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烈士,是一個神聖光榮的稱號,是最可敬佩、最值得我們銘記的英雄。他們為了民族解放和國家建設,獻出了最可寶貴的生命。今年9月30日是我國設立的首個烈士紀念日,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些烈士的親人和朋友,傾聽烈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緬懷烈士的豐功偉績,弘揚烈士的獻身精神,在建設現代化幸福威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徵程上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記者採訪張晶麟堂弟張敬麟。
「膠東劉胡蘭」張晶麟
回放歷史的鏡頭,讓時光回到1941年9月21日清晨。
在榮成俚島東煙墩山山坡上,兇殘的日偽軍將巾幗少年張晶麟殺害,並割下她的頭顱高掛在俚島村的一根旗杆上示眾。「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這是只有15歲的張晶麟在面對敵人屠刀落下時發出的呼喊聲。
今年9月23日,在我國首個烈士紀念日來臨前,本報記者來到榮成,尋訪位於青安屯村的張晶麟烈士故居,烈士被捕的地方虎礎寺,以及安葬烈士忠骨的榮成市革命烈士陵園;走進烈士親屬中間,追尋「劉胡蘭」式巾幗英雄張晶麟生活與戰鬥的歷程,聆聽烈士的光榮事跡,感受烈士精神的代代傳承。
苦難育偉大
愛國種子在心中發芽
9月23日上午,記者走進張晶麟烈士的故鄉——榮成市尋山街道青安屯村。初至村口,用粗重美術體在牆面上寫下的「膠東劉胡蘭——榮成張晶麟」字樣就映入記者的眼帘,「紅色忠誠」的莊重氣息撲面而來。
張晶麟烈士已犧牲70餘年,但她的英雄事跡從來也沒有被故鄉的人民遺忘。在青安屯村村間道路的兩側牆面上,濃墨重彩地繪製了該村在抗戰中犧牲的37名烈士的英勇事跡,行走其間就是接受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的精神洗禮。
沿著村間道路,記者走進張晶麟烈士的堂弟張敬麟家中。今年84歲的張敬麟正在摘花生。當得知記者的來意後,張敬麟的眼睛瞬間亮了。
張敬麟放下手中的花生秧,沉思片刻就打開了話匣子。他將我們帶回了70餘年前的烽火歲月中。「俺姐張晶麟生於1926年,但俺叔在俺姐出生前兩個月得病走了。」張敬麟感慨地說,由於當時貧窮,家裡連一口埋葬他的棺材也買不起。所幸張晶麟的母親是一位勤勞、質樸的婦女,她依靠辛勤耕耘村北的一畝貧瘠的山嶺薄地和給本村小學教員做飯維持自己和女兒生計。
「一個寡婦帶著幼女過日子,可想日子過得多難!」張敬麟說,張晶麟在她母親的影響和艱難生活的磨鍊下,養成了耿直、剛烈的性格,只要見到不平的事情,她一定會挺身而出。
說起比自己大5歲的堂姐,張敬麟為記者講述了一個令他終生難忘的故事:他7歲那年,正上小學一年級。有一天,他被老師罰跪,這件事被正在小學廚房裡幫廚的張晶麟得知了,張晶麟當即就闖進了教室責問教員,「為啥要罰他跪著?」說完,張晶麟就拉起跪在地上的他氣憤地衝出了教室。「急公好義、追求平等」,這是張晶麟給張敬麟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言畢,張敬麟帶來記者來到村裡的青安屯烈士紀念館。在寫有張晶麟名字的牆面前,張敬麟說,他堂姐在10歲那年進了村裡的女子半日制學校,每當老師講起嶽飛、文天祥等歷史人物的愛國故事時,她總是瞪著一雙大眼睛聽得入神。從那時起,愛國的種子就根植到了這個小女孩的心中。
陵園管理處工作人員為張晶麟整理墓地。
星火可燎原
建設保衛膠東「小延安」
「抗戰時期,咱村不過100戶人家,但戶戶有人參軍,湧現出37名革命烈士,平均3戶就有1名。」青安屯村村委會工作人員張春豐自豪地說,在抗戰時期,由於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青安屯村享有「膠東小延安」的美譽。
在前往張晶麟故居的路上,張春豐指著村中一處空地向記者介紹說:「抗戰時期,這裡是咱們共產黨的地下聯絡站。」
早在1938年,青安屯村張華豐兄弟3人以開小酒店作掩護,建起了黨的地下聯絡站,並在1940年成立了抗日救亡組織。
1940年,日寇的鐵蹄踏進了榮成。日偽軍把「膠東小延安」青安屯村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經常到村裡燒殺搶掠,妄圖撲滅這裡的革命火種。有一天,日偽軍闖進村裡,放火燒了村民李玉芝、張吉麟和張吉林家的房子,又殘忍地殺害了多名村民。
看到日偽軍犯下的累累罪行,張晶麟的眼中噴出了仇恨的火焰。她當即找到了村裡的地下黨支部書記張之誠,熱切要求加入村婦救會。自此,一個少年革命者在火熱的抗日鬥爭中脫穎而出。
1941年4月初,經張之誠推薦,中共俚島區委決定調張晶麟到峨石鄉擔任自衛團團部幹事。張晶麟到峨石鄉工作後,這裡的環境十分惡劣,但她無所畏懼,總是沒日沒夜地走村串疃,檢查崗哨,組織婦女識字班,教少年兒童唱革命歌曲,每天都不知疲倦地工作著。
在距離青安屯村不遠的大恆山中有座虎礎寺,這裡是威海通往俚島的咽喉,是一處地勢險要的戰略制高點,也是張晶麟被捕的地方。
抗戰時期,日偽軍想利用這座古寺設置據點,切斷榮成中部各區之間以及與威海的聯絡,並摧毀位於偉德山的抗日根據地。
「立即組織附近群眾拆除虎礎寺!」張晶麟接到了這一艱巨而光榮的任務後,立刻帶領周邊群眾拆除古寺。駐守俚島的日偽軍突然趕來包圍了虎礎寺,敵人一邊嚎叫著「捉拿共產黨!」一邊開槍射擊。
聽到槍聲,拆寺的群眾慌亂起來,四處奔跑,情況萬分危急。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張晶麟立即組織指揮群眾疏散突圍。最後群眾得以安全脫險,而張晶麟卻落入了敵人的魔掌。
歲月幾經流轉,70年後的今天,記者踏上這片熱土,眼前鬆軟的枯草落葉落滿地,蔥蘢草木齊人高。如不是高出地面不多的石頭地基,時至今日,人們很難知道這裡曾是一座古寺,曾是我抗日組織與敵鬥爭的戰場。
革命精神,世代不忘。
慷慨赴國難
烈士精神代代傳
「張晶麟被捕後,敵人立即將她押往俚島據點。」9月23日下午,在榮成市革命烈士陵園紀念堂,講解員鄧蕾飽含深情地向記者介紹張晶麟烈士被捕後的情況:
在提審中,一個兇神惡煞的日偽軍小隊長用豺狼般的眼光久久地盯著她,妄圖在精神上壓倒這個小姑娘。可張晶麟毫不示弱,她的目光像利劍一樣刺向敵人。第一次較量,偽小隊長不戰自敗。
「在日偽軍俚島據點,張晶麟受了一整夜的酷刑。」淚水在鄧蕾的眼眶裡打轉。鄧蕾說,敵人用釘板擊打,用竹籤往指甲縫裡刺,用燒紅的烙鐵燙,但張晶麟還是緊咬了牙關,肉體上的痛苦並沒有讓她服軟。
面對威武不屈的張晶麟,敵人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日偽軍中隊長孫克文擺出一副虛偽的面孔,假惺惺地對張晶麟說,「我們都是鄉裡鄉親的,只要你說出來,我不但放了你,還認你作乾女兒,保你一生榮華富貴……」在利誘面前,張晶麟破口大罵道:「你這個無恥的民族敗類,欠下了人民多少血債,人民是決不會放過你的,你絕不會有好下場!」
張晶麟軟硬不吃,日偽軍黔驢技窮。1941年9月21日,日偽軍在俚島東煙墩山山坡上將張晶麟殘忍地殺害,年僅15歲的張晶麟為了抗日救國的崇高信仰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烈士千古,精神永駐。在東面滄海、背依青山的榮成市革命烈士陵園內,安葬著眾多在抗戰時期英勇犧牲的榮成兒女。「紀念烈士是讓我們銘記歷史,更好地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榮成市陵園管理處副主任閆志斌帶領記者來到張晶麟烈士的墓前,小心地將攀援在墓碑上的迎春花枝蔓挪到一邊,輕輕地擦拭落在墓碑上的塵埃。
言及張晶麟烈士的英雄事跡,閆志斌感觸萬千。「在張晶麟烈士的光榮事跡被廣泛傳揚之前,我就聽我奶奶講過她的故事。」閆志斌說,他的奶奶張淑雲與張晶麟烈士是同村人,張淑雲比張晶麟小4歲,她從小就目睹了張晶麟烈士的英雄事跡。在青安屯村,有30餘名青年與張晶麟一樣在抗戰時期獻出了寶貴生命,但他們的革命精神傳承永續、延綿不絕,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青春與力量。
劉新岐擦拭父親的墓碑。
尋找劉昌財烈士墓
劉昌財生於1903年,文登區侯家鎮東廒村人,1938年參軍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膠東軍區第三兵工廠服役,曾任連長職務,1942年在小觀戰役中掩護戰友轉移時犧牲,建國後被認定為烈士。
然而,劉昌財雖有烈士之名,但家人卻找不到他的墓碑。劉昌財的親屬子女經過幾十年的找尋,終於找到了他的墓地,讓親人有了祭奠憑弔之地。
9月26日,記者來到文登區侯家鎮東廒村和小觀鎮烈士陵園,走進烈士親屬子女的中間,探訪劉昌財烈士的英雄事跡,感受戰爭年代勇士們報效祖國的壯烈情懷,傾聽後人代代傳承其革命精神的故事。
毅然參軍
舍小家為國家
現年78周歲劉新岐是劉昌財烈士唯一在世的子女。9月26日,他向記者講述了父親的事跡和尋找父親墳墓的歷程。
1938年,日軍開始侵略中國。就是這一年,滿腔熱情的劉昌財毅然決然離家參軍,卻再也沒有回來。
劉新岐說,母親只知道父親在離家40裡地的一個兵工廠當兵,具體在哪裡就不知道了。離開後的前一兩年父親還託回鄉的戰友帶口信回家,之後就音訊全無。
父親走的那一年,劉新岐剛滿兩周歲,上面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下面有未出生的弟弟,母親姜蘭珍擔負起撫養兒女和孝敬老人的家庭重擔。
據史料記載,劉昌財在膠東軍區第三兵工廠服役,任連長職務,1942年在小觀戰役中掩護戰友轉移時犧牲。
1949年建國後,劉昌財被認定為烈士,村幹部將劉新岐家的軍屬證換成烈屬證。「但是,母親姜蘭珍一時接受不了,死活不同意。母親總覺得父親還在,只是失去了聯繫。」劉新岐說。
數十年尋覓
緬懷先烈終如願
「既然認定父親為烈士,那犧牲後的父親到底葬在哪裡,應該到哪裡祭奠父親?」劉新岐和家人一直困惑於此。尤其是每年清明節,別人都在憑弔自己的先人,而劉新岐一家人卻無處憑弔自己的烈士父親。
之後,劉新岐一家人開始奔走各地尋找父親的陵墓。侯家鎮、小觀鎮、澤頭鎮……凡是有烈士陵園的地方他們都走了個遍,一個墓碑一個墓碑地確認,卻沒有結果。
在劉新岐兒子劉國金的印象裡,父親劉新岐從他很小的時候就一直在尋找爺爺的墓碑。
2012年,一次機緣巧合,劉國金要到煙臺棲霞市桃村鎮辦事。劉新岐特地叮囑兒子劉國金到英靈山革命烈士陵園找一找父親的墓碑。
劉國金在該陵園檔案處查到了劉昌財的信息:劉昌財,小名劉福友,1903年生人,文登侯家鎮東廒村人,犧牲於小觀戰役。
劉新岐一聽百感交集:這就是自己尋找多年的父親!這說明父親的墓應該在小觀鎮。
據小觀鎮民政科相關負責人介紹,由於小觀鎮烈士陵園有兩處墳墓無人認領,不能確定是哪位烈士,就沒有樹烈士墓碑。因此,劉新岐一家人不知道劉昌財就埋在那裡。
確定父親劉昌財在小觀鎮犧牲後,劉新岐一家人向民政部門申請在小觀鎮烈士陵園為父親設立烈士墓碑,並請求將母親的名字一同刻在碑面上,合葬在一起。「母親惦記了父親一輩子,直到母親臨終時也沒有等到這一天,因此決定將母親和父親合葬在一起。」劉新岐含淚說。
按規定,烈士墓碑上不允許出現家屬的名字。經過當地民政部門與上級民政部門的溝通,最終滿足了劉新岐一家人的願望。去年清明節,民政部門免費為劉昌財烈士樹起墓碑。
劉新岐老人和侄子一起祭奠父親。
一張烈士譜
精神代代傳
劉昌財烈士已經犧牲70餘年,但他保家衛國、為國捐軀的英勇事跡和革命精神從來沒有被後人遺忘。
9月26日,跟隨劉新岐和侄子劉增華,記者來到小觀鎮烈士陵園。
在劉昌財的墓碑前,劉新岐和劉增華清理墓碑前的雜草,清明節期間劉新岐一家人前來敬獻的塑料鮮花依然鮮明嬌豔。「每年我們都會組織一家老小到陵園祭奠先人,讓我們這些小輩不忘傳承先烈精神,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積極投身國家建設。」劉增華說。
同樣,劉昌財所在的東廒村是有名的烈士村。在東廒村入口處,文明鄉村的宣傳牆上國旗飄揚,大大的「中國夢」字樣催人奮進,「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字樣傳遞著滿滿的正能量。
在東廒村,多年裡一直保留著一張特殊的譜書——烈士譜。記者看到,烈士譜中央矗立著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字樣赫然在目,上面詳細列有村裡16位烈士的名字、參加戰役、犧牲時間,劉昌財烈士的名字排列在第一位。
現任東廒村黨支部書記劉國良清晰地記得,1973年自己上小學三年級時,時任小學老師侯秀文為了給孩子們上愛國主義教育課,親手製作了這張烈士譜,至今已保留了40餘年。
如今,在清明節等緬懷先烈的特殊的日子裡,劉國良還會拿出烈士譜給村裡的學生們講英烈們的英雄事跡,讓學生們時刻銘記先烈的革命精神,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認真學習文化知識,長大後積極投身國家建設。
烈士後人展示革命烈士證明書。
馬石山勇士鍾雲太
68歲的鐘國勇珍藏著一張發黃的革命烈士證書,上面寫著:鍾雲太同志在抗日戰爭中壯烈犧牲,經批准為革命烈士。鍾國勇是鍾雲太的侄女婿。
9月26日,筆者來到鍾雲太的故鄉——乳山市崖子鎮澤科村,尋訪他生活的地方。時隔久遠,烈士生活過的三間小屋早已拆掉,烈士戰鬥的痕跡漸漸消失,烈士故事的細節早已模糊,但烈士不屈的戰鬥精神口口相傳,傳遍了澤科村的每個角落。
困厄之中走上革命之路
澤科村位於山腳下,綠樹掩映,菊花盛放。
沿著村裡的小路前行,村裡的會計鍾國勇邊走邊介紹了自己的身份——我是鍾雲太的侄女婿,鍾雲太是我老丈人的親兄弟,我稱他大伯。
走到一座房子前,鍾國勇停下來,開始了故事的講述,「我大伯鍾雲太1921年出生在這裡,三間小破屋,不到二十平方米。」
「我大伯兄弟三人,排行老大。他們家是貧農,只有一兩畝地,為了生存,他父親到處乞討。家裡實在太窮,鍾雲太只上了一年學,便挑起家庭的重擔,在附近村子打零工,為別人幹農活,種地、割草、放牛,補貼家用。」
1937年之後,膠東地區的革命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1941年2月,膠東行政聯合辦事處成立,成為領導膠東抗日根據地的政權機構。隨著抗日鬥爭和根據地建設的發展,中共黨組織不斷壯大,到1940年底,全膠東區的黨員就達到了3萬多人。
「聽老人說,當時我們村裡就有三四個共產黨員,我大伯開始怎麼接觸到他們,並走上革命的道路,我也不太清楚。作為貧農,他受過太多壓迫,內心一直有顆反抗的種子,遇到合適的環境便生根發芽,成長壯大起來。」
資料顯示,鍾雲太1941年8月加入膠東行署公安局,成為一名革命戰士。
革命烈士證明書。
突圍之中犧牲於馬石山上
「1941年之後,日本鬼子頻繁『掃蕩』膠東抗日根據地,1942年冬天圍困馬石山那次最為殘酷,我大伯就是在那次戰鬥中犧牲的。」走在村子裡,鍾國勇指著西南方向告訴筆者,「馬石山在30裡地之外。」
1942年11月21日,日軍對膠東抗日根據地進行拉網大「掃蕩」,妄圖消滅膠東黨政領導機關。但膠東黨政機關、醫院、兵工廠都巧妙地破「網」轉移出去了。膠東行署公安局的幾十名戰士奉命留守,配合主力部隊,保護被困在馬石山上的2000群眾。
「我大伯就是其中之一。」鍾國勇介紹說,「23日,敵人將馬石山團團圍住,山上的群眾手無寸鐵,他們很害怕。我大伯可不怕,這天晚上,他和戰友趁著天黑,先後3次掩護群眾突出包圍圈。第二天一大早,他們在馬石山主峰,與日本鬼子交火,雙方激戰到中午,後來終因寡不敵眾,被敵人擒獲。」
說到鍾雲太被抓的細節,鍾國勇滿臉通紅,青筋爆出,額頭的汗水順著臉頰不斷滴落,「日本鬼子殘忍啊!他們騎在我大伯身上,用瓦斯燈烤他的腿,一直烤啊,烤啊,整個腿都被烤焦了……但我大伯意志堅強,他強忍疼痛,愣是一聲都沒吭,不叫喊,不求饒,不屈服!」
「他昏迷了一天一夜後,清醒過來,掙扎著從山上滾下來,被山下的村民發現,通知了我爺爺。」鍾國勇說,鍾書山見到兒子鍾雲太時,他全身都烤焦了,黑乎乎的,但腦子清醒得很,不停地咒罵著日本鬼子,無奈當時醫療條件太差,在炕上躺了幾天,鍾雲太還是犧牲了。
為先烈獻花。
村莊裡傳遍烈士精神
鍾雲太死後,他的父親將他埋在家門口的涼水灣上。沿著山路向上走,不用五分鐘便到了。鍾雲太的墓非常簡單,沒有墓碑,只是一片隆起的小土丘。周圍是一片蘋果樹,成熟的蘋果自動掉下來,落了一地。
鍾國勇在墓前輕輕放下菊花,深深鞠了一躬,「七十二年了,大家沒有忘記你。」祭奠完鍾雲太,鍾國勇熱情地邀請筆者到他的家裡,因為他珍藏著鍾雲太的革命烈士紀念證書。證書顯示,1950年,鍾雲太被追認為革命烈士,1983年8月1日,山東省政府換此證書。
「最初,這張證書由鍾雲太的父親保管,他去世之後,證書傳給我的嶽父,前些年,頭腦漸漸糊塗的嶽父將證書交到我手裡。」鍾國勇覺得這個任務既神聖又艱巨,小心翼翼地將證書保存起來。
「1955年的清明節,我還是一年級的孩子,老師帶我們給鍾雲太掃墓。在他的墓前,我第一次聽說了烈士鍾雲太的故事。」鍾國勇回憶道,「沒想到我們後來還成了親家,他的家人以他為豪,經常講他的故事。每次聽到『面對敵人酷刑,他強忍疼痛,一聲不吭』的細節,我都會熱血沸騰。」
在澤科村,不止鍾國勇,村民們只要聽到「鍾雲太」的名字,都能滔滔不絕地講起他的故事,「鍾雲太好樣的!」「鍾雲太是我們村的大英雄!」「鍾雲太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採訪結束前,鍾國勇透露了內心的願望,「這些年,我一直想把大伯的墓遷到馬石山烈士陵園,讓更多的人知道他的事跡,讓他的精神代代流傳下去。」(威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