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暹粒,你仍然可以看到那些已經看不出原貌的廢墟,比如崩密列,大概吳哥窟重新被外國探險家發現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
儘管雄偉的廟宇已經散落成一地的磚石,叢林的生長早已遮蓋了人文的顏色,但崩密列依然是壯麗的。一種毀滅的唏噓與震撼,隨著時光遷延而愈顯濃烈。
坍塌的文明
崩密列的意思是「荷花池」,名字傳遞給人們一個純潔的印象。原來的護城河就在入口處,水中密密層層長滿了荷葉。石橋一座,橫跨荷池,引領著遊人的腳步,深入破碎於深林之中的廢墟。
這是一個一般旅遊團很少涉足的景區,因為地處暹粒荒僻之處,在一般人眼中,破敗得過於嚴重,也就沒有了遊玩價值。殿宇、城門、甬道全部坍塌得面目全非,崩密列幾乎無路可走。
不過,還是有一條木棧道,能讓人們深入這座曾經的古城。如果看過那部名為《虎兄虎弟》的法國電影,你會覺得眼前的景象似乎很熟悉。這條木棧道,就是當年為拍電影而修建的。
樹木長在牆頭上,高達數十米,根似蛛網,有如暴綻的青筋,牢牢抓住牆身;成堆的巨石被數百年的風雨推倒在四周,上面長了一層厚厚的綠苔,青苔下可能就是精美的雕刻。太陽很大,氣溫很高,但崩密列的廢墟似乎處處潮溼,文明不但已經坍塌,而且被自然同化。
安靜的廢墟
棧道曲曲折折,穿越了整個廢墟,一程走完,讓遊人感覺呼吸放緩了,空氣變涼了,沒有興奮,也不覺得沮喪,一種說不清楚的一無所有感浸透全身。
這裡太安靜了。
雖然遊人眾多,但人們都不敢高聲說話,大家心照不宣地默默觀看,默默行走,似乎怕吵醒了沉睡在其中的什麼。有時會穿過一個似乎馬上就要坍塌的黑暗的走廊,那種被暗處的某雙眼睛所注視的感覺尤其強烈。這種想法也許會讓人有些毛骨悚然,但這正是廢墟本有的力量。
所以對旅行體驗十分敏感的人們都會想,崩密列還是不要修繕的好。大小吳哥,已經足夠證明一種站立著的軀殼的雄壯,就讓崩密列躺著吧,不去重複它們的表達。
崩密列能給人一種與古人溝通的環境,一種拋開文字悠悠然連結古今的通透感。
文/圖 記者李少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