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物局在2002年、2012年和2013年共計發布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共計195件(組)。
這些文物被大眾稱為國寶,而實際上它們所代表和承載的內容比國寶更多,是一條我們回溯中國歷史的脈絡。
此篇圖文收集於朋友圈,在此對整理者的執著與付出表示敬意與感謝。
|第一批|
2002年1月18日,國家文物局印發《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規定64件(組)珍貴文物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
【禁出文物】(195-1)
通過這件器物我們可以回溯二三十年代中國仰韶文化考古的歷程,去回溯中國早期群星璀璨文化的發展歷程。作為195-I-1文物,這是它帶給我們的啟示!
1、陶缸是中國現有已知最早的成熟的繪畫作品;
2、陶缸是河南(中原)仰韶文化的代表;
3、陶缸是早期考古的代表作。1922年瑞典人安特生首先發現秦王寨,是中國最早發現的四處仰韶文化之一。以煤山文化為參考的周邊諸多早期遺址極有可能構成早期中國人首都圈和核心居住區;
4、器物上的石斧圖騰並不是典型的仰韶斧頭造型,更像是江漢平原的斧頭造型。這有可能是中原文化與江漢文化劇烈衝突的戰利品或進獻品。
【禁出文物】(195-2)
陶鷹鼎是遠古時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珍品。
【禁出文物】(195-3)
國之重器,獨一無二的后母戊鼎!其出土地已修建「殷墟王陵遺址」供人們參觀訪問。
【禁出文物】(195-4)
刻下商周的界碑,利簋。正是這件器物,將武王伐紂的時間定義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禁出文物】(195-5)
大盂鼎。海內三鼎,也稱海內三寶,為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
【禁出文物】(195-6)
虢季子盤不僅是書法很漂亮,是書法的過度,也是我們研究《詩經》的窗口。毛公鼎也是同期宣王時期的青銅器,可以放在一起做些研究。
【禁出文物】(195-7)
鳳冠是在195件禁止出境展覽文物中極少有的明代作品。倘若書寫中國通史,這件器物是明代各種生活藝術之最大集成,也因其主人孝端皇后生前無子而引發「國本」之爭,導致萬曆朝成為明朝歷史上由治轉亂的轉折期。
【禁出文物】(195-8)
商代象牙雕刻中最為名貴的精品,也是在博物館中最難見到的原物之一,嵌綠松石象牙杯。
【禁出文物】(195-9)
晉侯穌鍾,被盜流失境外追回和考古發掘出土配合的經典。其銘文記載了在西周晚期某王三十三年,晉侯蘇奉王命討伐山東的夙夷,折首執訊,大獲全勝,周王勞師,並兩次嘉獎賞賜晉侯的史實。
銘文除記載了這次重要的史書無載的戰爭之外,還為我們留下了兩項難得的記錄:
一是記錄了「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方死霸」五個記時詞語。在一件器上有這麼完整的時間記錄,前所未有,是我們探討西周曆法的重要材料。
二是全篇銘文用硬度超過青銅的利器刻出,且筆劃流暢規正,為我們研究西周晚期的冶金工藝提供了一個新的材料。
1992年,上海博物館從香港古玩肆中發現併購得晉侯穌鍾其中的14件,後山西晉侯墓考古發掘出土了此套編鐘的另外2枚。晉侯穌鐘不僅僅是追回文物的象徵,編鐘本身也見證了編鐘從商鐃向甬鐘的革命(PS:寶雞市南郊竹園溝西周魚伯各墓的3件編鐘被看作是目前年代最早的一組西周編鐘)。晉侯穌鍾對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歷史研究所具有的極為重要的學術意義:它糾正了以前所謂的厲王在位二十三年的謬傳,使厲王在位三十七年的記載得到了確證。銘文還證明史記有關西周晉世家排列的定位有問題:晉侯穌不在宣王而在厲王時。
【禁出文物】(195-10)
大克鼎,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海內三鼎之一。2004年2月28日,國家文物局、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曾舉辦大盂鼎和大克鼎的聯合展出,以紀念兩座大鼎曾經的主人,捐贈人潘達於100歲華誕。
【禁出文物】(195-11)
太保鼎,收藏在國內博物館的唯一一件「梁山七器」。
【禁出文物】(195-12)
想今日之漆器,形式多種,類型多樣,最早又是怎樣的機緣巧合讓我們的祖先使用了漆這種材料來裝飾生活呢?或許這件河姆渡朱漆碗可以給出答案。河姆渡出土朱漆碗外壁有一層朱紅色塗料(大部剝落)。經化學分析為生漆。朱漆碗堪稱中國最早的漆器,說明至少在六、七千年之前,我們的先民已將天然漆用於裝飾生活器具的表面。
【禁出文物】(195-13)
欣賞史前文物,就是在藝術與實用中來回切換,在自然與創造中尋找我們進步的每一個階段!河姆渡出土陶灶是當時發現最早的架釜炊煮專用設備,雖然很樸實無華,但炊具上的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有學者指出這件陶灶應該是用於船上。灶的火門上翹,可以防止船體搖晃時灶火掉落到船上。(PS:我國目前已知時代最早的陶灶2008年出土於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順山集遺址)
【禁出文物】(195-14)
玉器是良渚遺址出土遺物中最引人關注的內容,象徵神權的琮、象徵財富的璧、象徵軍權的鉞為代表的大型玉禮器開始成組出現並使用。所有的良渚玉琮上都刻有繁簡不一的神人獸面紋,顯示良渚文化已有了相對統一的崇拜母體。
【禁出文物】(195-15)
著名的水晶杯,「穿越」文物代表作。
【禁出文物】(195-16)
在中國古代金屬加工工藝中,鑄造具有突出地位。其中,泥範鑄造、金屬鑄造和熔模鑄造(失蠟法)被稱為三大鑄造技術。這件銅禁是迄今所知的最早失蠟法鑄件。
【禁出文物】(195-17)
春秋時期方壺標準器,蓮鶴方壺。
【禁出文物】(195-18)
這件國內難得的矩形銅鏡精品,關於其形制,其龍紋,都是值得研究的話題。
【禁出文物】(195-19)
鑄客大鼎可能是全國所有出土大鼎中體積最大的,也正因其碩大的體量讓它在上世紀初的文物販賣浪潮中倖免於難。
【禁出文物】(195-20)
朱然墓出土文物幾乎難以見到原件,所以也不知道圖片中的配圖是否正確。朱然墓木屐幾乎是我們目前可以見到的最古老漆木屐,而早在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已經有了木屐出現。唐代木屐傳至日本,明清之後木屐淡出中國人視野。
【禁出文物】(195-21)
朱然墓是迄今發掘的吳墓中等級最高的一座,墓中出土的大量漆器是存世唯一有斷代依據的三國時期繪畫史料。這件貴族生活圖漆盤為陪葬的盛食器。漆盤上黑、紅二色繪製貴族宴飲、出遊、娛樂、梳妝情景,是三國時期漆器彩畫的代表作品。
【禁出文物】(195-22)
司馬金龍墓出土彩繪人物故事漆屏是最難見到原件的禁出文物之一。這組文物是北朝文物中難得的精品,無論繪畫還是書法都是可以進入藝術史的標準參考。配圖為大同市博物館展出複製品。
【禁出文物】(195-23)
婁睿墓鞍馬出行圖壁畫,關於這組壁畫就不多介紹了,社交網絡中已經有大量對婁睿墓壁畫的討論,大家可以去搜索看看。
【禁出文物】(195-24)
山西猗氏縣(今臨猗縣)大雲寺遺物涅槃變相碑,碑形為螭首龜趺,碑身正面中央浮雕為佛祖涅磐之時眾弟子舉哀情景。上部分雕「納棺」、「臨終遺戒」、「荼毗」、「送葬」四圖;碑額部雕眾弟子將之護持須彌山;下部為難陀供養圖。背面雕為母說法、焚棺和雙足顯聖、天界起塔等圖。
【禁出文物】(195-25)
常陽太尊石像收藏於山西博物院純陽宮。這是十分少見的唐代道教造像之一,其雕鑿最早始於唐開元七年(717年),是研究唐代道教、雕塑及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禁出文物】(195-26)
在商代玉戈中,湖北省博的這件算是同類最優品。
【禁出文物】(195-27)
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曾侯乙編鐘,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代表了目前已知的公元前5世紀中國音樂文化的最高水平。且編鐘最大的一件都已是目前我國已出土編鐘中的最大者。編鐘上,刻有關於記事、標音、律名關係的錯金銘文,加上鍾架簴梁(橫梁)、編懸配件上的銘文、磬銘文、磬盒銘文,是先秦樂律的重要資料。2008年北京奧運會頒獎音樂「金聲玉振」就是由曾侯乙編鐘與新制玉磬聲音交融產生。
【禁出文物】(195-28)
曾侯乙墓外棺棺體框架以青銅打造,棺身以梓木製作,外壁漆繪各式紋飾,堪稱銅器、木器、漆器的合體精品,是我國迄今所見器形最大、體量最重,並與金工結合的一件特大型漆器。
【禁出文物】(195-29)
曾侯乙尊盤是春秋戰國時期最複雜、最精美的青銅器件,也是以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器件最優者。
【禁出文物】(195-30)
見過天星觀的小座屏,見過九連墩的小座屏,雖形制相近,但都不及望山這件小座屏。相距不遠的出土地,都誕生了這種令人驚嘆的物件,凝望其身,視線久久不忍離去。座屏各個部分均可拆卸,這些構件組成了動態的畫面,非常生動。
【禁出文物】(195-31)
紅山女神!
【禁出文物】(195-32)
禁出文物中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代表,從羅馬帝國輸入的進口玻璃產品孤例,鴨形玻璃注。遼寧博物館「古代遼寧」常設展品。
【禁出文物】(195-33)
我們不能用今日已知的中原文明去解讀未知的古蜀文明,文明的傳遞有循序漸進式的,也有斷崖式的,這是我見到這些三星堆文物所能想到的。青銅神樹最真實的意義,恐怕除了古蜀人自己,無人知曉。
【禁出文物】(195-34)
關於三星堆出土玉邊璋紋飾的解釋,除了官方文案中有關「山」的描述外,還有涉及古蜀人一夫多妻制婚姻生育狀態以及古蜀人生殖崇拜性文化意識等解讀。學術期刊上關於這件器物的文章更是不勝枚舉。去探索未知恐怕也是禁出文物想要傳遞的內容。
【禁出文物】(195-35)
搖錢樹主要出土於四川盆地,是漢代至三國時期具有明顯地域文化特徵的喪葬流行用品。綿陽市博物館收藏的東漢搖錢樹是目前國內現存搖錢樹中最高大、保存最完整、工藝最複雜的一株,被譽為「綿陽五絕」之一。
【禁出文物】(195-36)
由郭沫若先生命名的銅奔馬可能是中國博物館中最難見到原件的文物之一,與之相反,它也可能是大眾最熟悉的中國文物之一。1983年10月它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名氣越大,爭議越多,它為何「馬」,所踏何物,其墓主人的所屬朝代和姓名,至今都還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禁出文物】(195-37)
秦代寫實造型藝術的代表作,銅車馬。它們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形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銅鑄車馬,對研究中國古代車馬制度、雕刻藝術和冶煉技術等,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
【禁出文物】(195-38)
牆盤現藏於寶雞周原博物院。牆盤出土於完整的未經破壞的莊白一號西周青銅器窖藏,是研究西周銅器斷代的一件重要標準器。通過銘文記載的牆家族史記,也可進一步認識周原遺址的性質,理解它在西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禁出文物】(195-39)
淳化大鼎是西周時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也是商周時期除傳說中的后母戊鼎外,唯一經考古發掘出土於墓葬而非窖藏的大型青銅鼎。鼎的腹部一周鑄有三個耳鋬,鋬上裝飾獸面,為該形制孤例。全鼎無銘文,以出土地命名,是陝西歷史博物館改造後亮相國寶廳的第一位「嘉賓」。
【禁出文物】(195-40)
何尊於1963年6月出土,後從廢品收購站救回成為寶雞市博物館第一件青銅器藏品。1975年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先生為清除害鏽在其內底發現銘文並將其命名為「何尊」。銘文述及周初重要史事,與成周(洛陽)的興建有關,對研究古代歷史有重要作用。也因出現最早的「中國」一詞,將何尊載入史冊。
【禁出文物】(195-41)
西漢名將霍去病十七歲初徵戰場就單刀直入匈奴營帳,兩次河西之戰勇破匈奴大捷而歸,可惜年僅23歲因病早逝。漢武帝將其陪葬茂陵,諡封「景桓侯」。位於墓前及墓四周的石雕共有16件,它們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時代最早、保存最為完整的大型圓雕工藝品,也是漢代石雕藝術的傑出代表,在中國美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禁出文物】(195-42)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一座記述景教在唐代流傳情況的石碑,對研究我國古代的宗教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禁出文物】(195-43)
何為盛唐?也許就是金銀器之奢華,舞馬銜杯之宮廷盛況。唐王朝的盛景便縮影至這件銀壺,其皮囊造型也反映了唐中原民族與北方契丹民族的文化交流。
【禁出文物】(195-44)
獸首杯在唐以前常出現在胡人的宴飲場景中,這件塞金獸首瑪瑙杯的出土是唐朝貴族崇尚胡風,追求新奇為時尚的見證。其造型特徵來自西方,希臘人為其命名「來通」。關於其產地存在爭議,但不管產自何處,瑪瑙杯都是唐代社會中外交流的珍貴實物。
【禁出文物】(195-45)
被稱為天下第一名鐘的「景龍觀鍾」,因鑄於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也被稱為「景雲銅鐘」。鍾起初懸掛於唐景龍觀鐘樓,作報時用。明萬曆十年(1587年)遷至西安鐘樓。1953年景雲銅鐘為西安碑林收藏。鐘身正面292個字的駢體銘文,由唐睿宗李旦親自撰文並書寫,為存世唯一由皇帝撰文書寫、監工鑄造的青銅大鐘。
【禁出文物】(195-46)
大約是世界上最好的錫杖了,秒殺一切!
【禁出文物】(195-47)
寶雞扶風縣法門寺,寺內的明代樓閣式磚塔法門寺塔於1981年倒塌,1987年重修前發掘了唐代木塔塔基及地宮,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其中包含三枚影骨和一枚靈骨共四枚佛指舍利。盛裝其中一枚影骨的八重寶函,是迄今發現層數最多、製作最精美、等級最高的舍利寶函。
【禁出文物】(195-48)
法門寺地宮內發現的唯一一枚真身靈骨,也是世界上至今唯一的佛教聖物放置於鎏金伽陵頻迦鳥紋銀棺的棺蓋內,而這枚銀棺則盛放於銅浮屠內。浮屠即塔,最初即為供奉佛骨或葬貯僧尼屍骨之用,後來演變為佛教象徵性的重要標誌。
【禁出文物】(195-49)
這可能是中原王朝給予精絕古國的饋贈,雲山、星象、草木和鳥獸圖案貫穿「五星出東方利中國」佔辭用語,中國古代織錦技術與天文學渾然一體,是尼雅遺址出土最為珍貴的文物之一。
【禁出文物】(195-50)
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所代表的是一組中山國器物,無論從工藝還是造型,都反映了戰國時期不同地域共有的無與倫比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禁出文物】(195-51)
中山王鐵足鼎出土於中山王厝墓,作為九鼎之首鼎,大鼎少有的使用鐵足,且銘文字數為戰國銅器中最多,彌足珍貴!
【禁出文物】(195-52)
中山靖王墓(也被稱為滿城漢墓)出土劉勝和竇綰的金縷玉衣是中國考古工作中首次發現的完整玉衣,也是西漢王族金玉殮服中的最優者。
【禁出文物】(195-53)
長信宮燈被譽為「中華第一燈」,這件器物有可能當年從陽信夷侯劉揭家沒收,後歸劉勝祖母竇太后所居住的長信宮尚浴府使用。長信宮燈出土於中山靖王墓(也被稱為滿城漢墓)竇綰的墓室,故因此推測竇綰應為竇太后家人,宮燈由竇太后贈送。
【禁出文物】(195-54)
廣州西漢南越王墓銅框架漆屏風出土於墓主室槨外左側,漆木早已腐朽,只存銅構件和銅飾件。屏風可以依據考古復原,高1.8米,寬3米,兩側伸出1米長的翼屏。屏風正中還有兩扇屏門,可向後開啟。
【禁出文物】(195-55)
南越王墓的發掘顛覆了人們對嶺南的最初印象,其出土玉器在數量、質量和品種方面均為我國單一漢墓出土玉器之冠,而其中的佼佼者角形玉杯,則是我國唯一一件漢代杯形玉器,它由一整塊青白玉雕琢而成,是早期跨文化交流的經典器物。
【禁出文物】(195-56)
湖南省博收藏的兩幅戰國帛畫對研究我國古代喪葬制度的擅變、儀式,對研究楚國人的習俗和意識,對了解我國兩千多年前的藝術水平,都具有無可比擬的價值。不過和其他墓葬出土文物一樣,它們可能只是專司喪葬畫師的程式作品,並非當時最高水準藝術品。這件文物來自著名的子彈庫1號墓,世界上現存年代最早的帛書,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的子彈庫楚帛書,也出自這裡。1942年被盜挖,因種種原因,直到1973年,湖南省博物館才正式發掘子彈庫1號墓,在此墓墓主中棺蓋板下隔板之上發現了繒畫旌幡,即人物御龍帛畫。
【禁出文物】(195-57)
關於湖南省博收藏的兩幅戰國帛畫,依然充滿了許多待解之謎。比如昨日人物御龍帛畫下方的鯉魚,以及今日人物龍鳳帛畫下方的新月,都能引出許多討論。不管怎樣,它們都是我國發現時代最早,保存最為完整的人物肖像畫。
【禁出文物】(195-58)
馬王堆1號墓出土直裾素紗襌衣,由精繅的蠶絲織造,僅重49克,代表了西漢初期繅絲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
【禁出文物】(195-59)
馬王堆1號墓木棺槨共四棺一槨,棺槨用巨大的木板製成,置於墓底正中。槨室上下四周塞滿木炭和白膏泥,上面層層填土夯實,恆溫恆溼缺氧無菌的環境讓墓主人身體千年不腐。第二層黑地彩繪棺和第三層朱地彩繪棺外的彩繪極其精彩,仙人、神怪和海外仙山勝景,繪出古人對極樂世界的完整想像。
【禁出文物】(195-60)
就在馬王堆發掘現場的考古人員為彩繪內棺出土興奮不已之際,人們又在第四層內棺蓋上,發現了這幅T型帛畫。T型帛畫為葬儀中招魂用旌幡,帛畫所描繪的內容以天上、人間和地下闡述,反映墓主人渴望飛升上天的遺願。
【禁出文物】(195-61)
日天,又作日神、日天子。後世密教以日天為十二天之一,其形像為赤肉色,左右手各持蓮華,著天衣,乘五馬車,左右各有天后侍坐。出土此紅地雲珠日天錦的是一座吐番墓。除了紅地雲珠日天錦外,吐番墓內還出土了大量完好的絲織品,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禁出文物】(195-62)
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和本續》紙本是現存世界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展廳有單頁展出。
【禁出文物】(195-63)
儘管青花釉裡紅瓷倉屬於隨葬品,仍不失為珍貴的工藝品。這是第一件進入禁出文物名單的元青花,作為閣樓式瓷倉,且有明確紀年,迄今為孤例。
【禁出文物】(195-64)
這是國家文物局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最後一件。磚印模畫屬於南朝墓葬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建築形式,南京博物院收藏的這組以竹林七賢為主題的磚畫則是其中的代表作,也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一幅魏晉人物畫實物。
|第二批|
2012年6月26日,中國國家文物局網站上發布「關於發布《第二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其中37件(組)一級文物禁止出境展出。
【禁出文物】(195-65)
國家文物局第二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均為書畫作品,首件作品一定是張伯駒先生重金購得並捐獻國家的《平復帖》,「在昔欲阻《照夜白圖》出國而未能,此則終了宿願,亦吾生之一大事。」《平復帖》是現存年代最早並真實可信的西晉名家法帖,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禁出文物】(195-66)
《伯遠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珣行書書法作品,是現今學術界公認唯一傳世的東晉名家法書真跡。它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以「三希」聞名。正文後隔水上有明董其昌跋,其後有乾隆御繪《枯枝文石》圖。
【禁出文物】(195-67)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是書聖王羲之的代表作,歷朝臨本、摹本無數,而真跡的去向至今未知。唐代臨摹墨跡存世有虞世南、褚遂良的臨本和馮承素的摹本,一般認為馮承素摹本更為接近原作。因卷首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號小印,故稱「神龍本」。
【禁出文物】(195-68)
歐陽詢《夢奠帖》傳承有序,雖無款,但通常被認為此貼是歐陽詢晚年真跡。元書法家郭天錫在題跋中將此貼認定為「世之歐行第一書也」。趙孟頫在題跋中寫道「歐陽信本書,清勁秀健,古今一人」。
【禁出文物】(195-69)
趙孟頫早年小楷精絕,此卷皇家珍品,整體工整,筆法精嚴,是不可多得的小楷範本。
【禁出文物】(195-70)
懷素的《苦筍帖》是上海博物館展出次數相對較多的禁出文物。因書寫速度較快,章法頗具特色,在單字內部空間相互滲透,凸顯了作者高超的書法技藝。《苦筍帖》也是最早可考的與茶有關的佛門書法,苦筍與茶皆具「古雅淡泊的意趣」。
【禁出文物】(195-71)
《張好好詩》卷是杜牧該詩作名篇的稿本,也是稀見的唐代名人書法作品之一。該卷用唐代書法用紙麻紙書寫,製作精細。卷前有宋徽宗趙佶書籤「唐杜牧張好好詩」,並鈐有宋徽宗的諸璽印,保存有北宋內府的裝潢式樣。
【禁出文物】(195-72)
唐人《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卷,又名《萬歲通天帖》,是唐人勾摹王羲之一門七人書法的合集作品。摹本在流傳過程中兩次遭火劫,一次是明代無錫華夏(中甫)真賞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間乾清宮大火,火燒痕跡猶存。重裝後,次序錯亂,僅存王羲之等七人十通書翰。
【禁出文物】(195-73)
楊凝式以「瘋」而出名,這是他在亂世政治中的求生法則。而這幅《神仙起居法帖》,則將「瘋」盡情演繹,看似毫無章法,神形卻不亂,隨著署名落款一氣呵成,「淋漓快目」。介於唐宋之間的五代,將時代承接體現在藝術領域方方面面,這幅作品也就成了承唐啟宋之代表作。
【禁出文物】(195-74)
林逋與蘇軾難得的珠聯璧合作品,硬被乾隆生生插一腳……人稱「梅妻鶴子」的高冷先生林逋,常年隱居杭州西湖孤山,據說他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因此傳世作品極少。這幅《自書詩》中字裡行間的疏淡章法,似乎也是他個性的表現。
【禁出文物】(195-75)
在故宮的書畫展中,有觀者拿相機逐字拍攝蔡襄這幅《自書詩》卷,可見其書法之精妙!「宋四家」之一蔡襄,以楷書擅長,「展卷蔡襄書法,頓覺有一縷春風拂面,充滿妍麗溫雅氣息」。《自書詩》因屬個人詩稿,無意求工,故筆致飄逸流暢,充分展示了蔡襄中年清健圓潤的書風特色與純熟的功力。
【禁出文物】(195-76)
文彥博作品較少,而關於此《三帖卷》(或被稱為《三札卷》)的圖像和文字資料也是少之又少,就連其官方收藏單位故宮也未在官網列出這份收藏。此卷沒有具體年份,三幅字帖風格也不盡相同,可能並非作者一個時期所書。
【禁出文物】(195-77)
貴州省博唯一一件禁出文物。札卷為《信宿帖》與《旬日帖》聯裝,現在可辨識大約150字。其中《信宿帖》是韓琦給歐陽修參與《晝錦堂記》的感謝信。該貼書風雄健,結字嚴謹,學顏真卿而不雜他體,全篇結構十分了得。
【禁出文物】(195-78)
中國書法講究字如其人,對書法的評價往往直接聯繫到書法家的人物評價,因此作為政治家的王安石能留下的真跡並不多。在書法領域,王安石雖不能與宋四家齊名,但時代性決定了這些作品取法於唐又別於唐的藝術造詣。《楞嚴經旨要》不循法度,行間緊密少有空白,但並無繚亂之感,看似漫不經心,卻有閒適之韻,是王安石存世最佳作品。
【禁出文物】(195-79)
黃庭堅草書節奏變化強烈,歷來備受推崇。故宮博物院收藏《諸上座》卷無疑是黃庭堅眾多作品中的最優者。這是作者為友人李任道所錄寫的五代金陵僧人文益的《語錄》,全文系佛家禪語。即便只看官方掃描圖,作品中傳遞出來的情緒感也是躍然紙上。
【禁出文物】(195-80)
常常在想像,一個怎樣的宋朝才能誕生像蘇軾、黃庭堅、米芾這樣大家雲集的時代,只能羨慕他們生在了書畫最美好的時代。如果能親臨欣賞米芾的這篇《苕溪詩帖》,一定細細欣賞紙面之上的用筆、章法和結構,迷幻之境恐怕也不過如此。這裡也順帶提及一下,蘇軾最好的作品沒有在大陸,秉承同類最優原則,禁出文物裡並沒有列出蘇軾的作品。
【禁出文物】(195-81)
這是195件禁出文物中依序排列最後一件書法作品,也就是說北宋之後再無法帖入選。最近前往遼博觀展的人,無不為宋徽宗趙佶這幅《草書千字文卷》所折服,宋人講究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極致水平都展現在了這幅作品當中。時年四十歲的趙佶,也將其在藝術領域的終極沉澱,譜寫在了這一整張描金雲龍底紋白麻紙上。
【禁出文物】(195-82)
張伯駒先生傾盡所有購得的一幅畫作,便是展子虔《遊春圖》。這幅流傳有序的作品幾乎可以認定是當前僅有的唐前山水繪畫作品,是中國最珍貴古畫之一。人物不再是畫作的主體,而成為風景的一部分,透視的景深感也讓這幅畫脫離了早期平鋪的中國畫風格。
【禁出文物】(195-83)
以牛入畫是中國古代繪畫的傳統題材之一,體現了農業古國以農為本的主導思想。韓滉任職宰相期間,注重農業發展,此圖可能含有鼓勵農耕的意義。就畫作本身而言,《五牛圖》是罕有的無爭議唐畫,也是目前所見最早作於紙上的繪畫。
【禁出文物】(195-84)
一直以來都誤將遼博《簪花仕女圖》當做禁出畫作,但國家文物局官方收錄的其實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揮扇仕女圖》。兩幅畫作均傳周昉創作。1953年9月故宮博物院繪畫館開幕時展出了這幅作品,並與《珊瑚網》書中的記載進行對照,證明了這幅《揮扇仕女圖》就是書中所述《唐周昉仕女圖》。
【禁出文物】(195-85)
「竹林七賢」深入人心,經歷代演繹,他們已然成為了某種精神象徵。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高逸圖》用最早的人物畫來解讀這七位東晉王朝的貴族知識分子,竹林已無,七人也只剩四人,但那種貴而不驕不霸的氣質,就是對「賢」最好的解釋。就畫作本身來說,「高古」二字足矣。
【禁出文物】(195-86)
南唐王齊翰繪製的《勘書圖》,成畫約一千餘年,前後歷經十六家之手,為現存古代稀世繪畫精品之一。南唐後主李煜曾收藏此作(「建業文房之印」),宋蘇軾、蘇轍題跋,宋徽宗趙佶為畫作題記並命名,畫作或因「靖康之變」流至北方。畫中三疊屏風中繪青綠山水畫,與休閒的人物形象相得益彰。
【禁出文物】(195-87)
關於這幅周文矩《重屏會棋圖》卷,故宮官方網站給出了足夠多的文字信息。畫中人物、情景細節極其豐富,是研究五代皇室生活的重要例證。
【禁出文物】(195-88)
胡瓌《卓歇圖》卷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契丹圖像信息,存世的契丹繪畫流傳有序的並不多,因此這幅圖畫尤顯珍貴。《卓歇圖》用了大量篇幅來構建人物和馬匹的交錯穿插,畫卷最核心的內容則放在了最後,這種概括性的繪畫手法,像極了電影場景。
【禁出文物】(195-89)
曾經作為郵票發行的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卷,關於它的研究各大出版社有大量著作發行。作品如實地再現了南唐大臣韓熙載夜宴賓客的歷史情景,歷代著錄的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有數本,此卷據各方面考證,當屬南宋孝宗至寧宗朝(1163—1224年)摹本,其風格基本反映出原作面貌,且達到相當高水平,堪稱流傳有緒的古代繪畫珍品。
【禁出文物】(195-90)
「相敬如賓,舉案齊眉」,這幅五代畫家衛賢的傳世真跡是今天我們能見到的傳世捲軸畫中年代最早的以界筆「植柱構梁」的建築畫跡之一。原圖共六幅,畫有黔婁先生、楚狂接輿、老萊子、王仲孺、於陵子和梁伯鸞,但前五幅已佚失,僅剩下描繪梁鴻與孟光的這幅。
【禁出文物】(195-91)
董源善畫山水,開創了「平淡天真」的江南山水畫風格,為南宗山水畫的代表畫家。而以董源、巨然等人以江南山水,創造出中國山水畫的第一個經典時代。此卷《夏景山口待渡圖》是董源傳世繪畫中殊為精妙的一卷,卷首有明代董其昌題識。
【禁出文物】(195-92)
黃筌是五代時西蜀畫院的宮廷畫家,其畫作多為珍禽瑞鳥,以「寫生」見長,其畫風對宋代院體畫有極大影響,長時間內為畫院花鳥畫創作的標準。
【禁出文物】(195-93)
在故宮官網王詵《漁村小雪圖》卷的介紹頁面,關鍵詞給出了「破墨法」和「文人畫」。禁出繪畫作品從這一卷開啟大宋篇章,宋人對於繪畫作品在技術上的極致和內容上的隱喻都通過這幅作品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
【禁出文物】(195-94)
梁師閔《蘆汀密雪圖》卷實際上是一幅山水與花鳥相結合的小景畫,雖僅截取池邊一隅,仍有遼闊浩森之趣,是留白處理早期力作。此外,故宮博物院收藏《蘆汀密雪圖》的裝裱風格是人們研究古代「宣和裝」比較完整的標準器。
【禁出文物】(195-95)
《江山放牧圖》是北宋畫家祁序的傳世孤品,同時它也是典型的宋代風俗小品繪畫作品。「作品通過局部小景表現開闊清曠之象,在寧靜的風光中透出蓬勃生意,形成獨特的審美意趣。」
【禁出文物】(195-96)
1286匹馬和143個人,大唐帝國的強盛從紙上躍然而出,儘管韋偃的原作已不可得,我們仍然可以通過李公麟《摹韋偃牧放圖》卷再現盛景。其龐大的構圖,疏密聚散變化是欣賞這幅作品的看點。
【禁出文物】(195-97)
清明上河圖,全中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一幅繪畫作品,任何介紹文字都是多餘的……
【禁出文物】(195-98)
一場故宮大展和一次國寶推廣大會讓《千裡江山圖》家喻戶曉,傳世的作品總會有充滿討論的地方,這件禁出畫作也不例外。我們總會有更多新的發現,這也是禁出的意義所在。
【禁出文物】(195-99)
傳為馬和之的繪畫作品有若干,但多有爭議,《後赤壁賦圖》卷因其後有宋高宗的書跡,被書畫界公認為馬氏真跡。在高宗書法的背後,深藏政治意味,他以藝術的手段為蘇軾等舊黨平反,而馬和之所繪,恰恰傳遞了這半國之君以帝王身份對蘇軾《後赤壁賦》的感受。
【禁出文物】(195-100)
在文化季度繁榮的宋朝,其皇室成員也多工於繪畫,只是礙於徽宗因愛好喪權辱國,南宋貴族層面多數不在作品中提款。除了畫作本身高超技法外,《萬松金闕圖》可以視為宋代青綠山水從追求北方的雄渾之美向江南水鄉清雅之美轉變的一件典型作品,為其後元代文人山水畫的發展開創了新局面。
【禁出文物】(195-101)
第二批禁止出境文物以《步輦圖》結束,書畫類作品一共37幅,作為禁出的意義是光靠百餘字文字介紹絕對不夠傳達的。就像這幅《步輦圖》卷,人物、服飾、構圖、畫意內涵,都是仍在不斷研究的課題。
| 第三批 |
2013年8月19號國家文物局發布《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共有94件(組)一級文物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含青銅器、陶瓷、玉器、雜項等四類。
【禁出文物】(195-102)
國家博物館藏商代子龍鼎,是迄今發現最大的商代圓鼎,也是目前已知帶有「龍」字最早的青銅器。
【禁出文物】(195-103)
商時期湖南地區出土的青銅器大多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從造型上選用了中原地區較少使用的動物形象,紋飾方面也富有變化,反映了中原文化與南方部落之間的交融影響。這些特點在四羊方尊身上均有體現。就器物造型來說,方尊也是入選教科書的一件精美文物。
【禁出文物】(195-104)
兕觥究竟是何種器物,眾說紛紜,所以山西省博命名「龍形觥」似乎更為妥帖。這件器物與其他博物館收藏的商周兕觥形制不同,觥首作龍頭型,昂起露齒,背有長蓋,中部有鈕,器無鋬,下為圈足,器側飾龜紋和形似揚子鱷的鼉紋極為少見,是獨此一件的角形觥樣式孤品。
【禁出文物】(195-105)
商大禾方鼎是在大煉鋼鐵時期通過廢品收購站找到的著名青銅器之一,所幸被切割的十多塊在兩三年內分別找齊,並最終修補成為今天我們能看到的這件神奇器物。見到實物會感覺比想像中的方鼎要小很多,而關於鼎上人像的研究至今仍在繼續,作為形制孤品,方鼎當仁不讓的禁出!
【禁出文物】(195-106)
三星堆大立人像是同時期體量最大的青銅人物雕像,單這一點已經足夠禁出。立人像其背後以三星堆文化所代表的古蜀文明,留下這些器物來講述一種文明從誕生到吞併消逝的過程,這部分是古蜀文明留給後人最珍貴的禮物。
【禁出文物】(195-107)
西周天亡簋是西周銅器斷代的標準器,其銘文記錄周武王在伐紂滅商後舉行祭祀大典之事。此外,天亡簋銘文開創辭賦先河,是中國韻文的最早表現形式。
【禁出文物】(195-108)
首都博物館唯一禁出文物,是西周青銅禮器中較為少見的鬲。伯矩鬲全身以牛首為主要裝飾,不加地紋,主體紋飾皆為高浮雕,給人雄奇威武之感。以伯矩鬲為代表的一批帶有燕侯銘文的青銅器,確定了北京超過三千年的建城史,並且就是西周時期燕國的都城所在。
【禁出文物】(195-109)
在古青銅器中,有一種模擬鳥獸形狀的盛酒器,以「尊彝」二字共名,它們顯示了中國青銅時代,在鑄造業領域的精湛技藝和高超水平。第一代晉侯燮父墓中出土的鳥尊,是西周時期最流行鳥與象形象的完美結合,為尊形酒器之代表作。
【禁出文物】(195-110)
?簋是存世商周青銅簋中最大的一件,堪稱「簋王」。這是罕見的西周天子自做青銅器,其銘文也是周厲王為祭祀先王而親自創作的一篇祝詞。現存另外兩件由周厲王主導鑄造的祭祀禮器為五祀?鍾(陝歷博)和宗周鐘(臺故)。
【禁出文物】(195-111)
西周逨盤繪出了西周歷史的大致輪廓,其銘文實際提及十二位周王,印證了《史記》的相關記載,具有重大的學術意義。其出土地楊家村遺址前後數次大量青銅器的出土,對夏商周斷代有著深遠的影響。
【禁出文物】(195-112)
中國最有名的一把劍。如果有機會親臨湖北省博物館,就請近距離欣賞越王勾踐劍千年不朽之曠世其材,欣賞劍身的銘文和黑色菱形暗格花紋,欣賞劍格上的藍色玻璃和綠松石,欣賞劍首那難以復刻的同心圓紋。
【禁出文物】(195-113)
商鞅方升是上海博物館幾乎不展的一件秦青銅器,也是中國度量衡歷史的標準器。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頒發統一度量衡詔書,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今天在各個博物館常看到的秦尺、秦權、秦量,為中國古代度量衡制度奠定了基礎。
【禁出文物】(195-114)
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的珍貴之處不僅是在它的工藝上,它的圈足外延刻有」陳璋伐匽(燕)之獲「等29個字,印證了齊宣王趁著燕國內亂,差點滅了燕國的記載。銅壺出土時連同壺口金獸和內容物攤放在一起的照片,也是十分有趣。
【禁出文物】(195-115)
西漢詛盟場面貯貝器是雲南普寧石寨山出土一系列青銅貯貝器中人物形象最多者,其蓋上鑄造的活動場景氣勢磅礴,展現了古滇國殺祭詛盟場面。對於沒有文字記錄的西南古國來說,這些貯貝器就是他們記錄歷史最生動的載體。
【禁出文物】(195-116)
西漢彩繪人物車馬鏡,據了解從發現至今可能只展過一次,而且是以極低調的方式限時展出……
【禁出文物】(195-117)重慶三峽博物館《史記》展用了大量石寨山出土文物來講述滇地區域青銅時代獨特的文化風貌,它們以直觀寫實的方式描述著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圖景。貯貝器的盛衰與滇王的政治命運相聯繫,隨著漢文化的深入,滇王失去了統治滇國的權力,獨具特色的古滇國青銅器也隨即退出歷史舞臺。
【禁出文物】(195-118)「禁出文物」並不是「國寶」的概念可以通過人面魚紋彩陶盆精準體現。這件出土自半坡遺址的精美文物,不僅是教科書中關於仰韶文化的代表器物,也承載了仰韶文化關於器物造型和圖騰發展等歷史信息的構建標準。
【禁出文物】(195-119)國家博物館彩陶舞蹈紋盆是馬家窯文化的代表器物,關於這件器物上所繪製紋飾至今依然存在各種猜想。一致的是,人們認為這種原始的舞蹈是當時社會生活最真實的表達。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繩文展中,用來做時代對比的中國器物,正是一組出自馬家窯文化的彩陶製品。
【禁出文物】(195-120)裸體雙性浮雕彩陶壺是出土自樂都柳灣遺址的另一件馬家窯文化代表作品,也被稱為貼塑人紋雙系壺。因為有了塑像,這件陶器脫穎而出。持續不斷的是關於塑像內容和代表意義的猜測。
【禁出文物】(195-121)北首嶺遺址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也是早於半坡遺址的仰韶文化早期文化遺址。這裡有成熟的部落集合,有完整的墓葬形式,在出土陶器中有大量墨繪作品。網紋船型陶壺是其中最精彩的佼佼者。
【禁出文物】(195-122)
關於龍形象的形成和發展一直是值得研究的話題,陶寺遺址出土的這件蟠龍紋陶盤提供了一種研究的可能。這件原藏社科院考古所的重量級藏品現在收藏於山西博物院,在常設展中就能見到。
【禁出文物】(195-123)
史前文物有許多帶有人形的作品,甘肅省博的這件人形雙系瓶是其中的佼佼者,是仰韶文化人形器物的標準器。
【禁出文物】(195-124)
可能是目前山東省博收藏的唯一一件禁出文物了。因出土於大汶口遺址,這件器物代表了一系列大汶口文化彩陶器物,是其中最為精美的彩陶類器物。在其他一些大型器物上則出現了早期類似文字的刻畫線條。
【禁出文物】(195-125)
穀倉罐是漢晉時期浙江青瓷最具有代表性的器型之一,反映江南吳地歡慶豐收題材的吳「永安三年」款青釉堆塑穀倉罐是該地域該時代明器之最優品。除了極為生動的各式人物、動物和建築造型外,還有明確紀年的文字題記。
【禁出文物】(195-126)
虎子是漢晉南北朝時期墓葬中常見的隨葬物,在南方較為常見。關於虎子的功用一直是研究者們討論的話題,江蘇南京出土的這件吳「赤烏十四年」款青釉虎子上刻有帝王年號和作器者姓名似乎能為研究者提供更多的信息,這也是中國目前有紀年銘文古瓷器中最早的器物。
【禁出文物】(195-127)
吳青釉褐彩羽人紋雙系壺,這是中國以繪畫手法美化瓷器的最早器物,三國時期的佛像造型和原始宗教圖騰交織貫穿整個壺身,令人眼花繚亂,沉迷其間。
【禁出文物】(195-128)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青瓷燒造蓬勃發展時期,西晉青瓷神獸尊出土於有明確紀年的墓葬,其製作精良,集雕刻、堆塑、模印、刻劃和貼花等工藝於一體,代表了當時瓷器工藝最高水平,加之為同期同類器物中的孤品,尤為珍貴。神獸尊應屬於鎮墓祛邪的器物,出土時尊內附獸骨一堆,可能曾為祭祀所用。
【禁出文物】(195-129)
北朝時期,北方瓷窯體系的行程,突破了過去只有南方生產瓷器的局面。以河北封氏墓群和山西婁叡墓出土的陶瓷器為代表反映了北方原料的特性和工藝特點,為北方瓷器發展情況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就蓮花尊本身來說,結合南方出土的同類型器物和佛教造型意義,都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禁出文物】(195-130)
以白釉綠彩為代表的一批北齊陶瓷製品,是從傳統的釉陶發展到唐三彩,或者從北方早期釉陶到北方早期瓷器的過渡期產物。這些文物出土墓葬等級極高,隨葬數量有限,十分珍貴。河南博物院藏北齊白釉綠彩長頸瓶是其中最優品。
【禁出文物】(195-131)
可能白釉標誌著中國正式進入瓷器時代,在隋代墓葬中開始出現真正意義的白瓷。天津博物館收藏的隋白釉龍柄雙聯傳瓶從形制上與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李靜訓墓出土雙聯傳瓶完全相同,但瓶底多銘文,是研究隋代白瓷及雙腹並聯器型的珍貴資料。
【禁出文物】(195-132)
青釉鳳首龍柄壺是一件唐代北方青釉瓷器的代表器物,為傳世孤品。以鳳頭來裝飾陶瓷,在唐以前很少發現,隨著中西交往的發展,波斯文化的一些特徵出現在唐代工匠製作的器物中,青釉鳳首龍柄壺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價值。不過有學者從胎釉、紋飾和形制等判斷此壺誕生可能更早,為隋代作品。
【禁出文物】(195-133)
唐魯山窯黑釉藍斑腰鼓是禁出文物中少有的樂器造型類作品,是魯山窯難的的完整器物。在河南、山西和江蘇等省份均有發現魯山窯瓷器殘件,這些出土器物能幫助今人了解唐代陶瓷鼓的傳播、形狀、紋飾、置放部位和擊拍姿態等。
【禁出文物】(195-134)
唐時期的物質文化和對外交流都取得了極大的發展,從這件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唐代的娛樂生活,唐代的樂器,唐代的人物形象等等,毫無疑問的這件器物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禁出文物】(195-135)
唐長沙窯青釉褐藍彩雙系罐可能是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器物,唐長沙窯是唐朝對外輸出的重要瓷器商品,其外銷所依託的正是揚州這樣國際大港。也正因為如此,長沙窯瓷器的造型與裝飾風格並不限於唐代傳統審美,而是大量吸收來自西亞波斯一帶的文化藝術元素。
【禁出文物】(195-136)
唐越窯青釉褐彩雲紋五足爐,這件陶瓷作品出土於五代吳越國第一代國王錢鏐的母親水邱氏之墓,為明確紀年墓葬出土。唐風造型,紋飾,罕見的越窯釉下彩為器物看點。
【禁出文物】(195-137)
長沙窯是1956年才發現的唐代古窯址,是繼敦煌石窯發現後,又一研究唐文化的重要發現。唐長沙窯青釉褐彩貼花人物紋壺是此類型中的佼佼者,其紋飾圖案反映了唐時中外文化交流。
【禁出文物】(195-138)
唐三彩駱駝載樂俑是一件十分具有藝術表現力和浪漫主義色彩的稀世藝術珍品,它不僅代表了當時唐三彩製作的最高水平,而且反映了唐代的經濟文化、對外交流的發展水平。胡漢文化的融合是這件器物最重要的價值體現。
【禁出文物】(195-139)
關於五代耀州窯摩羯形水盂的使用功能仍有不少研究討論。值得注意的是,這件器物與同時期的汝窯、耀州窯、龍泉窯等青瓷迥然不同,它究竟屬於何窯系,還需進一步研究。其獨特造型,也似乎別具意義。
【禁出文物】(195-140)
蘇州博物館鎮館之寶蓮花式託盞是五代時期越窯的精品,也是存世秘色瓷中最完好的一件。其蓮花造型也與出土地蘇州虎丘雲巖寺塔息息相關,帶有豐富的佛教文化色彩。
【禁出文物】(195-141)
五代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耀州窯刻花青瓷與定窯的白瓷、磁州窯的白釉黑花瓷、鈞窯的窯變瓷等構成北方瓷器的獨特風格,提梁倒流壺是五代時期耀州窯制瓷工藝發展到最高水平的極致作品,其造型和倒流工藝都十分有趣!
【禁出文物】(195-142)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熟悉的歌謠將我們帶入宋朝這個中國瓷器製作的巔峰時期。以汝窯為首的「汝、官、哥、鈞、定」已然成為宋朝瓷器甚至中國頂級瓷器的代名詞。
【禁出文物】(195-143)
關於北宋官窯與汝窯的討論有很多,北宋汴京官窯具體窯址至今尚未發現,因為缺乏考古資料佐證,對於汴京官窯瓷器的分析幾乎全部基於來歷比較明晰的故宮藏品。宋代名窯之間的相互影響也導致了「汝官不分」的說法。
【禁出文物】(195-144)
關於鈞窯也有許多有趣的話題,比如在宋元時期文獻對鈞窯無明確記載,鈞窯的命名應該是與近現代記述者對瓷器所在隸屬地判斷有關。鈞窯的誕生可能也源自汝窯,並最終形成獨立品種,並持續至金元時期。北宋鈞窯月白釉出戟尊在造型和釉色方面都較為少見。
【禁出文物】(195-145)
北宋定窯的代表作品,白釉刻蓮花瓣紋龍首淨瓶是淨眾院塔基地宮出土一系列定窯瓷器中最精美的,也是所有定窯瓷器匯總尺寸最大的一件。因為是出土品,為定窯白瓷的分析斷代也提供了實物資料。
【禁出文物】(195-146)
關於吉林省博物院這件北宋官窯貫耳尊的資料少之又少,甚至連配圖是否正確都不太能確定。吉林省博老館址在長春市原偽滿洲國溥儀帝宮舊址,這件瓷器也僅在2016年4月吉林省博新館開展時短暫展出過。
【禁出文物】(195-147)
登封窯是我國古代中原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民間瓷窯之一,其中最突出的是曲河窯所產的珍珠地劃花類瓷器,故宮收藏的這件珍珠地劃花虎豹紋瓶是其代表作。這種工藝的出現受到了唐代金銀器鏨花工藝的影響,在磁州窯、定窯等中也有體現。登封窯也是尚未正式進行考古發掘的窯址之一。
【禁出文物】(195-148)
元朝是我國陶瓷史上的重要時期。因大眾生活喜愛戲曲,制瓷工匠會以典型的戲曲故事為題材創作青花繪畫,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就是在這樣的社會風俗中誕生。該梅瓶屬於至正型青花瓷,內銷瓷,材料上選擇了西域進口的蘇麻離青,繪畫採用點染技法,是元青花瓷中的絕品佳作。
【禁出文物】(195-149)
元藍釉白龍紋梅瓶是元代藍釉器中最引人注目的珍品。該梅瓶由五截胚胎粘接而成,就造型來說,元代梅瓶繼承宋制,但口部已加高,口沿平坦,肩部較為豐滿,和明代梅瓶也有顯著區別。釉彩方面,這是景德鎮窯燒制的高溫藍釉,並且可能使用了進口原材料。
【禁出文物】(195-150)
內蒙古賽沁塔拉村出土玉龍無論從龍的形象還是雕刻風格技術都表現出原始的文化形制和時代氣息。紅山文化大致相當於中原仰韶文化,其早一階段類型約等於半坡,晚一階段類型約等於廟底溝,推測玉龍的製作產生距今不會少於五千年。
【禁出文物】(195-151)
良渚文化是中國早期文明起源階段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遺址類型,玉器是良渚出土文物中最引人關注的內容,以象徵神權的琮、象徵財富的璧和象徵軍權的鉞為代表的大型玉禮器開始成組出現並使用。玉器表面繁簡不一的神徽圖案,表明良渚文化已經有了相對統一的崇拜母體。
【禁出文物】(195-152)
二里頭遺址墓葬共出土玉刀4件,均見於中大型墓。其中四期3件,這件編號為VIIKM7:3的七孔刀造型源於新石器時代的多孔石刀,而刻紋可以認為是商代玉器雙線勾勒的起源。推測該玉刀為古代代表權威和地位的玉儀仗器。此器保存完好,且為迄今所見飾紋最精美者,堪稱絕品。
【禁出文物】(195-153)
晉侯墓地是目前已知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周諸侯家族墓地。這裡出土了包括晉侯蘇鍾(M8)、西周晉侯夫人組玉佩(M63)和西周晉侯鳥尊(M114)共三組禁出文物。西周用玉已歸於禮制,其組玉佩結構的複雜程度和長度足以表面墓主人身份地位。
【禁出文物】(195-154)
曾侯乙出土戰國多節活環套練玉佩的活環工藝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可謂登峰造極,也是迄今發現的多節活動鏈狀玉佩中最長、最精美的一件。曾侯乙墓出土的古玉器集中反映了戰國早期玉器特點,它們脫離禮法束縛,賦予了更加生動形象的藝術語言。
【禁出文物】(195-155)
1968年在陝西鹹陽渭河北源韓家灣狼家溝發現「皇后之璽」,一種意見推斷為呂后之物,另一種意見推斷為西漢文景至武帝前後。不過其重要性在於串聯了陳介祺舊藏「皇帝信璽」封泥以及廣州南越王墓出土「文帝行璽」與古籍記載等一組史料,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秦漢帝後璽的實際情形。
【禁出文物】(195-156)
對於未知事物的探索,總是顯得異常有趣。對於這件孤品真實的使用功能,只能期待有更多考古發現來揭曉答案!
【禁出文物】(195-157)
西晉劉弘墓出土的神獸紋玉樽是難得一見的道教風貌玉樽酒器,根據器物造型與紋飾,其製作年代或為西漢晚期至東漢初年。玉樽製作考究,造型生動,紋飾精美,是目前所見最為精美奢華的漢代玉容器之一,故有「玉樽王」之稱。
【禁出文物】(195-158)
元「統領釋教大元國師之印」龍鈕玉印,印文為八思巴文,內容是「統領釋教大元國師」的藏文譯音。整器雕琢而成,造型莊重古樸,是典型的元代官方重器。
【禁出文物】(195-159)
關於早期文明不需要過多去解讀。古蜀人是世界上最早開採和使用黃金的古老部族之一,無論是三星堆還是金沙,都出土了大量黃金器物,展現出古蜀人高超的黃金加工製作技藝。太陽神鳥金箔片以實物展示了古蜀人對太陽和鳥的崇拜,這也是早期人類文明普遍的信仰。
【禁出文物】(195-160)
一百個人眼裡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百篇文章裡就會有一百種關於三星堆金杖及其紋飾的解釋。
【禁出文物】(195-161)
戰國包金鑲玉嵌琉璃銀帶鉤出土於河南輝縣城東固圍村5號戰國墓,該墓地曾於1929年-1930年間被盜,部分文物流向日本和瑞典。這件器物代表了中國漢代金鑲玉工藝的極美水平。其出土墓地的國別歸屬則是學術界迄今仍在討論的話題。
【禁出文物】(195-162)
雲南普寧石寨山滇國墓葬的發掘,在我國考古學上有著重大意義,許多有關滇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性質的問題都值得深入研究和討論。「滇王之印」是西漢漢武帝賜予滇國國王的金印,證實了《史記》中的部分內容,並與日本出土「委奴國王印」互為印證,也是有趣。
【禁出文物】(195-163)
西漢錯金銀鑲松石狩獵紋銅傘鋌,繁複的紋飾顯示了漢代錯金銀工藝的高度發達,其中所蘊含的升仙思想(羽人、飛馬、神獸等組合形象)以及對仙境的描繪,都表現出漢人對死後靈魂飛升的極度渴望,和對心目中仙境的無限嚮往。
【禁出文物】(195-164)
唐龜負論語玉燭酒籌鎏金銀筒是唐人飲酒時盛放酒令的籌筒。筒內有鎏金酒令銀籌50枚,這些酒令籌的形制大小相同,每枚酒令籌的正面刻有行酒令的令辭,令辭上半段採自《論語》語句,下半段是酒令的具體內容,包括「自飲(酌)」、「伴飲」、「勸飲」、「處(罰)」、「放(皆不飲)」、「指定人飲」六種,分別規定了六種飲酒的情況。
【禁出文物】(195-165)
曾侯乙墓是湖北擂鼓墩古墓群中最大的一座,其考古發現讓湖北省博物館一躍成為中國頂級博物館之一。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有包括編鐘、外棺、青銅尊盤在內的五組器物入選禁出,其中戰國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上的圖案為研究出土樂器的演奏提供了形象資料。
【禁出文物】(195-166)
西漢識文彩繪盝頂長方形漆奩是「識文」彩繪技法的最早實例,奩內盛放的漆纚紗冠則是我國迄今所見最早的官帽實例。
【禁出文物】(195-167)
博是古代一種爭勝負、賭輸贏的遊戲。先秦時期已經流行,漢時尤盛。據目前考古發掘報導,已出土30餘件古代博具實物(包括冥器),其中7件出自戰國、秦代墓葬,20多件出自兩漢墓葬。
【禁出文物】(195-168)
有四件禁止出境文物來自朱然墓,這件彩繪季札掛劍圖漆盤根據其款識判斷出自蜀郡。其繪製人物與周圍的山川林木比例極不協調,是「人馬大於山」的典型,這個時代很可能仍屬於山水畫的「史前期」,從這些繪畫中可以看到山水畫在技術層面上的準備和積累。
【禁出文物】(195-169)
朱然墓出土吳皮胎犀皮漆鎏金銅扣耳杯,屬「黑面紅中黃地片雲斑犀皮」技法,利用顏色和層次的變化來表達行雲流水的景色,兩件耳杯是迄今所發現的最早的犀皮漆器實物,改寫了該類漆器始於唐代的文獻記載。
【禁出文物】(195-170)
1978年,在蘇州瑞光塔第三層塔心窖穴發現函藏在兩層木箱之內的真珠舍利寶幢及其他佛教文物。這組文物集宋代各種工藝技術於一身,精美雄雋,堪稱中國工藝史上瑰寶。
【禁出文物】(195-171)
記錄收藏在山東博物館的這件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象牙梳現存中國國家博物館,這是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梳篦之一。
【禁出文物】(195-172)
河姆渡遺址發現大量具有鳥形象的實物,關於這些鳥的形象推測為部落選擇的圖騰形象。其中這件雙鳥朝陽象牙雕刻最具代表性。
【禁出文物】(195-173)
傳說中的小綠罐,配的圖片也不知道對不對,因為從來沒展過。
【禁出文物】(195-174)
李靜訓墓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完整的隋代墓葬,其陪葬品極其豐富。其石棺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館,大部分可移動文物入藏國博。學者多認為這件小綠瓶採用北魏時期傳入我國的玻璃吹製法製成,且器型為中國傳統造型,表明在隋代玻璃吹制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了。
【禁出文物】(195-175)
1995年12月,在新疆羅布泊荒漠西北、孔雀河北岸的營盤漢晉時期墓地的墓葬中,出土一具彩繪木棺,棺上蒙蓋彩色獅紋毛毯,棺中葬一成年男性,面罩麻質貼金面具,衣著服飾鮮豔如新、華麗奇特。其中男屍上身穿著的紅地對人獸樹紋罽袍紋樣帶有明顯的希臘化藝術風格,是罕見的珍品。
【禁出文物】(195-176)
北魏刺繡佛像供養人是至今見到表現佛像題材比較早的作品,其原作從北魏太和十一年製作完成作為布置幢幡懸掛至盛唐被廢棄,使用了約三百年。它的發現為我們了解刺繡工藝從漢代至唐代的發展變化填補了空白,對研究佛教藝術也具有研究價值。
【禁出文物】(195-177)
從1966年至1969年,自治區博物館先後四次在阿斯塔那一帶發掘古墓105座,其時代涵蓋高昌設郡時期(晉、十六國至南北朝)、高昌王國時期(南北朝至初唐)、貞觀十四年唐滅高昌置西州起的「盛唐」時期。漢字文書、各類織品、貨幣是墓葬群的重要發現,再現了東西文明以絲綢之路交通融合的場景。
【禁出文物】(195-178)
1956年出土於新疆阿拉爾的「靈鴛紋錦袍」曾經長期陳列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歷代藝術館,它被鑑定為北宋織物。但關於它的斷代和歸屬在其後四十多年中依然被討論,有學者認為這件錦袍歸屬為8世紀前後的波斯薩珊式織錦。這件珍貴文物對研究波斯絲織物,「絲綢之路」沿線的文化融合提供了珍貴實物。
【禁出文物】(195-179)
在故宮展出的十塊石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組石刻文字。關於石鼓文的確切年代,幾千年來學者討論不斷,提出各種看法,至今還沒有一個能夠被大家都贊同的確定的結論。
【禁出文物】(195-180)
昭陵六駿是唐代大型雕塑藝術的精品,也是國內最受民眾關注的國寶之一。它們身上承載了極多的歷史信息。單從文物本身來說,其勾勒出的馬種原型,也反映了1000多年前北方草原民族和外來文明與中原文明的融合交流。
【禁出文物】(195-181)
西嶽華山廟碑立於漢延熹八年(165年),郭香察書。碑文記敘周至漢間歷朝祭西嶽祀典及袁逢、孫璆等重修西嶽廟之事。隸書結體方整勻稱,氣度典雅,點畫俯仰有致,波磔分明多姿。碑舊在陝西華陰西嶽廟中,今原碑已毀。
【禁出文物】(195-182)
上海博物館藏明曹全碑初拓本(「因」字不損本)是禁出文物裡少有的明代產品。相傳明代末年曹全碑碑石斷裂,人們通常所見到的多是斷裂後的拓本。因此明代初期此碑剛出土不久的拓本極為少見。
【禁出文物】(195-183)
唐寫本王仁煦《刊謬補缺切韻》原為散頁,宋宣和年間裱成手卷,後有所改異。此式捲起如手卷,展卷時書頁鱗次相積,故稱「龍鱗裝」。因在收卷時各頁鱗次朝一個方向旋轉,宛若旋風,故又有「旋風裝」之稱,可視為捲軸向冊頁過渡的一種裝幀形式。
【禁出文物】(195-184)
《開寶藏》是我國第一部用木板雕刻的佛教大藏經,到20世紀初,這部大藏幾乎散佚殆盡,全球範圍內單卷較完整者僅12件。現存《開寶藏》為北宋開寶年間雕造,並以宋代官用文書用紙黃麻紙精工刷印,是宋版古籍精品。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北宋刻開寶藏本《阿惟越致經》」,保存的極為完好,可為比較今日流傳的譯本提供重要參照,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禁出文物】(195-185)
北宋刻本《範仲淹文集》(30卷)是現存最早的範集傳本,也是宋版書之典範。範仲淹千古名篇《嶽陽樓記》抒發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理想抱負,為歷代傳誦。
【禁出文物】(195-186)
唐代墓葬壁畫最佳代表之一!
【禁出文物】(195-187)
唐章懷太子墓壁畫馬球圖和狩獵出行圖幾乎可以說是目前已經發現的唐代墓葬壁畫最佳代表作品。其壁畫形式幾乎脫離了通常所見墓葬壁畫的簡約手法,而是以接近繪畫的形式展示了唐代宮廷生活場景。作為皇室鬥爭的犧牲品,在死後獲得如此高規格墓葬壁畫殊榮,又有什麼意義呢?
【禁出文物】(195-188)
唐懿德太子墓的壁畫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出土的四十幅大型壁畫,琳琅滿目,猶如一座唐代地下繪畫大展。通過闕樓圖我們可以欣賞到真正的唐代建築,四個並列的闕樓,華麗的墩臺,貼金欄杆,比例碩大的鬥拱,這些信息為研究唐代建築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禁出文物】(195-189)
唐永泰公主墓壁畫宮女圖傳遞了許多關於唐代風俗和思想發展的研究信息。由於國風開放,人們的思想也由保守變得更加開放,在服裝上出現了今天定義的「袒胸裝」,同時胡服也成為女子的流行時尚。從《宮女圖》上我們都能看到唐朝有別於其他歷史時期的現代文化思想特點。
【禁出文物】(195-190)
「清華簡」屬戰國中期楚墓出土文物,數量一共約有2500枚(包括少數殘斷簡),總字數近6萬字,以經、史類經典為主。由於其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受到「焚書坑儒」的衝擊,所以能夠最大限度地呈現先秦古籍的原貌。包括《金縢》在內的這批竹簡幾乎從未展過。
【禁出文物】(195-191)
郭店楚簡向世人展示了儒、道聖哲原汁原味的思想。除《老子》、《緇衣》見之傳世文獻,《五行》見於長沙馬王堆帛書外,其餘均為首次發現的先秦佚籍。郭店簡《老子》在關於仁義的某些關鍵性話語上與今本的不同表述,為理解儒道關係提供了新的資料。
【禁出文物】(195-192)
在眾多上博簡中,排序分歧最大的當數《孔子詩論》一篇。馬承源在關於《孔子詩論》的《說明》中指出:「這二十九支簡很多殘斷,有的文義不連貫,因為沒有今本可資對照,簡序的排列就相當困難。」
【禁出文物】(195-193)
雲夢睡虎地秦簡曾代表湖北省博物館亮相文博節目《國家寶藏》,其後禁止出境部分《語書》在湖北省博有短時展出。
【禁出文物】(195-194)
嶽麓書院藏秦簡《數》保存了多種古算法應用實例,為研究早期中國數學史提供了最直接素材,並提供了秦代在社會經濟、法律、軍事等方面的資料,以及秦的田地租稅制度信息等等。
【禁出文物】(195-195)
帛書《周易》,抄在整幅帛上。朱欄墨書,字體為比較規範的八分隸書,抄寫年代約在漢文帝初年。這是現存最早的《周易》抄本之一,卦體、卦序和文字與通行本多有不同,是研究《周易》的重要資料。
本文來源文博圈,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關注[飾迦]微信公眾號:shjia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