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呈貢】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存活」下去

2020-12-15 騰訊網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在農業社會中所形成的「農耕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雖然也有人做過一些保護和傳承的工作,但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仍然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歷史上,呈貢是「昆明人」的家園。數千年前,「滇人」就開始與內地交往與融合,流傳至今的民間繪畫、音樂、舞蹈、戲曲、建築、雕塑、名特小吃、傳統服飾等,其濃鬱的鄉土氣息、淳厚的藝術內涵,無一不是「滇人」社會生活的寫照,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痕跡,彰顯著古「滇」文明的輝煌……

至今流傳的唱山歌、對調子、唱滇劇、崴花燈、秧老鼓、耍龍、板凳龍、舞獅子、劃旱船、顛毛驢、鷸蚌舞等民間藝術,其風趣、幽默、戲謔的對白,優美的旋律,動聽的唱腔,誇張的動作,再現出勞動和生活的情景,反映出前人的辛勞、歡愉、憂傷,讓人們在欣賞音樂、舞蹈、服飾藝術的同時,感受到民俗文化的薰陶。

民間繪畫、剪紙、刺繡、風箏、編菱角、瓦貓(「虎」,實為彝族先民的圖騰)等手工藝術品,其物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地域特色、時代特徵,其人有歷史的傳承。其中的繪畫通過線條、色彩來塑造形象,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同時也融入描繪現代文明的內容,使得呈貢因此而步入「中國農民畫」之鄉的殿堂。

家庭作坊式的榨油、釀酒、粉絲、米糕、餌塊(米粑粑)、蕎糕、月餅、話梅、蜜餞、果脯、丁丁糖、情糖、梨膏、豆腐、豌豆粉、水泡梨、鹹菜等各種土特食品的加工技術,勞動和生活中常用的鐵、石、木、陶器及衣服、圍腰、背被、笠帽、蓑衣、草鞋等製作工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品,組成了燦爛的「農耕文明」。

民俗是一種生活習慣,蘊含著一個民族獨特的精神,而民俗文化則是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文化,是民眾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一個民族必須要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民俗文化,否則必將成為外來文化的媽役與附庸,並最終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但是,社會向前發展時,民俗、民俗文化、民間藝術又有脆弱性,其「口口相傳、人亡藝止」的傳承方式極易消失,應該倍加珍視。保護的意義在於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歸屬感,繼承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在城市文化建設中,應當立足於「農耕文化」的根基,回朔到以農業社會為載體的語言、文字、民俗、民間藝術中去。如,注重政治、經濟、教育、科技、衛生、體育、文化、旅遊服務業等與民俗、民族文化、民間藝術相互結合,修建鄉土文化博物館或景點等,最大限度地傳承、保護、開發、利用「農耕文化」,努力開掘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的民間音樂、舞蹈、花燈、滇劇、繪畫藝術等,助推現代城市文化的繁榮。

目前,位於萬溪衝已經建成或正在建設的農耕博物館、知青博物館,位於七步場的豆腐作坊、豆腐宴席是一種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其目的在於將昔日的生產生活場景集中展示在世人面前,以達到傳承和保護「農耕文化」……

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下去,才堪稱為前不負古人,後不愧對來者,一旦忘記「昆明人」的歷史,拋棄民族文化,呈貢新區的文化就會泯滅於「混凝土森林」之中,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新區》編輯室供稿)

相關焦點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對於有效的做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必須認清這方面的重要意義及存在的問題,以便找到更為合理及有效的解決辦法。一、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伴隨國際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潮在日益增強,我國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關注。
  •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哪裡有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信很多人,都是聽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成功的,但是很多人肯定,我敢肯定,他們不知道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有些人覺得這也是個問題?小題大做了吧?但是實際上真的如此,非物質文化遺產顧名思義,他不是物質,沒有具體的具象化呈現方式,像故宮博物館,我們都叫他世界文化遺產,因為它就在那,是實實在在的東西。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一種精神上的,由少數人傳承表演等方式,展現出來的一種東西,這種是非遺,比如梅花篆字,有人可能會說,梅花篆字不是在那寫著嗎?怎麼就不是物質了。
  • 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淺談新聞裡經常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那到底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呢,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文化遺產 ★提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要先說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上這些文化遺產都是有形的看得見摸得到的,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聯合國非遺的定義1997年11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才被國際社會所認可。
  • 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人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具有民族歷史積澱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它曾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影」。   特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
  • 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
    圖片來源於網絡古琴自古為文人雅士所推崇,彈奏之人在古琴樸實低緩而又沉靜曠遠的音聲之中,由躁入靜,進而物我兩忘,更由於其獨特的音色能順乎自然,耐人尋味,符合中華傳統文化追求意境、崇尚內在的特徵這些都是人類文明中的瑰寶,是世界古代軸心時期文明中唯一存活、發展至今的藝術。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宣布,中國古琴被選為世界文化遺產。2006年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們希望古琴能在當代得到更好地保護和傳承,為人類文明的進步提供更有價值的營養。
  • 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 共探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建設之路
    陳麗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多樣性的源泉,也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社會凝聚的重要載體,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高校責無旁貸。北京師範大學依託北京市「文化遺產與文化傳播」高精尖學科建設項目,聯合珠海校區成立了「北京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發展中心」,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和人才培育、科研合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等方面都做出了諸多探索。
  • 【文化呈貢】呈貢老年大學藝術團——傳承呈貢花燈藝術
    呈貢花燈源於明、清小曲和江南一帶的民歌小調,由南方戲曲與滇池流域地區歌舞小調相融合而形成。數百年前就有一些與花燈演出有關的蹤跡。如「管弦春社早,燈火夜街遲」,楊升庵的《觀鞦韆》詩中有「滇歌棘曲齊聲和,社鼓漁燈夜未央」。現呈貢花燈音樂中仍完整保存著以【打棗杆】【金紐絲】【寄生草】等為主的明清小曲。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性
    歷史上曾經高度發展的文明,無論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古希臘、古印度、中國、印加、瑪雅等,都有較大的文明積累值,這其中物質和非物質文化成分總是伴生而共存的。但是這些文明中能夠顯現給今天世人的大多為物質文明,即遺留下來的建築、雕刻、繪畫、文獻等等,歸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範疇,還不屬於非物質遺產,因為它們「死」了。只有其中仍然存活的傳統文明,才能夠保留「活」的歷史形態。
  •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義無反顧
    -----《誰來拯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追蹤報導之二  (記者:劉軍羅永松報導) 2020年12月8日,記者專訪了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執行會長丁偉華,經神州瞭望、中華網等全國六十多家主流媒體報導和轉載,在全國形成了新聞熱點,引起了三亞市委宣傳部,三亞市旅文局等有關領導的關注,都向丁偉華會長了解情況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標識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主標識形式上方採用簡體中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下方採用漢語拼音「ZHONGGUO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傳承
    &nbsp&nbsp&nbsp&nbsp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是民族民間記憶的重要標識和歷史文化的活化石。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保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3年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於2004年加入公約,並於2011年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 宣漢縣:舉行20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展演
    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千家萬戶,12月16日,宣漢縣舉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展演。展演活動有11支代表隊、100餘名非遺傳承人參加。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趙昌平:讓群眾能夠知道,能了解我們巴國的文化和巴國的非物質(文化)是什麼,永遠傳承下去。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劉吉平:我們來參加了薅草鑼鼓賽歌會。我希望把我們的非物質文化繼續發揚光大、傳承下去。
  • 安仁:這些項目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
    啟動儀式現場為《端午划龍舟》、《豪峰茶製作技藝》、《藥膳食俗傳習所》、《中醫診療法( 小兒疳積癆療法)》等4個獲得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和獲得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安仁龍燈會》進行授牌。
  • 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人類共同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他的存在完全是站在萬物平等的基礎上的,沒有任何的割裂,任何個人或者團體亦或是哪個種族、哪個國家都有責任和義務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造福整個世界。
  • 炮龍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縣城文化廣場展演
    炮龍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縣城文化廣場展演遊錦偉 梁潔 黃宇光
  • 太極拳、送王船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居...
    12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第15屆常會於2020年12月14日至19日在線上召開。本屆常會共評審57個國家申報的5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經驗」
    其中,就法治建設而言,中國政府先後頒布了《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規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法律、法規、文件;啟動了《中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的認證、搶救、保護和研究工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
  • 雄安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雄安新區所在三縣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造就了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各具特色的「非遺」也是雄安新區的寶貴財富。雄縣古樂:雄縣古樂是地方傳統鼓吹樂。據考證,雄縣古樂起源於宋元時代,興盛於明清時期,是民間鼓吹樂之北樂支系。
  •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傳承、發展是我們民族處在大的社會轉型期所面臨的重要而又急迫的問題,因為這些文化消失後就不可再生了傳100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流失嚴重。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構成了有別於其它城市的特色與風格。近年來,伴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行動的啟動,全球性的保護、珍視口頭和非物質遺產逐漸掀起熱潮。
  • 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典的「味道」
    原標題: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典的「味道」  非遺是近10年出現的名詞和學術術語,但是非遺作為「文化」與人類的文化同步而生、同步發展。在歷史上非遺是文化經典的對象,也構成文學經典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