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大同白洞礦根雕手藝人王明生,講解根雕藝術之精髓

2020-12-16 匠人百科

根雕,是一種雕刻方法,是中國傳統雕刻藝術之一,根雕藝術是發現自然美而又顯示創造性加工的造型藝術。根據考古發現,古人不僅採用木、玉、骨、石以及貝殼等物製作裝飾品,同時也採用樹根或竹根製作裝飾品。

根雕藝術在新賓可謂源遠流長。早在元、明時期、女真人就有用樹根做臺、架擺放什物的先例。後來一些人便把那奇形怪狀的樹根,隨形就意雕琢成獨具審美價值的藝術品,並逐漸形成了根雕藝術,一直流傳至今。

根雕能流傳至今,必然是根雕師的傑作。今天要說的根雕師是王明生,王明生,1961年出生在大同礦務局白洞礦,1980年在恩師劉笑老師的指點下學習美術1983年參加工作,在一次展覽會上愛上了根藝,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後來參加了大同市工藝美術協會,與朋友們共同學習溝通,2007年被大同市評委大同市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並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朽木原創,在次間接觸很多搞藝術的朋友和他們一起學習探討,創造出更好的作品。

王明生,大同市根雕藝術家,從小興趣廣泛,偏愛美術,早年習武,青年烙印,198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被那種純粹的,自然的根雕藝術所打動,喜歡上了根雕,30多年來,他博採眾長,執著探索,孜孜追求,鍥而不捨,他踏遍懸崖峭壁,山澗溝壑,在選材上頗下工夫,其作品神形兼備,不沾不接,行雲流水,獨具匠心。現在,人到中年的他在根雕藝術上更加追求自然淳樸的風格,其作品更添幾分歲月的積澱與厚重,日積月累的切磋琢磨,他悟出了色,線,形,意構成根雕藝術形象之精髓。其作品更是巧奪天工,漸入佳境。主要作品有:根藝《龍騰盛世》寓意:中華魂.圖騰。中華民族宏圖大展,展出了無限的輝煌,一帶一路盛會迎,貿易往來懷萬邦。東方文明耀五洲,而今巨龍強國夢。龍,必欲飛乎?曰:時飛則飛,時潛則潛。龍乃鱗蟲之長,能幽能冥,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龍騰盛世,捍難避害,世界之吉祥也!

龍騰盛世

王明生說:「從小生活在煤礦大山裡,自幼就喜歡根雕,根雕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喜歡它的天然姿態,喜歡它的香味,通過長時間的摸索水平也逐漸提高,通過自己的思想,情感及藝術加工處理,雕刻體現自然美,又能表現出創作性的藝術作品,巧借自然形態妙施雕琢,運用誇張,幻想,抽象等多種手法的表現形式,技法創造出神奇的根雕藝術作品,根雕藝術源於自然又與自然的藝術,是人類智慧與自然完美結合,對於我來說根雕就是寶貝,進而創造出有價值的藝術品,自己也有精神上的滿足感!」

王明生現為大同市工藝美術與發展保護協會,根藝分會副會長,山西省工藝美術傳統發展保護協會理事,山西省根雕協會理事。王明生有現如今的成就,跟自身的努力是有很大關係的,再加上他獨特的思想和超強的想像力,使他創作出來的作品總是那麼的活靈活現,深受人們的喜歡。可能是因為王明生把自己融入到樹根之中,讓自己能聽到樹根的「聲音」,讓樹根與其自身所特有的氣質完美結合,所以出來的作品必然是精品,博人眼球那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身與作品完全融合在一起,這樣的作品才會充滿靈性,讓人覺得不那麼的枯燥。

"選材是根雕製作的第一步。"在合肥樂兆藝術村根雕專區裡,省收藏家協會專家指著一批黃楊、檀木等根雕珍品詳細介紹起製作過程。"用材必須選擇材質堅硬、木質細膩、木性穩定、不易龜裂變形、不蛀不朽能長久保存的樹種,如黃楊、檀木、櫸木等都是根藝造型的上好材質品種。被淤泥淹沒或深埋土中的死根,經數百年炭化形成的古老陰沉根木,其質堅幾乎接近化石,更是根藝的佳材。"

王明生在創作時總有自己的見解,從而使得他創作出來的作品總是那麼的與眾不同,更加吸引人。王明生曾表示過,自己出生在大山裡,與大自然最為貼近,似乎這種環境能讓他聽懂大自然的聲音。如今,他最想做的就是,想帶著自己獨特的見解,把中國傳統的手藝發揚下去,使得更多的人都能成為我國傳統手工藝的傳承人。

相關焦點

  • 聽大同白洞礦根雕手藝人王明生,講解根雕藝術之精髓
    今天要說的根雕師是王明生,王明生,1961年出生在大同礦務局白洞礦,1980年在恩師劉笑老師的指點下學習美術1983年參加工作,在一次展覽會上愛上了根藝,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後來參加了大同市工藝美術協會,與朋友們共同學習溝通,2007年被大同市評委大同市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並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朽木原創,在次間接觸很多搞藝術的朋友和他們一起學習探討,創造出更好的作品。
  • 大同民間根雕藝術家王樹啟和他的根雕藝術作品
    1987年開始學習根雕藝術。現在是大同市美術家協會會員,大同市工藝美術大師。2003年2月參加「大同市商業銀行之春」民間工藝品展示會,作品獲得優秀獎。同年10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國第八屆根藝美術優秀作品展覽中作品《吉祥》榮獲「劉開渠根藝獎」銅獎。11月同煤電視臺,同煤礦工報做了專題採訪報導。
  • 根雕藝術精髓:三分人工 七分天成《清竹根雕白菜》178萬元成交
    一件件根藝作品或成山水風景,或成花鳥魚蟲,或成歷史人物,具有妙趣天成的藝術感染力。根雕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已經會雕刻根木作為裝飾。1982年在湖北發現的戰國時期的根雕藝術作品「闢邪」經國家文物部門考證,距今約2300年,其形為虎頭、龍身、兔尾的四足怪獸,極富動態神韻,色彩古樸典雅。
  • 開化根雕藝術之根宮佛國遊
    「世界根雕看開化」,開化根雕藝術的悠久歷史,可以追溯到唐宋年間。根雕藝術使形態毫無規則、在人們眼中一無是處的樹根華麗變身成為藝術精品。旅行的意義就在於,感受和大自然的親密接觸,我坐車來到這裡,一路上美麗的景色讓我駐足,不愧是擁有「國家東部公園」美稱的開化,我不自覺的就拿出手機,開始拍照片。
  • 黃祿豔‖蘆山根雕藝術攬勝|根雕藝術|石雕|中國工藝美術|烏木|雕刻
    秉承祖輩先賢的才藝靈氣,倚仗上天賜予的珍稀寶藏,21世紀蘆山烏木根雕橫空出世。蘆山烏木根雕與其他地區之根雕相比,另有獨特、奇妙之處。「獨」在烏木原料,「特」在文化底蘊,「奇」自然造型,「妙」在三分雕琢。獨特、奇妙的蘆山烏木根雕繼輝煌的漢代石雕之後,再次吸引世人眼球,並呈超前之勢,漸進發展為蘆山新興的「烏木根雕」文化產業。
  • 今日頭條~~駐馬店純手工藝人的根雕之路
    付新根雕作品從此以後付新便一發不可收拾的愛上了根雕藝術!他認為根雕的精髓在於修,而不是雕,所以他一直致力於尋找自然形成的奇石樹根!用靈感來創作一些帶有感情的作品!他說根雕不是死物,是有靈魂的產物,是大自然賜予他們這些手藝人最好的禮物!
  • 竇坦華和他的根雕藝術
    他從大山裡走來——竇坦華和他的根雕藝術魯網11月2日訊走進竇坦華的鳳凰山根雕藝術品展廳,不起眼的樹根都變成了千姿百態不得不讓人由衷欽佩他的藝術才華。竇坦華是淄博市沂源縣南魯山鎮絲窩村人,從小生活在大山裡,村裡都有木匠手藝人,耳濡目染,他經常拿著樹枝在院子裡的地上畫畫,畫雞鴨鵝狗、鄉村房舍、花草樹木等,常常得到長輩們的誇讚。因為生活在農村的大山裡,所以他所看、所想都與人們的生活、勞作有關。那時候,他就想用家鄉的原材料去創作一些東西,展示大自然的美。
  • 讓世人驚嘆的根雕藝術,來開化,進根博園欣賞根雕之美
    靠著自己的雙手去尋根雕琢,而根雕正是這麼一個特殊的藝術門類,他要挖掘的是常人不常注意的美。而這兒的根雕跟其他地方的根雕藝術品還不一樣。首先是大非常之大大到五六米,小的也有一米多高,據說最重的有40多噸重,最輕的也有兩三百斤了。在這兒還有著名的根雕藝術家徐谷青大師和他徒弟精心完成的大作,世界上唯一的根宮佛國,佔地3.03平方公裡的根宮佛國叫做天下第一奇園。
  • 漂流木根雕藝術「馬」欣賞
    漂流木根雕藝術「馬」欣賞一:漂流木根雕藝術「馬」欣賞二:漂流木根雕藝術「馬」欣賞三:漂流木根雕藝術「馬」欣賞四:漂流木根雕藝術「馬」欣賞五:
  • 龍香村根雕藝術帶動新絳縣經濟發展
    2013年回到自己的家鄉龍香村創立木雕工作室,發展根雕藝術,帶動家鄉的經濟發展。  據薛堯鵬介紹,根雕的材質多為崖柏和柿子樹,這些材料都是從鄰村的農民手中購買,最初按1.5元一斤購買,隨著工作室的發展和壯大,木頭的價格也隨之提高,到現在一斤木頭最高能達到30元一斤。
  • 中國的根雕藝術
    說起根雕藝術,多數人都喜歡欣賞,面對琳琅滿目的根雕藝術品,喜愛之心油然而生。然而時下,市場上的根雕藝術品價格不菲,動輒數千元上萬元甚止十幾萬元,讓人嘖嘖咋舌,倍感囊中羞澀,只能抱憾而去。那麼,什麼是根雕藝術?
  • 根宮佛國遊之根雕藝術
    主要以根雕藝術、盆景藝術、賞石文化與園林古建築為載體,構建了一幅山人合一的畫卷,是開化最有意思的景區之一。 來吧,今天帶你們欣賞下根博園獨特的根雕工藝看了介紹才知道公皙哀才學兼備,雖家境貧寒,但他終身不屈節求仕,不願將自身君子之德去迎合當政者的要求,始終堅持自己的「義」。當今社會又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樣呢,默默地為他點個讚!
  • 了解根雕藝術
    根雕,是一種雕刻方法,是中國傳統雕刻藝術之一,是以樹根(包括樹身、樹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態及畸變形態為藝術創作對象,通過構思立意、藝術加工及工藝處理,創作出人物、動物、器物等藝術形象作品。根雕藝術是發現自然美而又顯示創造性加工的造型藝術,根雕工藝講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為在根雕創作中,應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態來表現藝術形象,輔助性進行人工處理修飾,因此,根雕又被稱為「根的藝術」或「根藝」。
  • 歷經磨難,變廢為寶,這位根雕手藝人不簡單
    枯萎、腐朽的樹根,本來是大自然的拋棄之物,並沒有任何利用的價值,更別說有藝術的美感,但是在他的手中,卻將這些未開發的「璞玉」雕琢成器,製作成了一件件豐富多彩、婀娜多姿、造型各異的根雕藝術作品。,根雕工藝講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在根雕創作中,非遺匠人們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態來表現藝術形象,輔助性進行人工處理修飾,因此,根雕又被稱為「根的藝術」或「根藝」,堪稱大自然與人通力合作而成的藝術佳作。
  • 蘆山,中國烏木根雕藝術之都
    蘆山,中國烏木根雕藝術之都蘆山旅遊 今天2005年以前,蘆山縣根雕產業薄弱,從業人員不足百人,作品單一,製作簡陋,單兵作戰,檔次較低。2005年開始,蘆山縣委、縣政府斥巨資,打造了全長約0.82千米的根雕一條街,並先後成立了蘆山縣根雕協會,根雕協會黨支部、工會工作委員會,「烏都」規模初具成效。2009年蘆山縣加入了國際木文化學會。
  • 【根雕裡的大世界】新縣藝術根雕大師—周厚安
    大自然造化了新縣,新縣的奇特異景讓人們感受大自然魅力,鬼斧神工造就了自然美不勝收,他利用其獨匠心,妙趣天成的藝術,從大自然中提煉出的藝術精華,提煉出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根雕藝術精品,他就是沙中見金的世界民間藝術根雕大師,行業首席專家周厚安,讓我們一起推開他的藝術門扉,置身於神奇、深奧的根雕世界。根藝在中國的發展可謂是源遠流長。
  • 根雕藝術的發展
    根雕藝術是發現自然美而又顯示創造性加工的造型藝術,所謂「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就是說在根雕創作中,大部分應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態來表現藝術形象,少部分進行人工處理修飾,因此,根雕又被稱為
  • 變廢為寶之「竹根雕藝術」,列出部分竹根雕藝術作品供大家欣賞。
    竹根雕是以竹根竹篼為材料雕刻而成的傳統工藝品,主要產地是江蘇南京以及上海嘉定,曾有「嘉定派」與「金陵派」之分。通常竹根雕材料對於普通人來說都是普通的棄物,在農村地區可用來當柴火燒的,並無其它實用性。就這樣沒有實用性的廢品在雕刻藝術家手中雕刻出一件件無價的藝術品。這也就稱之為「變廢為寶的竹根雕藝術」。
  • 浙江開化根雕博物館展示二千件大型根雕
    開化縣根宮佛國文化旅遊區成為全球最大的根雕博物館。 開化縣根雕博物館展覽的作品之一。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 攝 開化根宮佛國文化旅遊區以根雕藝術、盆景藝術、賞石文化與園林古建為載體,涵蓋地方景觀、水域風光、遺址遺蹟、建築設施、人文活動、氣候景觀等六大主類文旅資源,僅民間神話傳奇、歷史風雲等系列大型根藝作品就有2000餘件,最大的有40餘噸重。
  • 花甲老人的根雕藝術夢想
    美術是雕刻的藝術構思基礎,有了畫畫功底後方可開始製作作品。對於高恆來說,自己的根雕功底就是那時積累的。1983年,井陘礦區物資局創辦了一家根雕廠,這是河北省首家根雕廠。出於好奇,高恆非常想知道根雕是如何加工的,於是經常以找朋友為藉口到根雕廠「玩耍」。高恆笑著說:「根雕加工的基本技藝,都是那時候我偷著學來的。」 為了要養家餬口,他先後到石家莊、北京等地闖蕩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