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雲和,是為了看梯田。
凌晨四點多就爬了起來,拉開房門,見遠處的天邊黑色的雲層上金光閃耀,便拿了外套急急忙忙趕往七星墩觀景臺。
七星墩成月牙型,在此處瞭望四周,有七座山包,布局酷似北鬥七星,被當地人合稱為七星趕月。
此時,觀景臺上的人還不多,氣溫很低,穿了外套還能感到陣陣寒意,可一見眼前的景致就忘了寒冷。
晨曦中,起伏的山巒呈黛色的剪影,勾勒出優美的曲線,將山的堅實與線條的柔媚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白色的雲海在山間翻騰,與天邊的流雲、金光遙相呼應,如同蓬萊仙境。雲海下,梯田朦朧一片,帶給人無限的遐想。
靜靜地等候日出,這是一件需要耐心的事情。天邊的金光越來越亮,仿佛即將躍出雲層,我屏氣凝神,緊緊地盯著,生怕錯過那一剎那。可是天邊的黑雲也不甘示弱,一層一層壓了過來,頃刻之間又把那團金光遮了大半。二者就像是在鬥法的魔法師,你來我往,互不相讓。讓我的心情也是忽上忽下,一會驚喜,一會嘆息。
天越來越亮,天邊的紅雲映照著梯田的水面泛著光芒,樹木的倒影在水面也清晰可見。只是那一輪紅日終究沒能躍出厚厚的雲層,想拍日出的願望也成了泡影。
觀景臺上的人陸陸續續都走了,我還在等候著,期待著奇蹟出現。又等了半個小時,就在我要離去的那一刻,一回頭,卻見耀眼的光芒刺破雲層照在山巒雲海上,一片金光閃閃,天空中的黑雲也已散去,露出了藍色的俊顏。如詩如畫的美景定住了我的腳步,也讓我看呆了。堅持、守候,終有收穫。
回到客棧,吃過早餐,便去看梯田。雲和梯田,一個聽上去富有韻律的名字。在中國古時,天籟之音般的樂曲,稱之為雲和。雲和梯田,最早開發於唐初,興於元、明,距今有1000多年歷史,總面積51平方公裡,海拔跨度為200米—1400多米,垂直高度1200多米,跨越高山、丘陵、谷地三個地質景觀帶,有700多層,具有體量大、震撼力強、四季景觀獨特等特點,是華東地區最大的梯田群,被譽為「 中國最美梯田之一」。
看過春來水滿田疇,如串串銀鏈掛山間的元陽梯田;也看過秋季稻穗沉甸,像座座金塔頂玉宇的紫鵲界梯田;此刻的雲和梯田,佳禾吐翠,似層層綠浪排蒼穹,別有一番風韻。
以往觀賞梯田都是在高高的觀景臺上,這一次,我們沿著山間蜿蜒的小道深入其間。
層層疊疊的梯田從山頂一直延伸到山腳,高低錯落,點線相諧,每一塊梯田都勾畫出優美的曲線。遠處山間雲霧繚繞,猶如輕紗;天空雲彩倒影水面,如夢如幻;燦爛陽光照耀梯田,水光粼粼。好一派清新的田園風光。
梯田裡,有農人在育秧。由閩北遷徙浙南的畲族山民,是雲和梯田最早的墾殖者。「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田地最為寶貴。聰明勤勞的先農們,靠著雙手,伐去山上的灌木與荊棘,挖去亂石揀盡雜礫,在大山上,經年累月日復一日,開墾出一小塊一小塊、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
層層梯田,承載了人類的生產與生活,凝結了先農的智慧和汗水,它就像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在大山深處閃耀著久遠的光芒。我在讚嘆著這造福後人奇蹟的同時,心中也對先農們充滿了敬意。
挑著秧的農人向我們走來,我連忙閃身在一旁讓路,一隻小狗跟在後面,怕狗的我有些忐忑,有些緊張,而小狗只是抬眼打量了一下我們這些異鄉人,沒有理睬,就跟著主人走了。
山路狹窄又不平,走得是小心翼翼,直聽同伴喊著腿發軟要打跪。我們空著手都走得這麼辛苦,而農人們卻要在這山道上年復一年地負重、勞作,又是多麼地不易。
駐足,凝望,湛藍的天空、潔白的雲彩、金色的陽光、翠綠的梯田交織出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令人心曠神怡。
我們在梯田旁拍著照。你來,或者不來,梯田都在這裡,寧靜幽遠;你走,或者不走,梯田都在那裡,亙古不變。你站在梯田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雲和看著你。
沿山路而行,聽流水潺潺,掬一捧,清涼澄澈;聞花香陣陣,拾一朵,沁人心脾。
這片遠離塵世喧囂的世界,靜謐安寧,我在梯田間、田埂上,聆聽著大自然淺吟低唱,訴說著梯田人家的尋常故事。
雲和梯田腳下有一個古村落,名叫坑根石寨,這是一個古老的寨子,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了。
坑根石寨位於白銀谷口,谷的深處有一古代銀礦遺址。浙南山區銀礦資源十分豐富,而雲和是重要的產銀區,明王朝曾在這裡招攬大批民工開礦煉銀。大量的白銀通過這條峽谷運送到雲和縣衙,於是,銀官們就給它取名「白銀谷」。
大批礦工的湧入,急需糧食的供給,並且煉銀工藝中又需要添加大量米糊作為粘合劑,當地生產的糧食供不應求,如果從山外運糧,會增加很多成本。於是,礦工們在開礦煉銀的同時,多了一項新任務——開墾梯田,礦工們也在此安居下來。無形中造就了被譽為「中國最美梯田」的雲和梯田和坑根石寨這個古村落。
沿著彎彎曲曲的石板小路走進寨中,原始古樸的氣息撲面而來。整個寨子的房子都是用泥土和石頭砌成,就地取材,形成石寨特色。黃泥壘砌牆體、青瓦覆頂的民居顏色與人體膚色接近,契合我們祖先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同時也與大地的顏色相一致,帶著泥土的氣息,仿佛從地裡生長而出,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
一條小溪穿寨而過,不由就想起了王維的那句「清泉石上流」。迫不及待地跑過去,脫了鞋,在水中嬉戲起來。雙腳拍打著溪水,水花四濺,打溼了衣裳,我抑制不住的笑聲隨著水花一同迸發。過路的村民看我玩得開心,善意地提醒我石頭上很滑,別掉進了水裡。笑著謝過村民,一股暖意湧上心頭。
坐在深院老宅門前,溫暖的陽光灑在身上,那黃泥斑駁的舊牆、柴薪堆砌的院角、果實纍纍的菜園、鵝卵沉苔的石道,散發著山野的氣息,又飄著人間的煙火。一陣清風拂面而過,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裡。
順著起伏的石板路上上下下,走到了老泉井。老泉井又稱明泉,是開採銀礦時所建,泉水清澈,常年不竭。我用杯蓋掬水而飲,清涼如雪,甘之如飴。
不遠處,一座廊橋橫跨在溪水之上。當年,朝廷開採銀礦,派銀官修橋鋪路,造福鄉裡。村民為了感念朝廷恩德,稱此橋為銀官橋。不長的銀官橋,述說著白銀谷昔日的熱鬧繁華,也見證了坑根石寨的興與榮。
石牆下,靜靜聆聽,仿佛能聽到塵土細細的叮嚀,流水歡快地歌唱。此刻,就用心去觸摸那藏在山裡,流在水裡的鄉間淳樸。
寨子裡很安靜,除了我們再無遊人。偶爾能見一群雞鴨在悠閒地覓食,幾隻小狗在調皮地追鬧,農舍裡的村民繼續著自己的日子。現代文明似乎被無形的屏障所阻隔,隱世而居的時光是那般安逸、恬靜。眼前的畫面像大山一樣真實,恆常,就想起了陶淵明的那首《歸園田居》「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這大概是都市人嚮往的一種詩境吧。
或許,這裡就是記憶裡的桃花源,不如,停步,讓時間慢下來,和斑駁的老牆根一起坐看透過樹梢投射在泥土地上的光影轉換。
小小古村落,看盡時光荏苒,散發著幽幽古意,喜歡這裡的每一個畫面,都是活的歷史,活的記憶,讓我們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出發原點以及心靈的歸屬感。
從坑根石寨沿遊步道上行,便進入白銀谷。白銀谷在大約一億五千萬年前侏羅紀時期火山爆發後經第四紀冰川運動而形成,是江南典型的火山峽谷,谷內樹木繁茂,是一個天然的大氧吧。
山有水則靈,白銀谷最美的是山澗。從山巔奔流而下溪水形成許多的瀑布,一瀑接一瀑,一瀑疊一瀑,水急時隆隆作響,水緩時叮叮咚咚,在山間匯成了一曲美妙的交響樂,那是自然界的天籟之音。瀑布下的水潭,或大或小,或深或淺,潭潭清澈。看著魚兒在水中遊弋,我的心也隨著它們一起暢遊起來。
谷內份外安靜,鳥兒的鳴叫,泉水的流淌,都顯得清晰悅耳。逆流而上,山路兩旁,花花草草,鶯鶯蝶蝶,翠玉般的竹林,如通天的長廓,一眼望不到邊,身著紅衣的我在這片綠海中顯得生動而醒目。
這是一條幽秘的山路,千百年來淹沒於深山之中,鮮有人涉足,風景如畫讓人流連忘返。這一路我們遠離城市的喧囂,遠離汙染的環境,回歸自然,擁抱山林。一路青山綠水,一路歡聲笑語。
山路綿長,一路向上,已是熱汗淋漓。回望,雲海翻卷,山巒疊翠,溪水長流,花兒嬌豔,所有的疲憊剎那煙消雲散。
中午時分,回到七星墩,農家客棧用過中餐,開始返程。短短的三天麗水之行即將結束,心中是滿滿的美好回憶。麗水,看似一幅畫,聽像一首歌,值得你放鬆身心,慢慢去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