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小琉
雲計算正在迎來自己的「大機會時代」:新基建推進、企業數位化轉型需求的增加,雲計算行業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空間,成為推動傳統產業數位化轉型、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無限潛力也讓雲計算成為網際網路巨頭們瞄定的新方向。在這個巨頭林立,高投入、高技術門檻的競技場上,經歷過血腥的價格戰、瘋狂的廣告戰和紛擾刺激的口水戰,雲計算廠商自然也需要與時俱進,從「沒有感情的基礎設施」,向千行百業的增長發動機轉變。
17日的「ABC SUMMIT 2020百度雲智峰會」上,百度用一場年底盛會便為外界提供了多稜鏡下的一面,也成為「風雲變幻」的雲計算市場的新動態縮影。
1
「雲」巔之戰,百度飛馳
在以「智者先行」為主題的峰會上,百度首席技術官王海峰在現場發表了題為《壯「智」凌雲 加速產業智能化》的主旨演講,全面展示了百度智能雲基於「雲智一體」獨特競爭力。選擇這個時間節點開展公開活動,更像百度智能雲對外交出的一份年度答卷。
從這份答卷中,不難梳理出百度智能雲這一年來的幾個亮點。
技術卡位戰中,百度智能雲自主研發正按下「快進鍵」。一系列「卡脖子」事件不斷警示著中國企業,要在底層核心技術方面構築自己的壁壘。與此同時,雲計算的熱火讓行業競爭如今從海岸打到了深水區。對於雲服務商來說,接下來勢必將是戰略和技術的考驗。而在這個黃金賽場上,這一年的百度智能雲更像發起了一場「攻城略地」的進攻性戰爭。
峰會上王海峰透露了幾組數據成績單:AI Cloud活躍客戶數增長65%,百度AI Cloud、質檢雲等多項排名第一,並多次獲選頭部廠商及標杆案例。百度自研的中國第一款雲端全功能AI晶片——百度崑崙,其中百度崑崙1量產已超過2萬片,並實現了應用部署,預計百度崑崙2將在明年上半年量產。與此同時,作為百度大腦的基礎底座,我國首個自主研發、功能完備的產業級深度學習開源開放平臺——百度飛槳目前累計開發者數量已超過265萬人,服務企業10萬家。
除卻可量化的數字成績,百度不斷升級「技術底座」,大幅提升智能算力的動作也值得關注。今年8月,百度發布新一代雲基礎架構——「太行」,基於百度自研的硬體虛擬化技術,全新構建下一代雲基礎設施,在擁有彈性靈活的雲計算基礎上,實現物理伺服器高性能的計算能力。17日的分論壇上,百度太行彈性高性能計算實例發布,提供高性能計算和高速互聯能力,結合集群管理調度,飛槳軟硬一體協同優化,為AI、HPC等場景提供完整軟硬解決方案;支持百度崑崙晶片,處理器主頻最高達到3.8GHZ(基頻3.3GHZ),搭配四路伺服器其算力可提升50%以上,基於X-XMAN實現GPUNVLink全互聯,100Gbps網絡帶寬,支持RDMA ,集群整體性能可提升5倍以上。
踏浪新基建邁向新藍海、加速賦能產業智能化落地。「百度智能雲就像武俠小說裡少林寺的藏經閣,將百度領先的AI技術融匯成無數的『內功心法』和『武功技能』,賦能給社會經濟各領域,加速中國產業智能化步伐。」百度CTO王海峰曾如是形容百度智能雲。
現實也驗證了這一點,在新基建的大潮中百度智能雲成為加速AI工業化大生產的關鍵力量。
峰會現場,王海峰展現了518新戰略後百度智能雲在智慧城市、智慧金融、智慧醫療、智能製造、智慧能源等領域的解決方案及成功案例:與合作夥伴打造的海澱城市大腦正在構建新一代城市智能基礎設施;與貴陽經開區合作打造AI技術和工業網際網路應用相融合的AI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助力企業降本增效;與浦發銀行合作探索科技服務金融的模式創新,共同打造了行業首個金融數字人……
2
「雲智一體」釋放AI競爭力
如果將時間倒回至十多年前,雲計算剛剛落地應用時,關於雲的構想有無數個,但真正走通的只有一個:以亞馬遜和阿里云為首的IaaS模式,即伺服器虛擬化,提供彈性算力。
但以百度智能雲們為代表的先行者案例則宣告了一個雲服務拐點期的到來。那股成為全社會、而不僅僅是網際網路的「數字底座」的力量正在顯露鋒芒。事實上,百度智能雲之所以可以率先切入產業智能化緣於其手握以下幾個關鍵砝碼。
從源頭看,以技術見長的百度在雲服務層面本身有著較強的優勢基因。以搜索業務起家,百度其實天生就是雲計算公司,同時也是網際網路公司當中,最早擺脫掉傳統硬碟,完全用快閃記憶體來做搜索服務、雲服務的。另外搜索業務需要的計算量、存儲、網絡、SLA、延時、分布式、彈性、大數據等都在雲上完成的,而這些技術為百度智能雲的成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雲與AI的融合則是打出差異化競爭的重要「殺手鐧」。百度智能雲自誕生之日起,就與百度的AI基因深度捆綁。2016年百度的第一屆雲智峰會,首次提出ABC三位一體的發展戰略,從此AI、大數據和雲的融合發展及行業落地,成為了百度雲智峰會每年的主旋律。這三年來,百度智能雲也不斷在ABC三個維度的融合與創新上推陳出新。
有業者曾形容三者的關係,雲計算重新定義了IT,大數據重新定義了「資產」,人工智慧則重新定義了「效率」。
過去一年,百度智能雲新戰略已全面落地,「雲與AI」深度融合實現「雲智一體」,成為百度智能雲的獨特競爭優勢。「智」即百度大腦,基於百度大腦的飛槳、視覺、語言和知識等全棧領先技術能力,可以滿足企業在複雜多變場景下對AI技術日益增長的需求。「雲」方面,百度業內率先打造的AI-Naitve服務架構,全面滿足企業上雲需求。以云為基礎,使企業在雲上像使用水電煤一樣方便快捷接入AI能力。
此次峰會上王海峰提出將百度智能雲在技術應用上的創新進展概括為「壯智凌雲」。他說,「百度智能雲與行業合作夥伴一起,將技術突破及應用與產業實際需求相結合,切實推進產業智能化的創新實踐,最終使能行業、賦能生態」。
「獨行快,眾行遠」,產業智能化的時代不能只靠一個企業的單打獨鬥,產業和社會構築的雙重價值將產生複利效應。百度也深諳這一點。百度智能雲的賦能價值逐漸擴散,覆蓋了用戶C端、企業B端、政府G端等各個社會單元。峰會透露,截至目前,百度技術生態已培養超過100萬AI人才。
當賦能產業進入開花結果期,關鍵的「摘果子」時刻已經來臨:對於百度自身而言,隨著百度智能雲在產業智能化進程中朋友圈數量的不斷擴展,不斷合縱連橫引鳳來栖之時,各取所需的同時勢必將為百度公司帶來全新的增長可能性。
3
大國自強再添硬彈
抽絲剝繭,不難梳理百度智能雲的進階路徑:夯實產品底座做深基礎→基於能源AI支持做厚中臺→基於雲和新型作業系統服務各行各業做強生態。
毫無疑問,作為雲計算行業的頭部力量,百度智能雲帶來的價值不僅僅是對於行業的啟迪。當拋開商業營收層面,以技術力量去改變產業和世界帶來社會效益會繼而牽引著百度的發展之路。
國內雲計算在過去十年之所以能夠爆發出澎湃的需求動力,起初是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原生企業需求為主導,而如今則是以企業上云為代表的企業市場沉澱了大量需求,「上雲」成為了B端人群中最動人的情話。向數位化、智能化轉型,成為解決行業痛點的共識,由此也成為了中國新經濟的引擎。
數據最有發言權。中國通信院發布的《雲計算發展白皮書(2019年)》中數據顯示,我國雲計算市場規模在2018年時達到962.8億元,增速達39.2%,預計在2022年將會增至1172億元。
當下,科技創新是一個國家走向繁榮富強的立身之本,也是在國際競爭中縱橫捭闔的制勝之道。放在「十四五」規劃的語境中,我們也越來越能感受到這一點。中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在這一波技術浪潮中,5G、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正在不斷解鎖深層價值,而當縹緲的雲與人工智慧等技術越落向底層,產業升級的生命力和大國科技戰鬥值就會飆得越高。
從這點看,以百度智能云為代表的科技力量將賦能賦智「中國製造」,強勁「動能」下無疑有助於大幅提升中國科技創新能力,並讓其在新一輪以智能經濟為主軸的全球產業革命中佔得先機。
就像美國知名技術思想家布萊恩·阿瑟曾在《技術的本質》一書中所言,眾多的技術集合在一起創造出了我們稱之為經濟的東西,經濟是技術的一種表達,「技術進化引發經濟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