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網絡用語的衝擊下,孩子們的思想發生了一些變化,時常蹦出的腦洞會讓家長老師都措手不及。
由於思想上的變化,孩子對於學習的態度也會因此改變。
寫作文往往能夠反映出孩子的心裡想法,但是有的作文或日記總會有常識性的錯誤,這也是為什麼家長老師哭笑不得的原因。
離譜日記:「2月30日,晴,今天沒出太陽」
最近一位老師曬出了她批改的日記,這篇日記的內容只有兩句話,「今天一天都沒出太陽,真不好,爸爸買了兩條金魚,養在水缸淹死一條,我很傷心。」。
乍一看沒什麼問題,但是日記上方的「2月30日,星期一 ,晴」著實讓老師無語。老師的評語也非常幽默,「長這麼大沒遇到過2月30號、晴天不出太陽、魚在水裡淹死」。
網友們紛紛表示這個孩子很有「前途」,連2月30日都創造出來了,但也體現出孩子的常識真的需要學習。
作文的「天差地別」
小學生的作文內容幼稚空洞,始終被人詬病,但現在小學生有非常多滿分作文的例子,文採不輸成年人。
100分作文:《熱死了》小學生的思想還處於質樸純真的階段,請不要用惡意去分析他們的用詞。就像100分的作文《熱死了》,孩子用後裔和威利斯凱利的例子,描述了天氣的炎熱,通篇用詼諧幽默的語言講述著「熱」。
最後結尾的「天氣炎熱,注意防暑,哪涼快,您哪兒呆著去」,看似不尊敬老師,其實是用詼諧的語氣表示對老師的關心。
0分作文:《我與書的故事》俗話說的好,「滿分作文常有,而0分作文不常有」,每一個0分作文的背後,都會有一個心思跳脫的孩子。
《我與書的故事》這篇作文,全篇六個字「此處省略600字」,老師的閱卷也很到位「此處省去60分」。看到這的網友都已經笑出聲了,這種孩子指定是個活寶,媽媽一天不打那是「渾身難受」。
其實作文一直是語文試卷中的分值大戶,許多的家長都想提高孩子的作文成績,也因此催生出大量的作文補習班。但客觀事實是,小學階段的孩子思想存在局限性,由於閱讀量的積累不到位,想寫出一篇合格的作文是不容易的。
下面我就來分享幾個能提高孩子寫作技巧的竅門。
4個方法提升孩子的寫作水平
一、表達真情實感
對於孩子來說,讓他們寫高質量高水準的散文是不現實的,所以要增加自己的真情實感,以及對事物的的感受,讓孩子的文章不顯得「空洞」,做到言之有物。
孩子寫作文最好駕馭的文體是記敘文,一件或多件小事串聯起來,其中增加孩子對事情的感悟與想法。用最真實的情感,讓文章具有代入感,引發讀者的興趣。
二、語言表達順暢
一篇文章的優劣在於其是否能夠閱讀連貫、語句通順。
在語言方面,孩子要先清楚詞語含義、詞語組合的順序、是否貼合語境、關聯詞的應用、邏輯合理等等。從這幾個要點入手,讓孩子多鍛鍊寫作的基礎,再讓孩子進入到用詞形容的鍛鍊階段。
最重要的一點:孩子寫作文一定要貫徹中心思想,不要跑題,這樣作文的可讀性就會大大提高。
三、切勿化繁為簡
我認識一位小學特級教師,他跟我聊過孩子的作文問題。多數的問題是孩子的作文篇幅不夠,有的孩子言之無物沒有自己的想法,也有的孩子喜歡用成語描述各種事情。
作文的文採體現在文章內的思想表達與結構合理上,一味的運用成語會適得其反。成語是一種總結性的描述,過多使用成語會讓作文失去情感上的細緻表達,也讓老師感受不到孩子的情緒。
缺乏情感的作文,不會有過多的細緻描述。
四、增加閱讀積累
我的特教朋友跟我說過:孩子寫的作文有太多雷同,原因是他們只在學校接觸書籍,平時的課外閱讀少,導致他們「腦子裡沒東西」。
作文的好壞取決於閱讀積累的多少,無論孩子的用詞形容多麼出色,通俗的結構套版只會讓作文整體失色。
所以要對孩子的閱讀加以重視,閱讀會讓孩子的眼界開拓,並保證孩子寫作的素材豐富。並且閱讀積累的同時也要注重書籍的質量,避免孩子犯「2月30日、魚在水裡淹死」這樣的錯誤。
所以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除了正常的閱讀書籍外,也要適當看一些作文教材。例如《課文裡的寫作密碼》,這套書共6冊,我家孩子在一年級的時候就開始看了,與小學一到六年級的教材是配套的。
作者曹海棠得過多次教學大賽獎項,並且自身還是時代小學語文老師、中學高級教師,有非常豐富的寫作技巧。
這本書從最基礎的作文結構和素材積累方面,給予孩子對作文最初的認識。
這套書用樹狀圖、時鐘圖、毛毛蟲圖等思維導圖,幫助孩子樹立作文內容,總結寫作的要點。作文的寫作並非是詞語的堆積,所以孩子要學會作文的基礎結構。
書中的每一篇課文梳理後,都伴隨一篇小練筆,幫助孩子儘快掌握課文要點技巧。我家孩子自從學習這套書後,作文的成績提升非常明顯,就連我的特教朋友都誇他有寫作天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