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紫金山的南麓,坐落著一個人的陵寢,他是白手起家的布衣天子,亦是開創新王朝的傳奇皇帝。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而那座陵寢就是著名的明孝陵。
今天的明孝陵,樹木茂盛,建築莊嚴,既有著清新自然的景色,又有著莊嚴神聖的氛圍。
看著樹上繁茂的葉子,讓人不禁沉醉在這孝陵的秋色之中;踏著園中的小徑,忍不住去尋找那六百多年前的歷史記憶。
提起陵墓,人們的第一印象都是莊嚴肅穆,尤其是帝王陵寢,更是增添了幾分威嚴神聖之感。龐大的陵園、高大的建築、複雜的布局讓人走進園中就開始起了敬畏之心,歷史的厚重壓得人有些喘不過氣來。
而明孝陵卻顛覆了人們對陵寢的固有印象。作為雷厲風行、威震四海的布衣皇帝,他的長眠之地固然透著一股王者之氣,但在這莊嚴之氣的同時還夾雜著一絲清新和靜謐。
夏天的孝陵,有著鬱鬱蔥蔥的樹木,古典的建築和盎然的綠意堪稱自然美與人文美的結合。到了秋天,神道兩側的葉子漸漸變得金黃,唯美的秋色讓人沉醉。
人們探訪陵寢,大多是尋找歷史的足跡,了解那個人的那段往事。可是明孝陵卻是個例外,人們來到這裡,既為追憶歷史,也為欣賞風景。
孝陵裡的四季輪迴,見證了這座既有帝王之大氣,亦有如畫之風光的最美陵寢。
在明孝陵裡,有著堪稱最美600米的孝陵神道。600米的路,不僅見證了孝陵裡的春夏秋冬、四季變換,也見證了六百多年的每一寸光陰。
經過了六百年的滄桑歷史、明清之間的朝代更替,雖然孝陵的地表建築曾遭到破壞,可地宮卻至今仍保存完好。
作為明朝開國皇帝的陵寢,孝陵的地位在明朝自然是無比重要。而即使世事變遷、王朝更替,清朝統治者也一再下令保護孝陵,而且常有皇帝親自來此祭拜。孝陵,縱然經歷那麼多世事滄桑,卻仍在風雨飄搖之中,為我們留下了大明朝的開國記憶。
走在孝陵的神道上,環顧兩側,鬱鬱蔥蔥的樹木仿佛要撐起那一片天空,而那莊嚴神聖的石像十分堅固,仿佛是這陵寢的守護者,堅定地守護起那段崢嶸往事。
在明孝陵的四方城,有著一座高達8.78米的大明孝陵神聖功德碑,上面兩千餘字為明成祖朱棣攥寫,歌頌了太祖的豐功偉績。
六百年的風雨讓孝陵的功德碑滿是滄桑的痕跡,讓人不禁追憶起那段曲折的歷史,也讓人想起那位開國皇帝的傳奇一生。
沒有貴族的身份,沒有良好的家世,當過放牛娃,做過和尚,也當過起義軍的普通士兵,朱元璋才是真正的逆襲典範。群雄爭霸,唯他一人得天下,亂世紛爭,他打出了一片太平。
而當了皇帝的他並沒有忘記那段挨餓的日子,於是便有了對貪官的狠與對百姓的仁,也有了大明的開國盛世。
雖然他也曾大殺功臣,讓朝堂之上人人自危,雖然他也曾設置東廠,讓文武百官戰戰兢兢。常常有人批駁他為暴君,可不管怎麼說,都不能抹去他的那段崢嶸歲月。正如眼前的功德碑,即使它會變得日益陳舊,可歷史依然還是那麼清晰。
一條神道,引出最美秋色,一代帝王,開創盛世王朝。
我們踏著輕快也沉重的步伐,追尋那孝陵裡的秋意,也追憶那段傳奇的歷史。