷史文化有關的地點與建築,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過眼煙雲,只能在文獻中尋找一些輪廓和痕跡了。所以小編整理了一些資料,從一些不見經傳的故事和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史料來向大家介紹北京城,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昆明湖上的鳳凰樓。
清麟慶所著《鴻雪因緣圖記》卷一中,有一幅圖畫,名為《昆明望春》。作者以自身經歷,生動翔實地向我們展示了清代嘉慶時期清漪園美麗的昆明湖景色。圖中描繪的島嶼名為「鳳凰墩」,墩上飛簷之樓閣即為「鳳凰樓」。乾隆創建清漪園時,鳳凰墩上的鳳凰樓與南湖島上的龍王廟組成對景,以一南一北、一大小的布局象徵著「帝後並配」、「龍鳳呈祥」。如今,時移世易,龍王廟依然完璧,龍威振奤;鳳凰墩卻頹敗荒廢,鳳凰樓亦片瓦皆無了。
鳳凰墩位於繡漪橋北是昆明湖中最小的島。這裡,環繞著幽幽碧水,蒲葦滴翠,荷風送香,景觀自然、靜謐。若從島上四處跳望:西山峰巒翠接,玉泉寶塔倒映;萬壽山山色似錦,昆明湖如畫如詩。這座迷人的小島出現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以無錫惠山腳下大運河中的小島「黃埠墩」為藍本模擬建造的。清代筆記記載:乾隆皇帝奉母下江南,路至黃埠墩時,因母偶感小恙停留憩息。其間,有當地寺廟裡的僧人供奉齋飯,祈禱平安。回京後,乾隆皇帝即在水波蕩漾的昆明湖中仿建了這座小島,取名「鳳凰墩」,以示懷念之情。爾後,又花費了大量精力裝點這座小島,使鳳凰墩成為昆明湖中著名的一景。
鳳凰墩的面積僅百餘平方米。青石泊岸,石造雕欄,環島四周各建一座碼頭。島上,一道曲廊連接著東南西北四座配殿,精巧別致的鳳凰樓佇立在中間。鳳凰樓又稱會波樓,樓分上下二層,內置佛堂,供奉三世佛三尊,阿難迦葉佛二尊,白衣救度佛母一尊,綠衣救度佛母一尊,無量壽佛一尊。樓頂為重簷花亭式,內棲一隻展翅欲飛的金色大風凰。垂脊,戧脊上飾以精緻的小鳳凰,取代了傳統建築上的吻獸。這座風格獨特的樓閣,金漆彩繪窗欞,五色琉璃磚瓦,漢白玉殿階丹工藝奇趣,玲瓏典雅,宛若一隻美麗的彩風,期在昆明湖的綠水之上。乾隆皇帝非常喜愛這裡的景色,賦詩云:「諸墩學黃埠,上有鳳凰樓。一鏡中懸畫,四時長似秋。山容格外秀,波態度前浮。何事三山遠?還期佺羨遊。」
鳳凰樓上的銅風還具有特殊的功能。乾隆十六年造辦處專檔記載:「十月初九日,萬壽山鳳凰墩上著做鳳凰式鳳旗一件。」這件銅鑄的鳳式鳳旗,高三尺有餘,安立在鳳凰樓頂。風旗下有轉樞,向風若期。其設置形式與製作工藝,均與《漢書》上記載的建章宮上的鳳旗相似。乾隆建園時,考慮到鳳凰墩地處紅山、萬壽山口,視野空曠,四面環水,安裝鳳旗不僅作為鳳凰樓的裝飾,又用來測試風向,這在清漪園中是獨出心裁的陳設。
道光十年(1830年),鳳樓經過了七十餘年的鼎盛時期後,以極其荒誕的原因被拆毀了。民國年間出版的《萬壽山名勝核實錄》記載了這一事件:「鳳凰墩在繡漪橋北湖內,渚上曩之結構乃肖無錫惠山下黃埠墩之制。嗣於道光間因公主多於儲,經宣宗諭旨拆撤。是蓋雲龍為帝王之相,而風乃后妃之兆,故去之。」從此,鳳去樓毀,鳳凰墩成為一座無人間津的孤島。
光緒時期,慈禧挪用重金建造顧和園,本想恢復鳳凰樓,但由於經費籌措緊張未能如願,僅在島上立起一座簡陋的小亭,時人稱其為「鳳凰亭」。清朝滅亡之後,鳳凰亭也隨之坍倒毀滅了只有鳳凰墩的名稱延續至今日,給我們留下了大自然的美景及無限的遐思。
50年代中期,顧和園管理處對鳳凰墩景區進行了修整,歸安了泊岸,修整了道路,栽植了花木,並在當年鳳凰樓與鳳凰亭的基址上,建造了一座涼亭,供遊人駐足休息,縱目觀景。
好了,今天給大家的講述就到此結束了,小編所講述的雖然沒有一定的系統性,但都與古都的歷史文化有關,將這座歷史名城的文化承傳介紹給大家。喜歡小編的可以點擊關注,小編會及時更新,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