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是一個中西文化碰撞和交融的時代,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東方都經歷了文化和思想方面的巨變。首先把西方的先進科技和社會文化成功地引進到中國的是以利瑪竇為代表的耶穌會士。大箕古堡聖母玫瑰教堂是目前中國西部唯一保存完好的、規模完整的古堡式樣教堂建築。作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與碰撞的一個縮影,她的由來也是幾經波折。
玫瑰聖母堂原來稱為小寨聖母玫瑰堂,地址在晉城市澤州縣大箕鎮下河村以南的一個山崗上,距市區12公裡。磚石結構,面積有3,000平方米。教堂矗立在一小山巔上,俯視這小鎮一年年的變化。澤州小寨教堂的文化價值很大,但是她的名氣卻被人忽視了。當今中國現存的原汁原味的歐式城堡式天主教堂只剩下這個了,小寨教堂能夠經歷百年滄桑屹然不倒,她所承載的文物考古價值還有其建築的牢固性就不得不讓人佩服。
古堡整個圍牆以巨石為依託用石塊向兩邊擴散而建,石塊壘疊嚴密,堅固無比。整個建築是西向東傾斜,使堡內積水能夠順利排出。說是古堡,其實是一座聖母玫瑰堂修建在一塊巨石之上。從遠處登高觀望,宛若一艘威武雄壯、整裝待發的航船,正翹首昂視即將駛入波濤洶湧的大海。
光緒26年,因為發生教難,由山西長治教區的2名神甫避難來到大箕鎮,住在土窯洞裡,白天都不敢出來。兩位神甫得到了當地村民的保護,神甫就許下諾言,若能避過這次災難,就在此地修建玫瑰聖母堂。2年後教難平息,於是在此地選址開始建設,
晉城全市有天主教堂6座。位於高平城關果則溝的露德聖母堂修建最早1816年;位於陵川楊村鄉太和村的若亞教堂保存較完好;位於郊區大箕鄉小寨村的聖母玫瑰堂建築風格獨特,教堂、房舍渾然一體,為中國少見的城堡式教堂,據今已有100多年了。
天主教最早傳入中國是在元朝,後隨元朝滅亡而中斷。16世紀,以利馬竇為首的耶穌會士再度將天主教傳入中國。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後,西方傳教士依靠不平等條約的保護開始在中國迅速傳教。天主教進入山西,據文獻記載,始於1620年,第一名進入山西傳教者是義大利人耶穌會士艾儒略。1840年,天主教傳入晉城城關,建有西門口教堂,而後在1914年,由荷蘭人在大箕小寨這塊巨石上建設了一座「歌德」式大教堂,來代管南五縣的傳教活動,這就是聖母玫瑰堂。開堂後,每次聚會都有上百人以上,這樣就形成兩個中心一個是西門口教堂,它負責晉城縣城的傳教活動,另一個就是小寨大教堂,此堂在晉東南與長治尼格老堂、馬廠堂堪稱三大天主教中心。
山西省有一群保持著明清時代建築風格的村落。這些村落都具有古堡式的建築特點。晉東南一帶處於古代中原心臟地帶,這裡既是中原漢族北抗少數民族入侵的屏障,又是北方少數民族南下的前哨陣地,所以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明末年間,官吏腐敗,流寇作亂。陝北李自成的農民軍時時威脅著朝廷的安寧。於是,家家戶戶修建城牆城堡,避免災禍。山西建築特色在教堂的細節裝飾上表現的非常明顯。天主教教堂體現中西合璧空間意識的融合,教堂建築形象的鄉土化。中國古代城池、宮廷、書院、會館、民居等類型之建築都體現一種軍事防衛思想。在民居建築中也是如此,每一戶大宅都築高牆、修炮臺、設望樓、安設水井、開設後門。教堂風格主要來源於傳教士,教會為了推廣天主教的教義,使其為普通民眾所接受會有意識地將教堂建築作為一種重要的輔助宣傳天主教的方式,因此教堂建築中世俗成分複雜多樣。在視覺上,教堂建築形體高大風格與城市及村鎮的面貌迥異,它們凝結著城鎮不同時空階段的社會文化特色。天主教教堂建築與全國範圍的同類建築相比在建築方面沒有卓越之處,但對於城市歷史文化它承載了一定的史實信息,尤其是反映了近代建築史的信息及保護資料。因此從中西文化交流角度來講促進了地方建築文化與西方宗教文化交融。由此可知荷蘭教會人士傳教活動的熱情以及他們在華傳教方面所下的投注是相當大的。他們可以說是東西方歷史與文化的先驅者,他們把東方和西方、中華文化與文藝復興的西歐文化、悠久輝煌的中國文明與歐洲世界連接起來成為東西文化真正的交流者和推動者!
參考文獻:《明末清初中西文化衝突》
《三晉名勝》
《晉城市志》
編輯:王越
【文化澤州·徵稿說明】
徵稿內容以反映澤州古村古鎮、非遺傳承、美麗鄉村等為主題,具體題材不限;
徵稿參與時間:長期;
投稿方式一:將文章編輯成文檔 郵件發送至sxhbsjc@163.com;
投稿方式二:編輯文字發送至微信公眾平臺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