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奔騰B70與之前的UNI-T、最近的星瑞類似,屬於一亮相就自帶流量的網紅級新車。而之所以如此,核心當然在顏值。
顏值固然很重要,但在卡叔看來,全新奔騰B70的看點遠不僅限於顏值。往小了說,它應該算是奔騰轎車「走出谷底」最重要的試金石,往大了說,它則可以與星瑞一起,視為中國品牌轎車向上挑戰合資的重要測試者。
FMA首秀:「新奔騰」的重要試金石
很多品牌都經歷過「新XX」的階段。從「新XX」開始,整個品牌跟「換了個人似的」,產品體系讓人刮目相看,市場也投桃報李,最終走向新的良性循環。比較有代表性的,如當年吉利從博瑞開始,長安從逸動開始,榮威從RX5開始……
此次全新B70的推出,則可以視為「新奔騰」的起點——至少從轎車層面可以這麼看(較真的話,新奔騰的起點應該從T99開始算起,但T99定位偏高,終端銷售也表現平平)。
B70歷史上都有過輝煌的。作為奔騰品牌的開山之作,B70當年以馬自達6為基礎,憑藉與馬自達6相似的綜合素質、比馬自達6更穩重大氣的外形,甚至一度在銷量層面可以與馬自達6媲美。在這之後,奔騰轎車陸續推出B50等產品,峰值年銷量也一度達到十萬輛級。
可惜的是,奔騰隨後將重心轉向SUV,轎車研發乏善可陳。整個奔騰轎車板塊,也逐步被邊緣化——2019年至今奔騰轎車基本上可以算是「全軍覆沒」了。
因此這回的全新B70,與其說是作為老款B70的替代者,還不如說是整個奔騰轎車板塊的「重新上市」。
更重要的是,全新B70從各個層面看,已經完全不同於奔騰以往的任何一款產品。它不僅平臺是全新的,而且設計思路、定位思路、目標群體,乃至營銷手段等各個方面,都是全新的。這也是我們說「新奔騰起點」的原因。
而這裡面,一個很重要的看點,就是FMA架構。FMA一汽奔騰很早就開始宣傳。你可以理解為奔騰在基礎技術上的一次重大研發成果。然而宣傳再好,也得「拉出來溜溜」才知道。全新B70作為FMA的首款產品,它不僅是「新奔騰」市場能力的試金石,同時也可以視為FMA架構的試金石。
也就是說,全新B70的成功與否對於奔騰來說意義非同小可——如果成功,不僅意味著品牌走出低谷,同時也意味著新的研發成果FMA能很好的契合市場需求,未來的新品也更值得預期。
這裡再多說一句。品牌反轉坊間一直是爭議滿滿的——有人認為「反轉」比打造一個新品牌還難。不過奔騰有一點例外,即它和紅旗同門。有了紅旗成功反轉的先例,有了紅旗新產品的背書,技術、資源同源的奔騰,出現反轉的可能性還是不小的。
更何況,眼下這個全新B70,確實還挺靠譜。
全新B70產品力:擺脫馬6換殼才是正道
既然是FMA,全新B70自然是徹底與馬六平臺無緣。事實上,過去所有的奔騰轎車(B30除外),都在基於馬六平臺「改來改去」。市場上確實存在這個情結,但越往後大家越發現,這個平臺反而成了奔騰轎車研發的絆腳石。
所以雖然至今仍有人覺得全新B70沒有馬六平臺很遺憾,但卡叔認為,這對於奔騰才是一次重大的「解脫」。事實也證明,接觸過全新B70的人都認為,無論看上去還是開起來,這款車都要比之前任何一款B70都好。
很多人關心FMA的來源。這也正常——由於一汽的「優良傳統」,大家總下意識的覺得,核心技術來自合資外方。例如大家覺得,不是馬自達的,那會不會是大眾的?
其實當下的中國品牌,大家大可不必糾結於此。就如同大家當初探討紅旗HS5的平臺源頭一樣,最終不也沒有結論嗎?FMA也一樣。準確的說,它就是一汽自主研發的。至於這裡面有沒有借鑑MQB……憑什麼不能借鑑呢?但至少可以肯定,絕非簡單的移至、複製。無論是懸掛結構還是發動機艙的布局,全新B70都與MQB平臺下的車型有著很多的不同。類似的地方只是:它可以同時提供多連杆和扭力梁兩個後懸掛版本。
動力總成層面也沒有懸念。這套組合早已經應用在了紅旗H5上。技術同樣是一汽自主研發的。實際表現,應用在14萬+的紅旗H5上也沒有太多負面反饋,因此大抵對於全新B70來說,也是完全勝任的。
最後提一下設計。不少人吐槽全新B70「仿凱迪拉克」。這裡卡叔忍不住要替奔騰說兩句話。所謂「像凱迪」,主要是前後「淚眼大燈」的造型。其他方面,無論是整體輪廓還是其他細節,並沒有任何「凱迪」的痕跡。
至於說「淚眼大燈」就是「凱迪」專屬嗎?那如何看待凱美瑞鋒尚版的尾燈,如何看待福特的馬丁前臉,以及如何看待自由光之後那麼多的分體式大燈和林肯之後那麼多的貫穿式尾燈?
你說全新B70的設計師有沒有「蹭熱度」的嫌疑?不敢說沒有。但從原創的角度,全新B70是完全經得起推敲的。
而且在卡叔看來,全新B70和星瑞一起,可以並稱為(除紅旗以外)設計最出眾的中國品牌轎車。
所以這樣一款車,如果不考慮奔騰品牌之前「沉寂」帶來的影響的話,它的產品力是完全OK的。
定位與挑戰:與星瑞共同開拓新賽道,挑戰合資緊湊級是看點
全新B70看起來像是延續了之前B70的定位,市場也將其視作中型車(B級車),但卡叔並不這麼認為。
全新B70的定位應該是全新的,與老B70沒有任何可比性。在當下的市場上,與其屬性完全接近的只有一款車,即吉利的星瑞。而星瑞,也屬於全新物種。這兩款車的出現,標誌著一個市場的細微變化:中國品牌轎車,開始在緊湊級這個層面,向合資品牌發起挑戰或衝擊了。
沒錯。意思是全新B70主要的作用不是與星瑞「對打」(當然競爭肯定有),而是要與星瑞攜手來為中國品牌開疆擴土。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大家應該注意到,緊湊級以下,六七八萬元這個細分市場,合資品牌的話語權已經越來越弱了。儘管合資廠商仍在努力推出桑塔納、捷達、科魯澤等等產品,但已完全無法遏制中國品牌的成長。相反,像標緻301、雪鐵龍愛麗舍等合資產品,已經被中國品牌擠得沒有活路,鋒範等車型也被中國品牌擠得被迫升級為凌派來退守更高價位的細分。
那麼這就是最終的平衡嗎?顯然不是。在SUV領域,領克、WEY、紅旗等很多品牌,已經開始向合資SUV發起了攻勢,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戰果。那麼在轎車領域呢?同樣需要有這麼一個「戰局」。現在先鋒官,就是星瑞和全新B70。
與此同時我們又發現,全新B70與星瑞的「打法」還不完全一樣。星瑞憑藉CMA超級母體和T4動力總成這些高逼格的組合,以及放棄低配的產品策略,愣生生把它拔高到一個更高的層級。很顯然,星瑞的這種做法是以犧牲銷量為代價來追求品牌的快速升級。
全新B70則採取的是傳統打法。一方面它的車身尺寸「放得開」,確實接近甚至達到了「中型車」的水平。另一方面它沒有一味的高配高價。主打動力是最主流的1.5T組合,也有入門款的低配車等等。
這感覺像是「商量好了」一樣(當然實際不可能)。也就是全新B70真的不會和星瑞交集,而是分別去進攻合資緊湊級轎車的不同細分。星瑞主攻高地,而全新B70則攻打主陣地。
例如將全新B70與速騰去比較,就會顯得比星瑞更直觀。11.29萬元的奔騰B70對陣16.29萬元的速騰280TSI舒適智聯版。顏值、空間,甚至質感等很多方面,全新B70都更有吸引力。開起來或許還有些許區別,但已不再本質性。配置上,全新B70全面佔優。價格上,速騰即便算上終端優惠,也比全新B70要高出3萬元左右。雖說不至於就讓速騰的買車人倒戈,但讓其中一部分人「改主意」是完全有可能的。
這只是速騰。還有朗逸、寶來、卡羅拉/雷凌、思域、軒逸、英朗、威朗等等車型的目標群體呢?
不要覺得這不可能。中國市場的廣大、需求的差異化已經充分說明,只要你的產品有足夠的說服力,品牌並不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鴻溝。
當然這背後還有一個基本前提:全新B70在品質上要經得起考驗。從其對於奔騰的意義,以及新一代紅旗車的品質來看,這方面應該不會有大的問題。
車雲小結
全新B70確實是一款意義不算小的車。它對於奔騰品牌的意義自不必說。關鍵是,它藉助奔騰B70固有的定位印象,憑藉高顏值和不錯的基本素質,與吉利的星瑞一起,開始向10萬元以上的合資緊湊級轎車市場發起挑戰和衝擊。因此全新B70成功與否,背後的看點已不僅僅是「奔騰轉型成功與否」了,甚至可以牽扯到中國品牌的成長這個大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