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民營書店命運堪憂網絡時代如何留住書香

2021-01-08 濟南時報

  圖一:古色古香的三聯書店。

  本版照片均由記者黃中明 攝

圖二:冷清的書店,只有小貓和圖書為伴。

□本報記者 李真實習生 李丹

  「從讀大學開始我就幾乎沒有在實體書店買過書了。」小譚是多家網絡書店的客戶,有時會到實體書店翻閱新上架的圖書後到網上訂購,「我身邊的朋友基本都在網上購書,到書店買書的大部分都是不懂或不喜歡上網的老人。」隨著電子書的推廣,小譚的不少朋友甚至已經不願意花錢買書,上下班路途很長,他們通常用手機看小說來度過。

  「在網絡和電子書的衝擊下,實體書店的空間越來越小,今後書本也許只能成為收藏品和奢侈品。」濟南三聯書店經理白峰如此感嘆。但是,沒有了實體書店,讀書人去向何方?記者近日走訪了濟南民營實體書店,探訪了他們的生存處境。

一邊幹一邊賠

民營實體書店命運堪憂

  記者近日來到位於泉樂坊二樓的三聯書店,書店布置得古色古香,頗有些私人藏書樓的味道。不過,精緻的裝飾和典雅的格調並沒有為書店帶來多少顧客,整個下午這裡都是靜悄悄,一個顧客都沒有。「現在一天如果能賣出十幾本書就很不錯了。」坐在辦公室裡,三聯書店的經理白峰一邊抽菸一邊向記者感嘆。

  1994年,白峰在濟南文化東路山東藝術學院旁邊開設了三聯書店濟南分店,書店的定位是只做人文和社科類圖書。店面雖小,但涵蓋了各類社科書籍,尤其是西方學術文庫、商務藝術館的漢譯名著等著作。「我們做得最好的時候是上世紀90年代的後半期,當時是在文化東路上,附近大學也比較多,大學生、教師都到我這裡買書,每天晚上人滿為患,讀者寄存的包堆成小山。那個時候大學裡的教授對我們書店很了解,在課堂上經常會跟學生說『三聯書店最近來了什麼新書,你們去看一下』。」「現在的社會風氣在變,大學生也跟以前不一樣了,喜歡讀書,一到書店裡就挪不動腳的學生,現在是非常少了。」白峰的愛人、三聯書店財務經理劉瑩甚至對以前常來光顧的「孔乙己」們津津樂道:「早前的時候,真的會有人偷書,現在看來偷書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你想想,他得有多喜歡書才會去偷啊。」

  為了生存,三聯書店幾易其址,從文化東路到珍珠泉賓館門口,再到山大路數碼港,最後又來到了泉樂坊,然而這並沒有為書店的經營帶來很大改善。「現在是幹一天賠一天,到今天已經賠進去兩套房子了」,白峰無奈地說,「照這樣下去,這次租房合同期滿後我們就只好關門不幹了。」

  同樣命運堪憂的還有致遠書店:所有店面全面虧損,其中歷山路店每年虧損二三十萬元。「以前從早到晚不斷人,可現在整天是店員們大眼瞪小眼。」致遠書店的田經理告訴記者,為了節省成本,書店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將一部分店面出租給了海參店。「書店裡賣海參雖然不好,但真是沒辦法。」

開卷有益,開書店無利

書店成「展廳」,賣書成雞肋

  濟南英雄山文化市場,時值周末,行人熙熙攘攘,商販們忙著兜售古玩字畫、玉器文具,賣小吃的也不少。而與街道上的熱鬧相比,街道兩旁的書店卻冷清了許多,偶爾三三兩兩的客人則更襯託出書店的蕭條。「3年前這裡還有300多家民營書店,到了今天只剩下幾十家。現在市場上賣字畫、玉石的,比賣書的多得多。」科苑書店的張先生在英雄山文化市場已經營了十幾年,「我們書店只賣考試用書,原來還在長清大學城開過分店,現在分店也早已倒閉。」張先生告訴記者,現在賣書就是「雞肋」,能夠維持已經不錯。比起其他書店來,他的書店還稍好一些,但是長久下去教輔書顯然也不是避風港。「現在教輔書種類太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盜版情況。而最關鍵因素還是在於供大於求―――學生數量在逐漸減少,並且教輔書有很強的季節性,還要承受電子書、網絡購書的衝擊,這樣下去,不僅民營小書店活不下去,就連民營的小出版社也受不了,整個圖書出版行業也會受到衝擊。」

  在採訪中,很多受訪者都提到,網絡書店對實體書店的衝擊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越來越多的人來書店只看不買,或是記下書名或是拍下照片,回家再從網絡書店上下單購買。」而在今年的2月份,當當網等網絡書店更是推出手機客戶端「圖書封面掃描」功能,這讓擺放的圖書自然而然地成了網店的「樣品」,實體書店就變成了「展廳」。白鋒告訴記者,網絡書店從出版社能拿到5折甚至更低折扣的進價,而實體書店最多6.5折左右,「有的時候網絡書店最後定的賣價,比我進書的價格都低。」致遠書店的田經理則告訴記者:「我們也曾做過網站,但是跟當當網、卓越網這樣的網店相比,我們畢竟沒有優勢,他們資金充足,還有已經很成熟的物流網絡。」

  據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在過去10年裡,有近五成的民營書店倒閉。市場人士認為,實體書店的「倒閉潮」一方面因為網上書店分走了大量的購書者,另一方面則是大量人群已從實體書閱讀轉為網絡虛擬書閱讀。對此,白峰表示,現在是實體書店與網店的爭搶,此後就是紙質書與電紙書的互搏,在這個大潮中,一家民營實體書店的力量實在是太渺小了。

留一脈書香

期待政府伸援手

  面對各種挑戰,民營實體書店如何突圍成了一個不小的難題。記者了解到,在很多大城市,實體書店正變成體驗實體,為顧客提供立體的、多層次的購買體驗。把書店與咖啡廳、水吧、遊戲廳、藝術展廳相結合,已不再是什麼稀罕事,臺灣誠品書店還把廚房、講座等搬進書店。「學術類書籍應該有學者講座,社會文化類圖書該有文化沙龍……書店已經成為一個文化活動的匯聚場所,也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化地標。」山東大學一位老師這樣認為。

  為了生存,濟南民營實體書店也做了各種各樣的調整用於自救。在三聯書店,一些和「文化」相關的藝術品,如書法、繪畫、摺扇、紫砂壺等,也都陳列在其中並對外出售。「這樣可以緩解書店的經營困境」,白峰告訴記者,他在選書上會保留自己的特色,堅持做高端書和精品書,在選擇「副產品」的時候,會做一些有品位、有內涵的藝術品,「也是爭取把賣書變成賣『文化』。」

  此外,三聯書店和致遠書店都邀請過一些作家、學者、藝術家,組織過類似讀書沙龍的活動,但是效果並不理想。白鋒說,一些大學生、年輕讀者來店裡不是為了買書,而是到此遊覽留影,書店成了年輕人聚會的場所。白峰稱他也想讓書店多樣化經營,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比如做成咖啡館來養活書店,但是迫於資金不夠,轉變經營模式很難。「說實話,在目前單靠民營實體書店自身自救是不夠的。」

  而事實上,雖然很多人已從網上買書,但依然有不少人喜歡實體書店,新浪微博最近發起了微活動,徵集實體書店存在的100個理由,其中網友911說:「喜歡紙墨書香,只有在實體書店,走過一排排書架,手指摸過一本本仔細裝幀的書,才能真正滿足自己小小的文藝情結,不要讓這些僅僅存在於回憶中。」

  那實體書店能不能尋求政府的援手?記者了解到,在國外,政府扶持實體書店尤其是中小書店的做法早有慣例:法國長期免徵書店所得稅,加拿大為獨立書店購置電腦設備支付一半的費用,日本和韓國製定圖書最低折扣以保護實體書店與網絡書店處於平等的競爭舞臺。而不久前,上海市政府在今年的「世界讀書日」出資500萬資助35家民營實體書店的舉措更是讓人看到了希望。

  英國詩人多恩說過,「一個書店倒閉畢竟跟一個飯館倒閉不一樣,如果沒人買書,也沒人賣書,這個國家的文化就完了。」但願,在有識之士的努力下,民營實體書店能慢慢走出寒冬,讓我們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裡留一脈書香,留一塊精神棲息地。

相關焦點

  • 東莞實體書店命運堪憂 網友建言政府扶持
    東莞實體書店命運堪憂 網友建言政府扶持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有關實體書店命運的討論再次成為熱點話題。
  • 奮進新時代,書香溢全城!「書香濟南」暨第九屆書香泉城·全民閱讀...
    在「書香濟南」建設指揮部各成員單位的通力合作下,一個資源共享、平臺互通的書香濟南建設機制正在形成,有關工作也在穩步推進。;通過推出叮咚朗讀等品牌欄目,舉辦「書香家庭」評選,全力推動書香家庭、書香社會、書香濟南建設。
  • 廈門民營實體書店:從「寒冬」向「春天」行進
    2014年底,《廈門市扶持民營實體書店發展暫行辦法》出臺,設立專項資金,送出政策「紅包」,補貼和獎勵民營實體書店;2017年9月,主管部門根據兩年多的實踐經驗和新情況、新問題進行修改完善,印發了《廈門市扶持民營實體書店發展辦法》,鼓勵民營實體書店進一步轉型升級。 一系列扶持措施,讓實體書店不僅一改過去幾年不斷關停的態勢,還實現了數量的持續增長。
  • 被稱為能留住時光的書店
    旅行中走進一家書店,點杯咖啡,選本喜歡的書,全身心的感受都被無比放大,仿佛進入了城市的靈魂,頓時整座城市瀰漫著書香!位於日光城拉薩大昭寺附近被稱為能留住時光的書店在八廓街閒逛無意中看到這個種滿綠植的庭院,步入十米才恍然大悟原來是一家書店。捧一本書就那麼靜靜地坐一天,好好品味這座城市的日光和時光。
  • 民營書店路在何方?把握讀者的閱讀和消費心理
    然而就在「三十天就倒閉」書店開張第6天,即10月29日,媒體爆出中國最大民營書店「光合作用」書店的倒閉,讓民營書店的經營前景蒙上更加濃重的陰影。在過去四年中,全國有上萬家民營書店倒閉,從「詩意地棲居」到在夾縫中艱難地生存,書店作為一種文化在城市中式微。
  • 第三屆中國民營實體書店經營管理交流會在瀏陽舉行
    網上購物和電子閱讀的增長,給實體書店帶來了不小的生存危機,突如其來的疫情更如同催化劑,讓實體書店感受到了如同最近天氣般的寒意。困境中,實體書店如何突圍?11月23日-25日,第三屆中國民營實體書店經營管理交流會在瀏陽舉行,來自全國27個省份的140多家民營實體書店從業人員260多人齊聚一堂,抱團取暖,交流經驗探討發展。第三屆中國民營實體書店經營管理交流會在瀏陽舉行。
  • 雜貨店還是書店?書只是一部分,當今民營書店是怎樣運營的?
    西西弗書店的兒童區吸引了不少讀者。  實際上,不僅僅是品聚書吧,濟南幾乎所有的線下民營書店,都在「售書」的生存線上謀求轉型。記者走訪發現,失去了扶持,僅僅依靠售書,實體書店實現「財務自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目前濟南的民營實體書店中,「書」已經不再是書店的全部,甚至在有些店裡,書僅僅只是「點綴」。  在世茂國際廣場一樓的西西弗書店,雖然不算顧客盈門,但人流量明顯高於品聚書吧恒隆店。
  • 曾經的濟南三聯書店老闆:還常夢見自己在經營書店
    原標題:曾經的濟南三聯書店老闆:還常夢見自己在經營書店  白鋒曾是濟南三聯書店的老闆。1994年,學術書籍一書難求。在朋友們的鼓勵下,白鋒從山師的楊守森等人處接手學者書屋,經營起三聯書店濟南分銷店,想要改變學術書稀缺的狀況。「三聯書店可以說是濟南最早賣學術書籍的民營書店。」
  • 觀察:實體書店如何「破局」 24小時營業何去何從
    實體書店受衝擊 部分民營書店接連倒閉  世界讀書日的全稱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譯「世界圖書日」,最初的創意來自於國際出版商協會。1995年正式確定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設立目的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它的到來引發各界對閱讀問題的關注,而作為傳統閱讀主要場所之一的實體書店命運同樣備受矚目。
  • 政策迎來利好、理念趨於成熟 濟南特色實體書店探索中前行
    8月13日是星期天,在濟南恒隆廣場4樓的品聚書吧,店內的咖啡桌旁幾乎座無虛席。三三兩兩的顧客點上幾杯飲品,一邊喝一邊看書,亦或與朋友輕聲交談。  這樣的景象近幾年在濟南的特色實體書店裡流行起來。眼下,濟南的實體書店在近兩年的探索下正逐漸壯大,多家獨立書店在近期開張迎客,預示著濟南實體書店正在從數年前的倒閉潮中甦醒。
  • 民營書店等救還是自救?深圳一書店引進彩票點
    前天,杭州出臺國內首個民營書店扶持政策《關於扶持民營書店健康發展的暫行辦法》。上海市也已明確表態正在制訂扶持實體書店的細則。而在深圳市,民營書店的生存狀況如何,類似的扶持政策在深圳推出的可能性有多大?記者對此展開採訪。  現狀 傳統書店生存艱難  「現在我們開書店的,基本的目的就是能夠維持下去而已。」小津概念書房的Luis告訴記者。
  • 從臺北到北京 24小時不打烊書店兩岸飄書香
    一些讀者在三聯韜奮書店「深夜書房」看書。> 填補北京空白      快評:偌大的北京城,從第19個世界讀書日的今天起,終於有了一個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三聯韜奮書店。從4月8日開始試行24小時書店起,三聯韜奮書店就成為坊間熱議的話題。    我們看到,三聯夜間書店也得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回信。李克強希望三聯韜奮書店把24小時不打烊書店打造成為城市的精神地標,讓不眠燈光陪護守夜讀者潛心前行,引領手不釋卷蔚然成風,讓更多的人從知識中汲取力量。    實體書店是一座城市書香延傳的基地,而24小時書店更是被認為是「城市的精神地標」。
  • 書店的經營如何更多元化?
    時隔幾年後的今天,再次在模範書局採訪姜尋,發現他又多了幾分改變——對書自然是愛的,但作為書店的經營者,他更多開始思考書店的出路,「書店也得堅持,但要想走得長久,不換換腦子肯定不行。」與此同時,不論是為了更好地生存,還是要適應資訊時代、自媒體時代的趨勢,我們也需要改變。去年年底開年終總結會的時候,我對員工們說,未來我們需要改進的有三個方面:一是書籍的智能化,比如現在新華書店就引進了視覺識別系統。顧客進門,通過人臉識別,之前買過什麼書,會員優惠活動如何,馬上就有反饋,這讓會員有種榮譽感。像這樣的書店管理體系,我們也在考慮引進。
  • 又聞書香|西安多家實體書店「線上+線下」全面復工
    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書籍是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一座城市因文化而富有底蘊因書香而典雅芬芳有著17年歷史,嘉匯漢唐書城是我市最大的民營綜合性地標書店之一,據悉,目前書城已做好安全防禦措施,門店每天進行多次全場消毒,局部區域按需隨時消毒;所有員工均佩戴口罩上崗,每天多次測量體溫,確保在開店後,能為讀者朋友帶來一個安全、放心、滿意的閱讀空間。
  • 全民閱讀實體書店的愛與哀愁:夾縫中求生存
    作為有著濃厚文化底蘊的中原大地,河南在推動全民閱讀,打造「書香河南」的工作上從未止步。隨著電子書的橫空崛起,實體書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有人說實體書店迎來了回潮的第二春,有人說這只是同行之間幹了一碗兒雞血,實體書店依然沒能走出料峭的寒冬。那麼,鄭州的實體書店如何從電子閱讀中成功逆襲增加書香味兒,實體書店路在何方,又該如何打破傳統思維開拓創新?
  • 「楓林晚」的三次搬家——記甬上一家民營書店的生存和發展
    俞素梅攝  在剛剛過去的雙休日,甬上楓林晚書店從鼓樓搬至範宅旁海曙區金匯小鎮內的月湖店開業了。這是它的第三次搬家。16年來,這家寧波民營書店中的翹楚經過了開辦之初的起步和發展,熬過了網上購書和電子書衝擊下的實體書店的嚴冬,如今正在迎來寧波「書香城市」建設所帶給它的各種利好。
  • 書香鷺島 福建廈門推進全民閱讀構築全民文化自信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的閱讀方式和習慣不斷變化,數字閱讀已成為閱讀中一個不容忽視的部分。此次廈門上榜「2018年度中國十佳數字閱讀城市」,得益於廈門利用信息技術和服務手段創新,不斷延伸和拓展公共圖書的數位化服務範圍。
  • 實體書店倒閉成風 小書店如何支撐
    前有堵截後有追兵身處夾縫利潤幾何前有國有書店的擴張,後有網絡書店的高折扣營銷,再加上近幾年房租價格飛速飆升,獨立的中小書店的生存處境可謂雪上加霜。「像新華書店這樣的國有書店自有房產,不要支付房租;網絡書店也不用交房租,民營小書店就沒有這樣的優勢了,經營壓力非常大。」
  • 鄭州高顏值書店又添新成員 城市書香越來越濃
    中原網訊(鄭報全媒體記者 馬健)這幾天,一家剛剛進入鄭州的書店迅速成了網紅,這家設在花園路某新開商場的言幾又書店首次在河南開店,營業面積達7000平方米,高高的書架、較昏暗的燈光打造出安靜的書香環境,給人的感覺底蘊深厚。
  • 書香恆久遠 一城永流傳 鐘樓書店的情懷從未改變
    書店初期業務為新華書店延安西北總店服務科南遷後所承擔的內容,負責西北地區的圖書發行工作,早期曾是西安地區唯一的書店和西北最大的書店。說起鐘樓書店昔日的模樣,鐘樓書店副經理周策回憶起自己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那是1982年,復員回來的他進入到新華書店,成為一樓櫃檯的一名營業員。「當時還在計劃經濟時代,書籍的數量種類都很有限,只能從北京、上海發行所的書目訂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