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的城門。
駱成驤
駱成驤「狀元及第」匾額。
宋育仁畫像。
趙熙
尹昌齡
慈惠堂火柴。
成都北大門外的駟馬橋,是一個很有故事的地方。相傳漢代大才子司馬相如北上,赴長安,途經城北昇仙橋,題句於橋柱,自述致身通顯之志,曰:「不乘高車駟馬,不過汝下也!」後世遂以「題橋柱」比喻對功名有所抱負,亦省作「題橋」或「題柱」。昇仙橋由此而易名「駟馬橋」。
再往北走,到新都,更有位居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楊慎,他在21歲那年參加會試,本來主考將他的鴻文列在卷首,已是板上釘釘之事,誰料照明的燭花燒了考卷,於是名落孫山,真是時也命也。然而楊慎胸藏錦繡,非要「浪花淘盡英雄」不可。到了24歲那年,他又去參加殿試,這次皇天不負有心人,他被選為狀元,而且還得了一個翰林院編修的職位,這是當時讀書人的至高榮譽。
清朝年間,四川出了不少名士,如遂寧詩人張船山,詩論家、德陽戲曲理論家李調元;稍後更有資中人駱成驤,破了清朝沒有川人摘取文狀元桂冠的天荒。駱成驤成名後,到成都定居。在文廟南街以南,2001年前有個不起眼的小巷,叫落醬園街,其實原叫「駱狀元街」,就是因狀元駱成驤而得名。但駱成驤晚年住在皇城以北的街巷裡,如今那一片街區已不復存在。
駱狀元的早年人生與成都的幾家書院有關聯,他9歲入成都錦江書院,14歲進尊經書院深造,聰敏勤奮,為主講人王壬秋所器重。光緒十九年(1893),四川鄉試第三,光緒二十一年中進士,這次殿試光緒帝親臨現場。主考官徐桐,見駱成驤言詞異切,文句樸實,辯理精闢,尤其答卷中「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一句切中時政,正值光緒帝被老佛爺廢黜,康有為走麥城之際,感動了光緒帝,欽點他為狀元。這就是他,早年苦讀,博取功名,中年入仕,重教興學,直至終老。又因他是清代四川唯一的「狀元」,故在四川鄉紳士林中頗具影響。
駱狀元一生清廉自守,極重教育,常說:「天下無如吃飯難,世上唯有讀書高。」他任過山西提學史,辛亥革命後任四川議長、籌賑局督辦,梁啓超讚譽:「狀元公辦學有癮。」實為中肯之語。1916年任四川高等學校校長,乃四川大學前身。他為人正直,連省督陳宦獎給他4000大洋,都如數辦學,可自己生活卻清貧如洗。1926年夏天,他在成都北門故居病逝,靈柩穿城,經龍泉,送回資中安葬的途中,一時萬人空巷,摩肩接踵。這就是成都北大門的人文故事場景之一,何等偉岸!百年以降,在四川無人享有此殊榮。
近年來,成都人心目中的不同城區各有千秋,但民國時期的成都則全然不同,那時的城區不大,主要在如今的一環路內,除了華西壩有華西協合大學,望江樓旁有1936年從皇城遷移過去的國立四川大學,彰顯出厚重的蜀地人文,出新南門再往南,基本上是農耕之地。而皇城以北,上風上水,大戶人家,名門望族多半居住在這一片城區,鱗次櫛比。
撇開官府人家不提,先說說民國時期的「五老七賢」,他們就主要居住在皇城以北的街巷裡。他們學識淵博,德高望重,聞名遐邇,被後世尊為「蜀中宿儒」,其中有狀元、進士、舉人、知府、翰林、御史。為政者清廉剛正,循聲卓著;為教者扶掖後學,培育英才。他們德才兼備,經世致用,廣植桃李,嘉惠士林,繼承巴蜀文化的優秀傳統,使「蜀學」在國內產生深遠影響。
這一說法有些仿竹林七賢,五為實,七為虛,其中有趙熙、徐炯、方旭、宋育仁、劉鹹滎、尹昌齡、陳仲信、曾鑑、曾語、駱成驤、胡駿、文龍、顏楷、衷翼保、林思進等二十餘人。例如趙熙的詩詞書畫、劉鹹滎的聯對、林思進的古詩文、顏楷書法均在蜀中聞名遐邇。他們的徒子徒孫就更多,數都數不過來。
這些士林文人的社會良知具有一定影響,他們為民請命,調停禍端,救濟災民,也讓軍閥與江湖袍哥不得不收斂一點。然而也因此落下詬言,謂之「五個燒火佬,七個討人嫌。」但他們門生眾多,不愁沒有弟子站出來,為恩師仗義執言。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尹昌齡先生,他是成都「五老七賢」之一,故居就在老北門。辛亥革命後,他興辦了成都慈惠堂,被廣泛譽為「中國慈善第一人」。除此而外,他還興辦過學堂、託兒所、孤老院、火柴廠等實體機構。成都最早的託兒所、孤老院都是他親手創建的,令後世敬仰。
成都檔案館史料記載,他的「希望工程」鼎盛時期,曾捐出現金百萬大洋,救助瀕臨破產的生產服務型工廠,為數以千計的城市貧民提供工作機會,而本人卻無分毫利,1942年去世時,身無餘財,連喪事都辦不起,民眾自發為他送葬,隊伍綿延了幾條街。
回望歷史,在成都九眼橋不遠處,曾有過一條「培根路」的街道,這裡佇立著成都最早的社會企業,慈惠堂屬下的成都培根火柴廠。其前身是惠昌火柴廠,始建於清光緒末年。民國時期,四川局勢長期紛亂,生產無人關心,培根火柴廠日漸凋敝,最終不得不關閉。1922年,尹昌齡為了擴大成都慈惠堂的收入,以支持各類慈善事業發展,改「惠昌」為「培根」,取「培根固本」之意。這個改動,不僅改變了火柴廠的名稱,也讓它從一家單純靠生產盈利的工廠,變為了以盈利為手段、以慈善和社會公益為目的的社會企業,這從培根火柴廠設廠之時的核心理念中便可見一斑。其火花上有云:「廠中餘利,專恤孤窮,敢有私弊,天地不容,以扇喻善,奉揚仁風。」這句印在火柴盒上的廣告詞闡釋了「以利益善」的獨特經營模式。而最早火柴廠生產的火柴叫「娃娃牌」,為了凸顯公益屬性,後來便改名「扇牌」,以「扇」字諧音「善」,永存巴蜀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