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位不太出名的詩人張繼,他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好詩。這首詩名叫《楓橋夜泊》,詩裡有一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詩的廣告效應很大,使得蘇州的寒山寺成為聞名海外的著名寺院。雖然很多人都能熟練背誦這首詩,但很少有人知道,「夜半鐘聲」是怎麼回事。寺廟裡為何要在大晚上的撞鐘呢?
其實這個原因和寺院的清規戒律有關。鐘的聲音渾厚深遠,很早就成為佛教裡的一個重要的法器。寺院裡最早開始撞鐘始於南朝梁武帝時期。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甚至多次把自己捨身給寺院。是個地地道道的佛教徒。有一次他曾請教一位高僧:「凡人如何才能擺脫下地獄的苦厄呢?」這位高僧說:「人的苦厄是不可能一下子就消失掉的,但是如果聽到鐘聲敲響,苦厄就能暫時得到平息。」於是梁武帝就下令天下寺院每天都要撞鐘。
既然寺廟每天都要撞鐘,那這鐘應該怎麼撞?這就大有講究了。寺廟裡的鐘有兩種,一種是喚鍾,這種鍾比較小,一般吊在佛堂的角落裡,是用來召集寺內的僧人或者做通知用的。另一種是梵鍾,這就是我們前面說的要撞的鐘了。這種鐘體型比較大,都是吊在寺廟的鐘樓上。梵鍾每天早晚撞擊兩次,是在寺裡的和尚做早課前和晚上熄燈前。《百丈清規》中說:「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所以說,每天兩次撞鐘目的是不一樣的,早晨是為了警醒世人從睡眠中覺醒,夜晚則是喚醒世人的昏昧混沌。
那早晚兩次的鐘撞幾下呢?《百丈清規》裡說:「引杵宜緩,揚聲欲長,凡三通各三十六下,總一百八下」。就是說撞鐘是有門道的,要慢慢的用杵撞,不要狠急,要讓鍾發出的聲音悠長,撞三遍,每遍36下,一共是108下。至於為啥是108下,也是有說法的。佛教認為人生有108種煩惱,撞擊108次鍾,這108種煩惱也就隨之消失了。還有一個知識是,和尚手裡的佛珠也是108顆,僧人念經也是念108遍,都是為了除去人生中的這108種煩惱。
佛經裡說,當梵鍾撞響時,在三途惡道受苦的眾生,都會得以停止痛苦熱惱的逼迫,暫時獲得解脫。仔細想想,還真是這麼一回事,每當我們聽到渾厚悠遠的鐘聲時,我們確實會一下子平靜下來,有種內心澄明的感覺。讀者看官們,你是否也有這種感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