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戰爭是美國在二戰後投入兵力最多、打得最辛苦的一場戰爭。
在1965年到1973年這段期間內,美國總共付出了近36萬人傷亡的慘重代價,其軍費投入更是超過2500億美元。這場戰爭打破了美國二戰後的經濟繁榮,蘇聯也抓住機會一躍成為了世界上軍事最強大的國家。
更恥辱的是,美國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之後,卻並沒有取得戰爭的勝利。他們反而在1973年灰溜溜地撤軍了。
那麼,為什麼美國會打不下越南,越南人究竟使用了哪些戰法?
越南戰爭,其實從1955年就開始了。當時以吳廷豔集團為首的南越獲得了美國政府的扶持,大肆屠殺北越進步人士。到1963年,美國認為吳廷豔不堪大任,便策動政變殺死了吳廷豔。美國對越南局勢的幹預,也開始上升到檯面上。
詹森上臺後,美國發起「滾雷行動」,對北越進行了瘋狂的火力打擊。
但實際上,美國的狂轟濫炸僅僅是摧毀了北越的城市,殺死了眾多無辜百姓。他們真正想要打擊的北越軍隊,早就躲進了越南的叢林之中。隨後,美國將大量士兵送往越南,兩軍開始展開地面戰爭。
從武器裝備和工業生產能力的角度來說,美國幾乎是全面碾壓北越軍隊。因此,北越軍隊從一開始就沒有想著要和美國大兵硬碰硬。
對於越南人來說,他們唯一的優勢,就是東南亞易守難攻的地形。
我們知道,越南一帶有茂密的叢林和隱匿的沼澤,這種環境嚴重阻滯了美國裝甲部隊的推進。美國士兵只能硬著頭皮,分散開來在叢林中探險。
而越南人普遍個頭矮小,又自小在叢林中長大,這就使得他們大多能夠嫻熟地在叢林中「飛簷走壁」。一旦美軍來襲,越南人就帶上乾糧隱藏到高山密林中。等美軍暴露後,越南士兵就迅速在暗處放槍。無論能不能打中,越南士兵始終堅持一擊即隱,打完就消失,美軍要鎖定目標非常困難。
有人說,既然密林危險,那為何美軍不利用空中優勢先進行高空轟炸呢?
說起來,美軍在每次向密林中推進之前,其實都會先進行一波高空轟炸。
據統計,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共拋下了800多萬噸炸彈,這本來是早就足夠把越南摧毀幾次了的。
但越南人採取了「地道戰」的戰法。一旦美軍發起空襲,越南士兵就躲進地道之中,等美國人炸得差不多了,他們才又露出頭繼續進行遊擊戰。
越南雨水充沛,其地質比較適合挖洞。因此地道戰在越南戰爭中一直被廣泛地使用。越南士兵挖的地道裡四通八達,裡面有指揮所,武器彈藥庫以及一切生活資源。再加上越南的地道多在叢林深處,洞口位置相當隱蔽,美軍通常情況下很難發現。而且即使美軍發現了洞口,他們也很難有所作為。
越南人挖的地道非常小,美軍士兵根本進不去。
美軍曾經嘗試向著地道裡放煙霧,把越南士兵悶死在裡面。然而越南人的地道四通八達,美軍的煙燻法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再加上地道周圍,越南士兵還設置了大量竹籤、絆雷等陷阱,這讓美國士兵傷亡慘重。所以到後來,很多美軍見到地道都恨不得轉身離開。
不過,儘管美國在越南戰爭中打得很辛苦,但他們一直是處於巨大的優勢中。越南人想依靠這些戰法就打贏戰鬥,顯然是不太可能的。
美國之所以苦戰8年之後,才選擇撤軍,是有其他原因的。
越南戰爭並不是一場簡單的內戰,它其實是兩個陣營的一次暗中較量。在美國進入越南戰爭後,蘇聯就開始不停地向北越輸送武器和物資。因而,北越才能在所有工業設施幾乎被毀的情況,依然頑強地與美國人進行周旋。
在進入越南戰爭後,美國遭遇了嚴重的經濟問題,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漸下降。早在1967年,美國紐約就爆發了30萬人的反戰遊行。
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的反戰情緒開始影響到了各個階層。學生罷課、工人罷工的情況屢屢出現。最終在經濟和國內輿論的雙重打擊下,美國政府終於頂不住了,只能選擇灰溜溜地撤退。
所以,並不是越南人的戰法有多厲害。陣營博弈和國內問題,其實才是美國撤軍的根本原因。
(參考資料:《回顧越戰的悲劇與教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