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網文化頻道綜合】當地時間4月4日,被譽為「科幻界諾貝爾」的雨果獎公布2017年雨果獎提名名單。劉慈欣的《三體》系列第三部《三體Ⅲ:死神永生》入圍。
這是《三體》三部曲第二次入圍雨果獎。2015年《三體》系列第一部摘下雨果獎,劉慈欣實現了亞洲人在這一獎項上的零突破。
如果大劉此次再度折桂,將是中國作家連續三年獲得這一獎項。
《三體Ⅱ·黑暗森林》2016年也被中國科幻迷寄予厚望,然而卻未能入圍雨果獎,就此,有些讀者認為是換了譯者的緣故。《三體》在英語文學界打開市場,除了小說本身優秀,還得益於非常熟悉中美文化的譯者、美籍華人劉宇昆,此前他自己的小說《手中紙,心頭愛》曾獲雨果、星雲兩大科幻獎項。
此次《三體Ⅲ:死神永生》譯者換回劉宇昆,會在本屆雨果獎上有怎樣的表現也令人期待。
《三體》自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連載,2010年11月,第三部小說出版。這三部小說把科幻這個在中國比較邊緣的類型文學帶入大眾視野,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曾評價說:「我毫不懷疑,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
譯介到國外之後,也有不少名人喜歡《三體》。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冰與火之歌》作者喬治·R.R.馬丁、知名學者齊澤克都曾表示過喜歡這部小說。
2017雨果獎最後的投票程序將於本周開始。而最終獲獎者名單將於2017年8月11日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行的第七十五屆世界科幻大會上公布。
科幻小說界的「奧斯卡」星雲獎到底有多牛?
星雲獎誕生於1966年,是美國科幻奇幻作家協會頒發的科幻奇幻藝術年度大獎,因為它的獎盃為鑲嵌在螢光樹中的螺旋狀星雲,所以大家稱之為「星雲獎」。「星雲獎」共設五個獎項,分別是最佳長篇小說,最佳中篇小說,最佳中短篇小說、最佳短篇小說、最佳劇本。另外,它還會不定期地拋出特別大師獎(獎勵為科幻做出終身貢獻的作家)、名譽退休獎(主要針對老作家)、布拉德伯裡獎(獎勵優秀科幻編劇)。星雲獎可以說是科幻小說界的奧斯卡,得了「星雲獎」,就說明你在全球的科幻小說界都能夠穩穩地佔一席之地。
讓我們來看看獲過星雲獎的牛逼作品吧!《沙丘》《黑暗的左手》《環形世界》《安德的遊戲》等在科幻界一直響噹噹的書名,都曾是星雲獎的獲獎作品。好吧,如果這些作品專業性太強的話,《指環王》三部曲、《哈爾的移動城堡》和《潘神的迷宮》這些作品總聽說過,讀過,看過吧!
我們都知道,英美科幻文學一直比較發達,這有很多原因,比如說科幻雜誌和圖書大量出版,讀者持續不變的興趣和愛好,作家隊伍的相對穩定,以及影視藝術的強勢介入等等。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就是有關科幻獎項的設立,比如說我們今天提到的,被世界公認最具權威和影響的科幻大獎星雲獎和雨果獎。正是這樣的獎項設立,使得科幻創作進入一個良性發展的軌道,終將使得更多的優秀作品問世。
《三體》好在哪裡:美國人為啥喜歡它?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系列第一部《三體問題》的英文版引發了一輪又一輪熱議和好評。銷量在全球已經超過2萬冊,一度在亞馬遜的「亞洲圖書首日銷量排行榜」上排名第一,並登上「2014年度全美百佳圖書榜」。在美國最權威的亞馬遜圖書排行榜的幻想類文學中,《三體問題》曾經衝到第30名,雖然這並不是一個顯眼的名次,但對於華語文學翻譯到國外的作品來說,還是頭一回。
《三體問題》出版前後,《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出版商周刊》等進行了一系列報導。《華爾街日報》的報導說:《三體問題》不但引人入勝,而且充滿奇想,並結合了一些人曾不得不面對的人類體驗。
英文版出版後劉慈欣收到不少歐美當代科幻作家的反饋,「幾乎都是正面的評價」,這讓他很開心。曾獲得二十八次雨果獎提名並獲獎五次的著名科幻小說作家Mike Resnick看過後不吝溢美之詞:「《三體》擔當得起任何讚譽,它是一部超乎尋常的小說。」
那麼,《三體》是怎麼收穫這些讚譽的呢?
《三體》剛登陸美國時,《紐約時報》曾報導稱這本書「可能改變美國科幻小說迷的口味」。在劉慈欣看來,《三體》更多瀰漫著上世紀30至50年代美國科幻黃金時代的復古味,「可能西方讀者看膩了那種特別前衛、現代的科幻小說,想要回歸下傳統」。
除了作品風格備受歡迎,劉慈欣認為西方讀者能夠接受這部作品還因為科幻小說的世界性。「《三體》就是一部比較標準的科幻小說,不是一本很有中國特色的書,它所描述的問題是全人類所要面對的危機,特別是第二本和第三本。其中的主角雖然是中國人,但並不是作為一個民族來呈現的,而是把中國人作為人類的一部分來描寫的。」 《三體問題》只是《三體》系列小說的第一部,嚴格意義上只交代了故事背景,就已經受到西方如此多的認可。
「科幻小說表達的東西是全世界都可以共同交流的。」劉慈欣絲毫不擔心西方讀者會有閱讀障礙,「而且科幻小說相對於其他類型的文學來說很好翻譯,儘管有很多專業的名詞,但這些詞都是科技名詞,本來就是從英語來的。不像比如莫言的作品,有些文字是純粹本土化的東西,很難用英文表達。」
此外,優秀的翻譯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大助力。原作者劉慈欣最滿意的就是譯者劉宇昆對其小說從故事到語言的忠實保留。「最可貴的一點是,劉宇昆本身也是位科幻小說作家,但是他翻譯我的小說完全沒有他自己的語言風格,特別像我的語言風格。」劉慈欣概括自己的語言特色就是「特別平實」,不注重文字的華麗,「一切的表達都是為了把故事表達清楚,儘量使語言透明,能夠讓讀者忽略我語言的存在而直接看到我想闡釋的東西,這是我努力想要做到的一點。」
中國科幻文學現狀:沒有基石的空中樓閣
一些評論界人士認為,這一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科幻長篇被西方出版界關注並接受,本身就是一個大事件,它至少扭轉了海外對中國科幻文學的全然陌生感。「這是首部中國科幻長篇小說入圍『星雲獎',不管結果如何,劉慈欣都創造了歷史。」《科幻世界》雜誌副總編姚海軍認為,能入圍「星雲獎」說明國外越來越關注中國的科幻作品,以前國內外的科幻作品交流都是單向的,都是我們看外國的東西,現在中國的科幻小說能受到國外讀者的關注,會逐漸更新他們對中國科幻作品那種陳舊的印象。
然而數來數去,中國科幻焦點總落在僅有的一位作家身上,熱議較多的也只是屈指可數的作品。
「劉慈欣打響了頭炮,但炮聲能否持續響下去,則相當考驗中國科幻小說家的整體實力。科幻文學走出去還有很長的一段路,這需要一支專業隊伍作品量的累積以及創作水平的穩定性。」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江曉原教授對此很清醒。
中國的科幻「基石」尚未建好。在中國科幻文學三十幾年的發展中,作家有限,長篇小說屈指可數。在這個尚顯小眾的圈子裡,全職作者用兩隻手就數得過來。在原科幻電子雜誌《新幻界》主編、科幻研究者三豐的統計中,21世紀有一定代表性和知名度的科幻作者大約30人。科幻作家陳楸帆說,目前能夠持續創作科幻作品的作家不超過50人。
雪上加霜的是,科幻作家的發文途徑也不暢通。12月11日,有二十年歷史的老牌科幻雜誌《新科幻》停刊,業界一片唏噓,純科幻刊物僅剩《科幻世界》。網絡據點也屈指可數,只有蝌蚪五線譜網等三五家,不成氣候。
寫科幻的人少,看的人也少,因為它不是那麼吸引人。「現在很多作品不能引起大眾注意,是因為質量還不行,好的人物和情節不多。」吳巖說。即使讚譽最高的《三體》,其缺陷也是很明顯的。「《三體》也不是沒有缺點,」吳巖說,「構思的豐富、規模的宏大、價值觀的嚴峻,掩蓋了它的不足。但如果對它做作品分析,可以吐槽的地方也不少。」
中國的頂尖科幻作品尚且如此,遑論其他。習慣腳踏實地的中國人,何時才會抬頭仰望星空呢?或許就像網友江波在《新科幻》停刊時說的,「時間會有合適的出口」吧,我們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