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可口可樂中國、韓國及蒙古區CXO兼副總裁張建弢:世界因我不同,從我們做起
本報記者/李媛/北京報導
「今年3月底疫情對經濟挑戰最嚴重的時候,我們逆勢投資在貴州又建了一個新的工廠。這是因為我們有一個理念,叫作:在這裡,在乎這裡。」9月15日,在由中國經營報社和中經未來主辦的「全球視野 責任共享」2020中國企業社會責任高峰論壇上,可口可樂中國、韓國及蒙古區CXO兼副總裁張建弢說,「這不是一個哲學家告訴我們的,這是基層的一個業務經理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我們認為它反映了可口可樂人的心聲,從5年前開始,我們把這句話作為可口可樂中國的價值主張來進行溝通和交流。」
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這個主題我把它看作企業、社會和責任三個部分。首先是企業,我最多的體會是,每個企業都有每個企業的特點,每個企業都有完全不同的優勢,有各自完全不同的連接社會的方式;第二是社會,作為一個跨國企業,更多的是要落地,要結合實際和當地的需求;最後是責任,我們理解更多的是用心,所以我們用了『因我不同,從我們做起這樣』的思路去看企業社會責任。」
在不斷發展業務的同時,可口可樂中國秉持「在這裡、在乎這裡」的價值主張,充分發揮自身業務的優勢,在中國積極開展各項可持續發展項目。可口可樂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工作,助力於精準扶貧和綠色中國。
會場上,回顧起41年前重返中國大陸的情形,張建弢有些激動:「在中美雙方重新締結外交關係之前的前三天宣布和中糧集團,當時叫中糧進出口有限公司籤訂合約,在北京飯店跟外交官隔著三個房間決定一起合作,把可口可樂重新帶回中國市場。第一個工廠就建在北京。這個月月底將迎來中糧可口可樂20周年,我們將繼續深化合作,在這樣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時刻,我們覺得這是企業社會責任裡面非常獨特的一個亮點,也是我們這樣一個有標誌性的跨國企業應該做的一件事情。」
用本土化創新循環經濟模式
目前,可口可樂已經成為中國消費者家喻戶曉的品牌。「我們在國內擁有相當大的本地化的舉措,作為一個跨國企業,我們最大的挑戰,也是最大的機遇就是本土化。作為一個飲料公司,我們突然發現,我們也是一個物流公司,我們在全國有很多銷售點,這些銷售點可以在任何自然災害出現時,第一時間把乾淨安全的飲用水送到災民的手上。」
張建弢舉例說,2013年,我們在雅安地震賑災過程中發明這樣一個「淨水24小時」應急飲用水救援機制,希望我們在災情發生的時候,把災區臨近的任何地方的乾淨飲用水以最快的時間,當時希望24小時之內無條件、免費地送到災區,不需要事先申請,只要是需要的地方都可以去送,送過去回來找我們報銷。我們也被國家減災委稱作是自然流淌的一個「減災儲備庫」。
「今年2月底,我們充分調動跨國公司的資源,在美國找到了150萬隻口罩, 4萬多套防護服,包機送到了中國,當時我們整個企業非常沸騰,我們堅信捐助的口罩一定要用在社會上。」 張建弢說道。
用現代商業邏輯解析新時代扶貧
在長沙老城區白沙路上,有一間紅白相間標號KO/JD0001的嶄新便利店,招牌上可口可樂中國與京東的LOGO尤為醒目。
「這是可口可樂全國第一臺AI智能全自助冰箱。掃碼開門,直接從冰箱拿了東西就走,錢就入帳了,好方便。」老闆娘陳姐略顯得意地說,「店子升級成智慧便利店後,我這裡配備的都是高科技。」
「你看到的這個陳姐是從家裡比較貧困的媽媽,變成了家裡的頂梁柱。」 張建弢指著圖片裡的小店店主說,「這是我們跟京東合作的在長沙的智慧店,從非常小的小店變成了AI智慧店,這就是我們520女性賦能計劃。2013年,可口可樂公司提出要在2020年在全球賦能500萬女性,中國的目標是賦能50萬女性,佔全球約10%的比例。」
2018年,可口可樂公司有了新夢想,結合公司在中國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步驟,提出「天下無廢」的可持續包裝願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向新產業學習,跟京東一起合作,用新產業的回收能力創造更多的塑料回收價值。」張建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