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童海華 張朝登
馬爾默是瑞典第三大城市,1914年曾舉辦過一屆「波羅的海世博會」。在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記者仔細品味馬爾默西港區從重工業基地到「零排放」社區的故事。
馬爾默曾是瑞典的一個傳統工業城市。船廠和汽車製造廠曾為馬爾默人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上世紀90年代初期,隨著歐洲經濟形勢的變化,造船廠和汽車製造車間相繼倒閉,大批工人失業,該市的經濟處於崩潰邊緣。
「馬爾默大學的成立、在社區推廣應用綠色技術讓我們走上了一條新的道路。我們選擇了向科技含量更高,更具有可持續性的領域注入資金。這些投入都充分考慮到了生態、社會和經濟等層面。」馬爾默案例館館長姚雙告訴記者。
在馬爾默案例館,有個「望遠鏡」吸引了許多遊客上前觀看。記者發現,從這個望遠鏡裡可以看到馬爾默西港區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在鏡頭裡,記者看到,現在的西港新城,一幢幢五顏六色的漂亮房子面朝大海,陽光灑在海邊大道上,海鷗自由地飛翔。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造船業、汽車製造業等重工業的聚集地。
2001年,當地政府和其他公共及私營機構共同組織了一次歐洲建築博覽會,對西港地區進行了地區規劃、建築、社區管理等方面可持續發展的超前嘗試,一個名叫「Bo01」的住宅區誕生了。這個混合了獨立住宅、公寓、住宅和企業的項目,又被稱為「明日之城」。它是瑞典第一個「零排放」社區,100%採用當地多樣化的可再生能源,其中包括太陽能、風能和沼氣。
西港區的模型也是馬爾默案例館的主要展示之一。姚雙說,「我們希望讓遊客感受到真實的西港區。」而在模型下方,記者發現了一排屏幕,分別介紹了西港區在建築節能、交通、可再生能源、綠化等方面的創新舉措。輕按屏幕旁邊的按鈕,只見模型中的旋轉大廈、風車等相關部分也隨之亮燈或轉動起來。
姚雙告訴記者,馬爾默希望更多人能享受到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成果,以可持續的方式生活。「對城市人來講,可持續發展意味著一種觸手可及、或是用少量的資金就能過上的低耗能、低排放、宜居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