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第一個工業遺存文創園誕生了!這將成為榆林下一個「網紅」打卡點。
◎ 作者 l 宇文愷 編輯 l 拓跋睿
首個「工業+文化+旅遊」的工業遺產保護和再利用文化創意產業園即將開園——好幾天前,消息就在榆林朋友圈熱傳。
這座距離主城區15公裡的文創園,是什麼樣的場所,能成為榆林新的&34;?一切還要從一座煤礦說起。
中能文創園改造於中能煤礦舊址,後者在榆林幾乎人所共知。但後來,榆林把機場周邊的規劃調整為以生態、文化、娛樂、休閒為主要業態的空港新城,中能煤礦就整體搬遷了。
當時榆林就構想,搬遷後的中能煤礦本身距離主城區較近,可以作為榆林調整產業結構的引領示範項目,打造榆林第一個「工業+文化+旅遊」的工業遺產保護和再利用文化創意產業園。
但要建設、運作一個文創園,不是光有錢就能行。所涉的改造、創意、運營等不是一個倡議就能完成的。一直到了2018年底,榆林文旅加入。
榆林文旅是省直屬的國有大型文化企業陝文投集團控股的位於榆林的公司。榆林近幾年建成的由榆林高新區管委會投資的最重要的文化設施之一榆林大劇院,就是由其代建和運營管理。萬眾矚目的統萬城項目也是由榆林文旅開發建設。
大約經過500多天的創意策劃、規劃設計和持續改造。8月30日,榆林第一個「工業+文化+旅遊」的工業遺產保護和再利用文化創意產業園,終於開園了。
佔地135畝的中能文創園保留了廠區的建築風貌,但我們知道,作為一個文創園,只保持原有風貌遠遠不夠。中能文創園進行了無數充滿設計感的改造。
在現場我們看到,昔日的工廠舊址,在保留原貌的基礎上,設計成了前衛現代的藝術空間,在這裡將會舉辦榆林各類藝術文化活動。
曾經在煤炭採掘加工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廠礦設備,都經過再加工,幻化成為工業雕塑。
城郊的藝術空間最擔心人氣不足,但這個文創園在開業之前就引進了藝術寫生培養研究學習培訓班。他們遠離城囂,安靜地在此繪畫寫生。如果願意,還可以在商業街區開一家文創店——幾乎是一個藝術家的理想場所。
不少知名的藝術家,比如郭慶豐等人的工作室落在了這裡,中能文創園要打造藝術家村落。
商業氛圍當然必不可少,文創商業,孵化基地,甚至酒店配套都一應俱全。
8月30日開園當天,中能文創園還舉辦一個全國性的美術展,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段正渠教授主持,中外40多名藝術家的美術作品在此聯展。
一場榆林的工業文藝復興的盛宴之後,榆林人或將迎來新的&34;。
我們知道,榆林最重要的工業支撐就是煤炭。
其實不光在陝西,甚至放在全國,榆林也是一座重要的能源城市。榆林有大大小小這麼多煤礦,產煤總量已經排到最前面,煤炭對榆林來講是最重要的基礎存在之一,甚至是這座城市崛起最關鍵的保證。但是我們都有體驗,無數礦井在挖盡最後一塊煤之後就成為填埋和遺忘的對象——我們基於煤炭的城市概念太少了。
井下工人的生活具體如何?煤礦巷道、採掘機的鑽頭是什麼樣的?煤炭的工業之美體現在什麼地方?幾乎每個榆林人都不了解,這似乎與這座由煤炭支撐起的城市不相匹配。
中能文創園則填補了榆林在工業遺存領域文創的空白。
我們都知道,榆林經濟體量全陝西排第二,人均GDP在全陝西排名第一。榆林一直有非常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比如統萬城,丹霞地貌,榆林老城,石峁遺址,高家堡古城,以及紅色旅遊和沙漠旅遊資源。
與榆林的旅遊資源稟賦相比,榆林文化旅遊產業開發一直很滯後,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此前榆林更多的心思,沒放在文旅領域。但最近幾年,榆林和下轄12個縣區都把文化旅遊作為支柱產業來抓,中能文創園的開園補足了文創領域重要的一塊拼圖。
其實在陝西老煤礦區,做工業遺存的改造是有先例的。
陝北作家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博得大名,改編的同名電視劇熱播,很多人就猜測,這個煤礦的原型在哪裡?其實路遙在他的創作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中提到,這個煤礦的原型並不在我們榆林,而是在銅川老礦區。到了小說裡,名字幻化成了「大牙灣煤礦」。
路遙英年早逝,銅川煤礦的煤也被挖盡,似乎成為一座僅僅留有幾束紀念的老礦遺存,供那些偶爾路過的礦工回憶、憑弔。
但很多年前開始,銅川當地政府和銅川礦務局就想,為什麼不改造成為一個紀念場館?剛好工業遺存再改造再利用的風潮正盛。銅川就以工業遺存為基礎,利用現代文化旅遊理念改造成了一個創意園。
讀《平凡的世界》,看路遙下過的礦井。
但榆林呢?榆林要把文化做強,文化設施先行非常重要。陝西一位文化領域的專家認為:「榆林想改變當地人文化理念,提升文化素養,審美,最先應該做的就是把設施建起來,先把設施建起來,老百姓才有實體的場所參與,才能進一步深入,所以設施非常重要。」
我們注意到,在此之前,榆林本土一些人也有此類想法,但文創的門檻其實很高,這也是榆林文旅這樣專業機構接手後,中能文創園迅速完善的原因之一。
榆林有龐大、豐富的工業遺存,中能文創園的建成、開園、運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領先作用。讓其他有資源的廠區、政府看到了榆林實現工業遺存文創的可能性。
我們回過頭來再說工業遺存的升級改造與嬗變。其實無論從審美角度,還是產業開發角度,工業遺存都能把這種歷史記憶和情懷構成起來。這種文化創意形式,在國內已經如火如荼,西安玩得則更出彩,比如大華1935。
大華1935原是「中國紗廠大王」石鳳翔1935年始建、蘇聯設計師設計的大華紡紗廠,它承襲了珍貴的近代工業文明。1996年收歸國有,改名為「國棉十一廠」,2008年宣布政策性破產。大華紡紗廠遺存的設備、廠房,帶有那個年代的獨特記憶,一定程度上是一座獨特的歷史博物館。
終於在2011年,這個紡紗梭子跳動了半個世紀的老廠,又以新的形式和內容重新出現在西安人視野——大華紡紗廠蛻變成西安工業遺存改造的產業園中最知名的「大華1935」。
大華1935並沒有網羅斑駁生鏽的歷史紡織設備於其中,而是讓它煥發了新的活力,成為一個真正的創意產業園。
除大華1935外,還有比鄰的西安老鋼廠。
1958年,陝西籌建西安老鋼廠;半個世紀後,轉型停產,到了2002年,陝鋼廠正式破產。它的命運會像其他破產的老廠子一樣嗎?沒有。老鋼廠的時代符號非常濃厚,而且中國人對上一代的這種集體活動、集體工作是有很濃烈的這個情感。
2012年,全建彪等人聯合西安建大,開始了「老鋼廠」的定位開發。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每年舉行西安最有影響文化藝術論壇的老鋼廠設計創意產業園。
大華1935和老鋼廠創意產業園是西安工業遺存改造的最好的兩個創意產業園。
這兩個園區把當地工業遺存和文化創意概念契合的極好,打造成了一個涵蓋文化創意的活動場所,一定程度上成為當地重要的文化符號之一。
榆林最近幾年提出要建設陝甘寧蒙晉最交界最有影響力的城市,這是一個很高的區域定位。最近陝西省委的全會文件中也提到,支持榆林建設區域中心城市。
無論區域最有影響力城市,還是區域中心城市,必須要做到的是影響和輻射周邊,除了經濟、商業、交通等佔據高點,文化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
其實區域文化的核心地位,才能讓榆林更具凝固力,更具有認同性,更具有號召力。榆林要做區域文化的領頭羊,第一步就是要把榆林大劇院、中能文創園等這樣的文化設施建起來。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榆林市委書記戴徵社在最近一次講話中說:「榆林的文化是榆林的靈魂,是建設最具影響力城市最好的一張名片,要守衛好這個精神標識和這個文化遺存。」
同時戴徵社還提到,發展文化樓宇經濟,培養文化創意設計等領域,引進一流的團隊,提高文化競爭力,打造榆林城市文化標識和對外傳播的符號,加大榆林文化形象傳播力度,全面提升文化影響力和傳播力。
8月30日中能文創園開園幾天前,榆林人的朋友圈就開始傳播開園打卡的消息。中能文化藝術節也在開園當天開幕,藝術展覽、藝術沙龍、藝術家工作室、中能煤炭展館、美術館、網紅打卡……都來了。新的網紅打卡地,來了。
來源: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