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北回歸線,大家都會說它是一條神奇神秘又神聖的緯度線。因為它恰好位於地球地軸的黃金分割點上,即北緯23.5°。在這個緯度上,有著太多的神奇之處: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最高的珠穆朗馬峰、最鬼異的百慕達三角、最深奧的瑪雅文明、最不可思議的金字塔等等。而北回歸線從西往東橫穿我國雲南、廣西、廣東和臺灣四省,又有哪些不一樣的人文景觀呢?
雲南墨江縣的「雙胞胎現象」。北回歸線正好從墨江縣城穿越而過,就是這樣一個哈尼族人為主的小小縣城裡,卻生活著1000多對雙胞胎,最多的一戶人家,四代同堂竟有7對雙胞。城西約3公裡的河西村,有兩口長達1700多年歷史的水井,據說喝了井裡的水會生雙胞胎,多年來這「雙胞井」名聲遠揚,引得不少外地人紛紛慕名而來。有人說,這個地方的雙胞胎眾多,是與墨江盛產的特有紫米有關。墨江紫米米粒細長,糯性好粘度高,營養豐富,有補血、健脾、理氣、壯骨等多種藥用價值,價格現在大約是一斤15元,還供不應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管怎麼說,這裡的水土氣候,環境物產,也許對促進人的生育真的會有一定的作用吧。
廣西梧州市鴛鴦江的「水文奇觀」和那坡縣黑衣壯的「以黑為美」。鴛鴦江是由桂江和潯江匯合而成的,在水文上是個奇觀,同一條江中,一側是碧藍清澈的江水,而另一側卻是渾黃混濁的江水,可謂相擁並行,涇渭分明,蔚為壯觀。而分布於那坡縣北回歸線附近的黑衣壯是壯族的一個支系,用野生植物藍靛染衣,製成黑色服裝,作為族群的標記,古樸典雅,別具風格。這裡的人們崇尚自然,心態平和地守護著自古流傳下來的民族文化,以黑為美。另外,廣西還是北回歸線上「最豐盛的果籃」。這一帶的氣候土壤,充沛的水分和光照,為水果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全國70%的果樹都可以在這裡栽種,其中,荔枝、柑橘、芒果、火龍果、百香果、柿子年產量還位居全國首位,甚至還盛產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好吃的水果。
廣東廣州從化區的「古老更摟」。北回歸線周邊,往往會散落著許多歷史悠久的古村落,這些村落通常是以「姓氏」聚居,建築和傳統文化保留得非常完好。從化的更摟雖然經過多次翻修,但是仍是用青磚徹成,兩邊有兩個鏤空的窗,裡面供奉著香火,四周掛著更樓的介紹,整個建築仍保留著古代更樓的建築特色。更樓平時主要是用來「打更」為村民報時,還會在盜賊等危險情況發生時「示警」村民,起到維護村民人身財產安全的作用。當然,夜裡值班打更的人,也需要有個遮風擋雨防寒保暖的地方。過去的打更,一直是沿用了古老傳統的方法,即「更香」、「滴漏」等方法來報時打更的。
臺灣花蓮的「神奇綠帶」。據說沿北回歸線地磁場最強,這一帶大多林木繁茂,鬱鬱蔥蔥,雨量充沛,物產豐富,被稱之為「神奇的回歸線綠帶」。它對於天文、地理、土壤、生態、氣候等科學研究,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花蓮東臨太平洋,圓柱塔狀一柱擎天的北回歸線標誌塔非常壯觀。標誌塔的南北兩面,刻有「北回歸線」字樣,圓柱中間有條縱向狹長細縫,北回歸線就是從這裡通過的。每年的夏至這一天正中午時,太陽光從上面垂直照射,在這一剎那,就能出現「立竿不見影」的天文奇觀。這一時刻,所有直立物體包括人在內,瞬間都沒有了影子。也正是從這一瞬開始,北半球即進入夏季。北回歸線還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當兩腳分別跨踏在塔底中央的同一塊石板上時,就是一隻腳站在熱帶上,另一腳則站在北溫帶上了。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