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古色古香的三聯書店。
本版照片均由記者黃中明 攝
圖二:冷清的書店,只有小貓和圖書為伴。
□本報記者 李真實習生 李丹
「從讀大學開始我就幾乎沒有在實體書店買過書了。」小譚是多家網絡書店的客戶,有時會到實體書店翻閱新上架的圖書後到網上訂購,「我身邊的朋友基本都在網上購書,到書店買書的大部分都是不懂或不喜歡上網的老人。」隨著電子書的推廣,小譚的不少朋友甚至已經不願意花錢買書,上下班路途很長,他們通常用手機看小說來度過。
「在網絡和電子書的衝擊下,實體書店的空間越來越小,今後書本也許只能成為收藏品和奢侈品。」濟南三聯書店經理白峰如此感嘆。但是,沒有了實體書店,讀書人去向何方?記者近日走訪了濟南民營實體書店,探訪了他們的生存處境。
一邊幹一邊賠
民營實體書店命運堪憂
記者近日來到位於泉樂坊二樓的三聯書店,書店布置得古色古香,頗有些私人藏書樓的味道。不過,精緻的裝飾和典雅的格調並沒有為書店帶來多少顧客,整個下午這裡都是靜悄悄,一個顧客都沒有。「現在一天如果能賣出十幾本書就很不錯了。」坐在辦公室裡,三聯書店的經理白峰一邊抽菸一邊向記者感嘆。
1994年,白峰在濟南文化東路山東藝術學院旁邊開設了三聯書店濟南分店,書店的定位是只做人文和社科類圖書。店面雖小,但涵蓋了各類社科書籍,尤其是西方學術文庫、商務藝術館的漢譯名著等著作。「我們做得最好的時候是上世紀90年代的後半期,當時是在文化東路上,附近大學也比較多,大學生、教師都到我這裡買書,每天晚上人滿為患,讀者寄存的包堆成小山。那個時候大學裡的教授對我們書店很了解,在課堂上經常會跟學生說『三聯書店最近來了什麼新書,你們去看一下』。」「現在的社會風氣在變,大學生也跟以前不一樣了,喜歡讀書,一到書店裡就挪不動腳的學生,現在是非常少了。」白峰的愛人、三聯書店財務經理劉瑩甚至對以前常來光顧的「孔乙己」們津津樂道:「早前的時候,真的會有人偷書,現在看來偷書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你想想,他得有多喜歡書才會去偷啊。」
為了生存,三聯書店幾易其址,從文化東路到珍珠泉賓館門口,再到山大路數碼港,最後又來到了泉樂坊,然而這並沒有為書店的經營帶來很大改善。「現在是幹一天賠一天,到今天已經賠進去兩套房子了」,白峰無奈地說,「照這樣下去,這次租房合同期滿後我們就只好關門不幹了。」
同樣命運堪憂的還有致遠書店:所有店面全面虧損,其中歷山路店每年虧損二三十萬元。「以前從早到晚不斷人,可現在整天是店員們大眼瞪小眼。」致遠書店的田經理告訴記者,為了節省成本,書店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將一部分店面出租給了海參店。「書店裡賣海參雖然不好,但真是沒辦法。」
開卷有益,開書店無利
書店成「展廳」,賣書成雞肋
濟南英雄山文化市場,時值周末,行人熙熙攘攘,商販們忙著兜售古玩字畫、玉器文具,賣小吃的也不少。而與街道上的熱鬧相比,街道兩旁的書店卻冷清了許多,偶爾三三兩兩的客人則更襯託出書店的蕭條。「3年前這裡還有300多家民營書店,到了今天只剩下幾十家。現在市場上賣字畫、玉石的,比賣書的多得多。」科苑書店的張先生在英雄山文化市場已經營了十幾年,「我們書店只賣考試用書,原來還在長清大學城開過分店,現在分店也早已倒閉。」張先生告訴記者,現在賣書就是「雞肋」,能夠維持已經不錯。比起其他書店來,他的書店還稍好一些,但是長久下去教輔書顯然也不是避風港。「現在教輔書種類太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盜版情況。而最關鍵因素還是在於供大於求―――學生數量在逐漸減少,並且教輔書有很強的季節性,還要承受電子書、網絡購書的衝擊,這樣下去,不僅民營小書店活不下去,就連民營的小出版社也受不了,整個圖書出版行業也會受到衝擊。」
在採訪中,很多受訪者都提到,網絡書店對實體書店的衝擊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越來越多的人來書店只看不買,或是記下書名或是拍下照片,回家再從網絡書店上下單購買。」而在今年的2月份,當當網等網絡書店更是推出手機客戶端「圖書封面掃描」功能,這讓擺放的圖書自然而然地成了網店的「樣品」,實體書店就變成了「展廳」。白鋒告訴記者,網絡書店從出版社能拿到5折甚至更低折扣的進價,而實體書店最多6.5折左右,「有的時候網絡書店最後定的賣價,比我進書的價格都低。」致遠書店的田經理則告訴記者:「我們也曾做過網站,但是跟當當網、卓越網這樣的網店相比,我們畢竟沒有優勢,他們資金充足,還有已經很成熟的物流網絡。」
據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在過去10年裡,有近五成的民營書店倒閉。市場人士認為,實體書店的「倒閉潮」一方面因為網上書店分走了大量的購書者,另一方面則是大量人群已從實體書閱讀轉為網絡虛擬書閱讀。對此,白峰表示,現在是實體書店與網店的爭搶,此後就是紙質書與電紙書的互搏,在這個大潮中,一家民營實體書店的力量實在是太渺小了。
留一脈書香
期待政府伸援手
面對各種挑戰,民營實體書店如何突圍成了一個不小的難題。記者了解到,在很多大城市,實體書店正變成體驗實體,為顧客提供立體的、多層次的購買體驗。把書店與咖啡廳、水吧、遊戲廳、藝術展廳相結合,已不再是什麼稀罕事,臺灣誠品書店還把廚房、講座等搬進書店。「學術類書籍應該有學者講座,社會文化類圖書該有文化沙龍……書店已經成為一個文化活動的匯聚場所,也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化地標。」山東大學一位老師這樣認為。
為了生存,濟南民營實體書店也做了各種各樣的調整用於自救。在三聯書店,一些和「文化」相關的藝術品,如書法、繪畫、摺扇、紫砂壺等,也都陳列在其中並對外出售。「這樣可以緩解書店的經營困境」,白峰告訴記者,他在選書上會保留自己的特色,堅持做高端書和精品書,在選擇「副產品」的時候,會做一些有品位、有內涵的藝術品,「也是爭取把賣書變成賣『文化』。」
此外,三聯書店和致遠書店都邀請過一些作家、學者、藝術家,組織過類似讀書沙龍的活動,但是效果並不理想。白鋒說,一些大學生、年輕讀者來店裡不是為了買書,而是到此遊覽留影,書店成了年輕人聚會的場所。白峰稱他也想讓書店多樣化經營,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比如做成咖啡館來養活書店,但是迫於資金不夠,轉變經營模式很難。「說實話,在目前單靠民營實體書店自身自救是不夠的。」
而事實上,雖然很多人已從網上買書,但依然有不少人喜歡實體書店,新浪微博最近發起了微活動,徵集實體書店存在的100個理由,其中網友911說:「喜歡紙墨書香,只有在實體書店,走過一排排書架,手指摸過一本本仔細裝幀的書,才能真正滿足自己小小的文藝情結,不要讓這些僅僅存在於回憶中。」
那實體書店能不能尋求政府的援手?記者了解到,在國外,政府扶持實體書店尤其是中小書店的做法早有慣例:法國長期免徵書店所得稅,加拿大為獨立書店購置電腦設備支付一半的費用,日本和韓國製定圖書最低折扣以保護實體書店與網絡書店處於平等的競爭舞臺。而不久前,上海市政府在今年的「世界讀書日」出資500萬資助35家民營實體書店的舉措更是讓人看到了希望。
英國詩人多恩說過,「一個書店倒閉畢竟跟一個飯館倒閉不一樣,如果沒人買書,也沒人賣書,這個國家的文化就完了。」但願,在有識之士的努力下,民營實體書店能慢慢走出寒冬,讓我們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裡留一脈書香,留一塊精神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