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城市的面貌越來越新,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那些過往時空裡的「慢工」和「細活」漸漸淡出我們的視線。為了守護傳統技藝,由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指導,新聞晨報學記團聯合微紀錄片《海派百工》出品方上海汐夢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共同推出「非遺守『滬』人」青少年社會實踐活動。這個暑假,150名中小學生跟隨新聞晨報資深記者,走訪上海非遺傳承人,近距離感受傳統技藝的魅力與堅持的力量。非遺守「滬」人第5期
守護項目:竹絲編技藝
傳承人:程麗
中國盛產竹子,中國人愛竹,也善於用竹。相信你見過不少用竹子編織的物品,比如我們常用的竹蓆、竹筷,還有竹凳、竹簍等,但你也許沒聽過竹子還能作畫。
將100斤的竹子製作成僅有1兩左右薄如蟬翼、細如髮絲的竹絲,再用挑、破、壓、拼等多種編織手法,編織出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竹絲畫。這正是上海非遺竹絲編技藝傳承人程麗老師的絕技。
在我國,用竹子進行編織歷史悠久,最早能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在錢山漾文化遺址出土的200多件竹編器具上,已經有人字紋、梅花眼等竹編紋樣,證明在當時竹編技藝就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了。
程麗老師自幼跟著長輩學習竹編手藝,但她並未止步於此,而是在傳統竹編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創作了更高難度的竹絲扣瓷和竹絲畫,大大提升了竹編工藝品的藝術價值。7月11日,晨報學記團小記者走進程麗老師的工作室,體會非遺竹絲編工藝的精妙與美。
將手藝進行到底
晨報小記者 陶嘉澤
(建襄小學 四年級)
在四川的眉山,人們的房前屋後生長著大片的慈竹。慈竹竹節長、竹壁薄、質地柔軟,當地人用它來編織各種農具。上海非遺竹絲編傳承人程麗就出生在這裡。
程麗阿姨回憶說,她從小耳濡目染,跟著長輩們編竹編,補貼家用。「如果不想做啊,大人就要給我們吃『竹筍烤肉』嘍!」我問她:「那萬一被薄如刀片的竹片刮破要怎麼處理呢?」她不以為然地笑道:「那可是家常便飯啊,只要用牆角的火柴灰撒在上面,如果衣角有毛線,再繞上去就行啦!」
二十幾歲時,程麗阿姨來到上海尋求生計,可她發現,在農村用的竹簍、竹筐在城市裡用不著,於是聰明的程麗阿姨把它們縮小:擔子變茶漏,大筐變果盆……小巧的竹編工藝品受到城市人的喜愛。之後她又編織了更加精緻的竹絲扣瓷和竹絲畫,把竹編製品一步步引向高端藝術品發展。我詢問她:「您剛才一直提到創新,那每一次創新都成功了嗎?」程麗阿姨自信地點了點頭,「是的。每一次創新前,先做調查準備,然後認真思考很多次,絕對不能打沒有準備的仗。」
正是這樣的精益求精、堅持不懈,程麗阿姨帶著竹絲編走出了國門。她的作品如《清明上河圖》《五牛圖》《隱形觀音》等,榮獲國內外博覽會金獎,瓷胎竹編花瓶《熊貓》更是被選中作為國禮。我好奇地問道:「如果自己對作品不滿意怎麼辦?」「不滿意就重新做!」她回答得毫不含糊。
最後,熱情的程麗阿姨教我們編了一條小魚,她說,這是最簡單的竹編花色之一,可我努力嘗試了很多次都沒有成功。我的手指都僵硬了,像一個調皮的孩子不聽我的指揮。原來,「簡單」二字是千萬次的練習得來的!
臨走前,我用自己的零花錢買了一個精緻的小香囊。看著它層層疊疊的紋理,摸著它光滑的竹絲表面,我仿佛看見了一根根竹絲小精靈相互跳躍穿梭,正玩著高難度疊羅漢遊戲……
慈竹變形記
晨報小記者 孫雅婷
(靜安區閘北第三中心小學 四年級)
我是一根毫不起眼的慈竹,生活在四川眉山的山裡。山裡的人們很喜歡我們,把我的兄弟姐妹變成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
有一天,山外來了一群人,他們挑來挑去,似乎很滿意我,於是把我砍了下來。我預感到,我會有和兄弟姐妹不一樣的命運。果然,一雙手開始刮去我青色的外皮,用刀劈開我的身體,接著又用火烤我,再把我劈得更細……我忍痛承受著,直到最後變成了一把細竹絲,被這雙手的主人帶到了一個叫做「上海」的地方。
在一間寬敞明亮的房間裡,我被擺上桌臺。我打量四周,看到 「佛肚軒」竹編工作室幾個大字。這時有一群小學生走了進來,他們興奮地叫道:「好漂亮,好精緻呀!」我順著手指的方向望過去:原來是我的同伴們,它們已經變成了惟妙惟肖的竹蜻蜓和竹蝴蝶、小巧可愛的髮簪和戒指、創意無限的竹編二維碼,還有一件件縮小版的竹編農具……
一個小女孩甜美的聲音響起:「這些竹絲也可以用來編織嗎?」她指的是我,我的心跳加速,對著同伴說道:「我馬上也要華麗變身啦!」不一會兒,我聽見一個熟悉的聲音回答:「看,坐在桌子旁認真編織的幾位大哥哥,他們都是殘疾人,這些竹絲就是給他們學習編小香囊的」。
果然,我被他們中的一位選中,放在了一個小木樁上。在這雙手的幫助下,我與小夥伴們手拉著手,肩並著肩,纏繞在了一起。不過,也有調皮的小夥伴故意逗他,不聽他使喚,但最後還是被「制服」。我們懷抱薰衣草,收口、打結,變身為一隻精巧細緻的竹香囊啦!
「媽媽媽媽,你看這隻竹香囊,特別樸素典雅、氣味芳香,掛在包包上很漂亮。」小女孩閃爍著喜悅的眼神說道。她把我帶回了家。
夜晚,在小女孩的燈下,我讀到了她寫下的故事:
今天,我去採訪了上海非遺竹絲編傳承人程麗老師,她用普普通通的慈竹,編出了竹絲扣瓷、竹絲畫等藝術品,獲得了各類大獎。但最讓我感動的,是她發起了「藝助行」工藝項目,用竹編手藝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讓殘疾人學習竹編手藝,在家就業,自食其力……
竹子在她手中變身藝術品
晨報小記者 張樂菲
(一師附小 四年級)
你能想像,一根粗粗壯壯的竹子經過工匠靈巧的雙手,變成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嗎?今天,就隨著我一起到上海非遺竹絲編技藝傳承人程麗老師的工作室——「佛肚軒」去一探究竟吧!
走進「佛肚軒」,右手邊有一個展示臺,上面放著一些籠子、小杯墊、小香囊和小簸箕,它們是生活用竹編農具的迷你版,只是有了更美麗的圖案和顏色。程老師介紹說,竹編最早是用於日常生活的工具,比如篩選稻穀的簸箕,用來背孩子的竹簍。現在她把農具改造成藝術品,賦予它新的功能和藝術價值。抬頭望去,上面還掛著一件件用竹子做成的小包。程老師說:「這個先用一種顏色的竹絲做成一層外皮,再用1-2種染過色的竹絲做出各種圖案。」 這些小包看起來時髦而輕便。
走進大廳,牆上掛著幾幅佛像畫,有的是黑白竹絲畫,有的是隱形竹絲畫,還有猶如筆墨寫出的竹絲經書。燈光下,我轉動著隱形竹絲畫的架子,佛像隱隱約約,佛祖惟妙惟肖。我問程老師:「您做一幅竹絲畫要多久?要不要畫草稿?」老師說:「像做這樣的作品,需要先設計圖紙,選擇四川特有的竹子,100斤竹子只能加工成1兩可以使用的竹絲,再進行編織。竹絲畫一般要做2-3個月,經書的話需要1-2年。」
那一幅幅竹絲畫做得太精美了,一根根竹絲平整細密,沒有任何瑕疵。我好奇地問:「程老師,您有編錯過嗎?如果編錯是全部重做還是怎麼處理?」程老師說:「像那幾幅隱形的,做錯了就不能接上,只能重做,如果是黑白花紋的,可以接上或者把弄錯的那一步拆了再接上。」
採訪過程中,我注意到有幾位叔叔在工作室的另一頭編竹編,他們有的用手比劃著,有的腿腳不大方便,程老師時不時會走過去指導一二。一位程老師的徒弟告訴我們,這裡也是殘疾人士的學習基地,程老師教大家竹編技藝,幫助大家自食其力。她本人也是其中之一,作品還獲獎了呢!
探秘竹絲編
你一定見過竹子,它在我們國家的很多地區都有分布。所以當我第一次聽說「竹絲編」和「竹絲畫」時,滿肚狐疑:竹子那麼硬,怎麼編織呢?竹絲還能作畫,怎麼畫的呢?7月11日,我帶著心中的疑問,和小夥伴們來到上海非遺竹絲編技藝傳承人程麗老師的工作室——「佛肚軒」。
一走進工作室,我們瞬間被眼前的一切所吸引,直呼:「太美了!」「太漂亮了!」各種工藝品有的擺放在桌上,有的掛在牆上,還有的放在玻璃櫥櫃內,大大小小,各式各樣。「這是什麼?」「是小魚。」「快來看,是二維碼,能掃一掃嗎?」小夥伴們激動極了,你一言我一語地猜測著。再仔細一瞧,這些工藝品都是用竹子編織而成。
一根竹絲「編」出一片新天地
(林苑小學 五年級)
四川眉山盛產慈竹,竹絲編技藝傳承人程麗老師就出生在這裡。她從小跟著長輩用竹絲編織農具和生活用品來謀生。我們問她,那時如果不想編竹子了,怎麼辦?程麗老師笑著說:「如果不想編了,那爸爸就要請我吃『竹筍肉』(挨打)囉……那時候,我看到最遠的地方,就是頭頂的天空。」
因為不想一輩子呆在大山裡,程麗20歲的時候來上海打工。可由於沒有上過大學,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為了謀生,程麗又重新拾起了竹絲編這門祖傳的手藝。她把竹編農具和生活用品縮小了好幾倍,製成更精美的工藝品。
踏進位於談家渡路28號的程麗老師的工作室,我仿佛進入了一個縮小版的竹編世界:套牛嘴竹環「變身」戒指、背小孩的竹簍成了花瓶、豬籠變裝麻雀竹籠……各式美觀又實用的竹編製品琳琅滿目,我的眼睛都來不及看啦!
程麗老師的「能耐」當然不止這些,她用心將老手藝和新想法結合起來,創作了更有藝術價值的竹絲扣瓷和竹絲畫作品。最讓我佩服的是她那副竹絲畫——《五牛圖》,幾乎和畫出來的一模一樣。原來,又粗又硬的慈竹,經過刮皮、開節、切片、烘烤、制篾等數十道工序,能夠製成細如髮絲的竹絲,再用竹絲編織成畫。竹絲越細,編出的作品越精緻,編織的難度也越高。程麗老師說:「編竹絲畫時不能出錯,一根編錯,就得拆掉重編。」所以,一幅竹絲畫,要花上她數月甚至數年時間。
如今的程麗老師,已是國家非遺傳承人,她的數十件作品在國家、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獎。她走進了清華大學創新工作坊,和來自全國各地的手藝人一起切磋學習;她也走出了國門,受邀為外國大學的藝術學院學生授課,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技藝。
聽著程麗老師的敘述,我仿佛穿越了時空,看到那個在山裡埋首編織農具的女孩。我要告訴她,多年後,經過堅持與努力,她「編」出了一片新天地,看到了更寬廣的天空。
創新,讓非遺重新閃耀
晨報小記者 沈梓璇
(上外附屬民辦浦東外國語小學 四年級)
2018年,我有幸參加了非遺紀錄片《璀璨薪火》電影的點映,觀影后,導演曲全立感慨道:「非遺,就是一門快消失的手藝。如果這門手藝消失了,那基本就沒人來關注它了。」好在,還有很多人在努力著,讓這些手藝活下去,非遺傳承人就是他們的代表。暑假的一天,我們有機會採訪了上海非遺竹絲編技藝傳承人程麗老師。
程麗老師的工作室,名叫「佛肚軒」,取自四川的佛肚竹——它的竹節像佛祖的肚子。「我希望大家能有像佛肚一樣的肚量,大方包容。」程老師正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四川人,小時候因為家裡條件差,便跟著長輩學竹絲編,製作一些農具來謀生。剛開始學的時候,因為竹子邊緣鋒利,很容易割傷手指,她就用口袋裡的線頭或者柴灰敷一敷繼續幹活。
來到上海後,她把粗糙的竹編農具改良成了精緻的竹編工藝品。比如原本用來篩麵粉的篩子,變成了放水果的果盤;原本用來盛放稻穀的籮筐,變成了小巧玲瓏的筆筒;原本用來睡覺的竹蓆,變成了精緻的茶杯墊。這些小物件擺在工作室進門的案臺上,琳琅滿目。
再往裡走,我們看到了編織難度更高的竹絲扣瓷和竹絲畫。眾多作品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三隻小鹿:其中一隻小鹿前腿離地,頭向後看,好像正在呼喚自己的朋友,身體是由粉色和白色的竹絲編成;第二隻小鹿正在低頭悠閒地吃草;第三隻則頭伸向天空,仿佛是森林之王,渾身散發著金色的光芒。我仔細端詳,發現這些竹絲作品紋路整齊,做工精細,就連一個小接口都沒有。
程麗老師介紹,這些都是用四川的慈竹製作而成,選料很講究,100斤的慈竹經過數十道工序,最後只能劈成8兩左右的竹絲,用於編織竹絲畫的竹絲更是根根細如髮絲。編織的過程中也很重要,如果出錯,那整個作品就要重來。
從深山到大上海,幾十年如一日,程老師致力於竹絲編事業。因為技藝高超,所以她的作品讓人讚不絕口;因為堅持熱愛,所以不斷推陳出新;因為充滿愛心,所以把技藝傳授給殘疾人士讓他們能夠自食其力。程麗老師對竹絲編的愛深深地打動了我。正因為有許許多多個像她一樣的非遺傳承人在努力著,我們才能看到古老的技藝,在車水馬龍的現代社會熠熠生輝!
活動帶教:張智麗 實習生俞詩
活動統籌:張智麗
(註:本文版權歸晨報學記團,嚴禁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