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消息 (湖北日報)(記者張真真、習少穎)成立4年多的東星航空有限公司破產,成為中國航空業首個破產的企業。26日,武漢中院裁定東星航空有限公司破產清算,一度沸沸揚揚的東星航空破產重整案塵埃落定。
2005年6月成立的東星航空有限公司,是繼奧凱、鷹聯、春秋航空之後,中國第4家投入運營的民營航空公司。
今年3月,東星航空經營陷入困境。在中國國航重組東星航空失敗後,由武漢市政府提出申請,東星航空停飛。
3月30日,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受理了東星航空債權人通用電氣商業航空服務有限公司等六家公司提出的申請東星航空有限公司破產清算一案。隨後,中航油、上海宇界等企業接連介入東星航空重組,但均被破產管理方和法院駁回。8月11日,東星集團與北京信中利提出重整計劃。武漢中院19日裁定不予受理。在東星集團上訴後,省高院裁定由武漢中院立案受理。
武漢中院認為,以信中利為代表的重整方未提供注入資金的來源,且缺少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部門及武漢市政府的支持和幫助,提交的重整方案不具有可行性,依法駁回其重整申請。
按法律規定,破產裁定不能上訴,這意味著東星航空公司進入破產清算程序。
2005年6月,拿到國家民航總局一紙批文後,東星航空有限公司注資八千萬元成立。東星航空成為繼奧凱、鷹聯、春秋航空之後,我國第4家投入運營的民營航空公司。
東星航空標榜以「航空+旅遊」的模式經營,並與美國通用、空中巴士籤訂租購飛機協議,先後從後者租賃9架空客飛機。
2006年5月14日,東星航空租賃的第一架空客A319飛機抵達武漢天河機場。5天後,東星航空首航。
一「起飛」,東星航空就因為其廉價「旅遊+機票」捆綁價格,遭到8大航空公司圍堵。
2006年12月3日,東星集團總裁蘭世立宣布,東星航空首航半年來,已累計承運旅客25.5萬人次,實現銷售收入1.35億元,盈利630萬元。
至今年初,東星航空執行包括香港、澳門在內的20多條幹線飛行航線,擁有武漢等多個基地。
迷霧
然而,如同東星集團一樣,東星航空不久便因一些事件而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去年3月,因拖欠工資,東星前高管馬格勝將東家告上省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省勞動仲裁委裁決東星支付馬格勝被拖欠的工資、獎金及經濟補償金等共計266.6萬元。雙方均不服裁決訴至法院。後經法院調解,雙方達成和解。
去年5月6日,東星航空兩名飛行員向法院狀告東家稱,他們在東星航空工作期間,東星未按勞動合同中的條款履行義務,需賠償經濟補償金、加班工資等900萬元。東星航空反訴稱,飛行員未按合同,提前違約辭職,應支付培訓費、違約金等900萬元。
此後,有關東星航空資金鍊緊張問題開始出現在媒體上。
重組
全球金融危機給航空業界帶來巨大衝擊,讓東星航空雪上加霜,資金鍊緊張問題日益凸顯,拖欠飛機租賃費、機場起降費、航油費、保險費數額巨大,僅欠武漢天河機場停機費就達6000萬元。
根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就東星航空的資產負債初步審計結果,截至2008年底,東星航空總資產6.2961億元,負債10.3279億元,資不抵債達4億餘元。
今年1月,國航與東星航空籤署了重組意向書。3月13日,因收購價無法達成一致,東星航空發表聲明,拒絕與國航合作。
3月15日,武漢市政府向民航提出申請,東星航空停飛。隨後,武漢中院受理被拖欠巨額飛機租賃費等費用的通用電氣商業航空服務有限公司等6家債權人,提出的破產清算申請。
4月8日,被欠油費的東星航空最大債權人中航油,提出重整申請未被受理。此後,多家公司擬重組東星航空,法院均未予受理。
8月17日,北京信中利投資公司宣布出資2億元至3億元重整東星航空,並向法院遞交方案。
落地
8月25日,武漢中院組織東星集團、信中利投資公司、東星航空公司破產管理人召開聽證會。
1個多小時的聽證會上,管理人成員單位湖北山河律師事務所主任張杰律師提出:東星航空嚴重資不抵債,失去重整價值;飛行人員多數已分流,航線、時刻作為禁止轉讓的資源也將依法被其他航空公司使用,東星航空已無飛行的基本條件。
26日,武漢市中院駁回重整申請,稱信中利投資公司「明顯缺乏對東星航空公司重整的資金能力,提交的重整方案不具有可行性」。裁定書認為,在重整方案中,雖然以信中利投資公司為代表的重整方表明首期將注入2億至3億元資金,對東星航空公司股權、債務進行重整,但「既未提供注入資金的來源、相關融資機關願意提供融資的證明,也未提供債權人同意將其債權轉為股權的證明,更沒有對其他債權人的債權利益進行保護的方案。」
記者昨日聯繫東星航空,對方以「不方便」為由拒絕採訪。但記者獲悉,東星航空又放出「四川航空公司準備入主」的消息,可見並未放棄最後希望。與此同時,被駁回重整申請的中航油代理律師尹正友昨日在京表示,將在徵得委託人書面同意的基礎之上,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請再審。
信中利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汪潮湧昨日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則稱,有關信中利的資產問題是「技術錯誤」。註冊資本5000萬元的北京信中利投資公司,只是信中利集團旗下一家可管理50億元資產的投資管理公司,而且實際上重整東星航空的還有信中利旗下另兩家公司,即信中利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北京信中達創業投資公司,註冊資金總額超過3.5億元。
另外他指出,法院裁定提出的其他問題,如債權人轉股、上級批覆,是進入重整階段才會考慮的問題。「不過這些都不重要了。許多民營企航空業都只有不到1億元的註冊資金,東星航空破產管理人提出9.2億的重整投資,超出了信中利的預期,已經沒有投資價值。」
(記者 張真真 習少穎)
令人惋惜的凋零
回想東星航空4年前成立時風光無限,作為中部首家民營航空公司,無論省、武漢市政府都力捧起飛,不料現在卻因經營不善,走上破產之路。
8月23日,信中利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汪潮湧曾在漢表示,東星航空立足華中五省,區域範圍內有3億多人口、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和便捷的交通網絡,武漢今後將成為中國很重要的航空樞紐港。一旦破產清算,無形資產就會歸零,而它所擁有的航空牌照無疑是一筆稀缺資源。去年,民航局發布有關客運航空公司的「禁令」:2010年之前暫停受理新設立航空公司的申請,對已受理的申請嚴格審核,每年批准籌建的數量不超過三家。即便債務纏身的東星航空,其牌照也尤顯珍貴。據了解,當初國航試圖入主東星航空,也是看中該公司的牌照、已經培育幾年的市場、航線、時刻,及較為成熟的飛行員、空乘人員等資源。
重組失敗的遺憾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喬新生分析,作為民營企業的東星航空,一直在爭取重整,但在中航油、通用飛機租賃公司等債權人及有關方面的壓力下,重整計劃未獲認可,經營狀況急劇惡化,最終破產倒閉,「令人惋惜」。
破產清算一般被視為困難企業的最後選擇。一旦進入破產清算,破產企業的資產將依據法定程序清償,如此,債權人的利益往往只能部分挽回,而企業員工也將因破產清算而全部失崗。因此,破產清算往往被視為最後迫不得已的選擇。
2005年7月營運的全國首家民營航空公司鷹聯航空曾欠下數千萬元的燃油和機場費用,被民航管理部門暫停新航線,並被四川機場、雲南機場追債。此後鷹聯航空多方尋找新股東,並在今年3月引入四川航空集團公司注資2億元,置換鷹聯航空76%股份,後者也因此由民營變身為國有控股企業。
遺憾的是,今年3月的中國國航與東星航空的重組未能取得成功。面對資不抵債4億餘元的東星航空,中航油等數家國有、民營企業的重組意願也接連落空。最初積極牽線搭橋的政府最終放棄尋找新的投資人,轉而支持通用電氣商業航空服務有限公司等6家債權人的破產清算申請。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喬新生、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吳先明教授均對東星航空破產感到可惜。專家們認為,破產當然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如果重組成功,其效果無疑比一破了之更好。吳先明稱,決策失誤,擴張過快,沒有很好地平衡風險與收益,根在武漢的東星航空在中國航空業進入高增長時期時「倒下」,成為國內首家破產清算的民營航空企業,著實令人扼腕。
(記者 習少穎 張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