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為臺北一便利店內的烤地瓜、香腸、茶葉蛋及各類熱飲供應。中新社記者 畢永光 攝
品味臺北,感受最深的不是信義商圈的流光溢彩,而是無處不在的煙火氣。
隨便推開一家連鎖便利店的門,立刻會被濃烈的「生活氣息」包圍。這是一種關東煮、茶葉蛋、烤地瓜、烤香腸及咖啡、奶茶、巧克力熱飲等集體散發的香氣。便利店甚至提供早點、盒飯,臨街的玻璃牆前往往設有餐檯及座椅供客人休憩,也有雜誌等供選購,將「便利」二字發揮到了極致。
臺北街巷眾多,不少餐館藏身其中,既有裝修雅致的「小清新」風格,也有不修邊幅的大排檔。記者經常光顧的南京東路五段59巷一個裡弄口的排擋,店主李先生與太太在這裡經營了32年。排擋沒有正式招牌,只是將拿手的「美濃板條,現包水餃」寫成大字招攬食客。經常有街訪經過或就餐,大家聊聊家常,開開玩笑,隨意得很。坐在街邊來盤水餃,煮碗粉腸湯,旁邊車輛經過飄過淡淡的油煙味,滿滿的市井氣息。
資料圖為臺北夜市現烤胡椒餅吸引食客排隊購買。中新社記者 畢永光 攝
在臺北永康街的「呂桑食堂」,知名茶人曾至賢請記者品嘗了宜蘭小吃。宜蘭小吃種類很多,有三星卜肉、糕渣、肝花等,曾先生特別點了一道豬油飯。所謂「豬油飯」,就是在一碗白米飯中間淋上特別熬製的豬油和醬油膏,拌後食用,鮮香可口。曾先生介紹,如今臺北豬油飯已不多見,這是一種「兒時的味道」。「小時候在鄉下生活艱苦,兄弟姐妹又多,能吃上一碗媽媽做的豬油飯,已是難得的美味。」
臺北的夜市更是煙火氣十足。臺北有十幾個夜市,夜幕降臨之時,夜市人頭攢動。逛夜市是放鬆的,無需在意穿著打扮,也不必擔心「吃相難看」。夜市中,燃氣灶呼呼作響,牛肉塊在火焰噴槍下翻滾,熱湯蒸騰起陣陣霧氣和香氣……穿梭其間,減肥的意志常常變得不堪一擊。
饒河街夜市入口處的一家「福州世祖」胡椒餅排擋前總是排起長龍。老闆娘邊忙著做餅邊給記者介紹,胡椒餅是30多年前她的先生吳玉成跟來臺的福州親戚學的,將鹹光餅(一種用豬肉和蔥做餡料碳烤的麵餅,在臺又稱「福州餅」)改良,加入胡椒調味,做大了肉餡分量。因閩語方言「胡椒餅」與「福州餅」諧音,就有了「胡椒餅」的名稱。「福州世祖」在臺北有3家店,「人工難找,自己不做不行呀。」
資料圖為臺北松山慈佑宮夜拜信眾絡繹不絕。中新社記者 畢永光 攝
各類宮廟也是感受煙火氣的地方。臺灣民間信仰眾多,供奉的神明也多,香火旺盛。主祀的神明供奉在主位,主祀外圍視空間大小,都會為其他神明安排個位置,稱為「配祀」。比如松山慈佑宮,前殿供奉媽祖,兩廂及高達6層的後殿供奉佛祖及玉皇大帝、關帝等數十位神明。為便於信眾上香,後殿每層門口都設有指示牌詳細標註了神明的名稱、位置。據記者觀察,信眾通常會逐殿上香祭拜,不會刻意「冷落」哪位神明。
臺北的宮廟還有夜拜的習俗。晚上,行天宮、龍山寺、霞海城隍廟等知名宮廟遊客、上香者仍絡繹不絕。松山慈佑宮晚上開放到22時。慈佑宮秘書林麗華介紹,宮廟晚上開放與否跟位置有關,「慈佑宮緊鄰夜市,大家先逛夜市再來拜拜,或者先來拜拜再逛夜市都很方便。」4月底「媽祖誕」期間,慈佑宮還邀請了舞龍舞獅隊及戲班在殿前表演,熱鬧得很。
臺北的煙火氣還來自街頭成群結隊呼嘯而過的摩託車(臺灣稱「機車」)。摩託車既方便,又可以讓年輕人「飛揚青春」,加上臺灣經濟部門剛剛叫停了2035年禁售燃油摩託車的政策,臺北「機車」的煙火味或許又得以持續經年了。
「讓食材當主角」
經典懷舊的「客家菜豆滷黑豬肉」、深受「素」人喜愛的「素滷味便當」、講究配色與營養的「打拋豬肉飯」、兼具美味及顏值的「義式燉豬膝」……6日,多家臺北傳統市場攤商齊聚一堂,紛紛拿出看家本領參與「手作便當」比拼。
這是臺北最接地氣的美食評鑑欄目「天下第一攤」的活動之一,今年首次以「手作便當鑑賞」為主題。當日的比賽吸引10家來自臺北傳統市場的攤商參與。經過專業評審公開評選,來自士東市場的曉平家常小吃製作的「客家菜豆滷黑豬肉」獲得年度手作便當鑑賞評審大獎。
圖為參賽作品「招牌便當」。新華社記者李建華 攝
擔任評審長的美食評論家費奇表示,飲食有時靠的不是稀有食材或繁複的功夫,而是最真實的味道。「今天參賽的便當水準高,不管擺盤還是用料都很到位,酸甜苦辣鹹蘊含其中。」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不論是主打臺灣傳統風味還是創意風格,「回歸本質,讓食材當主角」成為所有參賽者的共同點。
曉平家常小吃攤主潘曉平說,這款便當採用當天現宰的溫體黑豬肉,與客家菜豆乾一同燉煮,融合恰到好處,瘦肉不「柴」一咬即化。
「菜豆乾都是我公公婆婆自己做的,用它滷黑豬肉可以吸附油脂,平衡油膩,配菜用的筍也是當季食材,讓食客吃得放心健康。」潘曉平妻子說。
在五星級飯店擔任主廚的評審李政上對小肚子蹄膀豬腳專賣店的豬腳便當情有獨鍾。「滷得非常入味,配菜辣炒蘿蔔非常下飯,讓人感受到料理者的巧思與用心。」
這家專賣店的店主陳揚旭在現場介紹,自家烹飪的原則是堅持完全的「古早味」,材料並不特殊,比如臺灣醬油、蔥、姜、蒜等,但每天都要用新鮮的豬肉炸豬油、煮高湯,「希望找到爸爸當年煮東西的味道」。
一名攤商店主在製作便當。新華社記者李建華 攝
在比賽現場,一款頗具創意的「來自火星的便當」吸引眼球。便當店老闆馬才淯介紹說,「牛排熟度均勻,自己基本沒有調味,只有鹽巴而已,可以帶出這個食材的原味。」另外,配菜採用有機蔬菜,配飯則加入芋頭、南瓜、洋蔥等八種配料,主打低溫低鹽低油,打造健康便當。
儘管用料考究,但這些便當的價格卻相當親民,大部分都在100元左右(新臺幣、下同),一份巧味豬腳招牌便當只需80元。
據主辦方介紹,今年「天下第一攤」的便當鑑賞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臺北傳統市場節4月13日現場的人氣票選,第二階段為此次專家評審的公開鑑賞,之後第三階段將以現地評審方式,了解各攤商攤位現場的服務與環境,決選出金獎。
永康街,低調的生活美學
街邊幽靜的小社區。(攝影:王平)
臺北朋友說,要體驗臺北的生活文化,非去永康街不可。這條只有幾百米長的小街,民居低矮帶著歲月痕跡,路面乾淨泛著雨後溼光,綠色植物見縫插針,精緻小店各具匠心,清爽,親切,一處處小細節透出時光沉澱的靜美。只有愛生活的文化,才能滋生出這樣的街道。
燈火溫暖。(攝影:王平)
這家上海點心店創立於1949年。(攝影:王平)
逛累了可以在街心公園坐會兒。(攝影:王平)
紅燈籠配綠植很溫馨。(攝影:王平)
街道安靜清幽、藝文美食匯聚,是臺北永康街給人的印象。
不同於臺北新興的商業街,永康街仍葆有濃鬱的文化氣息。
在這裡,陶瓷、文物字畫、傳統服飾,都能在小店裡找到;舊式米店、茶行、琴館,也有保留,可一瞥過去的文化生活。
街道一旁古樸的建築,最高不過六七層;另一旁的永康公園,小巧玲瓏。綠樹掩映下,老人與孩子漫步、玩耍,不時傳來清朗笑聲。
誘人的招牌。(攝影:王平)
街景。(攝影:王平)
曾經的永康街,日據時期因臨近機關重地,被劃歸為日本官員的宿舍區。
二戰結束後,殖民者離開,留下的舊房舍,成為附近機關與高校的宿舍。永康街與臨近的麗水街一帶,逐漸被眷村和其他地區移民的矮房取代。
國民黨退至臺灣時,來自大陸各省的移民帶來種類繁多的家鄉料理。由於聚集大量外省人,永康街慢慢成為美食匯聚地,江浙點心、廣東燒鴨、北方麵食等,不一而足。
安靜空間。(攝影:王平)
清朗明爽的街心公園。(攝影:王平)
兩家雅致的小店。(攝影:王平)
在永康街居住近50年的林茂男對中新社記者說,其父剛搬到永康街時,推著小車、挨家挨戶賣餛飩和陽春麵過生活。隨著鄰裡間口耳相傳,父親的陽春麵漸漸累積名氣,小車升級為店面,成為附近居民常光顧的地方。
在林茂男看來,永康街生活機能完善,經濟條件富足,居民文化水平也較高。「從過去到現在,這裡沒有『黃』、沒有『黑』,各地的文化傳統也得到較好保留。」
杜小月是著名臺南小吃。(攝影:王平)
「吃飯」就是吃飯。(攝影:王平)
路邊咖啡館。(攝影:王平)
大約30年前,隨著商業發展,永康街開始吸引更多商戶、住戶更新迭代。街道建築也開始改建,有不少從過去的低矮平房,加蓋成多層小公寓。但直到現在,除了鼎泰豐、高記等永康街「招牌」外,大多建築只在一層營商,其餘樓層仍為居住所用。
自那時開始改建的建築,既有融合中、日、歐等的仿古風格,也有不少後現代與私人的設計,但始終沒有建高樓大廈。
居民健身設施。(攝影:王平)
街景。(攝影:王平)
1994年,位於臺北市中心的大安森林公園正式開放後,與它臨近的永康公園曾計劃被「修路改造」,最終因居民反對,將公園和老樹保留下來,也為永康街留下多一點的綠意與清新。
臺灣作家徐國能曾有篇獲得臺北文學獎的作品,寫的就是永康街。他在文中提到,永康街的歷史,是臺北市的縮影,每歷經一次變局,永康街便更像「現在的樣子」。
而這「現在的樣子」,也隨著時代不斷更新。近20年,永康街的不少餐飲,已由過去基本的「填飽肚子」,變為要求精緻口感、精緻享受,城市的建設與交通的便利,又為街道引入更多商機和競爭。
加九層塔和蛋的手抓餅風味獨。(攝影:王平)
衣服店樓上是咖啡館。(攝影:王平)
外賣臺式年菜。(攝影:王平)
30年小店。(攝影:王平)
遊客增多,房租飛漲。永康街曾經的一些照相館、手工製品店等,由於負擔不了昂貴的租金,搬往附近街區;不少普通麵館、街邊小吃,被品牌連鎖的飲料、麵包店取代。
「如果遊客來到永康街,只是人手一杯奶茶,永康街的特色就不復存在了。」經營歐式咖啡店的老闆陳偉峰說。
是要更加商業化、大眾化,還是儘量保有原始風貌、文化,永康街已在其中搖擺。
繼承了父親陽春麵店的林茂男,既是永康街的居民,也曾是商戶。15年前,他就已將麵店租給某連鎖奶茶店。林茂男表示,希望未來的永康街,「商」與「住」能保持平衡,營造和諧環境。
儘管有商戶稱,近兩年陸客大幅減少,不少店家門可羅雀,甚至有的關門轉賣,但永康街仍是不少臺灣民眾和遊客的「必去之地」,知名店鋪外仍常有排隊「長龍」。
到這裡,他們仍想追求一份愜意、寧靜與享受,體驗想像中具文化氣息的低調、美好的慢節奏生活。
街道雖窄綠化不缺。(攝影:王平)
烏龍茶專賣。(攝影:王平)
看看有什麼好吃的。(攝影:王平)
芋頭大王。(攝影:王平)
大冬天也要吃冰。(攝影:王平)
臺南小吃。(攝影: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