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香港演員江華低調地開通了微博,好像在宣告,他回來了。
在多數內地觀眾的印象中,他是《我和春天有個約會》裡吹著憂鬱薩克斯的沈家豪,《碧血劍》中愛憎分明的金蛇郎君,以及《九五至尊》中離奇穿越的雍正。
"皇帝"如今去賣保險了沉寂的近十年裡,一度傳出他罹患抑鬱症的消息。而他近日重回公眾視野的方式有些不同——他轉行賣保險了。
這不免讓人產生江華遲暮的揣測,甚至被理解為在演藝上窮途末路後的一種出逃。
7月16日,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電話那頭的江華對此付之一笑,「我一直都在籌拍電影,在找投資者,談劇本,天時地利人和,這事就會發生。而且我可以保證,我再拍戲,肯定比以前更精彩,不然我不會拍。」
他等於許下了一個承諾,預告「江郎」並未才盡。
回溯過往,他的許多人生際遇都同承諾有關。
2003年,他在臺灣學佛,差點出家。2006年的電視劇《紅拂女》便是讓他沒出成家的原因,他曾向「伯樂」楊登魁許下承諾,「老闆你放心好了,你今天讓我演獨孤城,如果不滿意,我一點錢也不會收你的。」
甚至他做保險的機緣,也與一個承諾有關。
江華有一個在深圳做保險的女性朋友,每年展業都是公司前五,連續十年如此。
江華問她是不是帶團隊一起在做保險,她反問道,一個人做得很好,為什麼還要團隊呢?
他目之所及,她好像只朝「錢」看。而在他看來,保險很有意思,生活中存在著太多變數,保險可以幫人,有錢的人需要,沒錢的人更需要。「我當時跟她說,你做得那麼好,如果出一個團隊的話可以提攜新人,回饋社會。」江華回憶說。
朋友沉默了三秒鐘,那你考慮下加入我的團隊?江華當即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
江華不輕言承諾,既然應允,就不能失約。
他很快加入了一家保險公司,經歷初期的培訓、複習、考試連軸轉。
培訓時,不斷有人提出與江華合影,而旁邊的人議論紛紛,「為什麼皇上會來這個地方?是不是拍戲呢?」
還未正式開始展業,已有影迷在江華家門口蹲守著,看到江華出現就迎上前說,「江哥,我想在你這裡買保險。」
這多少讓53歲的江華感到欣慰,甚至是受寵若驚。
彼時,他也曾遁入死胡同,「為什麼紅的那個不是我?」
現在,他有些宿命地以為:「人生很多路看似是自己選擇的,其實是它帶領你走的。」
談起老東家亞視的沒落,他認為是事物發展的必然,「我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它關門了以後也有別的老闆進去,又會再開門。」
這種集體性的沒落反而讓他更願意敞開心扉,坦然面對過去。但他依舊壯懷激烈,「你要把自己擺在最好的狀態裡,機會一來,你就可以出發了。」
【對話】
澎湃新聞:最近你轉行做保險了,打算一直做下去嗎?
江華:對。跑保險這個工作的好處是時間比較靈活,以後也可以與演戲兼顧。
當我踏進保險的門,我已經有心理準備應承我的人不一定會遵守諾言,但我的想法還是沒有變。如果有一天有人要進我的團隊跟我一起跑,我一定會跟他們說我的概念和想法。我一定會言傳身教這些想法。但他們能否做到?我控制不了。
澎湃新聞:你之前沉寂的近十年裡,有許多關於你的傳聞,那段時間你去做什麼了?
江華:2003年,我在臺灣學佛學禪,吃素。差點出家。
2006年我腰腿出現問題。當時有三年,特別難熬。我不習慣突然間什麼都不可以做,我內心將這些事情無限放大,覺得什麼都不再受自己控制。
媒體也特別誇張地說我憂鬱、抑鬱、精神病啊。我當時也不想去解釋什麼,我習慣什麼事情都自己解決。
澎湃新聞:走過最艱難的那段日子,讓你體悟最深的是什麼?
江華:信心、善心是最重要的。你有多少權力,多少金錢,一旦碰到某些問題全都沒用的。我們人最脆弱的時候就是感覺不到平安,自己的信心慢慢掉了,掉光就完蛋了。
澎湃新聞:剛出道時,你算是個信心滿滿的人嗎?
江華:不算。我也是誤打誤撞入行的,當時進了香港亞洲電視(「亞視」)的訓練班。想著去看看好了,考進去,就錄了嘛。練了半年,他們就找我當主角。
第三天就我跑去同主任說,我不幹了,我覺得不懂演戲。我覺得,懂才能演戲,才配演主角。
他就說,你不幹我們不會逼你的,但我們幹這行那麼久,不會看錯人的。聽完以後我就乖乖地去幹了。
澎湃新聞:最近,你的老東家亞視停牌了,媒體評論說最好的日子過去了。你怎麼看這份沒落?
江華:我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它關門了以後也有別的老闆進去,又會再開門。
很多事情都會這樣。時間到了,它要沒了就沒了。時候到了,它要強大起來也就自然強大起來。但強大後,你爬得很高,也可能會跌下來,就像拋物線的軌跡一樣。有些事情明白,但就是不願去相信,或者不甘心。
就像你覺得自己是個巨星,突然沒那麼多人追捧了,沒過去光彩了,那你的路就越走越窄了。其實這是必然的嘛。
澎湃新聞:過去在亞視、無線(TVB)、華娛的演藝經歷中,是否曾經感覺到失望和委屈?
江華:常有人問我忙什麼。我說,學做人。別人就會不解地問,你多大了?
我說,學做人無關乎你多大,這是一生的功夫。你明白了之後,不會大驚小怪,不會覺得懷才不遇或是憤怒,覺得世界欠你很多。
澎湃新聞:你是不是曾經這樣想,覺得自己懷才不遇?
江華:當然,人年少時或多或少這樣想,會覺得為什麼紅的不是我,賺錢的不是我。
澎湃新聞:你過去接受採訪說,在亞視的十年等於沒有拍過戲,當時為什麼這樣說?
江華:誰說的?我沒說過吧。如果真說過,只能說明我那時還不明白。我出道的時候,就是在亞視訓練班,回頭去看,亞視就像我的母校。它給了我很多磨練的機會。在香港,它確實不如TVB的知名度,亞視訓練班出了很多巨星。
比如黎明跟我是訓練班的同班同學,他當時都畢業不了。那他的姻緣可能就不在亞視。他後來就跑去唱歌,又跑去參加無線的新秀歌唱比賽,還拿了名次,之後出唱片、拍電視劇就紅起來了。
澎湃新聞:跟你同時期的藝人像吳啟華、羅嘉良先後來內地拍戲,他們解釋說因為好的編審來內地了。但作為觀眾而言,並沒有看到他們超越之前在香港的表現,成績乏善可陳。你怎麼看待香港藝人來內地拍戲?
江華:很多香港藝人去內地拍戲是因為比在香港賺錢,畢竟市場大,酬勞豐厚。這是無可厚非的。很多人都問我,你為什麼不跑去內地拍戲呢?我就會說,每個人要的東西不一樣,每個人也有權利選擇自己要什麼。
我不否認內地很好賺錢,但很多人被錢支配了自己,他不是錢的老闆,錢已經是他老闆,他不是在用錢,而是在被錢用。
我不會跟你說視錢財如糞土這種話,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我不喜歡那種就跑去內地五天,天天都在拍戲,即使賺了很多錢又怎麼樣?代價很高的,他可能買了間很大的房子,但是沒日沒夜在拍戲,根本沒有時間享受,連跟太太吵吵鬧鬧的時間都沒有,很多人拍戲拍到家庭都沒有了。
澎湃新聞:如果內地有好的劇本或導演,你會考慮來內地接拍嗎?
江華:當然會了,我追求好的團隊、劇本。有些內地的電影電視劇水準很高,還是要看緣分。
這個圈子有個現象,比如有十個人長期活躍在一線、二線,那些導演就會習慣用這些人,別人很難進入。因為這十個人已經有市場了,也有他們的價值了。如果突然用其他人,就要冒險了,而願意去冒險的人不多。
為什麼有些人願意去冒險呢?因為他還沒得到自己要的東西。
如果他已經擁有很多,就不願意去改變了,安全妥當為上,每個人都聽他的,因為人是懶惰的。
澎湃新聞:你最欣賞的藝人是誰?
江華:我欣賞周潤發,他不會跟誰的世界走,一直屬於蠻清醒的。他最出名的電視劇是《上海灘》(1980年)。他後來剛跑去拍電影的時候票房不佳,直到他拍《英雄本色》(1986年)、《秋天的童話》(1988年),情況才有所好轉。我每次去看他每一部電影,都會看到一點不同的地方,一個演員精彩的地方就是在這裡。說起來這個,我也覺得興奮。
每個演員最好看的時候就是他剛剛衝上去那會兒,過了這段可能又要費好大的氣力才能到另外一個階段。
澎湃新聞:是否後悔過自己所做的事情?
江華:沒有。後悔是沒有意義的。如果做錯了,就跟自己說,不要再錯。我相信,每一件事情的發生都有它的美意存在。
(《新娛樂》駐香港記者唐苓栩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