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碩 童海華 北京報導
豐田正在提速。
日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2019年全年產銷量數據,我國繼續蟬聯全球第一。而相比之下,2019年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572.1萬輛和2576.9萬輛,較2018年分別下滑7.5%和8.2%。其中,乘用車產銷分別為 2136.0萬輛和2144.4萬輛,同比分別下滑9.2%和9.6%。
作為車企中為數不多的「優質生」,豐田汽車2019年在中國市場銷量達到162萬臺,同比增長9%。其中,一汽-豐田銷量為73.8萬輛,同比增長2%;廣汽豐田2019年累計銷量突破68萬臺,同比勁增18%;雷克薩斯銷量首度超過20萬輛,同比增長了25%。
在2020年1月17日晚的豐田媒體新年會上,豐田汽車中國本部長、豐田中國董事長上田達郎宣布,豐田中國2020年的銷量目標是176萬輛,也就是說,2020年豐田在中國的銷量目標增長率是8.6%。車市下行周期,提出這樣的「豐田速度」的背後則是因為在上田達郎看來,2019年是中國豐田各項事業加速布局的「播種之年」,豐田希望努力使2020年成為「萌芽之年」。今年,中國市場將看到豐田更進一步踐行「中國最重要」的承諾。「希望有一天,在中國市場上聽到大家評價:『豐田不是一家日本企業,而是中國企業。』」上田達郎說。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對中國市場的期許,會上豐田方面再度描述了「Woven City」項目。這個項目不久前在CES上首度亮相,展示了豐田對未來移動出行世界的「夢想」和「野心」。
一汽豐田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深澤和廣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Woven City」搭載的是豐田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景,也希望能早日把這個項目帶到中國。
加速布局中國市場
2019年4月,豐田章男騎著共享單車、坐著地鐵來到清華大學。擔任豐田汽車社長之前,豐田章男曾任中國事業的負責人,與中國有著深厚的感情。在清華園裡,作為豐田首席試車手的豐田章男甚至玩起了「漂移」,並與廣大學子分享了豐田關於未來移動出行的思考,以及如何應對企業轉型的挑戰。
豐田章男此行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與清華大學加深合作,雙方籤約成立「清華大學-豐田聯合研究院」,重點圍繞氫燃料的積極活用展開研究,立足於解決中國能源問題,探討發展構建氫能源社會。
繼豐田宣布無償提供約23740項核心電動化技術專利使用權之後,此次與清華大學的合作,釋放出豐田希望與更多中國企業和機構進一步合作的意願,不斷擴大合作夥伴,以加速豐田在華事業進階。
隨後,豐田在 CASE「新四化」各領域持續擴大朋友圈,不斷夯實面向未來發展的事業基礎。尤其在電動化方面,一系列產官學合作讓外界感受到豐田在中國推廣普及電動化的決心。
2019年4月、7月,豐田先後與北汽福田、億華通、中國一汽、蘇州金龍、上海重塑等企業開展合作,向多家中國商用車廠商提供豐田氫燃料電池組件;7月,豐田與寧德時代、比亞迪正式在新能源動力電池領域、純電動車開發上建立全面的合作夥伴關係;9月,豐田分別與在華兩大合資夥伴中國一汽與廣汽集團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深化包含新能源車在內的電動化車輛及智能網聯領域的合作;11月,豐田與比亞迪合資成立純電動車研發公司,開展純電動車及該車輛所用平臺、零件的設計、研發等相關業務。
加速推動電動化產品普及的同時,豐田還致力於低碳社會的構建,在11月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豐田傾情描繪了對氫電共存的能源管理社會的美好願景。
感嘆於豐田各項電動化舉措落地之快的同時,不得不承認,豐田在電動化領域的技術儲備以及對未來社會發展的前瞻布局,已經處於行業的絕對領先地位,與國內企業機構的合作勢必將提高國內電動化事業發展的含金量。
不僅僅是電動化,在智能互聯、移動出行領域豐田也動作頻頻,加入百度阿波羅自動駕駛開放平臺、與小馬執行達成出行技術合作、擴大與滴滴出行在智能出行服務領域的合作,以及成立豐田海南出行公司等。種種舉措表明,智能出行領域已經成為豐田在華事業的重要一環。
「中國最重要。」豐田章男曾經在多個場合反覆提及。在他看來,中國正在引領全球發展變革,豐田將與時俱進,全力追隨中國的發展步伐。為此,2019年豐田在中國開始加快「播種」速度,並通過組織架構和人事調整,確保播下的「種子」順利萌芽生長。
2019年12月,豐田宣布從2020年1月1日起將中國業務與亞洲業務進行拆分,使雙方分開獨立發展。隨后豐田中國及豐田在華合資公司高管層同步迎來調整。董長徵升任豐田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高級執行副總經理;李暉就任豐田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負責雷克薩斯中國業務。
此外,兩名豐田全球研發大將被派到中國本部任職,豐田全球原「動力總成內部公司」總裁岸宏尚,從1月開始就任豐田汽車研發中心(中國)有限公司(TMEC)高級執行副總經理,強化豐田在中國的電動化研發;豐田全球原「先進技術開發內部公司」執行副總裁深澤和廣,就任一汽豐田技術開發有限公司(FTRD)總經理,與TMEC攜手,推進氫燃料電池等中國專屬車型的現地研發。
「從2018年開始,豐田內部這種速度感和要求變化的氣氛是非常強烈的,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董長徵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2020年是他加入豐田的第九年。
在豐田汽車方面看來,為了更好地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提供更加精準的產品和服務,把中國和亞洲地區分開,建立業務單元,通過中日雙方領導人的共同努力,能夠加快決策速度,尤其是加強研發的現地化。
要造就造跟別人不一樣的電動車
雖然我國汽車產銷量連續11年位居全球首位,但繼2018年中國車市28年來的首次下滑之後,已經連續兩年負增長。中國車市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汽車廠商「躺贏」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在這場轉型變革的產業調整中,下一步走向何方考驗著每個車企的內功積澱以及前瞻創造力。
中國車市下行,新能源車市場也未能躲過此劫。2019年新能源汽車銷量120.6萬輛,同比下滑3.98%,這是中國汽車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10年來首次下滑。雖然有宏觀經濟壓力以及補貼大幅退坡的影響,但頻出的新能源車質量問題也成為市場的一大痛點。
相比於之前的野蠻增長,新能源車市場開始走向理性、成熟,消費者有需求更有要求。產品高品質、技術多元化,才更符合汽車電動化產業發展的價值規律。
相關資料顯示,作為全球唯一一家擁有HEV、PHEV、EV、FCEV全線電動化產品的汽車廠商,豐田在電動化領域核心的電池、電機、電控技術上擁有超過20年的研發積累,截至目前其電動化產品全球累計銷量已經超過1400萬臺。
眼下中國新能源車市場的變化,對於豐田將是一次難得的機遇。相較於2005年就已經將HEV導入中國市場,豐田在EV領域可以說是一個「後來者」。當自主品牌以及其他跨國車企在電動車市場風生水起之時,豐田卻不動聲色,給外界留下緩慢刻板的印象。
豐田汽車副社長曾公開拋出這樣的問題:「如果有一臺電動車可以讓你毫不猶豫地去購買,那你一定要告訴我是什麼樣的。」顯然,豐田正在努力製造這樣的汽車。「在電動化的進程中,豐田是沒有落後的。恰恰相反,我個人認為豐田是先進的。只是,豐田不想做跟別人一樣的電動車。」董長徵表示。
豐田造的電動車到底有什麼不同呢?記者了解到,2020年豐田CHR EV、奕澤EV以及雷克薩斯UX EV,三款純電動車將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針對純電動車電池安全、衰減、充電以及操控等現實問題,豐田以解決用戶焦慮為出發點,拿出了自己的「殺手鐧」。比如在大容量鋰離子電池包內外設置多重高強度保護舉措,提高碰撞時的保護性能;通過電池包內部溫度管理、充電量控制等方法抑制電池老化,使得10年後電池容量保持率達到同類最高水平的80%以上。
種種電動化技術上的突破與保障,讓三款產品一經亮相就迅速迎來行業及消費者眾多期待目光。按照豐田的規劃,以2020年在中國率先推出純電動車為標誌,正式開啟「EV元年」,到2025年,將在中國市場推出10款EV車型,並逐步向全球市場普及EV車型的投放。
隨著EV車型的上市,豐田名副其實地實現了全方位電動化產品線布局。對於其2025年實現全球電動化產品550萬臺的銷量目標,EV必將發揮重要作用,而中國市場更是重中之重。
與此同時,包括豐田在內的眾多車企紛紛向移動出行服務提供商轉型,電動化作為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也決定了未來移動社會的實現落地。
顯然豐田已經在面向未來的競爭中佔得先機。2020年東京奧運會,豐田將提供全車系電動化車輛和豐富多樣的移動出行解決方案,轉型成果初現。隨後,具體的應用經驗也將支援2022年北京冬奧會。
在剛剛結束的2020年美國CES上,豐田章男對於未來「互聯城市」再次給出豐田的構想,將在富士山腳下以「Woven City」為主題,打造一座以人為本、可持續升級的實證試驗城市,圍繞CASE「新四化」、人工智慧AI、個人移動出行、機器人等方面展開實證實驗,以實際驗證可以連接支持人們生活的一切物品和服務的Connected City。對於Woven City構想的原點,豐田章男表示:「豐田汽車的創始人豐田喜一郎及其團隊努力實現了豐田從織布機公司到汽車公司的轉型。正因如此,以社長為代表的這一代豐田人感謝前輩們創下的基業,並希望通過推進Woven City的建設,改變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開拓通向移動出行服務提供商轉型的道路。這是我們的使命。」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憑藉腳踏實地的努力以及創造未來的決心,豐田章男對未來在華發展充滿信心:「豐田堅定致力於以環保技術為首的技術創新,針對中國社會的需求,持續為中國汽車事業發展盡綿薄之力。」
「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自1964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已經累計有超過1115萬臺豐田及雷克薩斯品牌的汽車行駛在中國的道路上。
如今,憑藉在電動化、移動出行等領域的一系列布局,豐田進一步夯實了在華事業版圖,也為未來持續高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豐田汽車,一家日本企業,在華經過數十年的打拼,仍在為自己能夠成為一家受中國人喜愛、對中國環境有貢獻的「中國企業」而努力著。
(編輯:張碩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