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的佛教壁畫和其他繪製的觀世音菩薩像中,菩薩的頭頂會有一個或一對馬駒形象。將動物形象置於菩薩上方,這不是對菩薩的不敬嗎?實則不然,這有其歷史淵源。
早在佛教尚未產生的公元前7世紀,印度婆羅門教的經典裡就記載有象徵慈悲的善神,是一對孿生小馬駒,名為「雙馬神童」。這一善神天性慈悲,神通廣大,具有能使盲人復明,不孕者生子,公牛產奶,朽木開花等種種不可思議的神力(不難看出,在民間觀世音菩薩信仰中,兩者的神通如出一轍),這一善神同時也被印度教所吸收。公元前5世紀,佛陀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後,婆羅門教的善神「雙馬神童」也被佛教吸收接納,成了象徵慈善和願力的菩薩,稱為「馬頭觀世音」,其形象依舊延續了婆羅門教的小馬駒(一個或一對),這便是佛教最早的觀世音菩薩形象。
隨著佛教理論體系的日臻完善,觀世音菩薩亦變為威武偉丈夫形象。因為根據佛經,菩薩皆為善男子出家。如《悲華經》記載,觀世音是轉輪聖王無淨念的太子,名不拘。他立下宏願,生大悲心,斷絕眾生諸苦及煩惱,使眾生常住安樂,故名「觀世音」。從此,觀世音菩薩像開始有了演變,即在馬駒之下增加了出家比丘形象,用來表示菩薩為善男子出家。究竟何時開始,觀世音菩薩的形象中不再出現馬駒,未見確切記載。
觀世音,是漢語意譯,從字面上說就是「觀察苦惱眾生的音聲,而循聲前往解救。」也翻譯為觀自在。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首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所謂觀自在,意為「觀照萬法而任運自在」,觀世音菩薩有般若智慧,洞徹世間「五蘊皆空」的真實相,而能達到「觀自在」境界,故名。在唐朝,為了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諱,而改稱觀音菩薩。
按照佛教的說法,以上種種解釋都不是究竟意義上的觀世音菩薩含義,這個問題可以忽略。需要說明的是菩薩皆有億萬種化身,可男可女。觀世音菩薩以方便度化女眾弟子起見,化身為女身,這和我國漢地廣為流傳的民間觀音菩薩信仰不同。在我國漢地,觀音菩薩為妙善三公主。這是佛教民間化和漢地化的產物。
除了單一形象之外,觀世音菩薩的造型常見的還有十一面觀世音、四臂觀世音,千手千眼觀世音等。而在藏傳佛教中,菩薩有一種特殊的變身,稱之為明王。
明王是密宗裡諸佛及菩薩的一種變身,是為教化眾生中特別貪愚者而顯化的忿怒威猛相。這一理論並不為漢傳佛教排斥,但在漢地明王造型的佛像比較少見。明王之「明」有光明的意思。菩薩為什麼要呈現忿怒相呢?
這和我們世俗生活中父母或尊長在我們頑皮時,因「怒其不爭」而正色教誨的道理是一樣的。佛教有「三毒」之說,指貪、瞋、痴。菩薩化現明王相,正是要以忿怒威猛身形降伏眾生因無明而引起的貪、瞋、痴等魔障。明王令人望而生畏的形象,對於沉溺三毒中的眾生即如當頭棒喝,能令其猛醒,明王獨特的法力就在於此。
還有一種情況,當菩薩為了降服外道(外魔)時,同樣需要以忿怒相令其心生敬畏,從而放棄邪說,信服佛教,並成為佛教的護法。
龐大的護法神體系,也是藏傳佛教的特色之一。漢傳佛教也有護法,如韋陀菩薩,但這在含義上和藏傳佛教不同。藏傳佛教的護法神有相當一部分為動物(外魔)造型,這是因為該護法神原非佛教內部神祗,被降服後,用其神力護衛佛法,所以還是以原本面目示人。由於明王造型和護法神有類似的地方,兩者容易被混淆。但明王只是菩薩的一種變身,依舊是本尊,而非護法。
觀世音菩薩所呈現的忿怒相,叫馬頭明王。又稱馬頭觀音、馬頭金剛。戴馬頭飾物,膚色為赤肉色,牙外露,背後飾威猛火焰,擁明妃多羅菩薩(度母)。
從馬頭明王的形象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觀世音菩薩從「雙馬神童」演化的痕跡。按密宗的理論,諸佛有三種身:自性身、正法身、教令身。根據這一理論,觀世音菩薩的正法身,均為慈眉善目,捨棄了「雙馬神童」這一起源形象,而在教令身(即明王)中沿襲了原有的馬駒形象並加以變通,也可看作是某種溯本求源的方式。
從理論而言,諸大菩薩均有相對應的明王。但明王的名稱和數目因所據佛經版本不同,以及對梵文佛典翻譯的不同而略有差異。通常有「十大明王」和「八大明王」之說。除了觀世音菩薩的變身「馬頭明王」之外,我們比較熟悉的文殊菩薩,忿怒相稱為「大威德金剛」,亦稱為「牛頭明王」。呈現擁妃形象時,明妃為金剛亥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