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鍾子期高山流水會知音,孔子聞韶樂而「三月不知肉味」,自古流傳下來的音樂佳話如雲。在古詩詞之中,同樣有眾多關於樂器和樂聲的描述,有些樂器甚至被固定為某種意象,承載著作者的種種情感。
今從一些膾炙人口的詩詞著手,淺窺十大傳統樂器在其中扮演的千般角色。
琵琶
琵琶是傳統的彈撥樂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代出現。琵琶有直項和曲項兩種,直項琵琶在中國出現得較早,曲項琵琶在南北朝時期才通過絲綢之路由波斯經今新疆傳入。
說起琵琶無人不知「猶抱琵琶半遮面」,而白居易能聞此神樂作出《琵琶行》也得益於唐代是琵琶發展的一個高峰時期,從製作構造到演奏技法都有了很大完善。在其他的詩作中,琵琶作為意象多與從軍、離別等因素有關,比如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王昌齡「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離別情」。
琵琶樂一方面可奏得蕭瑟哀傷,低眉信手之間,續續訴出心事悲情;另一方面,琵琶樂也可被表現得鏗鏘激烈,如同酣戰之時的赫赫戰歌。例如被稱作十大古曲之一的琵琶曲《十面埋伏》,氣勢磅礴,樂風凌厲,驚為天籟。
傳奇樂坊 - 陽春白雪 (琵琶)
03:27來自窺古舍
簫
簫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吹奏樂器,分為洞簫和琴簫,洞簫音色婉轉悠然,琴簫則典雅幽靜。在詩詞中,簫常有「鳳簫」「玉簫」等別稱,如辛棄疾的詞「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蘇軾詞「明朝酒醒知何處,腸斷雲間紫玉簫」。關於「鳳簫」之稱,相傳簫是由舜所造,形狀參差而像鳳翼,故得此名。「玉簫」出現的頻率相當高,或許是古人以玉比德,玉的高貴能與簫的古雅兩相和諧。
「簫」是中國古代詩詞裡的一個永恆意象,傳達出的可以是渾闊厚重之境,這時常以「簫鼓」的意象出現,反映聲勢浩大的活動和熱鬧的場面,比如「簫鼓追隨春社近」;更常見的是傳達一種纏綿悱惻,哀怨悽清的感情基調,像李白所作「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可想在無數夜裡,詩人詞人獨自憑欄,吹奏一曲悽美的簫樂,隨即將這份情感訴之筆端,讓即使千年之後的人們讀來,似乎還能從中聞得簫聲嫋嫋,如泣如訴。
瑟
瑟是我國最早的彈弦樂器之一,在先秦時便極為盛行,「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早在《詩經》中就有記載。李商隱曾詠嘆「錦瑟無端五十弦」,是因為最早的瑟有五十根弦,故也稱之為「五十弦」,而現今通常的瑟只有二十五根弦。對於這種樂器,現在似乎已知之甚少,主要是由於它在歷史上曾失傳近千年。
一方面,瑟是一種較為寬大笨重的樂器,適用的場合有限,逐漸被小型輕便的樂器所取代,除此之外,制瑟和調弦的技術以及獨立的瑟曲也未能較好地傳承下來,以至於瑟作為樂器的作用最終喪失,在各方面被古箏所替代,所以也有說法稱瑟是古箏的前身。
作為一種宮廷雅樂,瑟往往在古詩詞中代表著高雅的審美志趣和不屈的節操,當「琴瑟」作為一種意象出現時,常比喻夫妻間情深意篤,如「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琴
又稱瑤琴、古琴、七弦琴,相傳伏羲氏伐桐創瑤琴,起初為五弦,分別代表「金、木、水、火、土」,後來周文王又加上了代表「天、地」的兩弦,形成七弦琴。
古琴和古箏形制上頗為相似,但歷史上的地位是天壤之別,前者傳說為伏羲所造,被視為「陽春白雪」,而後者據傳造於戰國時期的民間,屬於「下裡巴人」。
琴作為一種高潔的意象一直以來受文人們鍾情,在「琴棋書畫」四大藝術修養中也被列於首位。它可以是友情的見證、愛情的媒介,李白以琴會友「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司馬相如以一首琴曲《鳳求凰》打動卓文君,抱得美人歸。
它也可以是理想的寄託,神聖的精神力量,王維隱居日常「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晉代「竹林七賢」之一嵇康,受司馬昭集團迫害,臨刑前彈奏一首《廣陵散》後從容就戮,後世以「廣陵散絕」象徵著他的慷慨赴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