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5 月 31 日 13 時 23 分,在臺灣新北市海域 ( 北緯 25.43 度,東經 122.41 度 ) 發生 6.2 級地震,震源深度 239 千米。
據省旅遊局公布最新情況,目前19家組團社負責人均在臺灣考察,經了解,在臺灣的所有廣東遊客一切正常平安。
地震發生不到 5 分鐘,網友就紛紛登錄微博等網絡平臺留言稱 「 感受到震感 」。13 時 28 分,一居住在 33 層高樓的福州網友上傳視頻可見,家中吊燈一直搖晃不止,持續 10 餘秒。
△ 地震點
●臺灣為何頻發地震?
臺灣位於地震活躍區環太平洋火山帶中,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上。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平均 82mm 朝西北碰撞歐亞板塊,因此地震頻繁,平均 3 到 5 年就會發生裡氏 6 級以上地震。
△ 震中周邊(10°×10°)過去 1 年(從當前時間算起)3.0 級以上地震分布圖
依據臺灣氣象機構自 1991~2006 年共 16 年的觀測資料顯示,臺灣地區平均每年約發生 18500 次地震,其中約有 1000 次為有感地震。臺灣地震帶主要有三:西部地震帶、東部地震帶及東北部地震帶。西部地震帶包括整個臺灣西部地區,主要系因為板塊碰撞前緣的斷層作用而引發地震活動,震源深度較淺,由於人口稠密,因此大地震容易造成災情。
東部地震帶系直接肇因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所造成,地震頻率高,震源深度較深。東北部地震帶系受衝繩海槽擴張作用影響,多屬淺層地震,並伴隨有地熱與火山活動現象。
來源:中國地震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