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在農業社會中所形成的「農耕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雖然也有人做過一些保護和傳承的工作,但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仍然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歷史上,呈貢是「昆明人」的家園。數千年前,「滇人」就開始與內地交往與融合,流傳至今的民間繪畫、音樂、舞蹈、戲曲、建築、雕塑、名特小吃、傳統服飾等,其濃鬱的鄉土氣息、淳厚的藝術內涵,無一不是「滇人」社會生活的寫照,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痕跡,彰顯著古「滇」文明的輝煌……
至今流傳的唱山歌、對調子、唱滇劇、崴花燈、秧老鼓、耍龍、板凳龍、舞獅子、劃旱船、顛毛驢、鷸蚌舞等民間藝術,其風趣、幽默、戲謔的對白,優美的旋律,動聽的唱腔,誇張的動作,再現出勞動和生活的情景,反映出前人的辛勞、歡愉、憂傷,讓人們在欣賞音樂、舞蹈、服飾藝術的同時,感受到民俗文化的薰陶。
民間繪畫、剪紙、刺繡、風箏、編菱角、瓦貓(「虎」,實為彝族先民的圖騰)等手工藝術品,其物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地域特色、時代特徵,其人有歷史的傳承。其中的繪畫通過線條、色彩來塑造形象,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同時也融入描繪現代文明的內容,使得呈貢因此而步入「中國農民畫」之鄉的殿堂。
家庭作坊式的榨油、釀酒、粉絲、米糕、餌塊(米粑粑)、蕎糕、月餅、話梅、蜜餞、果脯、丁丁糖、情糖、梨膏、豆腐、豌豆粉、水泡梨、鹹菜等各種土特食品的加工技術,勞動和生活中常用的鐵、石、木、陶器及衣服、圍腰、背被、笠帽、蓑衣、草鞋等製作工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品,組成了燦爛的「農耕文明」。
民俗是一種生活習慣,蘊含著一個民族獨特的精神,而民俗文化則是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文化,是民眾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一個民族必須要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民俗文化,否則必將成為外來文化的媽役與附庸,並最終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但是,社會向前發展時,民俗、民俗文化、民間藝術又有脆弱性,其「口口相傳、人亡藝止」的傳承方式極易消失,應該倍加珍視。保護的意義在於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歸屬感,繼承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在城市文化建設中,應當立足於「農耕文化」的根基,回朔到以農業社會為載體的語言、文字、民俗、民間藝術中去。如,注重政治、經濟、教育、科技、衛生、體育、文化、旅遊服務業等與民俗、民族文化、民間藝術相互結合,修建鄉土文化博物館或景點等,最大限度地傳承、保護、開發、利用「農耕文化」,努力開掘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的民間音樂、舞蹈、花燈、滇劇、繪畫藝術等,助推現代城市文化的繁榮。
目前,位於萬溪衝已經建成或正在建設的農耕博物館、知青博物館,位於七步場的豆腐作坊、豆腐宴席是一種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其目的在於將昔日的生產生活場景集中展示在世人面前,以達到傳承和保護「農耕文化」……
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下去,才堪稱為前不負古人,後不愧對來者,一旦忘記「昆明人」的歷史,拋棄民族文化,呈貢新區的文化就會泯滅於「混凝土森林」之中,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新區》編輯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