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文化是經濟和技術進步的真正量度,即人的尺度文化是科學和技術發展的方向,即以人為本。文化積澱,存留於城市和建築中,融會在人們的生活中,對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觀念和行為起著無形的影響,是城市和建築之魂。」——吳良鏞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城市變為「失憶城市」,丟失了自己的文化內涵和場地原有記憶片斷,城市形象同質化和歷史文化片面化嚴重。在冶仙塔文化休閒公園項目設計過程中,意圖通過挖掘城市文化和分析基地現狀,以復原場地記憶為目標,打造兼具現代功能和場地記憶的城市森林公園,實現城市文脈的維護和延續。
城市文脈是城市文化賴以存在的根本,其包括自然條件、文化氛圍及社會人文等內容,涵蓋顯性和隱性兩方面內容。顯性形態包括人、建築、景觀及環境中的各種可見要素;隱性形態指那些對城市形成與發展有潛在深刻影響的因素,如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和習俗等。凱文林奇以路徑、地標、邊界、節點、區域五要素來闡釋城市文脈的識別性。
本案挑戰
探討城市快速發展中,如何通過城市公園景觀傳承地域文脈精華、吸納外部優秀景觀要素、保持地域經典個性,並將其應用到設計中?
地緣解讀
承千年禪脈,享滿蒙風情,塑鄉愁情懷,創休閒福地。
承千年禪脈——冶仙塔始建於遼代(1039),後明嘉靖殿宇毀於火,清乾隆四十三年,重修冶仙塔,光緒十五年,塔頂被雷擊去,後又重建,文革時期被炸毀。2001年,北京市密雲區政府在原址再次修塔。冶仙塔位於冶山上,原有一座普濟寺。冶仙塔高約8米,平面呈八角形,塔身分上、下兩層,每層各有一拱形券門,門洞朝南,周圍有磚雕假窗和磚雕花飾。塔基、塔身、塔頂全部為磚雕仿木結構。相傳高僧季小唐在塔內修煉之時,夜晚常有亮光自塔內映出,遠近皆可見,故稱之為「冶塔仙燈」。
享滿蒙風情——清代重修冶山遼塔時題的楹聯「高插雲漢文人筆,重領檀營武士冠。」檀營因此而得名。檀營在清代是京畿地區八旗駐防營,1953年設檀營鄉,1965年劃入穆蒙峪公社(今穆家峪鎮)。1987年撤鄉建鎮後從穆家峪鄉分離出來,設立檀營滿族蒙古族鄉,是北京市唯一的滿族蒙古族少數民族鄉。
具體設計細節及設計手法的運用
禪宗文化區(西區)
問名:景觀題名和景觀本身存在著一種特殊的關係,它們之間存在類似符號學所說的能指與所指的符號關係,即一個景觀題名能用來指稱某處景觀,它可以充當符號的外延。
本項目也因冶仙塔風景區作為「密雲八景」之一而問名。清康熙十二年縣誌所載,「密雲八景」即冶塔仙燈、聖水鳴琴、白檀晴光、青洞曉色、霞峰散彩、水沼呈祥、五峰凌空、回陽返照。
/ 西區主入口設計 /
地域性符號是城市公園中地域景觀的構成要素,提煉地域性的符號是展示城市公園景觀地域特徵的重要途徑,因此對地域符號的提取是地域景觀元素得以運用的的首要策略,其價值在於實現地域特徵的表達與傳承。
文化磚上雕刻的圖案取材於佛教中的蓮花。佛教有「花開見佛性」之說,這裡的花即指蓮花,也就是蓮的智慧和境界。人有了蓮的心境,就出現了佛性。佛教把蓮花看成聖潔之花,以蓮喻佛,象徵菩薩在生死煩惱中出生,而不為生死煩惱所幹擾。
/ 西區次入口設計 /
冶仙塔坐落於冶山主峰之上,入口廣場的景觀雕塑設計將冶山作為主題,運用藝術手法將冶山提煉概括為五座高低錯落的山峰,材料採用青石板。利用材料質感的對比展現冶仙塔景區大氣磅礴與優美溫婉並存的獨特氣質。
/ 文化節點設計 /
提煉:即棄憲求精的過程,一般常用於從完雜的事物中找出有概括性的東西。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的提煉主要有形式特徵的提煉和景觀意境的提煉,即通過對景觀元素的提煉,概括並賦予其新的精神,使景觀在特定語境中得到升華是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抽象的最高境界。
柳蔭塔影——利用該節點所處的絕佳觀塔位置,配合現狀林蔭柳樹,意在打造一處自然人文相結合的禪宗文化廣場。
基於佛教的生態思想,大乘佛教主張一切皆有佛性,不僅包括有情識的動物,也包括無情識的植物、無機物。「無情有性」,也就是說沒有感情意識的山川、草木、大地、瓦石等等皆具有佛性。
為遮擋節點附近圍牆,設計添加了分層立體景牆,搭配垂直綠化形成美化隔離。景牆的表達了「禪脈—綠脈—人脈」一脈相承的設計理念。
/ 禪意花園設計 /
/ 湖區設計 /
滿蒙風情區(東區)
/ 東區入口設計 /
異物:在一個有機的城市公園景觀中,異物不僅不會對地域文脈體造成破壞,相反它的存在還可能會激活場地文脈的發展活力。
/ 夢虎檀營節點設計 /
解構:解構非表象的裝飾,而是尋求整體架構的內在組成,解構重視的是結構,可理解為「結構的分解」,它強調的是多元化,體現的是空間內涵事件、運動、活動、機能。城市公園景觀中一般可對建築物、構築物、小品雕塑等硬質景觀進行解構,以實現地域文脈的表達。
相傳乾隆皇帝在密雲的行宮休息時夢到冶山有虎出沒,在上山勘查的途中果真遇到猛虎。於是便在檀州設下八旗營房鎮守,便是今天的檀營。廊架空間中的浮雕便取材於「乾隆夢虎設營房」的傳說。通過八幅藝術化浮雕展示乾隆皇帝設立檀營的始末。在設計條石坐凳時,結合了檀營軍機四方關印鑄銅浮雕,象徵檀營往西的崢嶸歲月。
/ 綠營校場節點設計 /
顯露:直接顯露場地要素也是園林景觀設計體現地域文脈的重要手法之一,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原汁原味地展現場地文脈。
綠營校場節點的鋪裝設計創意來源於清朝文武官員的補子,既補綴於品官補服前胸後背之上的一塊織物。補子是清官服飾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徵,它飾以禽獸紋樣來區分官員等級。
組合:城市公園景觀中常用組合的方式體現地域文脈,因為並非所有的景觀元素都能體現地域文脈,所以設計師有時就會通過組合的方式來體現地域文脈。
結語
本項目是基於地域文脈視角對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應用的一次嘗試。在地域特徵多樣的大地上,如何創作出具有地域文化特徵的景觀,而且能在特定的地域中將多元文化進行展示,同時能把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相結合後應用於景觀設計。這種探索正處於文化傳承與更新之間的深水區,通過本項目對場地要素,社會、文化、經濟、運作機制因素等影響加以討論與學習,追尋景觀動態演化的過程,並介入到景觀設計實踐中,綜合運用到冶仙塔文化休閒公園景觀方案的設計中,印證地域文脈的表達,以豐富景觀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