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面具的使用,首先想到的應該是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裡的「塗面」化妝。那是一種直接用「油色」或是「水色」直接在臉上化妝,在中國戲曲中主要分為「塗面」化妝和面具化妝兩種。面具又稱為「代面」、「臉子」、「假面」。是戲曲中專門為誇張的臉部形象而設計的假面具。有時有的戲劇還會藉助表演的方式,來表達宗教法事的內容和過程。在中國戲劇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安徽的端公戲和廣西的師公戲。它們統稱為法事戲。
說到「塗面化妝」的淵源,在中國歷史上有兩種說法,第一種傳聞塗面化妝源於戲曲中倡優女樂的脂粉妝和徘優滑稽的粉墨妝。還有一種說法來自原始社會中「雕題紋身」的塗飾傳統,逐字逐句的解釋,「題」就是指人的額頭,「雕題」就是指用特殊的工具在臉上雕青,「紋身」二字就是指在人的身上任意部位刺上花紋,紋身也有淵源,傳聞文身的真正目的是由於原始社會環境惡劣,野獸橫行,人與野獸的較量十分兇猛,到了漁獵時期,人們為了震懾漁獵的對象——蛟龍魚鱉奇蟲怪獸,就在身上刺上紋身起到威懾的作用。
面具在古代稱為魃或是倛,面具是跟隨古代儺祭產生的伴生物,儺祭是一種原始巫術的再現,它的本質還是源於鬼神崇拜。因為原始社會先民對世界認識局限,而產生了自然崇拜,對未知的事物懷有一種原始的敬畏和畏懼,另一方面他們對大自然還有一種依附和依戀的心理,祭祀和巫術的意義更多的還是處在希望得到神明的保佑,是一種利己主義的體現。儺戲至今在中國仍有保存,現在的儺戲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以舞蹈為主的小節目,在內容上主要表現為驅鬼降魔,求雨逐疫。還有一類是本戲,意思就是後人編寫的傳奇戲劇。儺戲在不同的地方還有不同的叫法,在湖南這叫做「儺堂戲」或是「儺願戲」。在貴州這叫「腦殼戲」或是「儺壇戲」。雲南稱為「關索戲」至今雲南博物館還保留著關索戲所用的面具和服飾。在廣西儺戲被稱作「面具戲」或是「師公戲」。比較出名的儺戲就屬安徽九華山貴池縣的貴池儺戲和湖南湖北等地的師道戲以及廣西的師公戲了。
在古代巫師常常被看做是神的化身,這種現象在原始時期宗教盛行的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巫師被當做神一樣受到人們的頂禮膜拜,而在這個過程中,冠和面具在巫師扮演神的化身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石器時期,浙江杭縣良渚村發展了良渚文化,在那個時期製作的有關原始宗教祭祀的禮器上,出現了一種名為「神徽」的圖案,從特點上來看,神徽具有「人面鳥身,臉作方形」的基本特徵,在神徽圖案上我們可以看到,在最上方很像鳥冠的地方,有像鳥兒長長的羽毛一樣的配飾,頂部呈尖錐型,在中間的臉的部分,有些怪異,因為這個臉的形狀並不肖似人臉的圓形,而是正正方方的方形。但五官的輪廓與人相同,只是誇張的突出了大眼,寬鼻,上下牙齒外露的特徵。看上去有些兇神惡煞的長相。身體部分小臂內曲,手指內向平直,兩隻腳是鳥爪的樣子。
關於神徽,有人說這是《山海經》中句芒的化身,因為在《山海經》《墨子》以及《隨巢子》中都有記載「東方句芒,鳥身人面」。由此可知,這便是良渚文化禮器上繪刻的神像。良渚文化的玉器上還出土了許多獸面紋,這些獸面紋一直到商代的青銅面具上依然有所體現。
商周時期還出現了饕餮紋樣的面具,在古代傳說中貪財為饕,貪食為餮,饕餮紋的特點就是大張著血盆大口,怒瞪雙目,口中露著獠牙鋸齒,額頭上有一對立耳或者大犄角,還有兩隻鋒利的爪子。最開始,這種紋樣並沒有名字,到了北宋時期,當時的人們根據《呂氏春秋》個《左傳》將這種商周時期神秘又莊嚴感十足的文字取名為饕餮紋。
這些面具文化的出現,標誌著我們先民在神話時代就已具備了對美的認知,藝術與文化產生之初就是相輔相成,互相作用的,面具文化不光是那一時代歷史的寫照,更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中璀璨的繁星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