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地紛紛採取了隔離封閉措施,春節黃金周也因此錯失。而如今,伴隨著國內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中秋恰逢國慶,無論是回家團圓還是享受「詩和遠方」,不少人都感慨:家國無恙,今年國慶中秋過出了春節的味道。
▲ 國慶假期,錦裡遊客絡繹不絕
當家與國「融」在一起時,這個超長黃金周在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了特殊意義。從速凍到重啟,成都消費市場復甦明顯,旅遊出行、餐飲購物、文化娛樂均呈現繁榮景象。被疫情抑制的消費需求集中釋放,市場人氣持續攀升,發展新動能澎湃湧動。人財兩旺的景象折射出中國經濟強大的韌性與活力,也彰顯了新經濟帶來的新動能。本期《成都經濟觀察》通過對4個維度的細緻剖析與採訪,看一看節日期間成都的生機與活力。
維度1
流動
「三流」湧動
客流物流資金流彰顯復甦活力
日均航班起降超1000架次,日均旅客吞吐量近16萬人次:雙流國際機場持續高位運行著。
有報導說,酒店預訂量飆升、八達嶺長城門票售罄……在這個「十一」黃金周,數以百萬計的人乘坐飛機出行,「顯示出中國對經濟復甦和疫情防控的信心」。
確實,這個黃金周就像一次「遲來的春節」,到處都流動著溫暖:盼了大半年,春節檔的電影終於上映了;正月裡沒聚上的親朋好友能吃頓團圓飯了;年初封閉的景區景點再次客流湧動,唱響「詩與遠方」了;朋友圈裡,人們又曬出火車站、汽車站人潮湧動、自駕遊堵成長龍的過年「標配」……
流動的中國再次呈現出一派繁忙的景象,成都也不例外。客流、物流、資金流等各種要素資源在此匯聚,為經濟發展增添動能。在2020年中秋、國慶8天大假期間,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共保障航班起降8391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127.9萬人次,同比分別增長3.4%和1.6%。其中,國內航班起降8225架次,同比增長16.6%,國內旅客吞吐量127.5萬人次,同比增長14.5%。
大假期間,雙流國際機場運行持續處於高位狀態,日均航班起降數量均在1000架次以上,日均旅客吞吐量也接近16萬人次,其中10月1日的16.4萬人次、7日的16.5萬人次以及8日的1056架次,接連創造了自新冠疫情以來單日旅客吞吐量、航班起降架次的新高。
▲ 大假期間,雙流國際機場運行持續處於高位狀態
人的聚集是城市活力的源泉。攜程發布的《中秋國慶假期旅遊大數據報告》顯示,成都在出行和熱門目的地的熱度排名上都排到了國內第四位。驢媽媽旅遊網數據顯示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成都歡樂谷與北京雁棲湖、佛山南海影視城、武漢動物園等躋身全國熱門景區top10。
10月6日,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出入境中歐(中亞)班列累計突破1萬列——物流則從另一個側面折射出了流動中國的熱度。
10月5日,經成都海關快速驗放,一列滿載筆記本電腦、家庭娛樂遊戲機、棉製針織女童套頭衫等貨物的列車從成都國際鐵路港駛出,預計將在13天後抵達終點站荷蘭蒂爾堡。今年中秋、國慶期間,中歐班列(成都)保持了日均4列的開行頻次。
今年以來從成都出發的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過1600列,同比增長57%,超過去年全年開行數量。一個以成都為主樞紐、西進歐洲、北上蒙俄、東聯日韓、南拓東協的成都國際班列線路網絡和全球陸海貨運配送體系已初步建立。
與湧動的客流、物流相呼應的是資金流折射的消費熱。中國國家級金融基礎設施網聯平臺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國慶中秋假期期間(10月1日-10月8日),網聯平臺共處理資金類跨機構網絡支付交易133.92億筆,金額7.2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10月1日交易規模最高,單日處理18.47億筆交易,金額超過9937.21億元。與去年國慶假期相比,網聯平臺日均交易筆數和日均交易金額同比漲幅分別為42%和47%。
維度2
消費
人氣火爆
餐飲休閒等服務消費快速升溫
中國銀聯數據顯示,黃金周第一天10月1日的銀聯網絡交易金額超過3300億元,同比增長15.5%。
這份數據還顯示,從1日到7日,銀聯網絡的7天交易金額達到2.16萬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6.3%。因而,也有不少網友笑稱國慶節為「遲到的春節」。今年的中秋和國慶合二為一的長假,是進入疫情防控常態化之後的第一個超級黃金周。歷經疫情,消費對於提振經濟的重要性愈發凸顯,節假日經濟作為衡量經濟恢復的尺度和推動內需重要的催化劑,正在讓城市經濟活絡起來。
眾所周知,「十一」黃金周是觀察中國消費的窗口,也是經濟潛力的重要指標。據商務部監測,10月1日至8日,全國零售和餐飲重點監測企業銷售額約1.6萬億元,日均銷售額比去年「十一」黃金周增長4.9%。後疫情時代的首個「黃金周」,人們擱置了大半年的旅遊計劃紛紛重啟,而從熱門路線上看,成都作為「老牌旅遊名城」魅力不減,更是「遊走」在長假期間各大旅遊目的地榜單的前十。
意料之中,這也將使成都作為「流量轉化」的受益者飽嘗消費帶來的甜頭。省商務廳市場監測報告中提到,中秋國慶「雙節」長假8天,全省消費品市場貨豐價穩、運行有序,餐飲消費、文旅消費集中釋放,人氣、商氣快速恢復,「假日經濟」繁榮活躍,經測算,今年國慶中秋期間(10月1日至8日),全省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0.8億元左右,日均社消零較去年同期日均增長2%左右,較今年8月份日均增長18%左右。
▲ 遊客在寬窄巷子品嘗成都小吃
我們可以從兩個小切口觀察在成都的消費火爆程度——餐飲與旅行。相關報告表明,黃金周期間,全國各地積極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促消費活動,消費需求加快釋放,市場人氣持續攀升,國內大循環活力強勁。其中服務消費的火熱不得不提,而餐飲、休閒等服務消費快速升溫,被疫情抑制的需求集中釋放。
「吃貨對一座城市的記憶,大概都是美食拼湊支撐,但成都這塊記憶拼圖未免也太豐富了些吧!」來自西安的張露笑著對記者說道。或許數據可以比較直觀地讓大家感受「國際美食之都」的實力,商務部網站數據顯示:四川、浙江、內蒙古、廈門重點監測餐飲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分別增長43.0%、23.4%、21.7%和18.3%,成都意料之中的以「大幅」增長讓大家再次承認這座城市的實力。不僅於此,10月6日,《阿里巴巴2020「十一」假期消費出行趨勢報告》發布,據高德數據顯示,10月1日到5日,全國十大夜遊城市中成都熱度也是位居第一。
除此之外,看電影已成為居民休閒度假的熱門選擇之一。10月9日,燈塔研究院和燈塔專業版聯合發布「2020國慶檔市場洞察」,報告表示,2020年中國年票房累計已突破122億元(合18億美元),距離全球最大票倉北美票房只有1億美元的差距。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為國慶檔大盤票房貢獻了1.3億元,僅次於北京、上海,位居全國城市票房第三。
事實上,「十一」黃金周消費的亮點,也是整個城市經濟的縮影——消費已成為經濟增長主引擎:服務消費增速快於商品消費、鄉村消費增速快於城鎮消費……仔細梳理看得出,經濟發展正在從以往過於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向更多依靠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轉變,而伴隨著城市不斷拓展的內需和消費市場,勢必將釋放巨大需求和消費動力。
維度3
創新
場景熱搜
新基建為新型消費保駕護航
成都太古裡的裸眼3D屏火上熱搜了。
這個國慶黃金周,在春熙路銀石廣場旁樓頂上,一艘巨大的飛碟從牆內「飛了」出來。路過該處的行人,不少都停下了腳步抬頭仰望,還有人趕緊掏出手機錄視頻。不少人感嘆道,「太真了。」大家關注的主角,正是樓頂佔據了約半面外牆的一塊裸眼3D屏。
走在春熙路步行街上,測溫巡邏機器人、掃地機器人來回穿梭,智能垃圾桶、無人售貨車、大型投影牆等智能化設備隨處可見。5G、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應用正在不斷改變市民遊客的消費體驗。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網絡購物、直播帶貨、網上訂餐、定製旅遊等新型消費也在黃金周期間不斷蓬勃壯大。
▲ 傍晚的春熙路春臺市錦遊人如織
太古裡的裸眼3D屏只是成都傳統商圈藉助新技術煥發新活力的縮影。傍晚的春熙路,華燈初上,燈光璀璨的春熙路春臺市錦遊人如織。潮玩店、格調美食店、精品手辦店……讓過往遊人流連忘返。格外有趣的是,街區裡每個小店的櫃檯上還設置了與「5G+」相關妙趣橫生的短語,比如「把時光裡的浪漫『G』給未來的自己」「用手創作5所不能的想像」……
作為5G商圈,無處不在的5G信號,隨時隨地顯示滿格。記者實測,現場5G下載速率輕鬆超過700Mbps。街區旁還特設了「5G視頻剪輯點」,現場工作人員和5G攝像頭全天候採集的街區精彩視頻,藉助超高帶寬的中國移動5G網絡,不間斷傳送至中國移動5G智慧視頻營銷管理雲平臺,通過精選後剪輯為精彩短視頻,向各大主流媒體平臺發放,讓全球消費者都能領略與眾不同的春熙商圈風貌。
10月2日,2020 IGS·成都(國際)數字娛樂博覽會現場參會人次達77441人,線上及現場銷售總金額達2500萬人民幣。這場規模最大的中西部動漫數娛展吸引的人流,並非只是衝著動漫IP,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新技術帶來的新體驗。展館內有全球首家超1000平方米的VR競技對戰平臺、中國航空運動協會的官方認證設備Saitek模擬飛行器、F1傳奇車手阿隆索和車隊同款G923賽車方向盤等。
新基建是新消費的基礎,新消費是新基建的市場。黃金周前國務院辦公廳公布的《關於以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新型消費加快發展的意見》提出了「加強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商貿流通基礎設施網絡」「大力推動智能化技術集成創新應用」等政策措施,為新型消費提供技術支持。
按照相關規劃,成都將在2022年建成高速泛在、融合綠色的基礎信息網,加快建設5G引領的雙千兆寬帶城市,建成5G基站6.5萬座,率先在全國實現規模化商用;建設存算一體的數據中心資源高地;完善工業網際網路體系,建成2個以上國家級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新增上雲企業1萬家;率先完成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任務,人工智慧技術、融合應用與產業發展全國領先。
維度4
文明
用餐新舉措
更多人選擇量力而「食」盡力「光碟」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今年的國慶假期,為減少餐飲浪費、倡導節約,定製旅遊團餐、線上美食節、「小份菜一人食」等新舉措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而近日,記者在走訪時發現,「雙節」餐飲業人氣旺盛,人們在追求味蕾上享受的同時,更追求健康飲食、文明用餐,從景區到步行街,從美食節到自家餐桌,更多人選擇量力而「食」、盡力「光碟」,「浪費可恥、節約為榮」正在成為新風尚。
早在8月14日,省商務廳便向全省餐飲協會、企業、各大網絡訂餐平臺和廣大消費者發出《制止餐飲浪費》的倡議書,大力倡導傳承勤儉節約美德、理性科學消費、創新消費模式。記者了解到,截至國慶節前,就已得到全省21個市州、50餘家餐飲協會,數萬家企業積極響應。
那麼,在餐飲市場火爆的情況下,提倡的公勺公筷使用及光碟行動在「雙節」期間又情況如何呢?在市區的一些餐飲店內記者看到,桌子上都擺放著公勺公筷,一些大型餐飲企業還專門採購了具有公勺公筷Logo的餐具,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醒市民使用。對於公勺公筷的使用不少就餐市民也表示他們基本都會自覺使用,這不僅是為了他人健康,也是為了自己的健康。
▲ 成都各大餐飲企業積極踐行文明用餐,使用公勺公筷
省商務廳市場監測報告顯示,全省176家重點餐飲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0.2%。
值得一提的是,節日期間,消費者更加注重公共場合的安全、個人文明行為和健康消費,成都在內的各個城市動員餐飲企業積極踐行文明用餐、光碟行動消費理念,推出分量少、樣式多、葷素搭配的壩壩宴,深受消費者歡迎。「我們家是提倡使用公筷,大家一起聚餐,吃得開心,吃得滿意,更重要的是要吃得健康。」對此,在市民劉先生看來,除了公勺公筷外,在光碟行動的落實上不少市民的意識也十分不錯,「如今老百姓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不在意那些所謂的面子,吃多少點多少,吃不完都會選擇打包帶走。」
城市的「文明」需要各方都參與其中。記者獲悉,節前成都餐飲同業公會發布了《成都市餐飲業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行為規範》(以下簡稱《行為規範》),其中明確餐飲服務單位應將「公筷公勺」全面納入服務標準,根據供餐方式、用餐人次、菜品數量等情況,主動提供公筷公勺,做到一菜一公筷,一湯一公勺,防止交叉汙染。
此外,記者注意到,在市民關注的「半份菜」「小份菜」上,《行為規範》也有明確規定:餐飲服務單位在套餐標準上註明建議消費人數,並根據客人要求創新提供「半份菜」「小份菜」。在餐桌服務中積極推廣再次加工和主動清盤等服務,在用餐結束後主動提供打包服務,並使用綠色環保包裝。在商務宴請和主題宴會中推廣自助餐和分餐制,引導消費者合理點餐、文明用餐。
隨著「光碟行動」的深入開展,文明節約、拒絕浪費的就餐意識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不少市民的基本行為習慣。在盒馬超市內,市民高女士在買食材,購買魚和蝦的時候,她特意讓商家挑選了一條個頭適中的魚,蝦也只買了兩斤左右。「家裡就我們一家三口,買太多也吃不完。」高女士告訴記者,家裡孩子正是上幼兒園的年紀,很多習慣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養成,在拒絕浪費上,父母就是最好的例子。事實上,市民的光碟意識不斷提高,飯店也積極履行責任。成都不少飯店還推出了小份菜,方便就餐人數少的市民,避免浪費。而且還做好了宣傳倡議,在點菜時就提醒市民不要點多,同時每一桌都提供免費打包盒和打包袋,最大程度上方便市民打包帶走,文明就餐成為了新潮流。
文章來源 | 成都日報
原標題:《四個維度 看成都2020年「雙節」黃金周》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