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世界大戰之中,英國這個曾經的世界霸主,角色有何變化?

2020-12-17 尋史錄

在維多利亞時代,英國這個老牌帝國控制著百倍於自身的領土。英國的殖民地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身影。小到南太平洋的島國,大西洋洲的澳洲,與美國相鄰的國土面積相當大的加拿大,全部隸屬於英國。

美國獨立之前也是英國人發現了新大陸,移民到那裡。可以說,全世界任何角落都有英國的影子,或者說在英國影子下存在。但在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下,這個曾經被呼喚為日不落的大英帝國也有日落夕陽的時候。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大英帝國的攻擊

1、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英國的侵蝕

如果說在維多利亞時期使英帝國達到了世界國家的頂點,那麼一戰的爆發則是大英帝國走向夕陽的導火索。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於英吉利海峽對岸的英國可謂是隔岸觀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勢。隨後,英國人對此也是普遍熱情有餘而認識不足,更沒有意識到它將影響到英國殖民體系的牢固性。

沒曾想到的是,德國迅速佔領的半片歐洲,英國意識到了戰爭的嚴重性,迅速開闢戰場與德軍作戰,為了英國主權的保障,英國不僅懇求美國的支持,還要依賴其帝國內各殖民地的支援。一戰期間,英國國家財政經濟全面實行軍事化制度。

由於運輸困難造成的原料缺乏,英國出口減少,國家工業慢慢的走向敗落,再也不能東山再起,失去了老牌帝國的稱號。

2、英國失去對殖民地的掌控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帝國殖民地的民族情感得到了觸發,帝國內部政權動蕩起來。因此,一方面英國越來越依賴美國等其他歐洲強國的支持,來維繫帝國國內的經濟體系,在殖民地那一頭殖民地開始尋求更多的自治權利並爭取主權的獨立以脫離英國的控制。

戰時,為了有效地獲得自治領和殖民地的支援,英國於1917年成立帝國戰時內閣,其成員是英國戰爭指導委員會委員、各部的代表及各自治領總理。這樣,自治領的地位顯著提高,為改變和調整帝國的內部關係奠定了基礎。

當英國宣布對德宣戰後,英國各殖民地隨著英國的進入也投入到對德的戰爭中。隨著戰爭的停滯不前,這些殖民地內部民族獨立意識加強。這些英屬殖民地像其他主權國家獨自決定自己的各項軍事部署和行動,不跟從英國,在巴黎和會上也要求有自己的位置。

在巴黎和會上一些決議問題上是以獨立主權的形式單獨進行籤字表決。比如國際聯盟成立後,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及印度成為其成員國。

1931年的帝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在法律層面上描述了帝國內部殖民地從屬之間的關係。通俗的說,英國失去了對殖民地的這種控制。這些殖民國家表現出更加決絕的民族獨立意識,反英鬥爭拉開大幕,英國的霸權地位受到了衝擊。

如果說印度在甘地領導下的絕食行為則是要求獨立的一個反抗行為,愛爾蘭的獨立徵兆了大英帝國解體的大幕。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英國的啟示

1、英屬殖民地對英國的態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英屬殖民地表明了它們對英國的忠誠,參戰則是在行動上明確了他們的主權國家地位。而德國對此偏差,它過高地估計了大英國協離心力量的作用,認為英屬自治領會保持中立,事實是只有愛爾蘭保持中立。

英國所有其他自治領在一周內都向德國宣戰,並把它們的資源用來為英國的軍事服務,如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加拿大義無反顧地參加了戰爭,給英國提供了大量的財政資金和服務人員。二戰期間英帝國內部的合作要比一戰時少得多。

在美國參戰之前,自治領希望詳細了解英國的戰略以及供需計劃,各自治領派其總理到倫敦與戰時內閣會晤,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兩國最積極主動。

二戰對人類來說是一次災難,而對於英屬亞洲殖民地來說,自治或獨立的契機是最主要的。英屬亞洲其他殖民地基本承擔了本國的戰場,盟軍只為他們提供給養和武器。戰爭教育了他們,使他們滋生了民族主義情感,開始意識到自治或獨立的必要。

2、英屬殖民地脫離英國的掌控

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的勝利加劇了英屬殖民地的獨立意識,結局是全面開始要求獨立,脫離英國的管控。二戰期間,英美出於自身利益,宣傳和教化英屬殖民地一起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對抗德國。這些殖民地人民奔赴戰場,思想意識逐漸提高,意識到了一個民族統治壓榨另一個民族的非法行為。

結果導致的是兩次世界大戰帶給英帝國的不是輝煌和中立,而是給自己培養了掘墓者。在世界大戰的非洲戰場上,黑人士兵與盟軍一同作戰,通過長期與白人其他種族接觸的過程中,他們開始認識到人類都是平等的,沒有膚色這種種族等級分化。戰爭讓這些人意識到這麼多年一直遭受英國的奴役,站起來反抗鬥爭是自然而然的一種意識,脫離英帝國的掌控是本能。

戰時英國對各殖民地的控制力已經慢慢的放手,殖民地的工業和農業得到了長足的進步。殖民地綜合國力得到了增強,更加劇了各殖民地的脫離英帝國的想法。德、意兩國加之支持的態度大肆為殖民地進行全球宣傳,更加促使英屬殖民地的決心和動作。

德國、義大利等西方國家極力拉攏英屬各殖民地,利用殖民地對英國殖民統治的不滿對其獨立要求表示物質上和國際地位上的某種支持,以瓦解英國國力,奪走英帝國的霸主地位。

英國的國力日漸衰落

1、兩次世界大戰消耗國力

英國在二戰中雖然始終維持著勝利者形象,但是由於二戰的嚴重消耗和一戰留下的疾患,損失慘重,國家經濟實力急劇下滑。

戰爭期間,英國的戰時軍費靠自己快要支撐不下去,軍費支出已經佔到英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三,其餘的完全靠英屬殖民地和美國的援助,依賴的狀態越來越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削弱了英國對其自治領和殖民地的反英鬥爭迅速做出軍事反應的能力,無奈中只好逐漸放鬆了對各殖民地的控制,逐漸失去了對他們的掌控。

此外,英國作為盟國"銀行家"的身份,以及英鎊作為世界貨幣的地位,都要求英國為其盟國的戰爭支出融資。戰爭爆發後不久,主要參戰對抗德國的5個國家中有3個國家需要外國借款。

這種貸款不僅無法獲得收益,反而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這是因為,戰爭期間英國對外國和其殖民地的借款,實際上是借入國家將這個或者其他國家商品和服務的需求轉化為債券,這些債券享有對借入國家因未來的生產力和服務而所得利潤的留置權。

不幸的是,英國在戰爭期間的對外借款大部分借給了在戰爭中很難恢復的國家,所以英國借出的這些貸款連本帶利一起損失了。

2、國際地位江河日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聯合國憲章》宗旨中明確規定,尊重世界各國人民的合法平等權和擁有自己國家民族決策權原則這一條。

大英帝國的殖民統治方式已經沒有了向心力,加劇了全球一體化時代落後的步伐。加之現在英國的國力大幅虧空,還要依靠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支持,對殖民地的獨立無可奈何,也因對戰爭中的盟友美、蘇等國欠債的太多,只能忍氣吞聲作罷。

歐戰結束後不久,英國工黨在大選中獲勝重新執政。工黨政府上臺後,通過對行政的改組以及名稱的改變,證明在英帝國國內所發生的一系列政治變革。雖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但英國這個昔日帝國的雄風已蕩然無存。

結語:

如果說一戰使歐洲中心地位僅存於表面的話,二戰則一勞永逸地使英國退出了在世界政治中的霸主地位。二戰的爆發則給了英帝國最沉重的一擊,英國失去了老牌帝國。

雅爾達體系確定了美、蘇兩極格局的基本框架,已經把英國這個日不落帝國拋開在外。如果不是英國首相邱吉爾的再三堅持,英國在遠東地區的殖民地也會失去。

大英帝國經過兩次大戰的衝擊再也不能找回昔日的霸主地位。它因戰爭而成為日不落大帝國,同樣也是因戰爭不得不退出老牌帝國這個舞臺,真可謂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參考文獻:

《大英帝國的瓦解》

《帝國斜陽》

《艾登回憶錄》

相關焦點

  • 保加利亞曾經與德國一樣是兩次世界大戰戰敗國
    這個國家就是保加利亞。保加利亞是一個非常可憐又可恨的國家。可憐的是它兩次世界大戰都站錯了邊,都是以戰敗國的身份被瓜分。可恨的是它自己又是一個侵略性極強的國家。早在巴爾幹各國脫離土耳其獨立的革命風潮中,保加利亞就開始積極的擴充領土範圍。此時,太過著急的保加利亞樹敵過多招致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希臘的圍攻,最終戰敗喪權辱國。
  • 諾亞方舟: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英美海軍醫院船
    期間,兩次席捲全球的世界大戰成為了海軍醫院船履職的重要舞臺,而真刀真槍的戰爭語境又讓各國海軍醫院船在建設、醫療服務乃至國際公約保護等方面向前跨出了重要一步。以下我們將溯流而上,重溫兩次世界大戰中英美海軍醫院船的表現。
  • 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都爆發在歐洲?白人為什麼異常好戰?
    我想熟悉世界歷史的人都知道,兩次世界大戰都爆發在歐洲。一次是因為歐洲列強爭奪中東主導權,另一次是因為東歐的意識形態衝突,但是主戰場都在歐洲。歐洲人明顯比其他人好戰,這一點應該是沒有疑義的。有的朋友說蒙古西徵和阿提拉,以此證明黃種人在古代打仗也很厲害。
  • 世界歷史上的世仇,英法戰爭、法德戰爭
    南唐國主李煜派使者向宋太祖求和,宋太祖不許,而且按劍大怒日:'不須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世界歷史上,雙雄可以並立嗎?迄今為止,沒有看到成功的案例!(藍色以英國為首的陣營擊敗了以法國為首的陣營)「七年戰爭」以英國為首的陣營擊敗了以法國為首的陣營,法國失敗,法國喪失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比如整個加拿大);擊敗法國,英國成為了世界上無可爭議的海洋霸主。
  • 「日不落」帝國是怎麼從世界霸主的寶座上被人拽下來的?
    一說起英國,首先就會想到幾個世紀前的輝煌形象,兩次工業革命的領頭者,科技實力位居世界前列;另外能夠迅速廣泛的拓展全球範圍內殖民地,當時巔峰時期大約佔領了那時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民;軍事實力位居世界首位,擁有各式先進的武器裝備。
  • 英國明明是二戰戰勝國,為什麼有學者認為,它是最大輸家?
    而作為戰勝國,美國無疑是最大的贏家,英國也是勝利的一方,為何有學者認為,它才是二戰中最大的輸家呢?多國交戰,我們理所應當的認為戰敗國就是最大的輸家,那英國明明贏了,他又是輸在哪裡呢?英國為二戰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敦刻爾克大撤退讓英軍保存了實力,這是德軍的一大戰略失誤,英軍把義大利打得很慘,使德軍不得不去幫助盟友擦屁股,分散自己的兵力。為此英國在戰後理所應當的成為聯合國的五常國家,這是對貢獻突出國家的肯定。
  • 英國和蘇聯有何仇怨,為何邱吉爾一直慫恿美國打蘇聯
    英國首相邱吉爾聯合巴頓等美軍高級將領,強烈要求對蘇聯採取強硬措施,英國人甚至制定了代號為「不可思議」閃電戰的對蘇作戰計劃。按照英國人制定的計劃,美英將於7月1日發動對蘇聯的戰爭。不過這項計劃遭到了美國總統杜魯門的拒絕,美國人拒絕發動對蘇聯的戰爭。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英國和蘇聯有何仇怨,為何邱吉爾要慫恿美國打蘇聯?
  • 吉尼斯認證世界最長壽男性去世 經歷兩次世界大戰
    據英國《衛報》報導,當地時間28日,來自英國漢普郡的「全球最長壽男性」鮑勃·威頓因癌症逝世,享年112歲。在來自日本的「世界最長壽男性」渡邊智哲去世後,威頓於2020年2月被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最長壽男性」。
  • 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德國發起,但丟棄40%領土,國土面積越來越小!
    「和平」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都是中國外交的代名詞,現如今的世界也是強烈號召「和平」。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仿佛都很「老實」,大規模的戰爭事件不再出現,曾經的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德國發起,可是他自己卻丟棄了40%的領土,導致國土面積越來越小,這是為何呢?
  • 美國是如何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霸主的,美國的做法,有什麼不同
    早在美國沒有崛起之前,英國曾經有一個綽號,叫做「日不落帝國」。它的意思就是,每天無論什麼時候,都會有太陽照耀在英國的領土上。有人說,美國超越英國,始於二戰之後。其實,早在1894年,美國的GDP就已經超越英國,一戰和二戰讓美國嘗到了稱霸世界的甜頭,開始從發展經濟為主的孤立主義,走上了掠奪世界的霸權主義。
  • 當年號稱世界第一的日不落帝國,是如何走向衰落的?都怪此國崛起
    然而,在大洋的另一邊,有一個國家,曾經稱霸世界300餘年,佔領3367萬平方公裡的領土,統治人數超過5億!這個國家,就是當年號稱世界第一的日不落大英帝國。說起英國,這個國家我們可能不太熟悉。不過大英帝國也算是從古至今,統治地球領土最多,時間最長的一個國家了。極盛時期的大英帝國,全球臣民超過5億人,佔當時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 唯一一個在七大洲都有領土的國家,曾經的世界霸主,目前影響很大
    我們知道世界上目前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一定的領土,領土也都有大有小。在所有的國家中,只有一個國家的領土比較特殊,這個國家在七大洲都有自己的領土。可以說是唯一一個在七大洲都有領土的國家,這個國家是曾經的世界霸主,也就是英國。
  • 該國領土橫跨7大洲,作為戰勝國卻輸得徹底,世界霸主地位被取代
    導讀:該國領土橫跨7大洲,作為戰勝國卻輸得徹底,世界霸主地位被取代眾所周知,二戰是人類目前為上規模最大的世界大戰,牽扯了世界上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全世界20多億人幾乎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無數的士兵和人民深受戰爭的摧殘,居無定所,山河破碎
  • 日不落帝國英國為什麼衰落?世界霸主出了昏招?還是制度原因?
    英國衰落的外部原因無外乎三點:兩次世界大戰,消耗國力;殖民地經濟難以為繼;還有過高的福利。兩次世界大戰消耗了國力。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都被捲入大傷元氣。由於戰亂,英國大量的高技術人才科學家,紛紛跑到美國。
  • 兩次世界大戰中,女園丁們是怎樣進入英國皇家園林工作的?
    邱園(Kew Gardens)是英國的皇家植物園林,是當今世界文化遺產和國際最著名的植物學研究機構之一,於1840年從私人的皇家園林逐漸轉變為英國國家植物園
  • 吉尼斯認證世界最長壽男性去世,經歷兩次世界大戰,見證25屆奧運會
    據英國《衛報》報導,當地時間28日,來自英國漢普郡的「全球最長壽男性」鮑勃·威頓因癌症逝世,享年112歲。據稱,威頓生前曾拒絕女王的生日賀卡,稱不想花納銳人的錢。視頻截圖報導稱,在來自日本的「世界最長壽男性」渡邊智哲去世後,威頓於2020年2月被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最長壽男性」。威頓生於1908年3月29日。他出生在英國東約克郡的赫爾,經歷過西班牙大流感、兩次世界大戰,見證了25屆夏季奧運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威頓剛剛6歲。
  •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和美國的差距有多大
    文/寂寞的紅酒英國和美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兩個主要參戰國。二戰中,兩國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過由於英國在二戰中表現非常拙劣,和美國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所以人們普遍認為英國和美國相差甚遠,根本沒法相比。
  • 世界上唯一一個在七大洲都有領土的國家,曾經是世界霸主
    說起世界地圖,我們知道有七大洲、四大洋。很多國家只是在七大洲上有一部分的領土。面積最大的俄羅斯也只不過在亞洲和歐洲有自己的領土。但有個國家比較例外,這個國家就是英國。英國是唯一一個在七大洲上都有領土的國家。我們看一下英國在七大洲上分別有哪些領土。
  • 英國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英國也曾是世界霸主,建立了一個號稱「日不落帝國」龐大霸權。但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逐漸隕落了。個人認為其中的原因有:第一,自然因素。眾所周知,英國本土是一個島國,國土面積狹小,沒有多大的戰略迴旋餘地;本土人口數量也少。
  • 除了瑞士,這個曾經的北歐霸主在一戰和二戰中也「完好無損」
    瑞士,這個歐洲富裕的內陸國,是世界上首個永久中立國家,堪稱國家中立制度的始祖。瑞士的地理位置特殊,北面是德國、西面是法國、南邊是義大利、東邊是奧地利,其實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在歐洲歷史上也是一個軍事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