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灣仔區十大景點 全部 [移動版]
香港中央圖書館
香港中央圖書館(英語:Hong Kong Central Library),位於香港香港島銅鑼灣高士威道66號,位於港鐵天后站與銅鑼灣站之間,灣仔區區議會與東區區議會交界處。北鄰維多利亞公園。香港中央圖書館樓高12層,景觀可以遠望九龍西及獅子山,佔地9,400平方米,該圖書館樓面面積33,800平方米,是香港規模第一大的公共圖書館,藏書為2,300,000餘冊,為香港公共圖書館系統中總藏書12,480,000冊的5分之1。香港中央圖書館於2001年5月17日啟用,取代大會堂公共圖書館成為66間公共圖書館的總館地位,是香港規模最龐大的公共圖書館,及灣仔區第……[詳細]
香港回歸祖國紀念碑
香港回歸祖國紀念碑位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北面廣場,與坐落廣場東北面的「永遠盛開的紫荊花」雕塑相互輝映。紀念碑高20米,寬1.6米,由基石、柱身和柱頭三部分組成。紀念碑柱身正面刻有國家主席-親題「香港回歸祖國紀念碑」碑名。基石東西兩面分別刻有中文碑文及英文譯本。外形描述紀念碑臨海,四周空曠,日照時間長,因此基石和柱身採用同一礦脈、石質堅實和色澤均勻穩定的深色麻石,但經不同表面處理,質感各異。紀念碑柱身由206個石環重疊而成,代表香港在1842年至2047年的年份。其中代表1842年、1860 年、1898年、1982年、1984年和1990年等6個年份的石……[詳細]
香港灣仔藍屋
藍屋是香港一列唐樓,位於香港島灣仔石水渠街72號至74A號雙數門牌,現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其中72號、72號A及74號三幢外牆被塗上藍色,因而被稱為「藍屋」;而74號A在2010年前仍由私人擁有,一直維持灰色的外牆。歷史藍屋原址曾是一所醫院,樓高兩層於1872年政府差餉徵收冊中名為「華佗醫院」(亦稱為「灣仔街坊醫院」)。1886年關閉後變為用作供奉「神醫華陀」的廟宇。1920年代拆卸後興建現在四層高建築,於1922年建成,樓梯間的牆壁、單位內的窗戶同樣由木材製造,而露臺部分則採用鋼筋水泥建造,是香港少數餘下有露臺建築的唐樓。72號地下為「華佗廟」,……[詳細]
香港皇室堡商場
皇室堡(英語:Windsor House)(前稱The IN Square),是香港的一個著名商場,在香港島銅鑼灣告士打道311號,由華人置業於1992年購入,商場原本為300,000平方呎。自2006年至2010年期間進行大型翻新工程,總零售樓面面積擴展至410,000平方呎。在電影國產凌凌漆中,主角周星馳在皇室堡內激戰,並使出其飛刀絕技,力擒來自湖南的悍匪。皇室堡商場樓高18層(地庫至16樓),分為低座及高座兩部份,總零售樓面面積達410,000平方呎。商場設超過150間國際及本地品牌、逾20間中外餐廳及一間電影院。低座地庫以百佳Internatio……[詳細]
灣仔北帝廟
灣仔北帝廟(Wan Chai Pak Tai Temple),又稱灣仔北帝古廟或者灣仔玉虛宮,是位於香港島灣仔隆安街的一所北帝廟,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物。灣仔北帝廟建築宏偉,面積是港島廟宇之冠,內有三個殿堂,廟內主殿供奉身高三米的的主神北帝;而兩側設有三寶殿、龍母殿及財神殿。北帝像前有四大天王立像,造型威武而細緻生動,甚具藝術欣賞價值。此廟的基本設計屬四合院形式,在主殿左右兩側設置了面積既不同,形狀也各異的偏殿。廟的正脊飾有雙龍,龍為「四靈」之首,象徵和平、吉祥及富貴,故以龍身附加於廟宇屋脊,是有受其庇護的意義。灣仔北帝廟原名玉虛宮。在18……[詳細]
香港聖公會聖馬利亞堂
聖馬利亞堂(St Marys Church),又稱聖公會聖馬利亞堂,是香港聖公會在港島東區發展傳教事工第一所的教會,於1911年成立,位於銅鑼灣大坑道2A號近東院道及銅鑼灣道交界,現時為香港聖公會香港島教區的教堂。聖馬利亞堂是香港港島僅存的糅合中國特色和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的教堂,現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聖馬利亞堂現時已成為香港現存兩座中國文藝復興式教堂之一(另一座是九龍馬頭圍的聖三一座堂)。其建築特色是中西合壁:正面外牆仿照中國宮廷設計,大門前有數十級石階,而建築物內部則採用西方傳統教堂的設計。歷史20世紀初聖公會港粵教區在銅鑼灣設立「晏氏棲留院」(Th……[詳細]
怡和午炮
怡和午炮(英語:The Jardine Noonday Gun)位於香港東區銅鑼灣避風塘的岸邊,屬於怡和洋行所有的一座炮臺,並於每日中午12時鳴放禮炮,故名為怡和午炮,鳴炮前須搖鈴8響,源自東角年代的怡和總寫字樓及倉庫,表示上午工作時段結束。除每日鳴放的午炮外,每年除夕最後一分鐘還要加放炮,名為「子夜鳴炮」迎接新年。這是其中一香港旅遊景點。現時只須捐贈指定金額予「思健」(MINDSET),便可以獲安排鳴放禮炮,自1989年開始,已經籌得逾500萬港元善款。歷史1841年,怡和洋行從香港政府購得東角岸邊土地,興建渣甸貨倉,並且設有貨運碼頭,作為起卸貨船上貨……[詳細]
香港聖母聖衣堂
聖母聖衣堂(英語:OurLadyofMountCarmelChurch)是一座香港天主教教堂,由天主教香港教區管理。位於香港島灣仔星街一號,新聖堂建立於2001年11月10日。早期歷史早於1845年,聖方濟小堂已是灣仔區教友參與彌撒的聖所,「聖佛蘭士街」、「進教圍」因而得名。由於區內教友人數不斷增加,教區於1925年在跑馬地建成聖瑪加利大堂,但仍有不少灣仔區的教友到嘉諾撒醫院的小堂參與彌撒。教友越來越多,小堂不敷應用,主任司鐸理雅各神父與灣仔區的教友矢志籌建聖堂。九十年代,教區賣出聖母聖衣堂的建築物和地段,款項用作發展其他堂區。教區於1997年與發展商達……[詳細]
香港聖瑪加利大堂
聖瑪加利大堂(英語:St. Margarets Church)是香港一所天主教教堂,是東方第一所以聖女聖瑪加利大(英語:St. Margaret Mary Alacoque)為名的教堂,位於香港島跑馬地樂活道2A號,由「宗座外方傳教會」建立,於1923年2月3日由翟伯祿神父奠基,1925年1月25日祝聖啟用,1949年1月25日升格為堂區。現時教堂已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結構聖瑪加利大堂建於1923年,由義大利建築師幹尼刺設計,屬「古典復興主義」建築,門前有長樓梯讓前往教堂的教徒仰望著教堂而行,教堂的立面開了一個玫瑰窗,門廊由四根多利克柱支撐,大門兩旁放著……[詳細]
香港會展中心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簡稱香港會展中心;英語:Hong Kong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re,HKCEC)位於香港灣仔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是香港區海邊最新建築群中的代表者之一。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是香港最新建築群中的代表,它的新翼則由填海擴建而成,內附大禮堂及大展廳數個,分布於三層建築之中,是世界最大的展覽館之一,而它獨特的飛鳥展翅式形態,也給美麗的維多利亞港增添了不少色彩。1997年香港回歸的時候曾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過中國大典,那一偉大的時刻也這裡成為了國際的焦點。會展可供租用總面積為63,580平方米,每天訪客流量……[詳細]
跑馬地馬場
跑馬地馬場又名快活谷馬場,位於香港島灣仔區跑馬地,始於1844年,由剛抵達的英國人在此疏通清理一片沼澤開闢作馬場之用,自此馬場便一直運作至今,由香港-負責營運。跑馬地馬場是香港的第一個馬場,於香港開埠初期,英國人從英國引入英式賽馬活動,香港的第一次正式賽馬,早於1844年12月在這裡舉行。1931年馬場建成首兩座三層高的永久看臺;其後於1957年,該看臺改建為兩座樓高七層的看臺;到了1969年,看臺再進行擴建;及後1995年,馬場再度完成重建工程,成為一個世界級的全草地馬場。現在跑馬地馬場的賽事通常在星期三晚上舉行,而日間賽事則移往沙田馬場舉行。2001……[詳細]
灣仔洪聖古廟
灣仔洪聖古廟位於香港灣仔大道東129號。經歷了百多年變遷及多項填海工程後,已被現代樓宇包圍,顯得份外突出。被列一級保護文物。在香港開埠初期,莊士敦道以南的一帶地區等,過往這些地方都是淺灘,洪聖古廟前,以往是海邊。這座只有一間廳堂的座簡單古廟,過去可俯瞰整個海灣。曾經有一段時期,灣仔是被林則徐視為頭號煙販顛地的根據地。顛地是英國人,也是鴉片煙商。在1835至1839年期間顛地曾以灣仔為其販毒基地。約在1924年左右,香港政府推平摩理臣山,填灣仔海灣,才將灣仔區面貌改變,也使昔日臨海的洪聖古廟,變成今日坐落在皇后大道中的模樣。今日的洪聖古廟依山建築,廟內祀奉……[詳細]
香港灣仔錫克教廟
灣仔錫克教廟是香港的錫克教廟宇,位於香港島灣仔司徒拔道和皇后大道東交界,現已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灣仔錫克教廟於1901年興建,樓高兩層,頂部呈拱形。後來於1938年加建一座兩層高的建築物。宗教活動錫克教廟是香港約8,000多名的錫克教徒的宗教及社會活動的中心,廟內設有圖書館,辦有一所幼兒學校為4至6歲的印度籍兒童提供學前教育。錫克教以為家庭、信仰及人類服務為信仰中心,錫克教廟可容200人食宿,任何信仰的旅客均可免費用餐和作短暫居留。錫克教廟在平日的早、晚及星期日的上午均設有崇拜聚會,星期日上午參與崇拜聚會的人數約有1,000人。錫克教(Sikhism……[詳細]
香港保良局歷史博物館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Po Leung Kuk Museum)位於香港銅鑼灣禮頓道66號,是介紹保良局發展歷程的博物館。1979年(即保良局創立百年誌慶的翌年),保良局董事會決定對局內文獻資料進行系統化整理,並於1980年設專櫃存放。1984年3月8日,設於局內的福利大廈(1996年3月命名為莊啟程大廈)二樓的文物室正式開放。1996年,文物室遷往中座大樓,並擴展為保良局文物館。文物館展覽廳於1998年1月19日裝修完成,由律政司司長梁愛詩主持揭幕,翌日正式開放。2002年5月23日,該館正式更名為保良局歷史博物館。展覽內容展覽室1(常設展覽)。保良局現時服……[詳細]
香港大球場
香港大球場本地人俗稱「埔頭」或「大球場」,位於香港島掃杆埔東院道55號。它前身為政府大球場,於1994年3月重建完成及啟用,容納人數可高達40000人,是香港現今最大的戶外多用途康體場地。香港大球場場館分三層,座位種類分為主層座位、高層座位、廂房座位及輪椅座位等,場內的各層大堂設有多間特許經營食肆。球場上蓋為一對拱頂,覆蓋東西看臺,在兩邊形成一個「碗」形座位圈,足以遮蓋場內75%的座位。拱頂橫跨達240米,以玻璃纖維製造,並塗上聚氟乙烯物料,於泛光燈下呈半透光。拱頂由懸臂支撐,伸出在環場路上空,斜向路旁草木茂盛的山腰。作為香港知名的球場,香港大球場曾經舉……[詳細]
香港海龍明珠號
維多利亞港位於香港的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之間的港口和海域,是中國的第一大海港,世界第三大,僅次於美國的舊金山和巴西的裡約熱內盧。維多利亞港水面寬闊,景色迷人,海港的西北部有世界最大的貨櫃運輸中心之一的「葵湧貨櫃碼頭」。維多利亞港兩岸的夜景是世界知名的觀光點之一,由於香港島和九龍半島高樓大廈滿布,入夜後萬家燈火,相互輝映,香港的夜景因而與日本函館和義大利那不勒斯並列「世界三大夜景」。海龍明珠號夜遊全程45分鐘,飽覽港島沿岸,中銀大廈、中環廣場、長江集團中心、大會堂、會展中心、滙豐總行、新鴻基中心、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大廈、國際金融中心一及二期、演藝學院等……[詳細]
修頓球場
修頓球場正式名稱為修頓遊樂場,位於香港灣仔盧押道,是灣仔其中一個露天運動場地。設有1個七人小型足球場及4個籃球場,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修頓球場是很多人在灣仔修頓球場周圍的集合和娛樂地點。很多人以修頓來稱呼灣仔修頓球場一帶的地方,而灣仔區議會亦有B10修頓選區。修頓球場是昔日灣仔的主要地標,從前,修頓球場早上是等候工作的地點,不少待業者都會等待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作。傍晚時份,修頓球場搖身一變成為「大笪地」式的「平民夜總會」,售賣食物以及有很多表演,成為當時居民的主要娛樂。修頓球場現時則仍是灣仔區主要的康樂場地之一,是擠迫的灣仔區內罕有的大型公共空間。修頓……[詳細]
景賢裡
景賢裡是香港一座歷史悠久的大宅,極富中國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紅磚碧瓦,古色古香。它位於香港島灣仔司徒拔道45號,於2008年7月11日正式成為香港法定古蹟。景賢裡於1937年建成,原名「禧廬」,業主是一代華人巨富李寶椿之女兒李寶麟及其女婿岑日初。1977年,「話梅大王」邱子文用2400萬港元買入這間大宅,改名做「景賢裡」。景賢裡以中國文藝復興風格建造,糅合中西式建築特色。主樓採用嶺南傳統的「三合院式」布局,正屋加上兩側翼,開口朝南。主樓正屋及兩翼的屋頂採用了歇山頂,為中國古代規模較大建築的屋頂特色。主樓後面的涼亭,屋頂採用中國古代重簷六角攢尖頂,歷史價值甚……[詳細]
銅鑼灣
銅鑼灣(因為粵音比較順口的關係,部分香港人會把銅鑼灣讀成銅鑼「環」,使三字都變成陽平聲)位於香港島的中心北岸之西,是香港的主要商業及娛樂場所集中地。區內有多家大型百貨公司及大型商場,包括:崇光百貨、時代廣場、利舞臺廣場以及世貿中心。銅鑼灣購物區亦是全世界租金第二貴的地段,僅次於美國紐約的第五大道。銅鑼灣在香港有多處重複地名,本文指位於香港島的銅鑼灣;另一個銅鑼灣(英文名稱:TungLoWan)位於沙田區大圍。銅鑼灣(英文名稱:CausewayBay,原稱東角)位於香港島的中心北岸之西,是香港的主要商業及娛樂場所集中地。該地段集中了很多購物中心、日資的百貨……[詳細]
銅鑼灣避風塘
銅鑼灣避風塘位於香港東區銅鑼灣,是維多利亞港內主要的避風塘之一。銅鑼灣避風塘由西面的奇力島至東面興發街對開海面止,由於西面的奇力島是香港遊艇會會址所在地,因此避風塘主要供遊艇停泊;奇力島亦是香港海底隧道的港島入口所在地。避風塘東面是港島東區走廊的起點。銅鑼灣避風塘內,有一艘紅色的三角天后廟船,是香港唯一的浮在海上的天后廟漁船,時有廟祝守廟,信眾以漁民為主,遊人可於避風塘碼頭乘舢舨往來,該船的編號「40426S」。此外,銅鑼灣避風塘周邊有許多提供獨具特色的避風塘美食,例如避風塘炒蟹已經成為了這裡的招牌美食。在盛夏天晴的時候,銅鑼灣避風塘沿岸為觀看日落的上佳……[詳細]
小學初中高中語文數學英語電子課本預習視頻直播講解練習考試試題卷資料源庫高思奧數學舉一反三創新思維訓練
圖文:學習大平臺
公眾號: GD3883
排版: 365編輯器
掃碼查看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