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各類地級城市兩百餘座,算上各類縣城、縣級市和獨立成區的區級城市,至少也有兩千餘家。
這是一個很大的體量。如果一一打卡這些城市,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但這並非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旅行就是從一個城市流浪到另一個城市的過程。如果你不趕時間,想慢慢享受生活帶來的新奇和意外,那麼每一個城市都能被發現它獨特的氣質,引發你為其停留的原始衝動。
首先要排除旅遊就是純粹逛景點的狹隘認識。逛景點,只是你了解某座城市的充分不必要條件。
其實在這個城市的公共區間內,還有很多值得你圍繞去做的一些小事。有些可能正是你的習慣,有些可能你並不常做,但也不排斥,你需要重新認識它的潛在妙處。
如果學著用以下十種方式跟這些城市親近,那就會有助於你了解它們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
初到一個城市,並在這個城市留宿,我認為是一個旅行者對這座城市起碼的尊重。
從遠處說,它會促進這座城市的第三產業消費,增加這座城市的旅行GDP。從近處說,它反映了這座城市的基礎魅力,一個能留住遊客的城市就像網紅,象徵了無限的流量和商機。
但凡牽扯到留宿,你就會有機會了解這座城市的住宿產業,了解到這座城市的住宿質量和成本,它某種程度上也是這座城市基礎房價的一個體現。
在城市中留宿,你將有機會見識到這座城市的黑夜和黎明,那絕對是與純粹的白天經濟無法不一樣的兩種感受。
就像一個素昧平生的姑娘,你見過她的盛裝,也見過她的素顏,那你才算真正見識到了她的一人多面。
住店也是一門學問,每座城市都備有遠遠高過需求量的酒店旅館等待被選擇。你從萬千眾生中選擇了某一家,那就代表了某一時空下你和它交集的緣分,一切都會由此而展開。
你會因此在記憶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而這些都是你蜻蜓點水般地「一閃而過」所不能比擬的。
不知道你試過沒有,初到一個城市,隨便找一個公交站點,隨便搭一輛公共汽車,任由它拉著你去往不知名遠方的經歷?反正這種經歷,在我的生命中比比皆是。
有時候上車並不是為了目的地,而是不太知道要往哪裡去,單純地想在車上找個座休息,慢慢理清思路,順便欣賞沿途的風景。
這等同於你讓運氣替你做了選擇題,你沿途經過的任何站點都是你與這座城市的潛在關聯。
因為公交線路互相交叉,換乘站點很多,所以你壓根不用擔心中途可能回不來的問題。而這種旅行方式的應用成本也很低廉,正適合無所事事時候的打發聊賴。
由此你也可以發現這座城市關於公共運輸應用上的一些思路,一些城市的公交車專會找一些偏僻的街巷拐來拐去,它會自動幫你開啟你在這座城市的全新認知領域。
而隨性的,在某一個能下車的地點你忽然下了車,這裡於是便成了你重新探索這座城市的一個新的起點。
有時候,旅行不見得非要自己全權做主,或可以把它交給命運,讓它決定你在地理羅盤上的沉浮。
共享單車的發明,讓旅行去到任一目的地的過程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自由。
公交系統再完善,也不可能照顧到一些邊邊角角,這時候就是作為公共運輸的末梢——共享單車大顯神威的好時候。
當然,根據城市級別和地理地貌的不同,並不是每一座城市都配有共享單車。即便有,也可能面臨不同品牌不同廠家的相互競爭。
當前市面上的共享單車主要採取掃二維碼支付的方式,具體該用到微信還是支付寶,完全是隨機事件。
當然還有一類獨立成體系的共享單車聯盟,比如永安行,兩者都不靠,在全國各特定城市自力更生,豐衣足食。
隨著時代的發展,單純的靠腳蹬的自行車式單車已經不能滿足市民的出行需要。在此基礎上,漸漸衍生出了電動車和助力車。
設備在升級,價格也在翻倍。共享單車的使用基礎價,正在從原來的一元半小時,向兩元十五分鐘快速過渡。共享單車主打實惠的優勢正在被蠶食殆盡。
騎共享單車遊賞一座城市,主要是奔一種情懷。它讓車輪代替了腳印,成為了見證城市風景變遷的最休閒愜意的方式。
菜市場是一個城市最具人情味和煙火氣的地方。不同地域的菜市場,裡面所陳列的菜式也各不相同。
與菜式更不相同的,則是不同地域蔬菜瓜果的物價。物價水平常常反映著一個地方的居民生活幸福水平。
有事沒事常往菜市場走走,可以目睹一個城市底層勞動者的晨鐘暮鼓,掌握一個城市餐桌文化的細緻脈絡。
菜市場文化其實也算是一種獨特的市井文化。它來源於原始,發揚於鄉野。
有的地方為了賣菜買菜修得乾淨整潔、富麗堂皇,有的地方則任由它原汁原味,汙水橫流。
小的時候愛逛大集,長大了這種市集越來越少,我們只好到菜市場來尋找寄託。
菜市場也不如大商場那麼有規矩,無論是賣家還是買家都需要在這裡睜大眼睛,討價還價全憑本事。
逛菜市場有如淘寶,如果你能用實惠的價格在哪個攤鋪處買上一把蔥,薅上一綹蒜,那種小小的幸福感可以充斥一整天。
如果你不幸被坑了,發現自己買的菜比鄰攤貴上幾毛,那也無需懊惱,權當自己幫扶了當地小商小販的小本經營。
逛菜市場的快樂,是來自於人類樸素生活中的原始快樂,不會因地域差異而有什麼不同。
本來我想說逛一次步行街,但我發現並不是所有城市都有所謂的步行街,但絕大城市都會有夜市。
夜市並不等同於步行街,它可以發源於任何地方,體驗以任何形式,是夜晚來臨之時普羅大眾對於健康「夜生活」的探秘和狂歡。
白天城管對佔道經營管得較嚴,而入夜之後這種管理相對鬆弛,為夜市的興起提供了足夠便捷的土壤。
夜市上都會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會呈現不同的面貌。唯一肯定的是,夜市上的物品會與當地老百姓的生活所見息息相關。它們會在某一時間陡然出現,它們又會在某一時間莫名消失。
夜市前幾年還處於被打壓的狀態,近些年又慢慢地放開了。有的城市為了營造夜市,會搭建那種簡易的遊樂場,會專門規劃那種路邊的美食攤,會鼓勵出現很多兼職經營的賣花賣狗的小商小販。無論是規模,還是內容,都由參與大眾DIY著。
夜市的最大特點就是自由、隨機,很多人因此靠此嗅到了商機發了財。他們往往認準了一個地方,就會在那個地方持久駐留下去,久而久之,漸漸形成當地遠近聞名的夜晚經濟。
城市的夜通常不會顯得乏味,正是因為了這些可愛的元素而愈加顯得引人入勝。
博物館一般是中大城市的標配,也是初到一個城市,了解這座城市最簡單、最直觀的方式。
一般只有在歷史上留下過姓名的城市,才會想起建一座專屬於自己的博物館來介紹自己的前世今生。它們未見得一定要修得很大,但一定要足夠接地氣。人們將這種行為常常定義為傳承。
博物館的公益性質已經得到了官方認證。二十年前逛博物館還是花錢的,現在逛公立的博物館基本都不用再買票了。可是即便這樣,很多不知名的館藏門前仍然門可羅雀。
現在含金量最高的,無疑是各大省會級城市的一級博物館,它們直接受政府撥款,修得那叫一個美輪美奐,簡直可以用「殿堂」來形容,基本每一個逛過的人都不會輕易失望。
可那些二級城市的博物館就相對簡單務實很多,它們在資金上往往捉襟見肘,但又不忍放棄宣傳它們的歷史,彰顯它們的驕傲,縱然人流有限,也只能咬牙堅持著。
再往下一級,博物館就不再是城市生活的標配。倘若有,也必須要拉贊助和投資了。為了將就餬口,可能還要付費觀賞。博物館級別越高,反而越免費,這估計也是中國特色。
逛博物館務必要記得周一閉館的傳統。這大概是全國通例。提前算好日子前往,免得跑趟空哦。
很早的時候,火車站就是一個城市最顯眼的地標。因為火車站題頭上的那幾個標榜著自己身份的大字,就是你到過某座城市最直接的證據。
有的人喜歡集郵,有的人則喜歡在全國各地火車站門前挨個拍照為樂。比如我,就是圍觀全國各地火車站樂此不彼大隊中的一員。
即便我到這座城市不是通過火車,如果有機會,我還是常去它的火車站去看看。
有的火車站修得很大,人潮洶湧,24小時不間斷營業。有的火車站則很落拓,經行的火車就一兩趟,定時開門,定時關門。
全國每一個火車站都有它獨特的審美價值,在建築獨特性上往往具有唯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意味著迎來送往,也意味著很多旅行者見過這座城市第一眼的悸動。
火車站給人的感覺若好,往往事後對這座城市的評價都不會太差。所以,很多城市都很看重對於火車站周邊城建的整修。
隨著近些年高鐵事業的發展,全國各城市湧現出不止一個火車站,火車站承載的意義正在迅速衰退,這種樂趣其實已經相對稀釋很多了。
不管怎樣,我還是會把我的這種樂趣持續發展下去,因為那高聳在站樓上的幾個大字,往往是這座城市在世人心中留下的最乾淨整潔的光影。
不要以為大學只是大學生學習的地方,它可能是一份產業,亦或者是一種期待。
上過大學的人都知道,大學校園其實就是一個微縮社會,一幫學生、一幫教職員,加之一幫圍繞學生和教職員服務的社會人群,組成了一個健康穩定的生態閉環。
全國有多少所大學,其實就有多少種風格。沒有一所大學的校園風貌和人文環境是完全一樣的。
大學的風格往往和所在城市的風格設定正向相關。比如內蒙古的大學,往往會建設得粗獷豪邁;海南的大學,往往會建設得秀氣婉約。
沒事去串走一下大學,去大學的食堂裡蹭頓飯,去大學的籃球場裡打會球,和那些青春洋溢的少男少女打成一片,至少可以讓人依稀回望起自己在校園成長生活的青蔥歲月。
現在很多的省會級城市樂衷把大學拼湊起來,集中管理,這就是所謂的大學城。大學城裡常常別有洞天,這裡往往有著比市區更便宜的物價,更多的美食、娛樂和住宿選擇。
不同大學的校園面積、設施建設情況、甚至俊男美女的概率也都是千差萬別,這些不同於俗流的氣質都值得你一再去體察、去玩味。
一般城市裡都會有很多休閒性質的市民公園,但最靠近市中心和最出名的往往是同一個。
這個公園往往面積不大,有一個園中湖或園中山,有很多花草和綠植,有一圈自由跑道,或許還有一個遊樂場。那代表這座城市最基礎的門面。
一般去到這座公園遛彎的人,都是這座城市的土著和有錢人。沒事可以去到那裡,找裡面滑輪滑的小朋友們碰個瓷,看裡面的相親角流下淚,陪跳廣場舞的大爺大媽們切磋回舞技,或許都能衍生出一段不一樣的經歷。
如果沒有類似的公園,那也一定有一個類似性質的城市中心廣場。一般城市的核心中央地帶都不是隨意安排的,一般都會留出相當一塊區域用於全民休閒或作特殊職能使用。
一般遇到地震、警報等危機情況,政府會優先宣傳人員到這種廣場上臨時避難。這種廣場,在北京叫做天安門廣場,在上海叫做人民廣場,在青島叫做五四廣場,在大連叫做中山廣場……
這種深深鑲嵌在城市核心地段的公園或者廣場,一般是這座城市的地標和靈魂。它一次次抵擋住了開發商想在這裡建樓的衝動,憑藉群眾的呼聲和人心向背,艱難地存活了下來。
如果有時間,務必不要錯過這樣的地方。因為它很可能不止是一個公園或者廣場,還有很多市政主導的文體活動在那裡發生,隨時等待著讓那裡變成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最後一條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吧。前面九條都講的是「玩」,最後一條突然就轉到「吃」,這也是「民以食為天」的緣故。
到某座城市想吃好喝好有很多途徑,在這裡單獨講到自助餐,主要在於自助餐其實它也是一種文化。
一個城市再發達,能排的上號的自助餐門店無非就那麼幾家。自助餐的菜譜一般也不會經常更新,經常吃同一序列的食物也必然心生煩膩,這些弊端恰好藉助去到陌生城市嘗鮮予以破解。
一個成熟的城市,經過幾輪大浪淘沙,最後必然會有穩定的一兩家自助餐店常年屹立不倒。因為常年人流量夠大,經營成本得到了均攤,所以有條件在不漲價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自助餐食水平。
這種自助餐店做大做強之後,大概率會加入當地稀缺的食材繼續招攬遊客,產生所謂的地方特色,這就是為什麼我建議在陌生城市裡選擇自助餐的原因。
在「大眾點評」 app裡定位當地,搜索「自助餐」字樣,首先躍出的自助餐店一般水準不會太差。
因為網上常有別人的曬圖和評價作為支撐,他們也不想自己的口碑被細節敗壞,必然會格外珍惜自己的羽毛。
在這樣的地方蹭一頓饕餮盛宴,至少不會虧,遠遠會比在飯店裡吃一頓同樣價格不菲的特色美食經濟實惠得多。
由此可見,去到一個陌生城市,其實還是有很多事情可做。並不是每一座城市的價值,都是以有附近沒有景點這一指標來衡量的。
當你打開某座城市的地圖,茫然不知如何逛起的時候,請多記起這篇文章裡提到的十大方式,相信你會在那裡激發出不一樣的思路,打開不一樣的大門。
關注我,下期圖文依然會有乾貨分享,帶給你旅行中不同的經驗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