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騰訊視頻出品,稻來傳媒與企鵝影視聯合製作的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第2季近期在騰訊視頻播出,浙江衛視同步播出。與第一季在豆瓣取得的9.1分相比,第二季播出過半已經拿到了9.4分的高分,可以說是平穩過渡、略帶驚喜的表現。
《風味人間2》延續了「風味」系列世界視角的切入角度,節目遍尋全球25個國家和地區,拍攝超過300種美食,最終選擇了《螃蟹橫行記》《醬料四海談》《雜碎逆襲史》等八集主題的內容對世界美食加以呈現。和上一季相比,外國美食的比例進一步提升,和中國美食達到了一比一的比例。
之所以選擇這種國際化的視角,多年專研美食的總導演陳曉卿表示,他其實近幾年關注「風味」這個話題,認為「風味」是指所嘗到、嗅知、觸知食物的感受總和。「文藝一點說,風味更像一個謎團,它給我們帶來極大的歡樂的同時,讓我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在陳曉卿看來,要想把「風味」說明白,至少得從三個層面去表達,「第一個是傳奇遠而粥飯近,食物裡其實有大道理;第二個層面,可以概括為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我們希望珍惜自己的食物;第三個層面則是,食物是傳遞感情的最好信使,從食物裡看到人對生活的熱愛,也打動了我們。」
這種講美食但不局限於美食,拍美食常常帶有人生況味的手法,在陳曉卿團隊的多年嘗試中愈加爐火純青。第二季裡,講述伊斯坦堡的甜點製作手法,還順帶著介紹了潛心學習製作當地特色甜點七年,卻只能算剛剛入門的學徒故事;香港最後一家地爐燒豬的手藝人鑫哥與正在高考的女兒之間的互動,充滿了生活氣息。這種陳曉卿美食紀錄片裡熟悉的「人味兒」,也是他們一直希望透過美食傳達出來的理念。
「我們團隊一直認為,美食不僅僅是食物,還承載著中國人的家庭觀念、生活方式甚至精神信念。我們希望節目所拍攝的美食不僅美味、健康,而且有傳承,希望這些食物是當地人所喜愛和為之自豪的。」陳曉卿介紹,《風味人間》攝製組選擇的食物絕大多數是鮮活的「在地飲食」,是有根、搬不走的。很多「草根」食物其實沒什麼秘密,選材、加工、烹飪都談不上複雜。「就像小面離不開重慶,腸旺離不開貴陽一樣,許多美食是離不開它們的產地和故鄉的。」但恰恰這種不複雜、親切感,構成了一地一物的獨特「風味」,也是「風味」系列紀錄片除了「好吃」、好看以外,觸動人心的關鍵所在。
第二季的拍攝後期還恰巧遇上了疫情,陳曉卿透露,疫情對美食行業的打擊巨大,同時也波及到了節目的拍攝。「我們的製作流程是先做田野調查、拍攝故事,後期局部的美食呈現,則需要在餐廳仔細拍攝,才能獲得最佳的視覺效果。但當我們進入這個流程的前夕,已經無法出差,甚至在北京也找不到一家可以拍攝的餐廳。」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團隊得到了很多人無私的幫助。「好在過去積攢了一些做餐飲的朋友,讓人感動的是,這些朋友為我們的拍攝單獨選購食材,單獨約廚師。拍攝時,只有開機的剎那廚師才摘下口罩。」春節後因為不能聚集,團隊所有的剪輯會議都是在線上開的,溝通成本無限加大,製作周期也幾近失控。陳曉卿感慨,分散在各地的導演們表現出了極高的專業素養,為了符合隔離需求,並保證工作進度,一些家在外地的導演就一直待在機房,甚至製作完成之前,都沒有回到家人身邊。
節目上線後,國內的疫情雖然得到緩解,但尚未完全結束。陳曉卿直言,團隊工作室所在的小區過去人聲鼎沸,如今人煙稀疏,而紀錄片的畫面卻是另一番風景:溫和的微笑,緊握的雙手,深情的擁抱,親密的接吻以及家庭的歡宴……「看著節目,再看看窗外,有一刻我會想,節目裡的生活,才是生活應有的模樣,希望疫情早一天過去吧,讓我們的世界重新充滿美味和歡樂。」他也由衷地希望,節目播出時,如果有誰在這部紀錄片裡不僅看到美味,而且看到了人類曾經的美好,並由此更加珍惜今天,「這樣的觀眾,一定是《風味人間》系列真正的知音。」
來源 北京日報
本報記者 李夏至
流程編輯 王夢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