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姜振軍 通訊員 張偉 張學法)最近,一艘難民船在希臘愛琴海沉沒,中國貨船勇救41人的事情被廣泛傳播,全世界的網友都在給中國船員點讚。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當時救人的中國貨船上,有4人是江蘇籍船員,其中3人來自鹽城,他們也全程參與了救人。
「中國人,我們是中國人!」參與指揮並帶隊下海營救的大副徐錦文是鹽城籍船員,當他們救起第一批落水人員後,獲救者感激地問他們是哪裡人,徐錦文用不怎麼流利的英語大聲地回答。
△三名江蘇鹽城籍船員 從左到右:金龍維、徐錦文、陳茂文
緊急!接到求助電話海上施救
當地時間8月25日下午4時50分,中國華洋海事中心有限公司OCEAN ANG號散貨船,在前往俄羅斯一港口的航程中,途經愛琴海時,收到希臘海岸警衛隊緊急呼叫,請求幫助搜救附近海域遇險難民船。
「請注意,這不是演習,我輪要對一艘失事的遊艇進行救援,請所有人員立即到位!」據貨船電機員陳茂文回憶,當時他們正在上班,突然廣播裡傳來緊急通知,他們穿好救生衣就趕到甲板上,「遠遠地能看到海面上有一條小船,已經沉了一半,上面密密麻麻站滿了人,海面上也飄了很多人。」
陳茂文說,海裡有人沒有穿救生衣,他們就努力向海裡扔,可是太遠,根本夠不到。「很緊張,很揪心,恨不得自己跳下去救他們。」25歲的陳茂文是鹽城市亭湖區新興鎮人,2016年從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校畢業,學的專業是船舶電子電器,當年8月從事遠洋船員工作。
「我是電機員,所有的設備都是我負責,檢查好電子設備,就開始放救助艇。」陳茂文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因為救助艇只能坐8個人,他和同事又趕緊去放救生艇,因為能坐30人左右,「能多救一個是一個!」
此時,貨船上的21名船員神經緊繃,大家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事情。「我是在船艙裡,負責輪機部設備的安全和預防,保證所有救生設備的正常使用,不能離開崗位去海裡救援。」貨船的大管輪是金龍維,33歲的他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他與陳茂文是鹽城老鄉,老家在射陽縣特庸鎮王村,「我們所有人是一個整體,分工不同,有人要保持船的位置、有人要維持電器的運行,缺一個都不行!」
驚險!一個小時救起41人
很快,貨船的大幅徐錦文帶領船員操作救生艇和救助艇,前往正在沉沒的船隻附近開展施救。來回兩趟,徐錦文他們將附近所有落水人員救起並送到OCEAN ANG號散貨船上。一個小時裡,他們共救起41人。
「救援過程中,天漸漸地黑了,湧浪也增多,說實話我們當時的確很危險,現在回想起來也有些後怕,但接到求助電話時沒有人想過不去救。」徐錦文回憶說。「我們還活著!」「非常感謝!」獲救人員激動地對救援的船員說。還有人在登上大船舷梯前,給了徐錦文一個擁抱,流著眼淚對他道了一聲「謝謝」。
△被救助的國際難民
「那場面真的挺感人!」9月5日上午,徐錦文所在的貨船正在俄羅斯一碼頭卸貨,談起當時的情景,他動情地對現代快報記者說。上船後,陳茂文負責安頓好獲救的難民,幫助他們用毛巾擦拭身體,再用毛毯裹上,再為他們測量體溫,登記姓名等基本信息。
△被救助的國際難民
今年37歲的徐錦文鹽城市射陽縣海河鎮人。「我們救人的行為獲得各方肯定,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我們還會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徐錦文告訴記者,希臘國際救援組織給他們發來了感謝信。《中希時報》等國際媒體做報導,為他們見義勇為的行為點讚。船東獎勵他們救援人員1萬元美金。
據報導,希臘海岸警衛隊發言人尼科斯•拉加迪亞諾斯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起涉及難民和非法移民的行動是愛琴海海域最大規模和最為成功的救援行動之一,事故涉及難民和非法移民人數較多,大多數人沒有救生設備,而且夜間救援難度大。
感動!大幅曾為村裡捐資修路
據了解,OCEAN ANG號散貨船上共有4名江蘇籍船員。「還有一名是南通的實習水手,下海救人時,他的腿部和胸部被救生艇擠壓受了傷,已經下船,準備回國接受治療。」金龍維說,後來經過檢查,沒有大礙。
△被救助的國際難民
「災難無情人有情,生命面前不分國籍和種族。」金龍維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工作10年時間,他走過許多國家和地區,第一次參與這樣大規模的海上救援,當看到獲救難民感激的眼神和豎起的大拇指,他覺得很開心。
參與指揮並帶隊下海營救的大副徐錦文說,當他們救起第一批落水人員後,獲救者感激地問他們是哪裡人,徐錦文大聲地回答:「中國人,我們是中國人!」採訪中,記者得知,徐錦文21歲就登上遠洋貨輪,一直至今。
「兒子從小就肯學習,愛幫助人。在國外時更是嚴於律己,因為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中國。」徐錦文的父親徐為富是退伍軍人,他為徐錦文在海上參與救人的事情感到自豪,「疫情期間為保障安全,船員們不得休假、不能下船,兒子在船上待了8個多月了。」
得知徐錦文在希臘愛琴海救助難民的事,徐錦文老家所在的海河鎮大有村黨總支書記劉建剛豎起大拇指。「他是個熱心腸的人,前幾年村裡一條河沒有橋梁,村民不行不便,他要求自己掏腰包10多萬,準備建一座橋,後因居民點改道沒有實施。」劉建剛說,今年出國前,徐錦文看到門前一條泥路不好走,主動捐資為村裡修了一條砂石路,「好樣的,他把好事做到了國外,為我們村爭了光,也為我們國家爭了光。」
(受訪者供圖 編輯 蘇湘洋)
責任編輯:向勤如(EN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